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陶獻萍,1977年生,廣西南寧人,本科,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勞動教育和德育。
摘 要: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德育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中居于首位。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勞動實踐成為小學勞動課程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在小學勞動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需要遵循導向性、目的性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通過勞動實踐升華學生的道德認識、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強化學生的道德行為,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和道德修養。
關鍵詞:小學勞動實踐;立德樹人;德育滲透;德育情感;德育行為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6-0025-05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1]1。教育部在2022年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程方案》)和《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勞動課標》)中首次將勞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同時將勞動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成為中小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從而填補了義務教育階段勞動課程的空白,引導中小學校借助勞動課程的實施,著力克服重智育、輕勞動教育的弊端。勞動課程具有鮮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會性和顯著的實踐性特征[2],立德樹人在學校教育中具有根本性、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勞動課程的實施,不單純為了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更重要的是在勞動實踐中滲透德育,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實現勞動育人,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切身體會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升華道德認識、豐富道德情感、磨煉意志品質、強化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進而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教育目標。
一、在勞動實踐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意義
(一)勞動實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
在勞動實踐中進行德育滲透,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國家意志,也是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品德基礎的現實需要。百余年來,黨的教育方針一貫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2022年版勞動課標》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設置了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3];《2022年版課程方案》首次規定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用于活動策劃、技能指導、練習實踐、總結交流等。豐富的勞動項目設置與系統的教學時間分配為中小學校在勞動實踐中進行德育滲透提供了實踐基礎和課時保障。
(二)勞動實踐是培育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
道德修養指向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習慣,需要學生把相關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修養主要表現為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方面的良好修養[4]。日常中小學德育以正面說服教育為主,通過創設情境,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僅通過說服教育難以觸發學生的真實情感,更難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也就很難讓學生將相關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事實證明,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才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認識。《2022年版勞動課標》提倡以勞動項目為載體,以勞動任務群為基本單元[1]11推動勞動課程的實施,并將中小學生的勞動實踐活動設計為覆蓋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類勞動的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勞動項目組成,以此引導學生在豐富多樣的開放性勞動實踐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受到意志品質的磨煉,逐漸增強勞動技能、形成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培育勞動精神,進而升華道德認識。良好的道德認識還可以反作用于學生的勞動實踐,促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在提高道德修養的同時,提高勞動素養。因此,勞動實踐是培育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
(三)勞動實踐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勞動實踐需要體力勞動,但又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不僅可以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提高適應生存的勞動能力,而且能夠激發創新意識、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教師通過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秩序地組織和實施三類勞動,引導學生在身體力行的勞動實踐中培養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在同伴互助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提高生產、生活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勞動實踐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二、在勞動實踐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必須以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為指引,把德育的理想性和學生成長的現實性結合起來,通過“以勞養行、以勞育品、以勞勵志”,逐漸端正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使學生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學會合作和助人,從而切實解決學校德育虛化的問題。勞動技術教育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實踐活動,其育人目標需要通過優化課堂教學、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等途徑來達成。因此,只有將德育與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相結合,才能在勞動實踐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目的性原則
目的是行動的先導。勞動教育的目的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讓學生懂得幸福生活是建立在辛勤勞動之上的,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二是讓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具備必要的勞動能力,增強體力,提高身體素質;三是讓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培育積極進取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高尚的道德品質。[5]教育實踐中,教師必須將勞動教育的目的貫穿在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過程當中。
(三)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滲透必須把德育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自覺地將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運用在勞動實踐當中,實現德育與勞動實踐的融合,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實現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要求教師既要重視理論教學,也要注重結合實際,在勞動實踐中有機滲透德育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的正確性,提高道德認識、豐富道德情感、強化道德行為。
三、在勞動實踐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策略
人們常常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來審視德育工作的成效及過程,認為一個人的品德修養需要通過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最后發展為道德行為。筆者借鑒這個做法,在勞動實踐中逐漸滲透對學生的德育培養。
(一)在勞動實踐中升華學生的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對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美丑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一個人只有具備正確的道德認識,才能將正確的道德認識自覺內化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和評價自己與他人道德行為的準則,進而將道德認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養成期,正確的道德認識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道德情感,驅使學生產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勞動教育的育人本質,在勞動實踐中自覺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相關的責任意識。
以第二學段生產勞動任務群5“農業生產勞動”教學為例。教師組織學生在學校種植基地種植小白菜,讓學生通過全程參與松土、撒種、澆水、施肥等生產勞動的過程,逐漸掌握種植小白菜的方式方法,初步形成關愛生命、尊重自然、遵循植物生長規律和季節特點進行科學勞動的觀念,體會種植勞動的艱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快樂,養成有始有終的勞動習慣,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形成“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幸福生活要靠自己來創造”的道德認識。在參與種植勞動的過程中,學生們經常頂著烈日勞作,松土、拔草、施肥、澆水,總有干不完的活。他們還學會了分工合作,每天安排兩人澆水。有耕耘就會有收獲。最初的那段時間,學生們每隔幾天便會有驚喜:“老師,種子發芽了!”“老師,小芽已經有幾厘米高了!”就連平時那幾個比較調皮的男生也變得乖巧了許多,天天往種植基地跑,對種植基地里的小白菜很是上心。當新鮮勁兒過后,學生們開始有所松懈了。“什么時候可以收獲啊?”“時間還長著呢。”“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真累!”勞動的單調、艱辛,對年紀不大的小學生來說,的確是一種全新的考驗。然而,更大的考驗還在后頭: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在短短幾個小時內便把種植基地里的小白菜全部沖毀了。學生們不由得傷心地哭起來。這場大雨使他們明白了種植勞動不僅要面對單調的勞作,而且要面對無情的自然災害。對于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開始學會了直面挫折。當面對災害無能為力時,他們學會了坦然面對。哭過之后,學生們又重新播種,對好不容易長出來的小白菜護理得更加周到,再也沒有了怨言。兩個多月后,小白菜終于可以采摘了,學生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靨。
高爾基說:“一切用自己的勞動掙來的東西,都是甜蜜的!付出的努力越大,就感到越甜美。”學生們通過親身參與播種、澆水、施肥、采摘等生產勞動,經歷了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勞動果實的完整過程。他們所收獲的,又豈止是一棵棵水靈靈的小白菜!他們還收獲了對勞動和勞動成果的尊重,還有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熱愛,以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幸福生活要靠自己來創造”的心靈成長。實踐育人,將德育滲透到勞動實踐當中,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端正學生對勞動和勞動者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熱愛勞動的美德,最終可有效升華學生的道德認識。
(二)在勞動實踐中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一種情感體驗,是人們根據道德準則進行道德活動時所產生的愛或憎、喜好或厭惡等比較持久而穩定的內心體驗[6]。學生的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產生的,受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影響。在勞動實踐中滲透德育是豐富學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徑。德育涉及的內容廣泛,愛國、奉獻、誠實、守信、感恩、樂于助人等道德情感的培養都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范疇。在勞動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有利于實現“實踐育人、情感育德”的教育目標。教師在勞動教育中應巧妙地將德育與勞動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提高勞動認識的同時豐富道德情感,逐漸形成美好的道德品質。
以第一學段日常生活勞動任務群2“整理與收納”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出示一些日常校園生活中拍攝到的學生臟亂的文具盒和書包等照片,提問學生:“你們見過這樣的文具盒和書包嗎?請觀察自己和同學的文具盒和書包,看看有誰的文具盒和書包是這樣子的。”教師的話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學生都轉動起了自己的小腦袋瓜,開始關注自己和他人的“整理與收納”行為。學生通過有意識地觀察自我和他人,激發出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那些文具盒和書包相對整潔的學生會產生自豪感,并因此強化了自己的勞動意識和道德認識,進一步認識到通過“整理與收納”讓生活變得整潔、美好的道理;那些文具盒和書包相對臟亂的學生開始意識到,書包臟亂的確很難看,根源在于自己的懶惰或收納方法不對。于是教師借機教育學生,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當堂布置了“整理學習用品”的作業,引導學生生生互助,會的幫助不會的。學生在整理學習用品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與合作的快樂,進而感受到整潔的文具和書包給自己帶來的精神愉悅,從而對此項勞動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
(三)在勞動實踐中磨煉學生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們自覺確定道德行為的目標,積極調節自己的活動,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既定目標的心理過程。道德意志對學生的行為起著支撐和調節的作用。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轉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時往往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阻礙,這個時候道德意志便可以發揮很好的橋梁作用,支持學生克服困難,踐行道德行為。學校教育應依據《2022年版勞動課標》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組織學生開展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
小學生的意志力往往較為薄弱,在勞動實踐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小學生的道德行為養成需要他們在勞動實踐中不斷地經受鍛煉和磨煉,培養堅定的道德信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頑強的意志品質。例如,組織學生開展“插秧農作”研學活動,最初學生們都覺得插秧是一件既有趣又簡單的事情。在認真看完研學基地教師演示的插秧方法和注意事項后,多數學生便迫不及待地跑向了水田邊,抓起一捆秧苗便興沖沖地下了田。誰知前腳剛踩進田里,整個人就好像被膠水粘住了一樣,這讓學生們體驗到了什么是寸步難行!他們在水田里每向前邁出一步都要花費好大的力氣,有的學生因為拔腳時用力過猛導致重心不穩,結果一屁股坐在了水田里,粘了一身的泥水。可是他們沒有放棄,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參與插秧勞作。他們一邊像蝸牛一樣慢慢地往前挪動,一邊將手上的秧苗進行分棵,然后彎腰將秧苗一棵棵地插入泥田。當再次把手從泥田中拔出來的時候,每個人的手臂就像戴上了一只灰褐色的手套,滿是泥漿。看著這只臟兮兮的手臂,學生們有的驚訝地張大了嘴巴,有的嫌棄地拼命想甩掉上面的泥漿,也有的露出了毫不在意的表情。他們一方面獨立勞作,一方面相互學習,默默地相互支持,豆大的汗珠從他們的額頭上順著臉頰一顆顆滑下來……此時此刻,學生們算是體會到了“汗滴禾下土”的真正意義。終于插完了秧,當全體“上岸”后,研學基地的教師告訴學生們:要想吃上香噴噴的米飯,農民伯伯們除了插秧,還要做很多其他的農活,包括除草、除蟲、施肥、收割、晾曬等。學生們不由地感慨:原來白米飯也和千人糕一樣,都是需要很多很多的勞動和付出,才能端上餐桌的呀!這次插秧體驗,雖然每個人都變成了泥人,干凈的衣服上滿是泥漿,但是學生們仍然很開心。他們在這次插秧體驗中不僅付出了汗水,學會了堅持,而且學會了珍惜和感恩。通過這樣從“行”到“品”再到“志”的勞動體驗過程,學生們的意志品質得到了磨煉和培養。
(四)在勞動實踐中強化學生的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個人遵循道德規范而采取的言論和行動,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現,是衡量道德品質的重要標志。道德行為必須依托實踐活動這個載體來表現。蘇聯教育心理學家包若維奇在《什么是意志》一文中指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僅以知道在某種情況下應該怎樣做和知道行為規則與準則為前提,而且必須使兒童愿意按某種方式去做。”在思想上啟迪學生、在實踐中錘煉學生、在精神上塑造學生,使學生愿意參與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自覺將“讓我做”變為“我要做”,是通過勞動教育強化學生道德行為的有效方式。
學校勞動課程應盡最大努力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抓住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強化學生熱愛勞動的道德行為。校園日常生活中,教師同樣應善于發現學生熱愛勞動的行為,及時給予表揚,并在班級中給學生樹立身邊的學習榜樣。比如,教師無意間發現學生自覺撿起了地上的垃圾、在飯后主動將桌面擦干凈等勞動行為時,要鼓勵全班學生向該生學習,引導全班學生將勞動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教師還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特點設置一些有針對性的勞動崗位,以競聘上崗的形式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完成相應的勞動任務。教師堅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讓學生自愿參與到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來,培養對勞動任務負責的精神,實現勞動教育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
當然,勞動教育絕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勞動實踐中的德育滲透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育人合力,把社會教育的浸潤性、學校教育的專業性和家庭教育的針對性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對學生勞動習慣培養的協同效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意識培養,指導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先嘗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漸學會穿衣、洗手、料理自己的生活、收拾自己的房間、整理自己的衣物和玩具等,明白自己的事情要做好就必須進行有意識的鍛煉、掌握相關的勞動技能,再嘗試引導孩子為家庭服務,養成做家務勞動的好習慣,培養家務勞動的責任意識等;社區可以適當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公益勞動,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服務社會,利用自己的雙手為他人創造便利生活,從而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擔當意識。
綜上所述,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應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小學勞動課程應注重發揮勞動的“樹德”功能,在勞動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凸顯勞動課程的思想性、社會性、實踐性特征。在教育實踐中,教師通過將德育與小學勞動教育相結合,可以不斷升華學生的道德認識、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強化學生的道德行為,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勞動的價值,樹立健康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進而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教育目標,為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顧建軍.區域高質量建設義務教育勞動課程的理路與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23(6):76-80.
[3]劉語欣,陳麗凝,林娜.文化自信視域下鄉村小學勞動教育實施路徑探索[J].知識文庫,2024,40(4):37-40.
[4]崔浩,程貝貝.教育敘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導刊,2023(11):113-116.
[5]王理.有效開展小學勞動教育的策略[J].學園,2021,14(18):84-86.
[6]任曉茹,王仲杰.語文教材中父親形象的倫理學分析[J].文學教育(上),2021(7):109-111.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