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昭清
摘? ?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以及社會的文明進步至關重要。通過初步探索解析校園欺凌行為的主要特征、危害,產生欺凌行為的原因等相關內容,提出構建良好家校聯動共同體、構建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等應對欺凌行為的有效對策,以更好地履行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為未成年人的成長提供保障。
關鍵詞:青少年;校園欺凌;行為解析
中圖分類號:G44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33-0036-03
校園本是成就優秀品質和高貴靈魂的地方,青春也本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節。但是近年來,在一些青少年校園欺凌案件中,有些青少年作案手段之殘忍,性質之惡劣,令人觸目驚心。鑒于校園欺凌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教育界、法律界都非常重視關于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的研究,以期最大程度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
一、主要特征、類型和危害
(一)主要特征
1.外在形式的多樣化。常見形式有敲打、推撞、辱罵、暴力威脅恐嚇、取笑戲弄、搶劫或勒索財物、強取珍愛之物、強脫衣物、故意損壞同學東西、排擠孤立同學等。
2.行為的反復性。欺凌行為一旦發生,就會反復出現,欺凌者習慣上認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將受害情況告訴家長或老師,因此他們會反復地把被欺凌者作為攻擊對象。同時,負能量是可以傳播的,通過欺凌方式來解決問題,容易被其他未成年人所效仿,甚至把欺凌者當成心目中的“英雄”,以至于形形色色的校園欺凌無休止地出現。
3.行為的普遍性。校園欺凌絕非中國時代特色,自古有之;也絕非中國獨有,而是全球性問題。據悉,在世界各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校園欺凌事件,并時有校園暴力案件的報道。在日本,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每年有許多學生自殺。并衍生了一個獨特的現象“不登校”(逃學)。2019年10月17日,日本政府宣布,中小學生缺勤率創下歷史新高。數據顯示,2018年有164528名小學生和初中生全年缺席30天以上,其中,不登校的小學生有44841人,初中生為119687人,均刷新了歷史最高紀錄。這162428名學生中,近6成拒絕上學的時間達到90天以上,呈現出長期化的傾向。
4.行為的不平衡性。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間力量對比不均衡,身體強壯程度的天然不對稱使校園欺凌往往表現為以大欺小。而且,欺凌行為與學生的年齡成反比例,年齡越大,受欺凌的比例就越少。我校調查顯示,欺凌行為在6~8年級階段發生較多,高中階段逐漸減少。當然,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間力量對比不均衡還表現為“群體欺負個體”或是“大群體打壓小群體”。
5.行為的隱蔽性和難以判斷性。北京中小學校園欺凌調查顯示,發生在操場上和教室里的顯性校園欺凌行為的概率是較低的,而發生在上下學路上的欺凌行為所占比例為56.1%。調查顯示,還有一些校園欺凌案件發生在廁所里和宿舍樓里。這說明在人少的偏僻區以及校園中較為隱蔽的地方更易發生欺凌行為。因此,在沒有受欺凌者或旁觀者揭發的情況下,家長和教師很難發現也很難判斷孩子是否遭遇到欺凌。
(二)校園欺凌行為的基本類型
按照欺凌的方式可以分為言語欺凌、肢體欺凌、社交欺凌、網絡欺凌和情感欺凌。其中言語欺凌、肢體欺凌又可以稱之為直接欺凌,而社交欺凌、網絡欺凌和情感欺凌可以稱之為間接欺凌。
1.言語欺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語言亦是如此。中國有句俗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心懷善意的良言傳遞溫暖的情感,使人倍感激勵。相反,辱罵、羞辱、嘲笑諷刺、起外號、誹謗;貶抑評論受害者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這些惡語給被欺凌者帶來人格和自尊心的巨大傷害。這種“內傷”式的傷害甚至會超過身體暴力帶來的“外傷”,成為名副其實的軟暴力。
2.肢體欺凌。表現為身體強壯的個體對身體弱小或性格膽怯的個體,群體對個體,大群體對小群體進行赤裸裸的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擊受害者;強脫衣物;強索財物。原因可能是:同學之間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導致對某些事意見不統一或看不慣自己同學的行為;青春期的異性交往問題引發的矛盾;沒有任何理由,就是想找茬打架。
3.社交欺凌和情感欺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些“志同道合”的不良少年通過成立派系,在班內或班級之間“聯合起來”“一致對外”,對自己的同學或其他班級同學進行孤立,不斷壓縮受害人的社交空間,令受害者身邊沒有朋友,再加上輕蔑的眼神和暴力的神態,使受害者的生活“孤苦伶仃”。與肢體欺凌相比,這是一種不容易察覺的欺凌行為。
4.網絡欺凌。網絡欺凌行為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某種程度上,使欺凌者可以走出家長和教師的視線范圍,甚至難以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網絡已經成為一部分青少年欺凌其他人的空間,他們在網上威嚇、羞辱和折磨對方,“起底”受害人的真實姓名、容貌、家庭住址等信息,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這些相片旁加上誹謗性文字, 在論壇中以言語、發帖甚至以洗版等方式公開侮辱受害人。
(三)校園欺凌行為的現實危害
或大或小的校園欺凌事件,不管對欺凌者、受欺凌者還是旁觀者,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使他們扭曲原有的價值觀,脫離人生的正軌,質疑社會中所推崇的正確信仰或者是正能量,甚至會引起他們的暴力性傾向,蔑視道德規范,踐踏法律,破壞社會規則的行為,使公序良俗受到公然挑戰。這樣的問題不及時解決,風氣不及時遏制,容易造成他們在社會中與不良青年或犯罪角色的互換,從而引起惡性循環,惡化校園風氣和社會風氣。學校和家庭的正常秩序也會受到危害。從長遠來看,甚至會埋下社會安全隱患的種子,在未來引起社會危機。
二、產生校園欺凌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未成年人受法律的特殊保護。未成年人受《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特殊保護,欺凌者難以受到學校和執法部門的嚴格懲戒,在某種程度上會使其有恃無恐。
2.不良文化的影響。社會群體中和學生群體中旁觀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腐朽、冷漠文化習氣,助長了不良風氣的傳播,縱容了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各種淫穢、暴力內容的音像制品及電子游戲廳、黑網吧等娛樂場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文化侵蝕著未成年人的心理;成年人的違法犯罪手段影響著未成年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
3.應試教育產生的連鎖反應。當前我國“五育”并舉教育格局并未完全形成,應試教育的市場還很大。道德與法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美育等沒有很好的落地生根,使得部分未成年生活乏味,心靈空虛、干涸,價值觀念混淆。
4.家庭教育層面出現的負面影響。部分家庭不是被愛的氛圍包圍,而是被分數包圍,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孩子的標準,忽視傳統美德教育,不是望子成人,而是成“龍”成“鳳”。北大學生弒母等案件啟示我們,為人父母到底應該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什么樣的孩子才能真正綻放生命之花。
(二)主觀原因
1.欺凌者法律意識淡薄。不懂得通過合理渠道依法維權,自護能力較弱,或者內心不夠強大,擔心受到報復,難以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式來保護自我。
2.欺凌者往往也欠缺規則意識。欺凌者往往認識不到法律是剛性的社會規則,是社會行為底線,未成人雖受法律特殊保護,但并非法外之人。無知者無畏,殊不知,任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后果。
3.變“被動”為“主動”的錯誤觀念。部分被欺凌者在自身受到欺凌后,認為“唯有強權才是真理”。于是,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進行反擊,甚至是主動出擊,將自身吃到的苦果強加于他人身上,由被欺凌者變成欺凌者。
三、應對校園欺凌的有效對策
(一)構建良好的家校聯動共同體
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潛移默化。因此,家校聯動的前提是以立德樹人為目的引導家長。第一,家長要以身作則,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育人觀。第二,要學會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要與孩子共成長,正確認識親子的平等關系,確保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三,要明確教育的責任主體。學生在校時,教師是他們的臨時監護人,離校后,家長是孩子的直接監護人。家長要主動向教師了解孩子在校表現,教師也要進行經常性家訪,這樣,責任清晰,齊心管理,建立家校聯動共同體。第四,可以通過建立家校微信群進行溝通,也可利用短信、電話聯絡。孩子哪怕只是微小的進步,教師和家長雙方也要齊鼓勵,共分享;一旦出現問題,切勿互相指責、抱怨,要共同找到問題的根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如果發生學生之間的糾紛,在聯動共同體的框架上,以學生品德發展為前提,有效地解決各種問題,學會求大同存小異,顧全大局。
(二)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藝術源于生活,電影《少年的你》讓全社會都在關注青少年校園欺凌問題。我校專門成立防治校園欺凌的課題組,認為今后要堅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堅持實施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根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德育綜合實踐育人,對問題學生要給予特殊關愛;堅持抓好法治教育。重視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的應用、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校園普法,營造宣傳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圍;創新工作方法提升校園綜合治理水平。
綜上所述,作為教育者應深入校園欺凌研究、精準施策提升依法治校、建立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保護機制。德潤人心、法安天下。希望青少年的生活里不再有校園欺凌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