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聲音教學中,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于重視演唱技巧的練習,忽視了演唱時的情感表達,導致不能正確將情感價值傳遞給觀眾,演唱效果大打折扣。分析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的關系,針對當下聲樂教學中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多項教學改進措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價值,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將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進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關鍵詞:聲樂教學;情感表達;演唱技巧
音樂是最能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之一,而演唱是最能直觀體現情感價值的表演形式之一。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作為重要的因素,能夠將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完美地表現出來。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基礎的樂理知識和演唱技巧傳授給學生,還要促進學生演唱的情感表達,讓學生在演唱作品的時候,能夠實現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的高度統一,做到以情帶聲、以情感人。同時,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地傳授給學生一些演唱的技巧,做一些正確的示范,以提高聲樂教學的效率。
一、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的關系
(一)演唱技巧是情感表達的基礎
聲樂演唱在文化生活中起到感情交流的作用。因此,歌曲創作往往都伴隨情感表達,以此引發聽眾的情感認同。好的歌唱家能夠通過演唱技巧,將音樂作品中的感情表達出來,傳達給觀眾,使觀眾感受到感情共鳴,進而實現情感交流。音樂作品往往反映了一個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狀態與價值追求,具有極強的時代感;表現在內容創作中,它往往反映了人們所處時代的感情訴求。然而,如果沒有一定的演唱技巧,就無法將創作者的感情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聽眾自然也就無法體會歌曲中蘊藏的情感。以《黃河大合唱》為例,該歌曲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黃河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莊嚴地謳歌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抗爭的英雄氣概。該歌曲曲調激昂,要求演唱者演唱時氣勢如虹,大氣磅礴,聲音要具有極強的穿透力,這樣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如果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的聲帶沒有打開,聲音很緊,不夠流暢,整個聲音就會呈現空洞而虛弱的感覺,無法將激昂向上的精神表現出來,舞臺效果自然不佳。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沒有真正表達出來,創作者的創作意圖也就無法實現。
(二)演唱技巧影響觀眾審美體驗
音樂作品要想能夠得到認可,就必須考慮到觀眾的審美需求。只有帶給觀眾美好的音樂體驗,作品演唱才能取得成功。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除了選擇合適的音樂作品外,還要將自身的演唱技巧發揮出來,帶領觀眾領略音樂的美妙。在實際演出過程中,舞臺音響效果、演唱者身體狀態、現場伴奏等多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演出出現問題。隨著舞臺硬件設備的完善,觀眾審美體驗更多地是由演唱者的演唱實力決定的。一個缺乏演唱技巧與實力的演唱者,即使在音樂表演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也無法將自身情緒傳遞給觀眾。需要認識到,感情表達只有與演唱技巧相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演出效果。演唱技巧既需要天賦,又需要后天不斷練習。只有將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完美融合,才能給觀眾帶來良好的審美體驗。
(三)情感表達是升華演唱藝術魅力的重要方式
在聲樂教學中,部分學生往往更加重視演唱技巧的訓練,忽視了情感表達的重要性,認為僅僅憑借演唱技巧,就可以呈現完美的藝術效果,忽視了演唱的本質就是情感的深層次交流。對于一些具有強烈感染力的音樂作品,其演唱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真正能深入觀眾的內心,體現出藝術的魅力,還是要憑借歌曲的情感表達。無論是現代音樂還是古典音樂,抑或是傳統戲劇,演唱者都要在演唱技巧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在舞臺表演中引起現場觀眾的共鳴,升華演唱的藝術魅力。對于演唱者來說,能夠體會到創作者的內在情感,并在演唱中將其表現出來,是聲樂教學中必須意識到的重點。特別是在現場演唱環節,缺乏感情的融入,一味追求演唱技巧,是無法真正打動觀眾的。一流的歌唱家往往將演唱技巧作為演唱的必備技能,但是對真正有藝術追求的歌唱家來說,能夠將感情融入其中,通過聲音傳遞情感,并感染觀眾,這才是藝術魅力的體現。在聲樂演唱中,技巧和情感表達同樣重要。在演唱中,應將二者結合起來,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發揮聲樂演唱的舞臺魅力。
二、當前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樂曲背后情感表達背景的了解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會對音樂作品的創作時代背景、政治環境、人物性格與思想進行簡單介紹。但是經過調研發現,學生普遍對該部分知識缺乏重視,沒有認真做基礎功課,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演唱,結果無法體會樂曲背后創作者的情感表達訴求,甚至產生與作品相沖突的感情思想。雖然時代不同,學生也不可能完全體會不同背景下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表達,但是盡可能地還原音樂中的情感,給觀眾帶來有情緒價值的音樂作品,是當前需要重視的問題。以歌劇《白毛女》為例,該作品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貧農被地主壓迫的社會慘狀。喜兒作為被地主壓迫的典型形象,深受觀眾同情。而喜兒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以黃世仁為首的地主階級的剝削本質。部分青少年群體在學習該歌劇時,沒有聯系時代背景,反而問出“為何喜兒不愿嫁給黃世仁”的問題。如果歌劇演員也抱著這樣的思想,在表演中如何體現出對黃世仁的痛恨,如何將喜兒的悲慘經歷通過演唱表現出來?在聲樂教學中,情感表達不會憑空產生,需要學生深入了解相關歷史背景,在此基礎上產生情感認同。
(二)學生演唱技巧基礎薄弱
每個學生的音樂天賦不同,演唱技巧也有高有低。教師在聲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演唱技巧,往往會忽略學生的演唱基礎,采取揠苗助長的方式。演唱技巧的教學,既要循序漸進,又要根據學生的演唱天賦、嗓音特質進行調整。一些學生沒有任何演唱技巧練習基礎,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應當避免布置難度較高的練習內容,以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部分學生天資聰穎,具備演唱天賦,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迅速掌握唱歌技巧,對于音樂的情感表達也有較好的體會,那么教師可以適當增加練習內容與難度。目前來看,演唱技巧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從基礎練起。在實際聲樂教學中,教師需從理論知識入手,給學生傳授演唱技巧,同時加強基礎聲樂練習,從吐字發音開始,為學生打下堅實基礎。
(三)教師在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式
目前聲樂教學中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教師很難實現一對一教學,因此采用集體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再加上部分教師缺乏創新,教學方式沿用原有形式,沒有考慮到現代技術發展下新的聲樂教學方式,導致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教學沒有與時俱進。以情感表達為例,現在多媒體教學工具被廣泛運用,學生可以通過圖片、文字、影視內容等方式快速了解音樂背后的社會背景,有時還可以借助紀錄片了解創作者的生平經歷,為演唱中的情感表達打下知識基礎。部分教師在演唱技巧教學時,沒有考慮學生的領悟能力,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教學,導致學生演唱技巧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對于教師來說,演唱技巧教學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單純通過語言教學很難讓學生有所理解,更多地需要學生不斷揣摩與練習,并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教師可以結合多種教學模式,改變目前單一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對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的學習效果。
三、情感表達的教學途徑
(一)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
聲樂教學中,由于作品年代及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學生們有時無法體會到作品中蘊含的情感。這反映了藝術與現實生活相脫節的問題。例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屬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歌劇,學生對此缺乏相關知識,對當時的社會結構與價值觀也不甚了解。學生可以通過課外學習增加知識儲備,教師也可以采用類比法,引導學生將故事背景換成自己熟悉的故事,降低情感代入難度。此外,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融入其中,增加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對于學生來說,演唱是將自己與創作者思想相融的過程。在演唱過程中,首先要認同創作者在樂曲中的情感。只有從心底認同,才能將歌曲的情感更生動地表現出來。為了使聲樂的表現更加生動,教師要不斷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意識。
(二)注重情感表達示范效應
受限于年齡及社會閱歷,學生有時并不能完全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這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對樂曲背景做基本的了解,熟悉創作者的生平經歷,并對樂曲的演唱風格與表演形式有初步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先演唱,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輔以語言、手勢、各種面部表情,進行有感情的示唱,啟發學生對樂曲的情感體驗。在此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情感表達,學生可以進一步感受到歌曲的主要情感,為接下來自己演唱奠定情感基礎。相比于枯燥的理論教學與言語表達,教師采用演唱示范的方法,可以形象生動地用音樂中的情感感染學生,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教師的示范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有利于學生更好將情感表達融入演唱。
(三)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的有機融合
聲樂教學中,要注重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的有機融合,反對單純追求音樂技巧。要讓學生認識到,運用音樂技巧可以更好地表達音樂作品的情感,提升藝術價值。聲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發聲技巧,使用恰當的音調和歌唱方式,融入自身對作品的情感理解。氣息、音量、吐字等用于不同的情感表達時都有一定的技巧。隨著音樂理論與演唱技巧的日趨成熟,這些技巧雖然不能作為演唱者情感表達的唯一方式,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比如,同樣是表達悲痛的音樂作品,在演唱時,既可以用低沉的音調表達內心的悲傷,也可以運用較大的音量和大量的氣息,洶涌而出,使演唱更具感染力。總之,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的融合,需要演唱者不斷學習與研究,最終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
四、演唱技巧的教學途徑
(一)音色與演唱節奏的把控
不同的演唱者由于自身音色不同,在演唱中需結合歌曲情感表達需求,對自身音色與演唱節奏進行把控。對于情感表達激烈奔放的歌曲,在演唱時要寬廣雄厚,歌聲嘹亮,表現簡潔、明快的音樂風格,使觀眾感受到歌曲中的濃烈情感,體會酣暢淋漓的快感。當歌曲感情表達憂傷哀婉時,演唱應當低沉平緩,整首歌曲的語調應當略微黯淡,如同傍晚時分的晚霞,給人淡淡的傷感。在節奏上,要突出音樂的氛圍,強調多重循環,使其中的情感表達如潮汐綿綿不絕,余味綿長。在實際演唱過程中,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往往充滿起伏與轉折,這就要求演唱者也要隨著感情的變化,轉變演唱的音色與節奏,呈現出迂回曲折、富有層次的音樂意境。例如,演唱者在演唱時需要靈活運用音色和節奏,有時用比較柔和的力度表達出憐愛或唯美之情;有時在歌曲高潮部分要充分加強,盡情釋放;有時又需要在唱至最高處慢慢放緩速度。這樣做,才可以達到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二)呼吸與腔體的運用
在聲樂教學中,對呼吸與腔體的運用是演唱技巧教學的重要內容。對于演唱者來說,一副好嗓子只是天賦的一部分,運用好呼吸與腔體才是唱好一首歌的最關鍵因素,特別在演唱藝術歌曲時,應將起伏的情感把控在呼吸中,完成每一句的歌唱。例如,一些優秀的歌唱家在演唱時,觀眾聽不出他們在換氣。其實,這是由于歌唱家利用演唱技巧合理換氣,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呼吸,做到了從容連貫地演唱。在演唱部分歌曲時,出于感情表達需要,有時要使用共鳴腔表現歌曲的意境。例如演唱者在演唱一些抒情歌曲時,在開頭部分需要使用吸氣之后的弱起,來營造詩情畫意。如果開頭演唱時用的力度比較大,就不能較好地表現后面情緒的變化。
五、結語
情感是聲樂的靈魂,而技巧則是聲樂的輔助。對于聲樂教學來說,演唱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學生需要經過長期刻苦訓練,才能掌握演唱技巧。同時,在教學中要注重情感表達,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幫助學生掌握氣息的控制與發聲器官的運動狀態,全面提高學生在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能力與演唱技巧。
參考文獻:
[1]柯玉英.聲樂教學中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分析[J].藝術家,2020(6):68.
[2]方琳.淺析初中聲樂教學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J].動漫先鋒,2019(12):29-30.
[3]李志瓊.中職聲樂教學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J].文淵(高中版),201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