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案導學法是以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相結合的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在英語教學中應用學案導學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突出課堂的個性化。目前學案導學法的應用仍存在學案的編寫“教案化”、學案只注重“講授”不注重“探究”、學案成為另一種形式的作業、缺乏有效的評價等問題,影響了學案導學法的應用效果。本文將以學案導學法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意義為線索,展開對學案導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的分析。
關鍵詞:學案導學法;英語教學;意義;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羅希旋(1987.11-),女,湖南人,廣州大學附屬藝術學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學生心理健康管理。
學案導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實現了英語教學模式多元化的轉變,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更能夠發揮教師的課堂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學案導學法的應用是發展與提升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訴求,也是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素質提升的訴求。教師應當認識到學案導學法應用的價值,采取相應的策略促進學案導學法的有效應用。
一、學案導學法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首先,學案導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受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在剛開始學習英語時,沒有對英語形成正確的認知,認為只要背會單詞、短語和語法知識就能取得高分,在學習上養成了死記硬背的機械化的記憶方式,而教師在課堂上過度地注重這些基礎知識的講授,將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講授基礎知識,很少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思考和探究,從而導致學生在英語上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而應用學案導學法教學,能夠引導學生自主預習、討論、歸納,給予學生充分的開放空間,給予學生質疑和與同學之間交流、討論的機會,從而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其次,學案導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突出課堂的個性化。學生的個性存在差異性,導致學生的能力結構也存在差異性,學案導學法的有效應用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學情,從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確立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難點。在問題的設計上,依據學生的能力結構進行分層設問,以滿足全體學生的能力水平,并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進一步的提升,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心理上的慰藉和進步的喜悅,使英語課堂兼具目標性和靈活性,從而打造個性化的英語課堂。
二、學案導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立足學情,編寫學案
學案由教師編寫,應用于學生,為了更有效地發揮學案的應用價值,教師應當立足學情編寫學案。當前學案的編寫存在“教案化”的問題,學案的內容即為教案的“翻版”,如將教案中的例題作為學案中的例題,將教案中的問題情境作為學案中的問題,由此導致學案與教案內容的重復,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況與預想的存在差距,如果學案和教案的內容相同,則可能與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不相符,不能發揮學案的真正作用。首先,學案導學法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學情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難點,不僅要體現知識與技能目標,還要通過問題或者練習等內容培養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目標,要能夠突出重難點。其次,在問題和練習內容的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問題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練習要注重“精”而不是“多”,由此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水平。
例如,“People of achievement”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學目標為“1. To learn Tu Youyou's life and achievement. 2. To figure out the organization and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text. 3. To identify how to introduce someone you admire. 4. To write an introduction about someone you admire.”。教師可以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訂符合學生學情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重難點。為了引導學生更有效地閱讀,教師可以先“導入情境”環節:“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u Youyou? 2. Watch a short video about the Tu Youyou. ”,然后進行“閱讀深思”部分,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思考。為了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設計“自學反饋”部分,要求學生依據閱讀材料填寫表格空白處,引導學生熟悉閱讀內容。最后是自主探究部分的練習,教師可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互相討論、交流并展示成果。立足于學生的學情編寫學案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以便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二)有效預習,引導自主歸納
學案導學法注重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相結合,這里的“學”強調的是自主地學,而預習是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應用學案導學法,引導學生通過預習進行自主歸納是提升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很少讓學生自主歸納材料中的重點單詞、短語和句子,大多是由教師指出,學生在相應位置做筆記,記下相關聯的知識點,或者教師在黑板上將句子寫下來,對句子的成分和結構進行分析,學生將板書內容照抄在筆記上。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形成對教師的依賴性,逐漸失去自主思考、自主歸納的意識,也無法形成英語的思維模式,因而在做閱讀練習時,對于細節理解題總是無法耐心思考,思維不靈活,邏輯推理能力較差。而預習是引導學生自主歸納的重要途徑,但大部分學生對預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且方法不正確,只是讀一讀單詞、翻譯翻譯對話內容、讀一讀課文,翻譯大意,認為熟悉一下課本內容就算預習,而這樣的預習方式對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幾乎沒有幫助。而應用學案進行預習,能夠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依據,通過設問、練習或者填空等方式引導學生有效地預習,引導學生自主歸納重點詞匯、短語,提高對句子的分析能力。
(三)分層設問,引導合作討論
分層設問,引導合作討論也是在英語教學中應用學案導學法的一種有效方式。利用學案導學進行“提問”“討論”“歸納”是教師常用的方法,教師在編寫學案時常常會設計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教師預想中的情景是學生看到問題后立即進行思考的狀態,但實際情況是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按照教師的預想進入學習狀態,有的自制力較差的學生會趁機“放空”自己,或者想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而當教師指明學生提問時,沒有思考的學生便會過度地關注問題的答案,而形成思維上的懶惰性,由此導致學生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合作討論是集中學生注意力、增強師生互動和提升交流能力、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應用學案導學法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可以通過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分層設問是以學生的學情為依據設計問題的方式,能夠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能力水平,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自己能力水平的基礎上思考問題,并產生與其他學生討論、交流的欲望,從而改變問題思考的角度,活躍思維,進一步提升英語水平。
例如,針對“Should we fight new technology?”閱讀部分的oppose單詞,教師可以在學案中引導學生討論該單詞的意思“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oppose' in the passage? ”,這個問題很容易引發學生的討論,有的學生忽視上下文直接猜測為“消除”“改變”等,而有的學生則進行反駁,認為應該結合上下文進行合理的推測,由此引起學生激烈的討論。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有的學生猜測的結果與實際意思相近,也有的學生猜測出是“反對”的意思。為了增強互動效果,教師可再設計下列問題“What's the public's attitude about driverless cars?Active or negative?”,學生依據課文中的一些消極詞匯“unnecessary” “dangerous”“accident”等可以討論得出公眾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態度是消極的,然后教師再提問引導學生“Did the public agree the idea of developing driverless cars?”,學生再次討論得出否定的答案。最終,教師再回到剛開始的問題上,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猜測出是“反對”的意思。通過分層設問,能夠引導學生依據上下文進行討論,最終獲得答案,這種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英語水平。
(四)精講互動,突破重點難點
學案導學法的應用還應當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有助于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有些教師對學案導學法的認識不到位,在學案的編寫上過度地注重學生的練習,設計過多的詞匯填空、語法填空等習題,使得學案的編寫過于“作業化”,而課堂時間有限,一方面題目太多當堂課完不成,且教師每道題目都需要講解,無法提高習題的高效性;另一方面,題量較大且不精,這會讓學生降低對英語課堂的興趣,也無法突出重難點。因此,學案導學法的應用需要教師正確認識導學案的應用意義,不應過度地注重學生的“學”,而要與教師的“導”進行有機的結合,既要讓學生通過隨堂練習鞏固和加強理解重難點知識,又要通過教師的引導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練習的高效性,從而突破重點難點。
例如Unit2“Looking into the future”中的閱讀“Should we fight new technology?”這部分學案導學教學法的應用,這部分的重點單詞中有“absence”,詞性為名詞,詞義為“缺席,缺乏”,其相關的重點短語有 “in the absence of...”缺乏、“in/during one's absence”某人不在/缺席的時候、“absence of mind”心不在焉、“absence from work/school”缺勤/缺課,拓展的短語有“be absent from...”缺席。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些短語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在學案中設計了每個短語的相關例句,要求學生填寫,如“沒有清晰的目標,我們可能會被困在日常生活中,直到成為它的奴隸。__________,We may be stuck in our daily routine until we become slaves of it.”,對應的短語為“in the absence of...”缺乏,學生填寫后,教師對每個例句進行精講,以便加深學生對該短語的理解,并學會應用,從而突破重難點。
(五)及時訓練,鞏固所學知識
學案導學法強調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練習是學生“學”的主要方式,練習可以是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也可以是詞匯的應用等,其目的在于鞏固當堂課所學的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發現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聽得很認真,筆記記得也很認真,但是課后作業完成得并不好,對于考查詞匯的用法等基礎知識的習題仍會出現錯誤,原因在于學生將課上所學的知識遺忘了一部分,這與人的記憶有關。如果缺少對知識的鞏固這一過程,學生將會遺忘得更多,進而大大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當堂鞏固所學知識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以應用學案引導學生及時訓練,鞏固所學知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練習題目時,應當注重題目的“少”和“精”,題量不要太多,但要有針對性,可以是針對學生的易錯點設計的題目,也可以是針對重點知識設計的題目,這樣既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又可以通過訓練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還可以依據學生的聯系情況即時增加一些題目。
(六)有效評價,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應用學案導學法進行英語教學也應當注重教學評價。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雖然也注重教學評價,將其作為教案內容的一部分,一般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學目標的完成度進行的評價,且大多為終結性的評價,如“學生整體表現良好,基本都能參與到課堂互動中”等,而忽視了學生是被評價的對象,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具體表現來進行評價,而不是僅僅站在教師的角度對課堂整體的評價。這樣的終結性評價會使得一部分學生的努力沒有得到認可,也使得學困生沒有獲得激勵,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應用學案導學法進行英語教學時,應當實施有效的評價,將終結性的評價轉變為過程的評價,將評價落實到學生的具體表現上,以此鼓勵學生,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教師還可以以評價為依據將教學的改進落實到細處,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有效的評價應當包括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評價,如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參與度、學生的合作學習成果如何、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否有所提升、學生是否對某個知識點產生質疑、學生是否能夠通過合作討論解決問題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學案導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應用學案導學法時,教師應當立足學情,編寫學案;有效預習,引導自主歸納;分層設問,引導合作討論;精講互動,突破重點難點;及時訓練,鞏固所學知識;有效評價,提升教學效果,從而將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進行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在英語綜合素質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毛飛芬.學案導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英語廣場,2019(5):157-158.
[2]高曉麗.學案導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J].校園英語,2021(4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