江衛三 方舒
摘要: 在“雙減”政策落地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頒布后,社會及教育界增大了對一線課堂的關注度,如何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成為焦點。本文以一節青年教師的研討課為研究對象,利用課堂觀察大數據平臺開展聽課評課研究,教師通過平臺反饋的課堂觀察維度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關鍵詞: 課堂觀察 ?教學行為 ?維度反饋 ?改進策略
一、傳統聽課評課的不足
教師提高專業化水平的途徑很多,聽評課活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實踐中發現很多教師認為聽課評課不重要,可以應付了事。傳統聽課中聽課老師像記流水賬一樣記錄上課教師的教學過程,隨后的評課通常礙于同事間的面子講好話、空話,再象征性地提幾點建議。由于準備不充分、觀察不細致,評課的針對性不強,層次性不高。
二、開展課堂觀察的緣由
合肥市胡志杰教育名師工作室自成立以來,以打造“熱度課堂”為出發點,“熱度課堂”以課堂觀察為載體,設計了課堂觀察量化表。在課前會上授課教師對自己的授課內容進行說課,觀察小組根據內容進行任務分工,每位教師負責相應的觀察點,上課時觀察授課教師,手動記錄課堂的適時狀態,再錄入相應的觀察量表中,操作比較煩瑣。特別對于需要計時的操作存在誤差,有時一個維度的測評需要多位教師的共同參與,為此,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更簡單便于操作的方法。恰好,蜀山區開展了利用大數據環境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一個項目,這給我們的研究帶來了契機。
三、課堂觀察維度解讀
借助課堂大數據信息采集平臺,采集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數據,針對初中數學課堂開發了以下6大維度。
1.課堂活動時序:還原、描述、觀察、分析、研究課堂教學中教師課堂組織和學生學習行為的真實狀態,查看教師的課堂結構和預定教學任務的完成 情況 。
2.教師巡視軌跡分析:描繪教師巡視課堂、檢視教學的軌跡,分析教師對學生關注的覆蓋度、關注度、交流互動情況,促進課堂的有效教學。
3.教學環節次數累計分析:描述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師生活動,分析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學生活動安排在時間安排和時間分配以及時間管理上是否合理高效。
4.學生參與互動分析:描述師生互動交流情況,分析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成為課堂的主體,也間接反映了課堂氣氛和教師對學情的把握。
5.學情時段累計分析:通過對學生練習、回答、聽講的用時分析,描述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于問題、練習以及要傳授的知識預留給學生的空間,反映了教師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和熟悉流程。
6.CTOP教學分析:CTOP教學分析基于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情況,描繪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和教學轉化率,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性格及教學模式,研究分析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的關系。
四、開展課堂觀察的實踐案例
(一)研究內容
本次觀察研究對象為方舒老師執教的數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基本性質”一課,本節課用一元一次方程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用代數解法的普遍性和優越性,重點是讓學生找出等量關系,認識到方程就是將眾多實際問題數學化的一個重要模型,列出方程,并歸納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會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對方程進行變形并求解。
(二)教學設計
1.趣味導入,喚醒舊知
問題1:請大家猜一猜方老師的年齡,教師給出提示:“我的真實年齡的2倍再減5,剛好是57。”
師生活動:對回答問題的同學,不管是用算術方法還是用列方程的方法,無論對還是錯,都要求其說明依據,并給予肯定。
問題2:你還記得什么是方程嗎?大膽說一說,并指出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一個有趣的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方程的學習之中,并為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做鋪墊。與此同時,部分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不清晰,此環節意在喚醒學生的記憶,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新知的狀態。
2.情境探究,建立模型
問題3:我今年12歲,我爸爸今年36歲,再過多少年我爸爸的年齡是我的2倍呢?
問題4:東京奧運會結束了,中國體育健兒在賽場上頑強拼搏、技藝精湛,盡顯積極陽光的風采,其中中國代表團共斬獲獎牌88枚,比韓國代表團獎牌的4倍還多8枚,請問韓國代表團所獲得獎牌數為多少?
師生活動:這里要求學生用方程知識來解題,按照步驟列出方程,并選取一名學生代表帶著大家一起分析,與此同時,開展小組討論活動,比較問題1、問題3、問題4所列方程的相同之處,從而順利引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講解結束后,學生進行概念辨析。
問題5:我們已經認識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請思考問題1中兩種方法有什么聯系。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且具有真實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認識到方程是根據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使用了已知數,又使用了未知數,強化方程應用意識,與此同時,將方程思想與算術思路聯系在一起,輕松揭示算術方法中的答案即為方程的解,為接下來如何求方程的解埋下 ??伏筆。
3.交流對話,鞏固發展
師生活動:利用天平,再次回憶并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質,共同思考如何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對于求解方程,教師需指導學生最終要將 方程化成x=a的形式。以求解方程2x-1=19為例,讓學生作答。學生齊答,教師板演。注意提醒學生一定要檢驗。
4.強化練習,應用升華
(1)完成隨堂練習1和練習2。
(2)用自己的年齡編一個問題,并列出方程。
(3)查閱方程史實,小組合作,請各小組選出代表介紹方程發展歷程。
(三)觀察維度反饋
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教學效果往往產生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對一知識講授中,但基于現狀,即使是小班教學,班里人數往往也達到50人。因此,一對一的指導較難,在班級授課中課堂巡視就可以彌補個性化教學的不足。對于學生來說,有效的課堂巡視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他們消化知識,緊跟課堂教學。
在本節課中,教師在整節課進展到38分鐘時才從講臺走下來到學生中去巡視,在前38分鐘,一直是站在講臺上進行講授。另外,對教師的巡視軌跡進行分析,教師巡視軌跡呈“U”型,沒有方向性和計劃性,這說明在一節課中,教師兼顧教室兩邊和后面的學生,沒有照顧到中間的學生,會造成其他同學感到不被重視的錯覺,也會影響教師對課堂把控不準確,這種行為會造成部分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反饋,教學效果欠佳。通過維度1和維度2發現了教師課堂巡視中的共性問題,大多數教師僅僅在學生練習時巡視,而忽略了在講授、小組討論時進行巡視,課堂巡視應當貫穿整個教學環節。
課堂提問是教師調動課堂氛圍的有效手段,其能幫助教師控制課堂節奏,爭取在有效的時間內讓更多學生掌握課堂內容。課堂中教師的提問頻次看上去很多,但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多為判斷型問題,判斷型問題即簡單地判斷對錯,能夠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但該類型問題過多將導致學生機械性回答問題,思維量減少,導致大多數學生齊答,看似精彩的課堂,實則單調乏味。
另外,被提問的學生分布不均勻,這可能與教師提問的習慣有關,從另一側面也體現了教師的目光巡視未充分給到每一位學生。
從時間分布來看,整節課進行了兩次課堂練習,分別在25分鐘和38分鐘前后,占總時段的 11.16% ,而學生的聽講占59.66%,學生回答問題占29.18%,由此可以看出,教師講授時間占課堂教學時間比例較大,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得到體現,因此本節課的定位偏講授型授課,課堂教學形式比較單一,缺乏活力。
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方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對重點把握不夠準確,頭緒紛雜,往往課堂容量大而效果不佳,甚至拖堂,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學生聽得多、練得少也是常態,從而導致整節課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填鴨式的課堂教學不值得推崇,學生在被動接受學習的過程中,枯燥、犯困等消極情緒可能會伴隨而來,沒法體現以生為本,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受到限制,處于淺知水平。
(四)教師改進策略
目前,隨著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發布以及“雙減”政策的落實,核心素養的呼聲與日俱增,課堂成為整個社會、家長、孩子關注的對象,通過對一節課堂進行AI分析,可以較好地分析出問題,從而為課堂改進提供依據,以下將對整節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1.課堂巡視
針對維度1和維度4,筆者認為教師既要深入課堂,也要深入學生,教師在課堂巡視時要有側重,針對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即教師在巡視學生的過程中,尤其要充分照顧到班級的每一位學生,真正地走到每一位孩子的身邊,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細致入微地了解每一位孩子的情況,當出現一些個性問題時,及時給予指導,當出現一些共性問題時,要在班級進行統一訂正和講解,放大一些問題,會避免學生下次出現同類型的問題。講解之后,教師巡視的人群主要是后進生,對他們進行幫扶,而在探究性任務中,教師巡視的重心應該是成績較為突出的學生,以此凸顯課堂巡視的層次性和目的性。與此同時,要求課堂巡視在整節課上應均有體現,不僅能增進與學生的感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還能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及時給予指正。在課堂巡視中,教師既要有所作為,又不能胡亂作為;既要從學生中來,又要到學生中去;既要邁開腿,又要管好嘴,還要勤動筆;既要聽其言,又要觀其行,切記避免走入慣性思維的 誤區 。
2.有效提問
針對維度3和維度4,筆者認為有效提問的內涵是真正問到實處,問到學生的疑惑點,充分引導學生講出知識,首當其沖地提出問題的深淺,應當以敘述型問題為主,以判斷型問題來調動課堂和調整課堂,在新課講解環節達到高潮時,再以拓展型問題引領學生思維發展。教師提出的每個問題應當簡潔,指向性明確,給予學生充分思考和反應的時間,針對問題的層次性,挑選不同的學生,以實現層次性提問,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另外,課堂提問要求教師對班級的每位學生盡可能都照顧到,巡視軌跡盡量分布均勻。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的思維發展是與語言分不開的,課堂的充分提問恰好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良好契機,充分提問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提問,學生也可就課堂內容對教師進行提問,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既發展了數學思維,也鍛煉了交際能力和語言邏輯。這也是本節實錄課有所欠缺的地方之一,為此提出建議,以期對后續課堂教學做出改進。
3.“生”動課堂
針對維度5和維度6,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學設計沒有滲透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改進措施之一務必要轉變觀念,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當作課堂的根本,這是很多年輕教師也是很多經驗型教師比較頭疼的地方,年輕教師比較頭疼是因為掌握不好力度,力度過猛會給學生一種過于自由散漫的感受,而花在活動開展上的時間過短,顯得課堂沒有深度;而部分經驗型教師覺得有些活動的開展比較浪費時間,與目前的考試趨勢不太相符,以生為本貫徹不到位,很容易變成講授型教師。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做好課前預設,把好備課關,既要從大處著眼,又要從小處著手。與此同時,在經歷教學活動后,數學課堂中要進行適當的練習,為了提高課堂練習的效果,務必在課堂練習的選擇上做好準備,初中數學教師可以以數學課本為主要依據,精準選擇,這些練習會給教師打好“輔助”,推動核心素養目標 落實 。
參考文獻:
[1]胡志杰,程海蘭,裴文翠.讓數學有熱度[J].安徽教育科研,2018(6):21 22.
[2]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