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智能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席卷全球,智能經濟、數字經濟以及技術經濟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面對智能產業的新需求,我國高職院校在專業結構調整中開展了系列行動及措施。通過分析我國高職院校專業調整的基本原則,發現存在專業結構調整目標缺乏清晰定位、勞動力市場外部信息掌握有限、專業結構調整機制不健全以及專業結構調整效果和質量差異較大等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專業結構調整目標設定流程、完善外部需求環境調研流程、制定院校內部要素銜接計劃以及建立質量評價反饋制度與診改體系等優化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專業結構; 產業需求; 勞動市場
中圖分類號: G712.3
文獻標識碼: A
長期以來,作為一個基本原則,高等職業教育要緊密服務產業需求發展,專業結構的調整也要服從產業發展需求,這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經過四十余年的改革,特別是供給側改革以來,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導向特征越發明顯。尤其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腳步不斷加快,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人工智能產業迅速改變了各種產業的形態。為了緊跟人工智能帶來的產業革命和轉型,我國高職院校不斷開展專業結構調整行動,增強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與產業、行業、職業崗位需求的有效對接。專業結構調整已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提升專業建設能力中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從已有研究文獻來看,眾多研究學者針對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問題開展了相應的研究。例如,譚焱等(2024)從終身學習理念出發,提出全過程理念引領要素深度融合、構建專業評價體系助力高職專業建設[1]。徐旦(2022)通過選取浙江省2016年和2021年專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發展的數據,深入分析和研究發現,存在熱門專業大類和低成本專業大類重復的問題,提出要不斷激活專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內部動力[2]。韋云鳳等(2023年)以廣西農業職業教育為例,提出政校企研協同促進專業結構精準對接“10+3+N”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和“5+2”特色產業布局的優化路徑[3]。通過梳理研究文獻發現,高等職業教育是緊隨著產業需求調整而不斷進行適應性的變化,專業系統內部的響應機制在這種變化中發揮了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作用。探索并構建能夠及時應答產業需求的專業建設機制,對于實現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密切銜接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分析我國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現實困境,進而提出優化路徑,以期增強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與產業、行業、職業崗位需求的有效對接。
一、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
(一)調整方向:堅持政策引領,多元主體協同參與
最近幾年,我國出臺了系列措施保證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的順利實施以及保證專業結構調整的質量。在國家政策方針引領、宏觀政策調控下,我國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系列的成就和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經驗。因此,高職院校在我國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始終以國家政策為引領,鼓勵多方主體積極參與。首先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國針對不同參與主體出臺若干項適宜性的政策。比如,促進校企合作的產教融合政策、助力就業的教育政策、推動行企發展的產業政策。厘清各參與主體的責任與訴求,推動專業結構調整高效、高質地完成。其次在政策引導方面,制定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專業結構調整的流程和計劃,引導高職院校在專業結構調整中立足產業需求的現實條件,兼顧多元主體利益制定切實可行的專業結構調整計劃,針對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通過政策進行積極引導。同時,引導企業、行業積極參與專業結構調整行動,為專業結構調整提供多元化的方向性指導。最后在政策保障方面,為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支持專業結構調整、試點項目的建立。同時,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鼓勵企業、行業等機構參與到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確保以多元化的方式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為培養多層次、多類型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二)調整理念:堅持多學科、多領域融通、跨界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進行本國產業結構、教育結構的轉型和改革,主要原因是當前外部環境多領域的交叉、融合帶來智能技術、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在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利用好驅動因素助力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的調整,規避阻礙因素對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造成的消極影響。因此,在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首先,應建立縱橫銜接的多學科融通渠道。從橫向上應在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引入相關學科的知識、課程內容,建立多學科的專業結構調整體系;從縱向上應建立“學科+”與“+學科”的跨學科專業結構,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體系的人才。其次,應積極引入不同行業、企業參與進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增加專業結構調整中多領域參與范圍,建立跨領域的專業結構體系,以應對外部環境多變帶來的不確定風險,建立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的專業結構體系。最后,應建立跨越“技術”層面的專業結構體系。高職院校進行專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以滿足外界市場環境的需求,但是單純“技術”層面人才的培養已經無法滿足外部多領域交叉變化的環境。因此,應調整以往專業結構調整的理念,把“技術”交叉、跨界型人才的培養作為新時期專業結構調整的理念,促進交叉型人才的培養。
(三)調整目標:堅持培養復合型高技能人才
伴隨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的普遍應用以及大數據的發展,技術在未來產業中的應用成為主流趨勢,未來重復性較高的職業將逐漸被機器取代,各類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的需求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所需要的人才既要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核心技能,又要懂得市場基本發展規律,可以運用技術分析和了解崗位發展需求,以及關注崗位知識能力的不斷更新和發展,隨時掌握產業的前沿需求,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技能和知識。因此,在專業結構調整中,須堅持以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為調整目標,不斷契合產業的發展需求。首先,在專業結構調整計劃制定、組織實施以及結果反饋評價中,應把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放在核心位置,根據外界產業需求特點和變化特征及時調整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策略。其次,要根據外界產業需求特征,不斷調整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對目標所要求的能力要及時調研,更改調整培養方案。最后,隨著技術的升級及廣泛應用,智能經濟時代“技能型”與“復合型”人才的內涵被賦予新的意義。因此,應該根據智能經濟轉型需求培養具有新時代內涵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
(四)調整過程:堅持產業需求與人力資源需求協同發展
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肩負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促進就業的主要責任和使命。我國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高技術人才的重要教育組成主體,在產業全新生產要素變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緊跟產業發展需求,調整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契合的專業結構,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在相關調查中發現,一些高職院校進行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僅把整個產業需求、區域產業、行業需求放在專業結構調整的第一位,而忽視了人力資源自身的職業獲得訴求及求職期望,這也是導致“畢業生就業難”與“難就業”的一個主要方面。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是育人,人才培養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人力資源能力獲得的訴求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只有人力資源培養訴求得到滿足,才能實現教育的目標和宗旨。因此,應該改變現有專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模式,堅持產業需求、職業導向、就業導向與育人導向協同發展的原則,在調整過程中始終把產業需求與人力資源訴求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并貫穿整個專業結構調整過程,才能真正有效解決專產適配性不足的問題。
二、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的現實困境
(一)專業結構調整目標缺乏清晰定位,學生職業能力與崗位需求匹配性較弱
通過對我國高職院校專業與職業崗位群的比照分析發現,我國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與職業崗位群的適配性較差。主要是由于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時缺乏明確的目標,調整行為和過程不夠明確,規劃性不足,導致培養的人才特色不鮮明,長期以來,專業結構調整都是采用比較傳統的新建、合并和取消的方式。其一,我國高職院校往往注重開設比較熱門的專業,最終導致熱門專業開設總量過剩,而勞動力市場接受的數量卻有限,這就導致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同時,我國高職院校中有些專業開設的比較晚,辦學基礎各方面都比較薄弱,辦學水平能力有限,一些高職院校在跟風開設熱門專業的同時,卻不具備人才培養的能力,導致畢業的學生無法適應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其二,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忽視不同類型專業之間人才培養定位的差別,具體表現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比如,專業課程的設置同質性比較嚴重,不同專業方向甚至不同專業名稱的專業開設同樣的課程,這就導致學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缺少特色。而職業崗位群在企業生產實踐中變化很快,每個崗位所要求的能力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就導致一些學生所具有的能力不能滿足快速變化的職業崗位群的需求。
(二)勞動力市場外部信息掌握有限,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對口率不髙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勞動力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當前表現出來的對口率不高的問題體現在供需數量適配性不足。供需數量適配性不足主要是由于高職院校內部與勞動力市場外部信息溝通不順暢和不對稱導致的。具體表現為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勞動力市場沒有需求,以及勞動力市場需要的專業高職院校里沒有開設。這在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并且不同專業獲得的信息量之間的差異性也較大,導致專業結構調整與產業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有所不同[4]。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中,前期調研比較充分的高職院校掌握的信息比較多,對產業、行業需求信息有更清楚的了解。但是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更傾向于比較熱門的專業或是就業前景比較好的專業。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結構調整之前也會進行不同程度的市場需求調研。但是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以及調查區域或是范圍有限,導致調研過程中所掌握的信息不全面,調研者只能依靠已公布的公開信息,掌握的有價值信息較少,導致作出專業結構調整的決策準確性不足[5]。同時,從公開數據統計分析發現,一些區域高職院校公布的數據與當地的經濟發展需求更密切,對于其他區域的參考性價值不大。因此,應該通過市場機制設計的手段降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市場失靈問題,有效克服信息信號不足導致的專業結構調整不全面的問題。
(三)專業結構調整機制不健全,盲目跟風缺乏品牌特色
在全球科技競爭和智能經濟驅動下,人力資源市場急需專業得到迅速調整,但存在著盲目發展及過度問題。第一,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專業結構的調整,但是在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隨著調整周期和速度的加快,相應的專業結構調整機制和體制卻沒有作出迅速的調整,導致專業結構在調整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專業結構調整目標和方向,專業結構之間學科壁壘界限明顯,人才的培養需求在專業結構調整中不能完全體現出來。第二,專業結構調整模式缺乏突破性、創新性,僅停留在原有模式框架下,學徒技能培養維度較單一,停留在基本技能的訓練和理論層面的學習上,缺乏對學生工作軟技能的訓練。而工作世界變化的新元素對未來學徒全面發展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專注精神等,而現有培訓計劃則缺少新元素的加入。第三,專業結構調整缺乏特色品牌觀念,有些高職院校學科專業數量過多,特色不明顯,存在著追求“貪大求全”的現象。由此從我國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來看,在人才就業市場冷與熱的風向標影響下,呈現出趨熱避冷的取向,會導致一段時間內出現專業結構趨同、人才規格雷同的問題。同時,由于部分高職院校過于盲目、一窩蜂地設置所謂的“熱門專業”,培養當時市場所急需的人才,而當市場風向轉變時,之前的“熱門專業”迅速消沉下去,會造成教育投入極大的浪費。
(四)專業結構調整效果和質量差異較大,缺少有效質量評價手段
在智能經濟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下,各高職院校針對自身發展歷史、辦學基礎以及專業特色不斷進行專業結構的調整,但是調整后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卻有較大的差異。一方面,由于隨著大數據和信息科技的發展,職業崗位群對技能的需求產生變化。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師教授方法以及課程未能及時作出快速的變革,還在沿用傳統的方式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智能化信息時代人才的培養需要教師及時轉變知識傳授的方式,改變以往靜態的教授模式,教學流程和標準的設計也應該變得更具有個性化和多元化[6],因此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和設計還不能跟上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學生學習的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缺乏針對學生學習效果質量評價的有效舉措和手段,大部分高職院校還在采用比較傳統的問卷調研方式。比如,學生學習和就業滿意度、用人單位滿意度等方式,還不能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學校的育人成效和效果。尤其針對學生學習效果、職業能力評價相關的評價手段比較單一,對學生學習情況和效果掌握得比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專業調整的人才培養效果[7]。
三、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對策
美國學者埃德拉·施拉格指出:“框架限定的范圍集中了分析者的注意力,若干個變量從相互松散的關系組成一個固有的結構”[8]。我國高職院校在專業結構調整中開展的系列行動,是把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通過若干行動達成最終的目標,主要包括目標設定、環境調研、計劃制定和評價反饋。目標設定來自主體訴求探尋、環境調研源于勞動力市場的場域分析、計劃制定是專業結構調整與產業需求協同發展的過程適配、評價反饋是調整結果質量的檢測。基于此,提出新經濟轉型需求下專業結構調整的優化思路和措施[9]。
(一)優化專業結構調整目標設定流程,滿足多方利益主體訴求
目標是行動結果的參考點和動力,對行動結果具有重要的拉動和激勵作用;目標的設定對行動起到指導作用,同時行動又是目標實現的途徑。沒有行動的實施就沒有目標的實現,可見行動和目標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在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目標設定是專業結構調整行動開展的第一步,找準了目標才能實現結果效益的最大化。目標設定流程足夠嚴格,才能確保目標設定的客觀、科學和合理。首先,要全面了解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收集利益相關者的詳細訴求和期望,主要包括學生的職業獲得訴求、高職院校的人才能力培養訴求以及企業對勞動者的職業能力需求。在利益訴求收集過程中,至少組織3~5次各利益相關者訴求研討會,研討和協商共同的利益訴求。在此基礎上,根據多方主體的利益訴求調整專業結構。其次,組織專家開展利益相關者訴求與專業結構調整目標之間契合程度的研討會。在已有資源和條件下是否可以開展及完成相應專業的調整,達到各方利益主體的訴求。其中,專家組成員至少由3個不同學科組成,從多角度進行全面的審視。既要保證各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得到滿足,又要保證專業結構調整行動開展目標的可行性。最后,要對制定的目標開展小規模的試驗。應選擇具有典型代表的專業和高職院校開展對目標可行性的檢驗,并通過對調整過程的實施、調整結果的反饋不斷調整預設的目標,最終對目標計劃進行調整和修訂,以獲得專業結構調整目標的最大化。
(二)完善外部需求環境調研流程,加強勞動力市場需求對口率
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的調整目標主要是為了滿足外部產業、行業、職業崗位群的需求。在專業結構調整行動開始之前,應對外部需求環境應該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在了解外部需求環境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開展專業結構調整行動,也能為專業結構調整目標的設定提供參考價值。
首先,應全面審視產業、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在開始外部調研之前,應該對當前已有的世界各國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做個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從時間緯度、空間緯度和區域緯度做個全面的橫向和縱向比較,找尋其中存在的規律和特點。尤其是在當前智能經濟轉型和技術變革的趨勢下,世界各國應對產業經濟的全面變革所做的應對措施,以及在政策中所做的超前發展規劃,對專業結構的調整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此基礎上,對世界各國的產業、行業發展變化和趨勢進行深入的調研,形成分產業、分行業的調研報告,為專業結構的調整提供基本數據支撐。其次,要調研行業、企業需求特點。應選取典型行業、企業進行深入調研,了解行業、企業的發展目標和趨勢,對企業整體發展趨勢有個全面的判斷。主要包括企業在應對新技術、新經濟和新就業環境時,對不同專業類別的人才有哪些需求特點,行業、企業更需要哪方面的專業類人才,以及哪類人才對行業、企業的需求最不重要,并對最重要專業類人才與最不重要專業類人才做對比,發現問題背后的主要根源,為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的調整提供正面和反面的參考依據。最后,應調研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的需求特征。利用大數據平臺和信息化手段,從宏觀上對不同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的需求特征做深入調研,總結歸納不同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的需求特征、變化趨勢及未來需求導向。在此基礎上,深入到企業選取若干職業崗位群的專業人員、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等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不同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的需求特征,分析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歸納總結職業崗位群典型需求特征,并對不同類別的人才需求進行畫像。以職業崗位群需求為出發點,作為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的基準,為專業結構調整目標、調整理念及調整行動的開展提供依據。
(三)制定院校內部要素銜接計劃,提升實施過程精準性
計劃是將思維和行動連接起來為達成和完成目標而預先設定的可操作性規劃。根據要完成的目標不同,行動者會制定詳細程度不同的計劃。計劃可分為長期計劃、短期計劃以及目標導向較低的“無計劃”等。高職院校在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有長期目標的設定、也有近期要實現的目標,或是在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不確定性計劃。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外部環境調研基礎上,要對內部條件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專業結構調整所要達到的組織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案途徑。一般情況專業結構調整內部要素包括專業設置規模、專業開設類別以及專業教學實施等,同時涉及培養方案制定、教學計劃制定、課程設定和教材選定等方面。
目前在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內部要素銜接計劃的制定卻往往被忽視,導致在后期專業結構調整實施階段缺少清晰可行的路徑做指導。因此,在制定專業結構調整計劃時,要對專業結構內部要素的銜接應引起格外的重視。同時,要對專業結構調整的靜態要素進行全面分析,在對接產業鏈、行業鏈以及職業崗位群動態要素基礎上,把靜態要素與動態要素有效銜接起來,打破專業結構內部調整要素之間的邊界,建立合作機制。
(四)建立質量評價反饋制度與診改體系,強化育人效果和成效
反饋能夠使行動者有效、客觀評價結果與目標設定的實際距離,了解自己距離目標的實際位置,也可以促使行動者反思具體行動過程中的行動行為,深入分析正面行動和負面行動對結果造成的積極影響或是消極影響。在專業結構調整行動中,專業結構調整質量反饋評價對行動者總結調整過程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對以后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因此,建立專業結構調整質量評價反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開展的診改措施方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主體訴求考核評價標準,分別對多元主體訴求滿足程度進行調研。比如,針對學生方面的訴求,調研學生的職業期望與就業崗位之間的差別程度,以及自己獲得的職業能力是否可以勝任工作崗位,已有知識體系可以出色地完成工作;針對高職院校方面的訴求,調研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專業的契合度,人才培養結果是否達到了人才培養預期;針對企業方面的訴求,調研企業是否可以招到符合條件的畢業生,以及畢業生工作過程中崗位能力與學生核心素養之間的匹配程度。為保證評價體系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對具體調研步驟和評價指標應設置不同的權重,對不同主體訴求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客觀。另一方面,應建立多元主體訴求評價體系。高職院校開展專業結構調整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促使參與主體獲得最大的利益訴求。因此,調研專業結構調整后是否可以滿足多元主體在復雜的社會需求中的訴求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有助于不斷優化專業結構調整過程和程序,進而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譚焱良,陳婧婍.終身學習視域下高職專業建設理念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9):105-111.
[2]徐旦.基于產業結構的高職專業結構分析及調整對策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2(17):29-34.
[3]韋云鳳,禤美琦,廖東聲.農業職業教育專業結構適應性分析——基于廣西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J].社會科學家,2023(8):155-160.
[4][5]李薪茹.面向產業需求的我國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20.
[6]王知強,張廣秋.高職院校專業數字化轉型理論框架的研究基礎、影響因素與實踐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3(3):112-119.
[7]劉曉,王露瑩.“雙高計劃”高職院校辦學評價:理論審視與現實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139-143+200.
[8]保羅·A·薩巴蒂爾.政策過程理論[M]彭宗超,譯.北京:三聯書店,2004:314.
[9]霍海燕.公民社會與政策過程:分析框架的構建及其運用[J].中國行政管理,2011(2):27-30.
Basic Principles, Practical Dilemma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forProfessional Restructur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Xinru
(Beijing Education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Institute, Beijing 100034, China)
Abstract:
A new round of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sweeping across the world. The intelligent economy, digital economy and technological economy are profoundly changing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Facing the new demand of intelligent industry,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actions and measures in professional restructuring. By analyz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clear positioning of professional restructuring goals, the limited knowledge of external inform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 the incomplete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restructuring as well as the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 and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restructuring. On this basis, the optimization path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setting professional restructuring objectives, improve the external demand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process, formulate the internal element articulation plan, and establish a quality evaluation feedback system and a diagnosis and reform syste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structure; demand of industry; labour market
收稿日期:2024-06-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職業發展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師企業精準實踐研究”(BJA220244)。
作者簡介:李薪茹,北京教育督導評估院高等教育督導評估所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教育督導與評價。
文章編號: 2096-272X(2024)04-0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