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背景下構建高效課堂為大勢所趨,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小學英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也給小學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探討了如何在“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取得進步。本文指出,小學英語教學存在教師專業素養不夠高、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缺乏個性化教學等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創新策略,包括課中提問促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展個性化教學等。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失敗與創新;策略
作者簡介:韓雪,貴州省納雍縣陽長鎮陽長小學。
“雙減”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進行英語深度學習,成為當前英語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問題。為了打造“有滋有味”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師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環境等多個方面入手,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意義
(一)增強思維能力,提升教學效果
“雙減”政策是推動素質教育、加快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新課改要求教育教學要突出實踐性,實踐活動對于小學生的教育意義非常重要。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在實踐性教學方面下功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和課外活動,如英語角、英語競賽等,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新課標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啟發式教學、探究式學習和多元評價,這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借助新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可以用多媒體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對學生造成視覺沖擊,而傳統的板書教學卻不能夠直觀地展現出英語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對他們的英語學習有很大幫助。教師既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學習,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全面發展。
(二)培養核心素養,豐富教學內容
“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逐漸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且學科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活動應當更加豐富。在創新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學科教學內容為基礎,不斷創新教學內容與活動,使英語教學更加具有趣味性。英語學科本身是比較枯燥無味的,因此教師應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以新穎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更好地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同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素養、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其成為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專業素養不夠高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英語教學面臨更高的要求,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成為一個關鍵因素。然而,實際情況是,許多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提升,他們很難真正將語言知識傳遞給學生,更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新課標下,英語教學更加注重實際應用和沉浸式學習,這意味著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來應對新的教學要求。如果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夠高,就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將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小學英語教學注重對學生口語表達和聽力能力的培養,小學英語教師需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來引導學生。如果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夠高,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缺乏興趣和熱情,這成為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題。由于英語不是母語,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教師需要通過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等方式,讓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提升學習效果。新課標要求英語教學內容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但一些教學內容仍然相對單調和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
(三)缺乏個性化教學
新課標下小學英語教師缺乏個性化教學,這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特點和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采用個性化教學方式。如果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沒有制定個性化教學計劃,就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新課標下的小學英語教學強調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而部分教師只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學,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學習方式相對單一,無法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創新策略
(一)課中提問促學,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2“Last weekend”時,教師可以通過問候學生、播放與本課相關的視頻等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通過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呈現一些常見的周末活動,并用英語描述這些活動。教師可以說“Last weekend, I went to the go for a walk. ”,然后讓學生模仿。也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對話練習。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問題幫助學生展開討論,比如“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Did you go anywhere interesting? Did you see a good movie?”。
教師引導學生復習舊知,并結合主題進行師生、生生互動,使學生在主題語境中操練、運用和鞏固所學對詞匯、句型,促使學生在豐富的課堂互動中提升想象力。英語學科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的閱讀學習過程變得更為流暢,也能夠讓學生以問題為引導,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挖掘,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同時,以提問代替傳統講授式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求知欲,進而主動開展知識探索,使學生擺脫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不足,只會呆板聽課問題的現狀,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知識分析能力。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新課標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也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講述知識點,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應改進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次解析,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障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Last weekend”這個單元后,學生對這個單元的重點句型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筆者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對話插圖,了解到London上周末下雨,引導學生合理預測“How was grandpa's weekend? What did grandpa do last weekend?”。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結合自身的雨天經歷,大膽猜測“Maybe it was OK.He read a book and watched TV at home.”“Maybe it was interesting. He cooked delicious food with grandma in the kitchen.”“Maybe it was busy. He cleaned the rooms and studied Chinese.”,這樣真實有效的猜測讓學生在豐富、擴展對話中增強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英語教師應遵循邊教學邊反思的原則,樹立開放包容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靈活調整教學思路與方法,給學生帶來新鮮的學習體驗,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小學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教師應該在課堂上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英語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材施教,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同時,家長也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勵,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受到家庭和學校的呵護,從而更加熱愛學習英語,進而提高學習成績和英語綜合能力。
(三)開展個性化教學,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往往只能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淺層次學習,而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有效地在生活中應用英語。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學生的興趣愛好、成長規律與學習特點展開英語教學。因此,在實際組織開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在“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引導下,立足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課堂教學中優選適宜的且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的閱讀材料。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 Unit3“Where did you go? ” A Let's talk時,教師可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例如:
A: 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
B: It was _______.
A: Where did you go?
B: I went to_______.
A: What did you do there?
B: I _______.
接下來,教師可以展示一張圖片,詢問學生在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么,讓學生用英語回答,并將學生的回答記錄在黑板上。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更多的圖片來引導學生用英語描述他們看到的東西。同時,教師可以使用單詞卡片來介紹一些新的表示地點的單詞,如zoo、cinema、library、bookstore等。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進行對話練習。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幾個問題,例如“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last holiday?”“Did you go to the beach?”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下一些模板句型,例如“I went to the ________”“Yes,I went to the ________”“No,I didn't go to the ________”,以便學生更好地回答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材施教,并讓學生在課后的相互討論、相互幫助、合作學習過程中,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英語學習水平的差異,教師很難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來滿足所有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開展個性化教學是非常必要的。個性化教學中,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和學習能力量身定制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
四、結語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學生在學習中犯錯,或者遇到一些教學失敗的情況。然而,這些錯誤和失敗并不應該被視為終點,而應該被看作一個學習的機會,一個成長的契機。因為在錯誤中,教師可以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找到解決辦法,從而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借“錯”生“智”,在失敗和挑戰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才能打造真正“有滋有味”的小學英語課堂,使學生快樂學習,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徐婧.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J].校園英語,2021(45):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