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既是推動教育強國生成的內在使命,又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需求。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進程中,教育、經濟、生態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戰略實施過程中,各主體要發揮自身優勢為圖景建設與路徑推進出謀劃策,推動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與共同富裕互利共生。促進職業教育子系統與社會系統協調發展,開創共同富裕新局面;建立健全現代化協同育人機制,凝聚共同富裕新合力;推進科技賦能線上線下同步分配資源,增添共同富裕新動力。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職業教育;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共同富裕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幾代共產黨人的理想追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根本體現,更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民心所向。自毛澤東將這一概念描繪為“大同社會”美好圖景,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1]。細數中國百年奮斗發展史,我黨對共同富裕目標的認識越來越深化,共同富裕的實踐經驗越來越豐富,道路也越走越寬廣。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2],為中國式現代化驅動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指的是:基于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緊隨時代發展需要,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健全自身的過程[3]。時至今日,在中國式現代化趨勢下積極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不僅是職業教育自身使命的內在要求,更是為早日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廣闊道路、增添內生動力的重要前提。
一、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的機遇
縱觀歷史發展脈絡,職業教育與共同富裕在價值導向上具有高度耦合性,具體體現為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立場、蘊含“振興民族”的精神內核、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磅礴動力[4]。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的期許被賦予,新的內涵被豐富。在賦能共同富裕的實現中,新的機遇也有增無減。
(一)教育發展機遇:推動教育強國生成與落地的有效途徑
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推動教育理論即建設學術強國;二是推動教育實踐即建設技能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5]。
一方面,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能助推教育強國建設。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是職業教育體系內在系統優化的加速器,有利于推動教育規模“由量到質”的轉變,從而助力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系統性躍升。在此,一是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打破職業教育“低層次”“撿漏子”的固有觀念。加大職業教育自身賽道的吸引力,充分發揮“就業”優勢,搭建一條完整的職業教育升學通道[6]。二是要加強職業教育自身理論研究,追求理論與實踐并舉的現代化職業教育發展新局面。通過總結現代化職業教育辦學規律和制度模式,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職業教育模式的落地與成熟,進而將其推廣至中華民族的每一塊大地直至在國際職業教育大環境中掌握實在話語權。
另一方面,加強職業教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可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在此大有作為,但需要注意的是,職業教育除了具有為經濟社會服務的工具價值理性之外,還有其教育價值理性,從此視角出發,職業教育最終也要朝向“使人成為他自己”。一是要切實領悟并踐行工匠精神。二是要增加職業教育課程的適應性。
(二)經濟發展機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行之舉
經濟富裕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追求,但實現“物質精神”雙富裕,且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追求。新時代,我們國家的主要矛盾已經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當前問題,發展仍是第一要務。而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職業教育,能夠服務鄉村振興、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
一方面,職業教育能夠服務鄉村振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指出“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學校畢業生;職業學校70%以上學生來自農村。”這一數據顯示,職業教育已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同時實現共同富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難題仍然在農村。從一定意義上說,鄉村振興就是我國在鄉村領域的一次對人的主體性的重申與價值性的重建。
另一方面,職業教育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適應性”。增強適應性的核心要義是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7]。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的進程中,一是要通過加強產教融合實踐考察產業所需。在職業院校中實時更新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引入企業優秀研究人員與一線技師作為師資補給,通過提高人才素質和勞動生產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要加強科教融匯。增強地方產業韌性,推動地方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發展方向由技術適應到技術創新轉變,將扎根地方的科研成果高效率地轉化于企業生產。
(三)生態建設機遇: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共同富裕內涵的擴展本質上是發展理念的更新、發展范圍的擴大、發展目標的轉變和發展重點的轉移。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衡量標準已經從物質富足轉變為物質精神雙豐收。職業教育秉承教育的“人本性”,充分發揮其“富國強民”的民生屬性,療愈經濟高速發展背后精神文明失落的隱痛,對生態文明建設大有可為。
一方面,職業教育通過加強文化建設,提高科技水平,以推動可持續發展。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寬度與深度席卷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8]。職業教育為更好發揮其教育性、職業性、普惠性,必須加強自身科學文化建設。首先,要更新重組課程建設。轉變課程理念,推動職業教育課程重回“以技育人”繼而朝向“以人創技”;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加深對綠色技能戰略的了解,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數字化等前沿科技與傳統課程內容的融合效率[9]。其次,要建立政校企多元共治體制機制,因地制宜的推進生態文明治理的體系化建設。
另一方面,職業教育通過加強思想建設提升道德素質推動綠色發展。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作為人口大國,從根本上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綠色發展道路。指向綠色發展的社會對人的素質與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應及時轉變自身功能定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通過注重傳承生態文化,培養綠色技能人才,開展綠色社會服務,全面整合教育資源,可實現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現代化。對此,一要強調職業教育提升人綠色發展素質的責任,二要同時兼顧職業教育輸送綠色技能的發展理念與實踐開發、應用。
二、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的圖景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在于,第一,職業教育通過實現自身現代化培養更多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第二,職業教育通過實現自身現代化輸送更多優質的人力資源助力文化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現代化與共同富裕之間彼此依賴,相互作用,因此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有助于早日實現“教育富裕”“人才富裕”“精神富裕”的美好圖景。
(一)教育富裕:優化現代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方案,突顯主體性與特色性
“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被明確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戰略定位,是國家層面在職業教育領域做出的最為深刻的變革。它標志著職業教育的地位有了質的提高,也標志著一項具有深刻意義的教育行動的正式展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大背景下,持續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方案,不僅是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事項,更是助力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教育富裕”的有效途徑。
一方面,優化現代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方案實現教育富裕要突顯學生主體性。基于社會學角度,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要以尊重學生主體性為核心。從教育體系到課程設計、師資選擇、校風校貌以及日常管理等等,都必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具言之,一是考慮學生多方成長多樣成才的現實需要。重點在于引導社會摒棄“唯學歷”謬論,樹立尊重勞動尊重實用技能人才的科學觀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理解社會結構,培養目標朝向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引導學生積極就業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二是考慮學生在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方案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作為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方案要著重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成才觀、職業觀和擇業觀[10],使他們發揮自身主動性、創造性、創新性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增添動力。
另一方面,優化現代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方案實現教育富裕要突顯自身特色性。“職業性”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最本質的特色。優化現代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方案過程中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要體現在起點、目標、過程、結果等各個環節之中。起點是著力解決職業教育專業知識開發滯后問題,招收優質生源,從“根”出發;目標是旗幟鮮明舉起“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大旗,點亮就業綠色通道,向“民”前進;過程是完善以“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為代表的評價機制,加快加深職業教育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特色體系構建,由速到質;結果,扭轉社會偏見謬論營造公平就業環境,直擊職業教育“痛點”,“體面”發展。職業教育既要及時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就業能力培養策略和內容,又要培養自身超越當下社會需求的靈敏嗅覺,提前部署未雨綢繆引領人民群眾走在經濟社會發展之路前列,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緩解隨著高新科技迅速發展帶來的失業狀況。
(二)人才富裕:建立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平衡教育性與職業性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建立現代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今,我國已經擁有了世界范圍內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構建職業教育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這一美好構想,但是目前這一構想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頻遇阻力,其中最亟需解決的就是職業教育自身職業性與教育性失衡問題。
一方面,要扭轉對職業教育“教育性”的認知偏差。出于對“以就業為導向”可能會過度強調“職業性”進而使人變為社會生產工具的擔憂,職業院校紛紛開始強調“教育性”,但由于對職業教育“教育性”的曲解,反而衍生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矛盾和沖突[11]。這些曲解具體表現為,一將“教育性”等同于文化基礎課程,為了體現“教育性”過多設置文化課程。但文化課程的學習與道德素養的提升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設置大量重復的文化課程的后果只能是學生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能的兩敗俱傷。二將職業教育“教育性”等同于普通教育“教育性”。職業教育的“教育性”是職業教育所特有的,相比于普通教育更傾向于全方位、多學科之間的融合。職業教育的“教育性”是與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未來崗位中的職業素養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強調的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另一方面,應強調職業教育“職業性”與“教育性”的雙向耦合,破除人才培養片面化弊端。“教育性”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普遍特征,“職業性”是職業教育的特殊特征,二者集中統一于職業教育一體。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過程中,“職業性”與“教育性”共同散發能量,彼此促進缺一不可。然而,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中,一些片面理解仍然存在。如重“職業性”輕“教育性”,將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為單純的就業,忽視教育對象作為“人”的健全人格的培養與幸福感的獲得;又如重“教育性”輕“職業性”,從普通教育角度出發,以專業設置和就業形勢為基點,認為職業教育價值分量不足,提出應將職業教育“職業性”轉向“教育性”。上述傾向均源于對職業教育本質的認識不足。職業教育是職業性和教育性的有機統一,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必須考慮職業性與教育性的和諧共生。
(三)精神富裕:強化現代職業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統一繼承性與發展性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只有物質富裕也算不得共同富裕。在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助力共同富裕的偉大進程中,要堅決摒棄過去“經濟發展了生態破壞了”“科技進步了能力下降了”“生活富裕了文化失落了”的發展理念與模式。肩負起職業教育建設精神文明和提高綜合職業素質的職責,使職業院校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處理好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創造性發展新文化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應清晰地認知到當前職業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功能弱化的現狀。當前,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被人更多提及的是其經濟功能,而在全面提升人的職業素養、建設精神文明方面的功能被弱化甚至忽視。具體表現在:其一,對職業教育功能的認識存在偏差。廣大人民群眾、各級教育機構甚至是教育部門對職業教育觀念缺乏科學公正的認知,將職業教育功能定位于純粹地為經濟建設服務,認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技術技能方面的勞動者,忽視了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類型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其二,職業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弱化。學校作為道德教育的主要依托平臺,必須肩負起自身使命。學校的道德教育與道德建設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與思想保證。
另一方面,應多方配合創新職業教育精神文明建設新思路。實現“精神富裕”必須轉變職業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設功能方面弱化的局面。重點在于傳揚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如何統一繼承性與創新性。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方協同。第一,社會要加大關于職業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功能的輿論宣傳。當今世界教育改革方向與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揮人的價值。因此職業教育要培養的是適應現代化發展的素質技能雙富裕的新型人才。關鍵是社會、政府、院校要正確把握工匠精神在技術技能傳授過程中的靈魂地位。廣大勞動者要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正確接受、理解、踐行工匠精神。第二,職業院校要主動為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元素。工匠精神既是現代職業教育誕生的精神土壤,又是當下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需求。如何有效吸收傳統土壤中傳承下來的養分,同時還能為適應當下社會發展創造出新的元素,是職業院校亟需思考的問題。
三、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的路徑
立足于實現上述美好圖景的愿望,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應將發展目光重點集中于“教育富裕”“人才富裕”“精神富裕”圖景的打造。在實踐過程中各方主體要關注職業教育作為社會子系統與整個社會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健全現代化政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緊隨前沿科技線上線下同步分配教育資源等方面出發,開創共同富裕新局面,凝聚共同富裕新合力,增添共同富裕新動力,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一)多元并行:職業教育子系統與社會系統協調發展,開創共同富裕新局面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建設技能型社會是當前國家做出的重大戰略選擇。職業教育作為整個社會系統的子系統,通過完善自身內部層次結構,協調職業教育內外系統,把握社會技能的多樣化需求,積累技能在實踐操作中的經驗規律,保障職業教育交換權利,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和政策待遇,對建設技能型社會,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與制造業轉型升級來說具有重要意義[12]。
一方面,應切實把握社會技能的多樣化需求,積累技能在實踐操作中的經驗規律。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高新科技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生產活動中,在生產力大幅提高的同時某些技能被取代造成勞動者被動失業。這些被取代技能大都類屬于程序性認知技能范疇,即有既定規則、通過學習模仿可掌握的勞動技能。而現代化社會發展要求職業教育能夠創新推出一系列技能改革標準,目標重點朝向非程序性技能的提供與傳授。工業4.0時代,職業教育應積極開拓與智能化生產領域相關的重點技能、特色技能,重視對學生復合能力的開發。重點培養具有前沿專業知識、一般學科知識與特定領域知識深度融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人機協同發展[13]。
另一方面,應保障職業教育交換權利,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和政策待遇。職業技術技能人才社會認同是一國或地區職業教育辦學成效的重要衡量指標,也是一國或地區職業教育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因此,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度,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待遇是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第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職業教育政策和法律體系。加大政策供給的力度的同時增加政策供給的頻率。第二,要加快建立與技能水平與技能等級掛鉤的工資機制。強化工資分配中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重視職業資格證書,按照職業資格證書等級給予最低薪資待遇。第三,要大力發展高層次職業教育,加快推進普職融通,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進一步擴大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規模,積極探索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增加職業本科院校建設的經費和資源投入,推動職業本科教育辦學工作早見成效。
(二)協同育人:建立健全現代化協同育人機制,凝聚共同富裕新合力
“育人”是教育最本質的追求,如何育人,育什么樣的人,是教育永恒的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指明了方向。在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賦能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各協同主體需明確協同育人使命,優化協同智力保障機制,壯大“人才富裕”隊伍,凝聚共同富裕新合力。
一方面,各協同主體要明確自身協同育人使命。協同育人機制強調主體、目標、過程、方法等全要素的參與,致力于建立突破時空壁壘、應用全領域、覆蓋全要素的“全面發展”人才培養體系。當前,職業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在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時更強調職業性、專業性與就業性,有關協同育人機制方面接觸、起步較晚[14]。對此,一要以價值引領促進育人目標協同。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整個育人過程,樹立科學育人觀念,滲透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理念,強調全面發展。二要以評價改革推進育人過程協同。完善學校、社會、家庭等系統科學多元的評價體系。強化正向激勵,促進協同育人開展,增強在協同育人上的內在動力。
另一方面,要優化協同治理保障機制。一是破除經濟社會勞動力歧視現象,正確處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關系。長久以來普通教育被認為是腦力勞動者培養的主戰場,而職業教育則是主要產出體力勞動者。而當前的勞動力市場中存在明顯的分層現象,普通教育占據待遇豐厚的主要勞動力市場,職業教育被迫處于次要勞動力市場。長此以往,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必須加大加快兩種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流動,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勞動力市場。二是優化職業教育法律的運行保障。2022年5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正式施行,為健全協同育人機制提供了法律層面的保障。通過立法,應進一步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的監管機構,明確其職責和權限,加強對職業教育機構的監督,以確保職業教育的開展符合規定。鼓勵職業教育與企業、行業緊密結合[15],繼承和創新學徒制度、實習制度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實操平臺和實際經驗。
(三)“軟硬兼施”:科技賦能線上線下同步分配資源,增添共同富裕新動力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大背景下,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應借助科技力量,突破空間桎梏、擴大受益群體、提供更多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科教融匯本質是以科技賦能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提高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素質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共同富裕新動力。
一方面,要加快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到質量升級的轉型關鍵期,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賦能職業教育發展的必要性日漸凸顯。職業教育需“兩手抓”,協同發展線上線下經濟,創建職業教育發展新生態。一是培養教師的數字化能力和數字化素養。通過大數據收集、數字化技術在教學領域中的成熟應用,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掌控力,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二是培養學生的數字化能力和數字化素養。通過交互式書籍、模擬仿真等智能技術,打破學習時空壁壘,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的知識儲備庫,使自主化、個性化學習變為現實。在校園中引入數字化、智能化等前沿科學技術,允許學生合理接觸與體驗,使學生對數字化有切身體會。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分辨、抵御高新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引導他們合理應用科學技術,推廣科學技術、普及科學技術。
另一方面,須全面推進落實政策部署,深入貫徹科教興國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正式提出“科教融匯”這一創新性表達,標志著教育與科技關系的再次升華。職業教育科教融匯涉及范圍廣、實現難度大、復雜程度高。首先要深刻理解科教融匯的內涵。與以往的科教結合、科教融合等說法不同的是,科學知識與科學技術不僅要與職業教育進行深入交融,更重要的是實現彼此資源、理念、能力上的共享。除此之外要強化制度建設,加大政策供給,完善科教融匯的頂層設計。地方政府要立足本地教育、科研、產業發展實際,鼓勵當地院校、企業、研發部門整合資源,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瞄準學科前沿共同搭建科教融匯實施平臺,從全局意義上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助力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程曼詩,余姝滿,周磊.科學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內涵和實現路徑[N].湖北日報,2021-08-27(15).
[2]常欽,亓玉昆,金正波,江琳.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4-03-04(7).
[3]莊西真.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內涵、圖景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3(2):96-101.
[4]張安強,宮麗麗.職業教育與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歷史邏輯、價值耦合及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8):13-20.
[5]馮繼康.建設教育強國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N].光明日報,2023-08-31(6).
[6]井文,黃曉鈿.社會學視角下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必要性、基本特征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14):19-25.
[7]何景師,徐蘭,葉善椿,等.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空間溢出效應[J/OL].重慶高教研究:2024(1):74-85.
[8]謝拙政,曾紹瑋.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實施價值、機制構建及實現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22):33-40.
[9]劉育鋒.綠色技能開發:訴求、方法及建議——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全球綠色技能戰略論壇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8):98-103+97.
[10]閆俊.學生主體性視角下職業教育友好型社會構建研究[J].成人教育,2023(9):75-81.
[11]孫立會,劉思遠.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與教育性:偏差與融合[J].當代職業教育,2019(2):49-55.
[12]蘭金林,石偉平.職業教育助推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機理、挑戰與對策[J].教育與經濟,2023(3):28-34+44.
[13]彭賢杰,康苗苗,王繼平.工業4.0時代技術工人的技能需求及培養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9(20):73-75.
[14]崔雨,劉友女,劉禎琪.協同理論視閾下高職院校“三全育人”:內涵特征、現實困境、價值邏輯與實現理路[J].職業技術教育,2023(14):66-70.
[15]劉林山.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的機理、困境與破解之道[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32-37.
Opportunities, Visions and Paths for Common Prosperity Empowered
by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Style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Rouyi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 Empower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mission to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an educational powerhouse, but also an inherent demand for promo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ing Chinesestyl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powering common prosperity, education, economy, and ecology have gained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process of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each entity should leverage its own advantage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path,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styl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rosperity. Promoting the sub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yste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moder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gather new forces for common prosperity; Promote technology to empower the synchronous alloc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resources, and add new impetus for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on prosperity
收稿日期:2024-01-16
作者簡介:王柔怡,寧夏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文章編號: 2096-272X(2024)04-0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