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要求在促進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同時,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落實“雙減”政策需要教師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導向,不斷優化學科課堂教學環境,使得小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去自主探索,以此來提升學科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成效。文章對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相關策略進行簡要論述,旨在助力小學階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提質增效;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房元超(1980—),男,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巴藏鎮中心小學。
為了實現“雙減”目標,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致力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逐步從知識本位轉變為能力本位。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掌握學生學情差異的基礎上,設置針對性的教學環節,培養和提升小學階段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一、“雙減”政策下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的原則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科教學實踐活動中,圍繞“雙減”政策的提質、減負要求對小學課堂教學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并不意味著機械性地削減小學生的作業數量,而要在降低小學生課業壓力的同時,逐步改善和提高教學的品質與效果[1]。基于這一點,小學數學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思維模式,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數學學科的特征來設計教學活動,凸顯數學學科教學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具體而言,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小學數學學科的課堂教學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差異性原則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由于家庭環境、生活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小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習慣和思考模式。而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分層教學的意識,實施整體性教學,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能力水平不相符,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成效[2]。對此,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明確小學生學情差異的基礎上,將因材施教理念真正落實到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按照小學生不同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計劃,輔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充分調動小學生自主學習學科知識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
(二)主體性原則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占據主體性地位,教師則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尊重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小學生能動性的激發。在傳統學科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受到教學任務和目標的束縛,機械地按照既定的計劃來開展教學活動,忽視學生學習狀態,影響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發展,容易導致他們因為跟不上教學節奏而出現消極情緒[3]。對此,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數學教師要堅持主體性原則,從小學生的實際需求著手,做好課前預設,重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進度[3]。除此之外,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為小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不斷拓展小學生深化學科知識學習的渠道,讓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小學生感知到數學學科知識學習的樂趣。
(三)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群體正處在身心不斷健全發展的階段,對于新鮮事物有強烈的探究欲望。而數學學科包含一定的抽象性知識內容,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應借助趣味性的學習活動,消解學生的抵觸心理和畏難情緒。基于此,教師要將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放在第一位,結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來設置教學環節,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知識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4]。
二、提升小學數學學科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具體策略
(一)教學情境設計要貼近現實生活
在小學教育教學階段,落實“雙減”政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以考定教的問題。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會借助題海訓練來提升學生的學科成績。這種模式下的學科教學活動,易使得學生只關注數學成績,忽視數學綜合實踐應用能力。故此,為了能夠達成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設定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指導小學生將知識理論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其掌握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設定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不僅要關注情境的真實性,還要調動小學生親身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其知識掌握程度。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的再認識”這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僅依靠教材內容來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不僅會導致學生的課堂體驗感較差,還會造成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夠[5]。故此,數學教師可以從動態化情境以及生活化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到平均數的核心是數據,在增強學生數據敏感度的同時,提高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校園歌唱比賽為例,引入某位同學參與比賽的視頻來引出評委打分的情境,并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極端數值對平均數的影響。或是借助多媒體視頻的形式引導學生從打分環節開始,逐步體驗評分過程中數據信息的重要性,從而使得數據信息能夠以動態化的形式影響學生的認知,加深學生對于平均數內涵的理解。而后,引導學生聚焦于數據分析,對所有評分進行平均數求值,并提出現實問題:“這樣求出來的平均數值對于參賽選手而言是公平的嗎?”“參賽選手的最終得分和你計算出來的平均數值有什么區別?”借助問題導向發現評委評分中出現的極端數值,在此基礎上形成去掉最高分以及去掉最低分的評分決策。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小學生在借助自身經驗的基礎上,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小學生的學習體驗。
(二)凸顯數學課堂教學的差異性
數學教師需要不斷擴展收集學生學情的范圍和渠道,掌握學生的學情差異。小學生的身心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他們在不同的影響因素下會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此,數學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學情差異,不僅通過考試成績和平時的隨堂檢測來獲取相應數據,還可以借助課堂提問、課后的互動交流等,收集更多資料,為后續的教學活動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具體而言,數學教師可以將學生歷次考試的試卷進行收集整理,根據不同內容、不同題型題目的答題情況來判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明確學生知識學習的強項和弱項;或是在課堂教學中擴大提問的范圍,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判斷其聽課狀態;還可以在課下加強和學生的交流互動,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對教師的評價等。除此之外,數學教師也可以開展家庭走訪活動,掌握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成長狀態,進一步提高學情差異分析的可信度。
在建立學生學情差異的數據庫后,數學教師可以根據數據內容設定具體教學計劃和環節,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增加難度系數較高的內容;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需要將教學重點集中在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以及補充鞏固上。同時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動態發展原則,在了解和掌握學生學情變化的基礎上,及時對教學環節進行調整和優化。例如,在教學“時、分、秒”這部分知識內容時,對于學習能力較弱且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將重點放在三個時間單位的換算關系和概念理解上;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就可以適當增加關于時間換算的應用題練習,同時引入“陷阱”教學法,不斷增強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6]。
(三)凸顯教學環節的實踐性
使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是學科教學工作的核心目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加大實踐操作活動的創新力度,積極引導小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增強小學生的綜合實踐應用能力,從而提升小學數學學科課堂教學實效性。例如,在學習面積計算這部分內容后,數學教師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基礎上,有秩序地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利用事先準備好的測量工具來實地測量學校操場的面積、花壇的面積以及走廊面積等,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記錄實地測量的過程以及整理具體數據信息,在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中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提高學科課堂的智能化水平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想達成提質增效的目標,就需要結合時代的發展特點,積極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智能化水平。巧妙地使用現代化的技術設備,不僅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現學科知識內容,同時還能夠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以形象思維進行學科知識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6]。例如,在學習“日歷”這部分內容時,數學教師就可以通過VR設備讓學生體驗地球公轉與自轉,從而明確地球自轉一圈歷時23個小時56分,地球公轉一周則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一日的概念是24小時,一年的概念則是365天或者366天。故此,平年為365天,閏年為366天,但是將4個5小時48分46秒都劃分到閏年,依然不能夠湊成24個小時,這也正是造成“并不是每四年就有一個閏年”的根源所在。對于這種抽象的知識內容,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進行知識宣講,就會使得小學生較難理解閏年和平年的概念,造成知識學習的一知半解。而借助VR等信息技術手段來呈現類似的抽象知識,能輔助小學生提升對知識內容的理解能力,強化數學學科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五)凸顯課堂教學環節的趣味性
小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存在較強的好奇心理和求知心理,在教學環節中融入趣味性較強的元素能夠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故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實現教學過程的動態化和趣味化,以圖片和視頻等形式來激發小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加數學教學容量,豐富小學生的學習資源,幫助小學生進一步熟悉教材內容[7]。例如,在學習認識1—5以及加減法時,數學教師可以將這幾個數字以卡通畫的形式展示在屏幕中,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通過這些卡通畫以及“找關系”“比大小”的故事情節來快速記憶數字,初步掌握簡單的加減法。
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落地,對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提質增效的要求。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對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和優化,用新的課堂模式、精湛的教學藝術和有趣的課堂教學方式打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并借助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思考、合作學習以及實踐應用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數學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引導學生愛上數學,為后期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與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張萬文.“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學周刊,2022(35):79-81.
闕秀娣.“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2(35):19-24.
王瑩.“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之我見[J].平安校園,2022(7):40-43.
李勤莉,褚夫建.“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J].遼寧教育,2022(13):94-96.
陳永暢.落實“雙減”政策要求?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J].遼寧教育,2022(5):18-22.
洪小潔.“雙減”政策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探索[J].求知導刊,2021(52):29-31.
程德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版),2010(8):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