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于“雙減”政策,圍繞小學英語單元主題,深入探索發掘單元作業設計的類型,以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和實施效果,引領學生以“樂”促學、以“研”求真,進一步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雙減”;核心素養;小學英語單元整體;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廖根梅,女,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創新實驗學校,小學英語教師,教育碩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學科教學。
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要求中明確提出,新課改應著力于“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的核心建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英語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四個方面。作業是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是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補充和延伸,也是檢驗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載體。
隨著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廣泛運用,單元作業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單元作業設計處于一個瓶頸期,具體表現在:限定性作業多,可供自主選擇少;書面作業多,綜合創新實踐作業少;機械統一布置多,分層差異作業少;作業缺乏趣味化、生活化。2021年7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印發“雙減”政策和強調“五項管理”,明確要求教師應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精選作業內容,嚴控作業總量,鼓勵分層布置彈性作業、個性化作業,合理布置書面作業、科學探究等類型作業。這為教師聚焦單元作業設計提供了曙光和方向。本文將立足于“雙減”政策,融會貫穿教材中單元整體的主題,深入探索單元作業設計的新方向,以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和實施效果,引領學生以“樂”促學、以“研”求真,進一步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落實“前置性作業”——聚焦趣味預習的“情境化”作業設計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課程應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核心目標,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學習興趣為切入點,倡導體驗、交流、實踐、參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模式。因此,教師應在學生接觸新的單元主題之前,創設前置性情境,設計與單元主題契合、緊扣學情且對即將要開展的教學內容起鋪墊作用的作業,引領學生徜徉在真實情境中,大膽、自信、準確地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吸引學生提前進入新單元背景知識的世界并預知有關信息,從而在課堂學習中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深圳牛津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1“My future”這一單元的導學設計中,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關于“職業”單詞的知識儲備,巧妙地設計“導學卡”(圖1),引導學生在家庭中、班級、朋友圈或者公共場合對人們的“職業”開展問卷調查,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學生可以體驗真實的情境,在生活中提前內化“職業”主題的詞、句,從而為學生學習本單元重難點知識提供腳手架。
同時,學生在開展“職業”主題的問卷調查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陌生的職業詞匯以及新興職業,這時信息技術將可以發揮作用,為學生排憂解難。通過查找搜索某個知識難點相關的信息、資料收集等途徑,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視野;通過實踐和體驗,學生可以逐步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類似這種充滿活力探究、交流對話的前置性作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錘煉語言提供平臺,大力彰顯英語學科的魅力。
二、巧設“發展性作業”——提升語言內化的“悅讀型”作業設計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是借助語言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以求在學習和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語言意識和語感。在學習單元主題過程中,教師應設計涵蓋“聽、讀、說、寫”的綜合性拓展閱讀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同時,英語教學不能拘泥于課堂,而應充分在課外進行延伸拓展,做到生活隨處是教學。
如今,互聯網等多媒體媒介為學生學習開天辟地,隨著趣配音、繪本閱讀、口語交際、自然拼讀等網絡資源日漸豐富,學生的作業體驗更加多樣。但如果僅僅只是單一地進行這些項目的訓練,學生會覺得缺乏挑戰,“新鮮感”將會慢慢褪去,最終不利于他們思維的發展。為了進一步探索發展性作業設計的必要性,教師可以充分結合學情以及英語學科的特點,采用“互聯網+”與Daily Report相結合的方式,即在為學生提供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英語繪本、小短文、配音片段的基礎上,增添對所學內容開展分享報告這一環節。為降低任務難度,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習得成就感,給學生提供獲取信息的路徑,實現輸出最優化,教師可以提供涵蓋有關語用句型的“任務單”,以此幫助學生實現語言知識內化。
例如,在深圳牛津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2“Going to school”這一單元的作業設計中,教師首先明確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流利表達以何種交通方式去學校。根據單元主題,我們選取了《劍橋彩虹少兒英語分級閱讀》繪本Late For School進行知識的遷移拓展。以 “任務單”(圖2)為橋梁實現關聯閱讀,從基礎的重點句型操練逐漸上升到語篇操練,考查學生能否準確地替換目標句式。
三、助推“探究性”作業——開展思維“高階型”作業設計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發布掀起了一股“深度學習”的熱潮,它明確要求教師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積極自主探究并勇于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度學習”與“思維品質”“學習能力”息息相關,小組合作是開展深度探究性學習較為成熟的一種模式。教師通過引導、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取長補短,圍繞單元話題展開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推動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以群體的力量掃除知識障礙,最終實現知識的深度理解。
“雙減”政策明確要求小學高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課文背誦往往是很多教師培養學生語感的首選方法。于是,很多學生一頭扎進書本里,試圖通過死記硬背來“交差”,細細深究會發現,背誦所用時間明顯超過了“雙減”所規定的時長,且效果仍不佳。此時,作為構建系統科學知識網絡體系且圖文并茂、色彩分明的思維圖譜(思維導圖)將是最佳的選擇,它不僅能化零為整,利落地串聯文本信息并形成線索,又能作為要點支架,助力學生進行語篇架構的內化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例如,在深圳牛津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4 “Grandparents”這一單元的作業設計中,為了鞏固always、often、 sometimes、never等頻率副詞以及一些活動短語,教師特別要求學生分小組根據課本內容設計“便利貼”式思維導圖(圖3)。這份新奇的作業激發了學生的挑戰欲望,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充分發揮自己的邏輯思維,互相討論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集體勾勒思維導圖,最終以小組為單位借助生成的思維導圖進行語篇的復述或創編,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度梳理,所生成的語篇輸出也深刻體現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個性化理解和記憶,使他們免受“死記硬背”的痛苦。此外,在思維圖譜的繪制過程中,學生充分運用繪畫和美術手工技能,潛移默化中實現了跨學科融合,這將大大激發學生的作業完成熱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想象思維。
四、打造“體驗式”作業——玩轉文化視野的“閱讀圈”探索式作業設計
“雙減”背景下,如何打破作業“量”的壁壘,設計出既能突出核心素養培養又有特色效果的單元整體作業,受到一大批英語教師的關注。作為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聯結紐帶,文化視野的特質在“閱讀圈”探索式作業設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欲習得一門語言,則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鼓勵學生閱讀大量相關書籍,從而提升其文本分析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閱讀圈”是一種由5-8名不同學習水平和能力的學生組成且以小組為單位而開展閱讀活動的新型閱讀模式。在“閱讀圈”中,所有成員都將基于自己所擔任的閱讀角色,對同一本讀物展開開放式的小組閱讀討論。這些角色通常包括:提問人、單詞大師、美文佳句精選者、生活聯結者、總結者。
“閱讀圈”探索式作業設計是綜合性作業,相比于傳統的閱讀理解作業,學生在“閱讀圈”中會對閱讀文本進行分析,對故事情節展開充分且大膽的預測,通過歷經參與、互動、沉浸、體驗、思考的“梯度性”探索過程,走進英語世界,感受不同文化的奧妙,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發展文化意識,塑造人文素養。
構建有明確角色分配的英語學習小組是開展“閱讀圈”體驗式作業設計的重要前提。教師一定要提前深入了解本班學情,然后基于學習主題、內容進一步確定學習目標,再根據學習目標設定角色數量,最后進行合理分組。各個學生所承擔的角色任務截然不同、相輔相成,教師在旁引導、評價,最終學生完成該單元主題的聯動學習。
例如,在深圳牛津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7“At the beach”這一單元的復習作業設計中,筆者以“閱讀圈”為載體(圖4),通過“角色環游”鼓勵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最大程度的復現。首先,根據本單元目標,確定“組長”“總結概括者”“實際聯結者”“單詞大師”等角色,在了解學生特長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認領,隨后將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全員自主持續默讀和小組探究交替的模式,幫助學生在“悅”讀中把握文本主線,培養高階思維,加深對語篇內容的習得掌握。
“閱讀圈”體驗式作業形式新穎有創意,它一反傳統復習課堂的枯燥,幫助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啟動下,進行單元詞匯、句型、文本的鞏固內化,從而大幅度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綜上探索,在“雙減”政策和核心素養指向下,“精而優”的作業設計要求教師不僅要加強目標、教學、資源、評價等各要素間的呼應和協同作用,同時也要減少過于細節化、機械化的作業要求,避免出現針對低水平目標進行重復操練的情況,為設計發展高階思維要求的作業留出足夠空間,從而引領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真正得到發展,為學生開拓出發展個性、鑄就能力的廣闊天地,讓學習在作業中發生。
參考文獻:
[1]俞良燕.素養視域下的英語單元作業設計與載體創新[J].教學與管理,2021(11):68-7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