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英語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通過引入文化背景知識、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等方式,學生可以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同時,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與文化反思,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本文首先介紹了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概念和意義,隨后分析了高職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現狀,以及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策略,以期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英語;跨文化;思辨能力
作者簡介:譚菲菲,金肯職業技術學院。
跨文化思辨能力不僅涉及傳授英語語言技能的問題,更涵蓋了對不同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習慣的理解、尊重和適應問題。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通用語言,已經成為高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要教授語言技能,更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有助于提高他們在未來職場中的競爭力。
一、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概念和意義
跨文化思辨能力(Cross-Cultural Critical Thinking)是指個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夠理解、分析和評估信息、觀點、問題以及情境,并能夠進行獨立、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涉及對不同文化、價值觀、信仰、習慣、傳統和社會背景的敏感性,以及對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的理解。這是一種認知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評估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從而使其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自信和敏銳。通過高職英語教學,我們要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對文化習俗的理解力。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還能提升他們的文化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高職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現狀
(一)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
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是一個交互的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然而,目前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往往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預設進行講解,而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往往被忽視。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教學目標以提高語言技能知識為主
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高職英語的教學目標往往集中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知識上,包括詞匯、語法、閱讀、寫作等方面。然而,跨文化思辨能力并不僅僅是語言技能知識,還涉及對文化背景、社會現象、價值觀等方面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單一以提高語言技能知識為主的教學目標限制了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發展。
(三)高校教師自身缺乏文化背景知識和技能
由于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涉及的領域廣泛,要求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還要有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和教學技能。然而,目前高職英語教師隊伍中,部分教師自身缺乏系統的跨文化知識和教學技能,無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思辨學習。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跨文化思辨意識
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思辨意識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真實場景、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激發其跨文化思辨意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如音頻、視頻、圖像等,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引導他們在具體情境中觀察、分析、比較、思考不同文化的特點。
以“Shopping for food”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播放一段視頻,展示不同國家的食品市場和超市場景,引發學生對采購食品的興趣。教師向學生提問“What comes to your mind when you think of shopping for food in your own culture? ”,將課堂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代表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例如中國、美國、法國和印度。每個小組需要討論并列出他們國家或文化中常見的食品采購場景,例如超市、市場或小商店。學生討論各自國家的購物情況,包括購物清單、支付方式、購物頻率等。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不同國家的食品采購習慣和傳統。學生分析這些習慣背后的文化因素,例如價值觀、社會角色、節令等,以理解不同文化對食品采購的影響。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例如“How do cultural factors influence shopping for food in your country?”。教師將學生分成買家和賣家兩組,模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購物場景。賣家組展示他們國家的食品銷售技巧和習慣,買家組則扮演外國顧客。學生可以使用所學的英語詞匯和表達方式進行交流,并嘗試模仿其他國家或文化中的購物方式。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課堂討論和角色扮演的經驗,強調跨文化思辨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反思自己的文化偏見,并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最后,教師布置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進一步研究一個國家或文化中的食品采購習慣,撰寫一份報告,報告要涵蓋采購背后的文化因素和與其他文化的比較。
通過教學,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學習采購食品的相關詞匯和表達方式,并通過跨文化思辨討論和角色扮演活動,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食品采購習慣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從而激發他們的跨文化思辨意識。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和理解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敏感性。
(二)介紹不同國家文化習俗,增強跨文化思辨能力
教師應系統地介紹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包括社交禮儀、飲食習慣、節日習俗等方面,幫助學生積累文化背景知識,為其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專題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感興趣的文化話題,促進課堂上的良性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以“Preparing the first aid kit”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展示一些常見的急救用品的圖片,例如繃帶、創可貼、酒精棉球等,引發學生對急救箱的興趣。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問“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tems to include in a first aid kit? ”接著,讓學生進行急救箱準備活動(15分鐘)。
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代表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例如中國、美國、英國和日本。每個小組需要列出他們國家或文化中常見的急救箱內物品,并討論這些物品的用途。學生匯報他們小組討論的結果,分享他們國家或文化的急救習慣。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不同國家的急救習慣和文化背景。學生分析這些差異的背后文化因素,例如健康觀念、醫療體系等,以理解不同文化對急救的看法。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例如“How do cultural factors influence what people put in their first aid kits? ”。學生自愿參與一個角色扮演活動,模擬不同國家或文化中的急救場景。學生展示他們的角色扮演,演示在不同文化中如何應對急救情況,以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課堂討論和角色扮演的經驗,強調跨文化思辨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反思自己的文化偏見,并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急救習慣。
通過上述教學,學生在實際情景中學會急救箱內物品的英語表達方式,并通過跨文化思辨討論、角色扮演和展示活動,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急救習慣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從而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思辨能力。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和理解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敏感性。
(三)創新教學方法,將跨文化知識貫穿課堂
除了前面兩種方法外,教師還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跨文化知識,培養其跨文化思辨能力;運用比較教學法,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提高其跨文化敏感度和理解力。
以“Traveling in winter holiday”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先播放短視頻,展示不同國家和地區冬季度假旅行的項目,如滑雪、雪景觀光等。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問“What comes to your mind when you think about traveling during the winter holidays?”,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代表一個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如瑞士、日本、美國、挪威等。每個小組需要展示他們國家或地區在冬季度假旅行方面的特色,包括活動、傳統、美食等。學生使用英語進行特色展示,介紹他們所選擇的國家或地區。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冬季度假旅行習慣和差異,讓學生分析這些差異背后的文化因素,如氣候、節日、傳統等,以理解不同文化對冬季度假的看法。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例如“How does culture influence the way people spend their winter holidays? ”,將學生分成小組,模擬不同國家的旅行者在冬季度假目的地的對話場景。學生需要討論他們的旅行計劃、喜好和期望,同時考慮文化差異。每個小組進行角色扮演后,分享他們的討論結果和跨文化體驗。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課堂討論和角色扮演的經驗,強調了解不同文化和創新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學生反思自己在課堂中的學習體驗,包括新的文化見解和英語口語表達的方式等。
通過這個教學,學生將在實際情境中學習英語口語和跨文化知識,通過文化展示、角色扮演和討論活動,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冬季度假旅行習慣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從而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這種創新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和理解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敏感性。
(四)搭建第二課堂,實現線上線下資源共享
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學習App等,發布與跨文化內容相關的文章、視頻、音頻等資料,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學校可以組織各類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角、文化節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以“How to spend my spare time?”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先提出問題:“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your spare time? ” ,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研究一項特定文化中的娛樂活動或興趣愛好,例如美國的棒球比賽、中國的茶道、法國的美食等。學生需要在互聯網上尋找相關資源,如圖片、視頻、文章等,介紹他們所選主題的文化和背景。然后,每個小組向全班分享他們的發現和關于所選主題的簡短報告。學生需要在小組內討論并制訂一個與所選主題相關的線下活動或體驗計劃,例如組織茶道示范、觀看棒球比賽、舉辦法國美食烹飪班等。學生需要考慮活動的時間、地點、參與者和所需資源。教師讓學生將線上和線下資源共享到一個在線平臺,如課堂網站、社交媒體群組或學習管理系統。在這個平臺學生可以上傳圖片、鏈接、活動計劃等,以便其他小組成員和全班學生參考和討論。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課堂活動的經驗,強調線上線下資源共享和搭建第二課堂的重要性。學生反思他們學到的關于不同文化和興趣愛好的知識,以及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實際活動。最后,教師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線下活動結束后,撰寫一份反饋報告,分享他們的體驗和對跨文化交流的見解。
通過這個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并通過在線資源分享和線下實踐活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娛樂活動和興趣愛好,同時擴展他們的課外學習體驗。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以及利用多種資源構建第二課堂的能力。
(五)改革學生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
改革傳統單一的考試評價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如課堂表現、小組討論、項目合作、口語演講等,全面考查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思辨能力。教師可以在評價過程中引入自評和互評機制,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過程,及時了解自身不足并加以改進,同時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以“How to manage my time?”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先提出問題“Why is time management important in your life and studies? ” ,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看法。接著,引導學生討論時間管理對于學習、職業和生活的影響。教師以英語介紹一些常見的時間管理技巧,如制定日程安排、設定目標、避免拖延等,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他們自己使用的時間管理技巧和策略。然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將分析一位學生的時間管理習慣。學生需要評估該同學的時間管理技巧,提供建議和反饋,以及分配得分。教師對每個小組的評估進行點評,并提供額外的評價和建議。教師讓學生填寫一份關于他們自己時間管理的自我評價表格,反思自己的強項和改進點。學生使用英語寫一篇短文,討論他們對時間管理的新認識和計劃。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他們的評價經驗,強調多元化評價的重要性。學生分享他們在自我評價和同學互評中得到的見解,并討論如何改進時間管理技巧。最后,教師布置作業,要求學生繼續使用時間管理技巧,并在下一節課時分享他們的改進和體驗。
通過這個教學,學生將能夠學習時間管理的英語表達,并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包括自我評價、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來深入了解自己的時間管理習慣。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和改進能力,同時構建更具多元性和綜合性的評價機制,以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和能力發展。
四、結語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介紹不同國家文化習俗、創新教學方法、搭建第二課堂以及改革學生評價體系等多種策略的實施,激發高職學生的跨文化思辨意識,提高其跨文化思辨能力。在未來的高職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進一步探索和實踐培養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徑,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程輝.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探析[J].校園英語,2023(15):67-69.
[2]李晨.大學英語教學的生態學闡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2.
[3]劉陽紅.“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J].英語廣場,2020(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