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可以實現多項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錘煉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引入主題意義相關元素以后,英語閱讀教學具有更強的系統性與層次性,豐富了閱讀教學內容與方式。本文先闡述了主題意義下英語閱讀教學的育人價值,接著從連通課本知識體系、挖掘關鍵語句段落、引入整本閱讀模式、打造跨文化交際圈、創新閱讀教學評價等方面,探討了主題意義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育人的有效路徑,為小學英語教師打造高質量閱讀課堂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主題意義;英語閱讀;閱讀教學;主題語境
作者簡介:陳巧玲,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第十小學 。
隨著新課標的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等理念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踐行落實,改變了英語教學的整體環境。這也要求小學英語教師積極推動學科教學的改革創新,引入新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英語知識體系,深層次探索語篇的主題意義,培育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但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比較復雜,很多教師都難以把握其精髓,需要結合主題意義的內涵深入探索英語閱讀教學育人的策略。
一、主題意義下英語閱讀教學的育人價值
(一)落實德育目標
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落實德育目標,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當代小學生的物質生活得到了較好滿足,精神生活相對匱乏。特別是不少小學生已經提前接觸到網絡文化,并且受到一些糟粕文化的負面影響,產生了自私自利的不道德行為。而結合主題意義開展英語閱讀活動,可以融合德育目標,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使得學生受到德育熏陶,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主動拒絕不道德行為。
(二)培育跨文化素質能力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能力是核心素養之一,已經成為重要教學目標。而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學生感知中西方文化差異,并立足于差異點開展跨文化交際,正確認識西方文化,有效避免“中式英語”問題。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引入主題意義可以顯著提高教學集中度,圍繞跨文化話題展開深刻討論,不斷強化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逐步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強化鑒別評判素養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在學科評價方面容易出現人云亦云的情況,很難形成主觀意識,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引入主題意義相關元素以后,教師就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開設專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全面認識自身在閱讀教學中的實際表現,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英語鑒別評判素養。在自主評價過程中,學生對于英語學科知識的認識就會進一步加深,提升英語核心素養。
二、主題意義下英語閱讀教學育人的有效路徑
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閱讀教學具有顯著的育人價值,但是想要在現階段小學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出來也有一定的難度。本文結合主題意義的具體特點,從多個層面探討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路徑。
(一)連通課本知識體系,實現課內外一體化
在主題意義下,小學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之前應該明確章節主題,理清后續的教學方向。現階段小學英語教材中的語篇是按照單元編排的,各個單元都有明確的主題,可以為閱讀教學提供必要素材,同時也能夠指引學生課外學習。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深耕課本教材,明確單元主題意義,并圍繞主題內涵設計教學任務。在規劃課外閱讀任務的時候,也要緊扣教材內容,不斷提煉閱讀主題,實現課內外一體化,使得學生在課外時間里也能夠得到較好的學習支持,提高英語教學成效。
比如在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1“Days of the week”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重點講述一周七天的英文表述。接著教師圍繞“One week plan”設計教學活動,帶領學生結合閱讀文本學習“On...I...”“She/He...on...”等重點句型。此時教師也要指導學生感知閱讀文本內容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聯。小學生的自理能力比較差,不會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語篇細節內容以及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帶領他們結合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生活實際,完成“One week plan”設計,并跟其他同學進行互動交流,互相評價對方設計的一周計劃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在展示最終成果的時候,學生需要運用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點,可以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
(二)挖掘關鍵語句段落,感受閱讀主題語境
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該結合閱讀文本挖掘關鍵語句段落,帶領學生感受閱讀主題語境,并實現與課堂教學的聯動。事實上,主題語境本身就隱藏在關鍵語句、段落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真研讀閱讀文本,圍繞主題意義進行語句剖析,實現閱讀教學升華。由于小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有限,英語語言基礎也不扎實,因此很難自主感受主題語境。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聯想生活實際,并使用多媒體等方式實現教學知識的多模態呈現,降低閱讀教學的難度,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比如在閩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3“Planning a trip”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課本教材文本設計閱讀活動,結合課堂教學關鍵知識點,實現閱讀教學的滲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先帶領學生復習所學節日的英文表達,并學習新單詞,如holiday、National Day等。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為讓學生正確使用句型進行對話交流,以及制定合適的旅游計劃。因此在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練習運用“Will you go for a holiday? ”“Where will you go? ”等句型。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進行文本閱讀,重點關注包含這些句型的語句段落,并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如何制訂旅行計劃。在學生閱讀完成以后,教師可以圍繞“Planning a trip”主題,引導學生在課堂環境中嘗試制訂旅游計劃,并跟周圍同學進行對話交流,互相分享閱讀收獲。這些活動可以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
(三)引入整本書閱讀模式,感悟主題情感內涵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整本書閱讀模式受到很多教師的關注。相較于傳統閱讀方式來說,整本書閱讀可以帶領學生系統性閱讀英語文本,提高閱讀教學的連續性。不僅如此,整本書閱讀模式非常適合融入主題意義,結合文本內容確立主題內涵,將學生置身于文本描繪的主題情境中,給學生帶來情感熏陶。在具體設計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英語基礎能力進行深入分析,選擇合適的書籍。在閱讀中,教師也要做好閱讀指導工作,關注學生在閱讀中的實際體驗與具體表現,靈活調整閱讀教學內容,使得整本書閱讀與主題意義相契合。
例如,在小學六年級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英語繪本故事Skater Boy,并立足于主題意義組織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第一階段,教師帶領學生多角度研讀繪本,確立主題意義。教師可以從what、why、how等維度對繪本進行深入剖析。其中what是指主題內容,結合繪本故事內容可以將其確立為“運動與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方式”。而why則是指價值取向,結合繪畫本故事可以確立為“不要以貌取人,應該從多個角度了解一個人”。how是指問題形式和修辭手法,需要學生分析繪本故事的展現方式以及所使用的修辭方式,感知繪本的文字之美。通過這一階段的解讀,學生對繪本故事Skater Boy有了整體的認識,明確了繪本故事傳達的主題意義。第二階段,教師結合繪本故事設計閱讀活動單,引導學生探討主題故事內容。在后續進行閱讀指導的時候,教師也要立足于what、why、how等維度進行延伸。在what維度,教師可以設計“Who else is in the story?”“How is Skater Boy?”“Do children like Skater Boy?”“Why do mothers like Skater Boy at last?”“What happens in details?”等問題,指引學生結合繪本語篇和圖片進行概括與推斷,全方位感知語篇的主題意義。在why維度,教師可以提出“At first, mothers don't like Skater Boy. Finally, mothers like Skater Boy. Why?”等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掌握的語篇信息進行推理,得出答案。在how維度,教師可以提出“Why can Skater Boy catch the baby quickly and safely?”“Will mothers allow children to play with Skater Boy this time?”等問題,引導學生從媽媽的視角對滑板少年的行為進行綜合評價,并探索媽媽自身態度的變化。通過不同維度的問題指引,學生逐步感受閱讀文本的主題情感價值。此時教師引入“Which hobby do you like but your parents dislike? Why? What can you do? ”等問題,并引導學生圍繞“hobbies”進行主題討論,結合整本書閱讀收獲,根據生活實際情況分析父母不同意自己愛好的矛盾問題,并學會真實表達自己觀點與態度的方法,實現繪本閱讀與生活實踐的連接。
(四)打造跨文化交際圈,強化文化理解能力
小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學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小學生處于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對于英語文化的認知層次相對較低,很難全面理解英語文化。不少小學生都存在使用漢語文化思維來學習英語文化的情況。雖然這種方式可以降低英語學習難度,但也會帶來新的干擾。特別是中西方文化存在顯著差異,如果不進行專門的跨文化教育,就會顯著影響學生對英語學科的感知形象,不利于他們的英語學習。在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設計跨文化主題的閱讀活動,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文化熏陶影響,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
比如,在閩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7 “Thanks-giving”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任務進行學科知識教學,帶領學生學習目標語言,能夠使用“We always have a special meal. We say...”等語句介紹節日活動。接著教師結合課文講解“Christmas”“Thanksgiving”等國外節日,使學生了解國外傳統節日的特點,順勢結合課文進行重點句型等知識的講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My First Chinese New Year、Celebrations Around the World等繪本,設計“中西節日文化”的跨文化主題閱讀活動,帶領學生了解西方節日,并跟我國傳統節日進行對比,使學生直觀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在閱讀活動結束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自己如果前往國外過感恩節,應該如何安排一天的活動,并將這個計劃口頭分享給同學。通過這些方式,學生的跨文化素養可以得到錘煉,學生也能夠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五)創新閱讀教學評價,建立長效教學機制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創新閱讀教學評價模式,綜合展現閱讀教學效果,逐步建立長效教學機制,打造高質量閱讀教學。特別是當前不少教師習慣進行主觀評價,忽視了學生的真實感受,導致最終評價結果失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結合主題意義下閱讀教學的特點,積極創新教學評價方式,切實提高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參與度。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評價時,需要豐富評價維度,設計多元化評價任務和標準,凸顯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實現教評一體化。
比如在英語繪本Pigs can't fly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于教評一體化理念,結合主題意義內涵,推動閱讀教學評價體系的創新拓展。這里教師通過設計豐富的閱讀評價維度,實現延伸度學習。結合繪本Pigs can't fly的主題意義,教師可以從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獲得等維度,設計教學評價觀察表,并細分閱讀投入、積極互動、合作行為、傾聽表現、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等多項評價內容,并引導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實現評價內容與閱讀教學內容的聯動,考量學生的閱讀目標達成度。在明確評價維度以后,教師還要結合主題意義和教學目標,設計合理的評價任務。比如通過“Quick response”觀察自己與老師的身體部位相似特征,并學會使用英語正確表述這些內容等。通過不同的評價任務,綜合評定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學習成果。在確定評價維度與評價任務以后,教師還要制定清晰明了的評價標準,為學生的自主評價與相互評價提供指引。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表達,不要過多干涉學生評價。這些評價方式可以保證教學評價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教學評價取得預期效果。
三、結語
綜合來看,主題意義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變得更加豐富,能夠綜合提高英語教學的育人效果,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小學英語教師應該積極探索主題意義下閱讀教學發生的變化,積極跟其他教師進行教研互動交流,積累教學經驗。在閱讀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深耕課本知識體系,連通課內外知識點,提高閱讀教學與其他教學模塊的銜接性。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關注其學科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周小莉.單元主題語境下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J].中學生英語,2023(24):3-4.
[2]祝麗君.主題目標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整合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23(21):27-29.
[3]何日鳳.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J].校園英語,2023(34):154-156.
[4]倪靜華.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以At weekends單元教學為例[J].名師在線,2023(26):8-10.
[5]劉莎.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閱讀課實踐活動設計:以小學繪本閱讀課“The Tiny TV”為例[J].新教育,2023(28):46-49.
[6]仇琳瑜.單元主題背景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路徑探尋[J].試題與研究,2023(3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