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



【摘要】文章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中創信測”訂單班為例,說明在高職院校從專科向本科的轉型期,根據學生特征及企業需求的變化,如何改革原有專科階段的訂單培養模式以適應新的形勢。對此提出兩層三段漸進式訂單培養框架,面向企業不同層次的崗位需求,將本專科多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訂單班中融合培養。并用實際項目的實施效果驗證了此培養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為高職本科訂單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兩層三段漸進式;訂單;培養框架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3—0072—06
在高職院校開展訂單式培養有利于促進課程設置與企業實際的人才需求吻合,使教學過程服務于企業生產過程,能夠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針對性[1],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與高職院校“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目標一致。
升格前的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已與企業深度合作,在訂單班培養并輸送了很多高質量的學生到企業,例如,“搬豆科技訂單班”“蘇州地鐵訂單班”等等。此類訂單班學生結構單一,均為同一個專業方向的專科學生,選拔進入訂單班后,培養目標與對接的企業崗位都是一樣的,因此課程和學分置換方案也相對比較簡單。
但現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升級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從原本的專科升級為本科院校,在轉型過渡期,在校學生既有專科生,也有本科生。對應的職業崗位由原先的操作技能型崗位,轉變為具有一定研發能力的實踐崗位,培養目標由原先更側重于實踐能力的鍛煉,轉變為提高專業實踐技能的同時,要兼顧研發能力的培養[2]。而面向的企業也由原來需求比較單一的企業,轉變為對本專科學生均有需求,需要多層次多樣性人才的企業。如何在同一個培養框架下同時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本專科學生,使其在一個團隊中各司其職,完成合作。在訂單班培養過程中如何打破本專科學生之間的壁壘,拋開原先的班級束縛,在新的框架下按照學生的實際能力而非專業方向分層培養,是現階段訂單式培養面臨的重要問題。
此外,原先的訂單班,學生報名,企業通過學生的簡歷篩選,企業與學校簽訂協議后新學期即刻開展[3]。但在實際培養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有些學生跟不上項目進度,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企業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態度不滿意,達不到預期培養目標的情況[4],而學分和課程已經置換,學生無法回到原先班級,只能草草收場,培訓效果不佳。如何避免此類問題,能否在訂單班正式開始之前設置一個緩沖期,讓企業和學生在項目中進行接觸,雙方深入了解,雙向選擇之后再進入訂單班,這也是現階段訂單式培養過程中有待改革的地方。
一、兩層三段漸進式訂單培養框架的實踐探索
(一)培養目標的調整
原先的專科層次的訂單班多與小微企業開展,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偏重實踐,培養畢業即上崗的人才。而現在嘗試理論與實踐同步進行,以本科生教育的思路引入實際項目,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的創新能力,培養不僅可以畢業即上崗,且有可持續創新能力的人才。
原先專科層次的訂單班,一個班級同學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以類似的就業崗位為導向;而現有的訂單班,一個班級的同學培養目標是分層的,按照不同的團隊任務,即以團隊合作中不同的角色為導向。
(二)課程內容的調整
原先專科層次的訂單班,來源單一,培養目標一致,所以學習內容也完全一致[5]。而現有的課程內容,按照增量包的形式設計,在一個大的內容框架下,分為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與不同難度的工作任務相對應,適用于不同基礎的學生學習,且后期這些學生也能很好地融入同一個團隊,分層次承擔不同難度的工作任務。
(三)培養階段的調整
原先的訂單班,主要是學生報名——雙向選擇——學分置換和培養——企業實習——就業這樣的流程,學生在懵懂的狀態下報名,雖然了解訂單班的目標、內容,但是沒有實際感受,后期即使覺得訂單式培養不合適,因為學分已經置換了,也沒有辦法回到原先班級,只有在企業實習前退出。這樣不僅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而且對于企業而言,如果培養好的學生都不進入企業實習,有悖于校企合作的初衷。此外,在訂單式培養過程中,如果企業覺得學生表現差強人意,學習態度不端正,也沒有開除機制,只能堅持到學期結束。以上問題都可能導致后續訂單班很難繼續開展。
現階段的訂單班,在學分置換和培養前,增加了暑期夏令營的環節,流程為學生報名——暑期夏令營——學生再次報名——雙向選擇——學分置換和培養——企業實習——就業。一方面讓學生對于企業氛圍、項目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讓企業對擬進入訂單班學習的學生素質、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有真實感受,繼而經雙方慎重考慮后再開展訂單式培養和學分置換,整個夏令營期間和結束之后均有退出機制,這樣不僅保證了正式的訂單培養過程中的培養效果,而且培養的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學生和企業雙方滿意度都很高,從而能夠促進后續訂單班的順利開展。
針對前述問題,筆者提出一種兩層三段漸進式訂單培養框架,并在中創信測訂單班予以實施,具體如圖1所示。“中創信測訂單班”是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與北京中創信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用戶行為智能識別系統的開發”項目為依托展開的聯合培養,旨在研究傳統識別技術自動化,拓展新技術AI識別,最終實現提高流量識別率、準確識別用戶行為的目標。新的訂單培養框架中,將培養過程改革為暑假預備期、秋季培養期與企業實習期這樣循序漸進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結束、下一個階段開始前,均設有退出機制,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完成整個培養過程的學生與企業的匹配性。鑒于學生專業基礎、學習能力、感興趣方向的差別,分為基礎班和提高班兩個層次,學習框架中不同的課程模塊,兩個層次班級學習的具體課程見圖1圖例標注。其中拓展課程供提高班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此類學生對應企業中的研發崗位,而僅學習了基礎班課程內容的學生,在企業中對應測試崗與數據采集和應用崗。最后的企業實習階段,基礎班和提高班的學生相互協作,共同完成識別管理平臺的研發和應用。
二、培養效果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網絡工程系選擇“北京中創信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大型企業為合作對象,實施了前述訂單培養模式的創新舉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合作企業簡介
北京中創信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成立于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是一家專業致力于研發、生產通信網測試及維護管理產品的高科技企業。公司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骨干企業、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北京市優秀高新技術企業。
憑借多年技術積累,公司已形成通信網測試儀器儀表和監測網管系統兩大類6個系列近30種產品,并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全面覆蓋交換、接入與傳輸、移動通信、IP數據通信、七號信令、3G等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通信產業領域,從基本的物理層和網絡層的測試到高層的協議測試和業務分析以及網絡的監控管理,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測試解決方案,保障通信網絡的安全、高效運行。公司已成為國內最大、最專業的通信測試廠商。

(二)學生狀況與課程置換方案
根據自愿報名、企業篩選原則,參加暑期夏令營與秋季訂單式培養的學生共20人。專業組成情況:專科層次8人,均為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本科層次12人,軟件工程與云計算方向各6人。
以上三個專業方向學生原有的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如表1—表3所示。


根據企業所需理論知識,并且考慮學生未來的成長性,將訂單式培養過程中需要用到的DPI識別技術理論、綜合實踐方法,以及進一步的研究與開發需求設置了基礎課程、實訓課程與拓展課程三個課程模塊,具體見圖2,滿足不同能力層級學生和不同企業角色“基礎+增量”的培養需求。
其中,基礎模塊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在暑期興趣班開設,基礎模塊知識的梳理總結以及實踐模塊在秋季學期訂單班開設,而拓展模塊根據學生前階段的學習情況按需要選修。
在此基礎上,前述三個專業方向的課程置換方案如表4和表5所示,對應基礎班與拓展班,既打破了原先本專科和不同專業的壁壘,又滿足了原本的學分要求和課程置換規定。
無論本科段還是專科段,置換后課程的學分數與學時數均超過了原先的培養方案。具體的培養階段與課程對應情況如圖3所示。
中創信測訂單班共有學生20人,其中專科生8人,本科生12人,完成第一段暑假預備期基礎課程與初級實踐課程后,1人退出,開學前碰巧增補1人,在秋季學期基礎課程回顧時,給他單獨補課追平了進度,秋季培養期依然有學生20人,且構成不變。第二段秋季培養期結束后,經學生自愿報名和企業選拔,共12人進入企業實習,其中專科4人,本科8人,最終全部順利留在企業就業。
在兩層三段式訂單培養框架下,最終進入企業實習的學生中,訂單基礎班8人——專科3人,本科5人,訂單提高班4人——專科1人,本科3人。從滿足企業要求最終進入企業實習的數據上看,本專科學生培養效果并無明顯差異。
整個培養周期結束后,對進入企業實習的12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通過理論考試、實際操作、平時工作表現給出綜合評分,并且設置了附加題,驗證基礎班和提高班兩層培養的差異性。考核結果顯示,本專科學生在同一個訂單班融合培養后,基礎內容掌握程度并無明顯差異。

經過前述培養過程的所有學生,考核時絕大多數能夠獨立完成應用分析,并且具備了初步驗證方面的能力,整體上學習能力明顯提高,能夠通過自主查閱相關資料解決實際問題,參與項目的實踐水平也得到了較好提升。
暑期班和秋學期培養結束后經考核,所有學生全部課程達到畢業標準線。考核包括平時成績、理論考試和上機實踐,最終形成綜合評分。對比本專科三個原始班級,兩個層次的同學均分無明顯差異。
企業反饋、考核數據、實踐效果均表明,此次跨專業方向和學科層次的訂單式培養過程中的創新舉措效果明顯,可嘗試在高職院校轉型期進一步開展,具有實用價值。
綜上所述,兩層三段漸進式訂單培養框架打破了本專科學生的學習壁壘,改革了原先專科生進基礎班,本科生進提高班的設置。在此框架下,實現了多專業方向、多層次學生在同一個訂單班混合培養,且最終進入企業,順利完成了團隊合作開發、測試與應用工作。驗證了按照學生能力與感興趣崗位分階段、分層次實施訂單培養的可行性,為高職院校專升本這一特殊過渡期訂單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李小強,李晨陽.高職電子信息類專業“五級漸進式”訂單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1(08):39-42.
[2]劉學普,邵長文.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訂單培養模式的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5(05):02.
[3]王喜苗.高職軌道交通類專業訂單培養的策略研究——以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0):92-96.
[4]宋耀輝,楊錦秀.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優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業技術,2022(03):07-13.
[5]范琳,鄧忠波.新時代高職產業學院建設模式實踐探索[J].職教論壇,2021(09):38-43.
(本文系市廳級課題:基于知識圖譜的眾籌眾創數字教育資源質量評價技術研究資助,項目編號:2019-R-67748)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