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突出存在以下問題:課程缺乏自然融入思政要素的系統(tǒng)化課程思政整體方案設計,語言點與思政點“硬融入”現(xiàn)象較為常見;目前大部分課程教材存在中國元素“失語” 現(xiàn)象,相對于課程思政實施需求處于落伍狀態(tài)。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英語課程教學團隊依據(jù)《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高等職業(yè)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對接專業(yè)和崗位,從教學頂層設計到具體的單元主題教學設計進行了教學改革嘗試,經過幾輪的實踐,形成了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以期對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郝寧(1980-),女,山東青島人,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翻譯理論與實踐。
一、引言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各個學科課程思政體系的建設指明方向,并對公共基礎課思政教學體系提出了具體要求,即“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高等職業(yè)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給高職英語課程改革提供了綱領性指導。《新課標》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從課程性質與任務到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目標、從課程結構到課程內容、從學業(yè)質量到課程實施,每個部分都彰顯了“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理念。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內涵是將語言知識、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引領有機融合。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構成職業(yè)教育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具體指標,是課標的“綱”和“魂”,旨在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能夠在日常生活和職場環(huán)境下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的高素質人才。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達成了共識,但是涉及到具體某一門課的課程思政如何實施和落地,仍需要不斷實踐和探究。本文將從我校公共英語課程思政設計理念、課程結構、內容重構、建設途徑等維度來探索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二、我校公共英語課程思政育人整體設計
(一)課程思政設計的理念與理論支撐
1.課程秉承全人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2.課程秉承協(xié)同育人理念。大學英語課程作為學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應守好本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與其他課程實現(xiàn)協(xié)同育人。
3.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其實質是一種課程觀,涵蓋課程的目標、內涵、內容、實施、評價等課程基本要素,這也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的指導理論。
4.公共英語課程實施以學習者為中心,以OBE理念為指導,采用成果導向、反向設計,設置生活或職場情境任務,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準備任務,實施任務,展示匯報教學活動中,潤物無聲中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育人目標。
(二)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課程結構
依據(jù)《新課標》關于高職英語課程結構和內容的要求,針對我校生源構成和人才培養(yǎng)定位,我校設計了兩階段、三層次、三模塊的公共英語課程思政課程結構。具體而言,兩階段指在時間上將一年級作為基礎階段,二三年級作為拓展階段;三層次指各專業(yè)群內學生依據(jù)生源結構不同,即普高、單招、本科,三類教學班級開展分類分層學習,以便實現(xiàn)相應的基礎。三模塊是課程教學內容包括基礎模塊、拓展模塊和實踐模塊。課程教學內容遵循滿足共性要求,兼顧個性類型需求原則進行設計。基礎模塊為職場通用英語,是各專業(yè)學生必修或限定選修內容,旨在奠定本階段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共同基礎,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般要求。拓展模塊,學生根據(jù)自身需求自主選擇修學的內容,與基礎模塊形成遞進關系,供不同專業(yè)、不同水平、不同興趣的學生在完成基礎模塊后選修。實踐模塊,為了有效全程融入思政教育,開展“English+”系列英語實踐教學活動,如巧妙融入中國文化、設置情景劇、配音、演講辯論、寫作、翻譯、logo設計、才藝展示等多種實踐形式,督促學生反思當堂所學,將實踐教學系列活動做成英語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拓展和升華,有助于提升學生用英語進行中國文化傳播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
(三)公共英語課程內容重構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載體,也是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重構的依據(jù),優(yōu)質教材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保證。我校選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是“十三五”國家職業(yè)規(guī)劃教材。教材編寫和內容堅持立德樹人,突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職業(yè)特色,遵循語言學習規(guī)律。依據(jù)《新課標》和《綱要》,結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對接崗位需求,以教材為依托,重構教學內容。圖1呈現(xiàn)了我院酒店管理專業(yè)的公共英語課程內容。
(四)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1.增強教師課程思政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全體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意識已經喚醒,但是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痛點與難點,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加以解決。落實立德樹人,教師是關鍵、是主力軍。教師需要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通過參加線上線下各類培訓,及時了解政策文件精神,更新專業(yè)教學理論,研學他人課程思政案例等方式,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整體設計能力。定期邀請本校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優(yōu)秀教師來英語學習中心開展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專題講座,并參與公共英語課程教研活動,提升教師思政素養(yǎng),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模式、方式方法,真正發(fā)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
2.課賽融通,反駁教學,推動改革創(chuàng)新。將口語技能大賽、寫作大賽的寫作標準融入到日常教學。依托我校智慧化英語學習中心,對遴選出來的大賽種子選手進行系統(tǒng)的培育,種子選手將代表學校參加各種英語比賽,用自己的故事和聲音來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和中國成就等。同時教師積極嘗試與投入教學比賽,如課程思政教案設計比賽、課程思政課件微課設計比賽、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比賽等,切實提升課程教學設計、組織實施以及評價等能力,推動課程改革和課堂革命。
3.探索有效的課程教學模式,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營造課程思政育人學習生態(tài)。響應國家推進教育領域課程教學與數(shù)字化深度融合的號召,大學英語課程團隊基于MOOC在線開放課程平臺、Ismart智慧校園教學平臺和批改網平臺等,對接專業(yè),融通專業(yè),按照主題初步建成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包;充分利用iSmart/U校園教學平臺,抖音、微信等社交媒體,打造音視頻、文本、圖片等多模態(tài)資源;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采用項目、任務驅動,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各種職場工作場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新并采用七步導向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語言知識技能習得體驗中引領價值塑造,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4.豐富課程思政資源,支撐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充分挖掘和運用學科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我校公共英語教學團隊依據(jù)《新課標》和《綱要》,對接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重構教學內容,圍繞教材單元主題,利用學習強國、中國日報雙語新聞、CGTN、北京周刊等官網媒體素材,深挖思政元素,融入適合專業(yè)的立體化教學資源,尤其是注重在教學實施中,巧妙融入課程思政行業(yè)和產業(yè)案例,使學生在情感的碰撞中實現(xiàn)價值的塑造與升華。公共英語課程對接專業(yè)、融入課程思政的相關資源,這也是當下解決英語課程思政“硬植入”的有效途徑。
5. 構建多元、全程、立體評價體系。前置評價量表,基于成果設計素質、知識、能力“三維”評價指標;學生自評、互評、師評等多主體評價,評價覆蓋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huán)節(jié);借助智慧教學平臺探索增值評價,記錄學生學習過程中所有資料,包括過程文檔、視頻、音頻、團隊活動照片、項目報告、反思日志等,建立個人線上成長記錄軌跡包;在評價內容方面,跳出傳統(tǒng)知識體系測試,注重團隊合作,促進知識的內化與技能的提升,增加了學習主體團隊合作,學生學習態(tài)度、進步速度、學習結果橫向縱向比較等素質評價的維度;構建過程與結果評價兼顧、增值與綜合評價融合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三、課程思政教學反思
(一)課程思政實施
我校公共英語教學團隊,經過幾輪的探索和實踐,圍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的課程育人目標,構建課程思政實施框架,重構課程思政內容,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和完善,建設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構建多維多元多主體全程評價機制,建立動態(tài)循環(huán)的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和運行體系(如圖2所示)。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立足學生主體成長和發(fā)展,發(fā)揮智慧教學平臺和資源優(yōu)勢,組織學生開展融合思政素養(yǎng)與語言知識技能的各種線上線下學練結合的比賽活動,使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體驗活動中,自然提升思政素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課程思政全方位融入課程育人過程,有助于課程育人目標的落地落實。
圖2? ?公共英語課程思政體系
(二)課程思政設計特色
1.實行公共英語課程與專業(yè)融合。結合《新課標》《綱要》、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依托教材,對接專業(yè)崗位,設置相應的專業(yè)職場情景任務,突出應用性與實踐性,重構教學主題內容。
2.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課前、課中、課后時空限制,拓展和延續(xù)學生語言文化學習體驗的時間和空間,有利于強化語言知識和技能,內化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和價值的塑造。
3. 將思政素養(yǎng)納入評價機制。除了關注評價形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之外,結合教學主題的教學目標,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團隊合作,中國文化的認知、理解、表達和傳承等納入評價考核內容。
四、結語
經過公共英語課程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師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能力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提升,職業(yè)能力師生比賽取得優(yōu)秀成績,建立了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但如何借助信息技術建立科學、客觀的多元多維評價機制,仍需實踐探索,真正地實現(xiàn)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研,為課程思政的落地落實提供保障機制。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重點教改課題“新課標視角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JG2022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職業(yè)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肖瓊,黃國文.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5):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