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目的]深入探索新質生產力與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應對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新質生產力,作為當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其獨特性和高效性對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提出了更為嚴苛和精準的要求。為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目標,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承擔著至關重要的使命和責任。[研究方法]首先對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性進行了細致分析,探討了其對人才培養,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具體需求和影響。隨后,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通過文獻綜述、案例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境和挑戰。通過全面梳理和歸納,揭示了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研究結論]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優化培養環境,提升培養質量和效率。具體建議包括設立人才培養評估機制,發揮高水平大學的引領作用;改革高校課程設置和學科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積極性等。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拔尖創新人才;高校培養模式;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4.06.03
隨著我國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的提高、顛覆性技術的不斷應用與發展,新質生產力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具有創新性、高效性、可持續性的生產力形態,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代表,逐漸而深刻地改變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形態,促進我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躍遷提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和科技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對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責無旁貸,肩負著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拔尖創新人才是推動我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同時,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也面臨一定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我國對于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為高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國際形勢和國家競爭形勢的瞬息萬變,也對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不斷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目前,我國學術界對從高校視角研究拔尖創新人才和新質生產力關系的關注尚顯不足,通過CNKI文獻主題詞檢索發現,相關研究文獻不足15篇。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從生產要素視角分析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機制和發展路徑,強調了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作用[1]。也有學者關注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框架和實現路徑,對此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2]。不難發現,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當前學術和實踐領域的熱點話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新質生產力進行了深入研究,為理解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多樣化的視角和思路。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關注新質生產力的研究動態和實踐進展,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出于這一考慮,本文將論述新質生產力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議。
一、新質生產力發展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邏輯關系
(一)新質生產力和拔尖創新人才的概念分析
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共產黨對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1],它凝聚了我黨領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洞見和實踐經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時代背景下,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重要命題,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和卓越的戰略意義。新質生產力的“新”,不僅包括我黨理論上的創新,更包括科技上的顛覆性技術的創新。新質生產力的“質”就是質優,是生產力中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的優化組合和躍遷提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實現產業結構深度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已做出明確闡釋: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3]。本質上,新質生產力就是先進生產力[4]。
拔尖創新人才是指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將日常課程中所學知識轉化為創新成果的本專科生和研究生。進入21世紀以來,一些高水平研究大學均已意識到培養此類人才的重要性,并將培養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作為高校教學工作的重點內容,例如北京大學于2001年成立“元培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于2008年建立少年班學院,武漢大學在今年4月成立“雷軍班”等。各個學校都在培養高端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做出了許多積極有意義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顯著效果。高校的教學培養應當不僅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科研項目,并提供豐富的科研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成長,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離不開拔尖創新人才的支撐
1.拔尖創新人才是實現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方式[5]。過去以勞動力、土地要素驅動的傳統生產力,是一種粗放式的發展方式,長久實行勢必導致資源浪費、效率低下,而新質生產力是以顛覆性技術作為驅動力,推動生產設備和生產工具變革,提升生產效率,最大化利用可用資源,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此外,從技術支撐來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科技革命關系密切,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的顛覆性技術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技術核心,呈現交叉融合、面面俱到的發展態勢。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而“創新”就必然需要相關行業的拔尖創新人才去實現[6],拔尖創新人才能夠沖破技術的束縛,開發出更具競爭力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引領相關產業創新,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拔尖創新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的傳播和應用中可以發揮關鍵作用,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將先進的科技知識和創新理念傳遞給更多人,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推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優化利用,最終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2.產業的轉型升級亟待技術創新人才注入活力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產業的發展和支持,目前我國部分產業的轉型升級亟待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新型人才的加持。這從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2024年3月發布的《中國玻璃纖維制品行業2023年度發展報告》[7]可以管窺一斑,在2021—2023年的3年時間里,我國玻璃纖維產業雖然產量持續增加,但主營收入卻在降低,收入同比下降9.6%,利潤總額下降51.4%。過去,玻璃纖維行業主要在建筑、汽車、電子等領域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上述領域所提供的需求增量越來越少,因此玻璃纖維行業需積極轉型,以形成新的優勢并培育新型市場主體,報告中也提及了“開發光伏新能源、海洋工程、智慧物流及安全防護、節能降碳等領域的市場潛力”,這需要在玻璃纖維行業掀起一波技術創新的熱潮,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玻璃纖維產業新質生產力,從而實現產品質量高端化、生產過程集約化、生產效益最大化,促進產業升級和產品創新,給予玻璃纖維及其相關產業更多的新功能與新價值。以山西省煤炭產業為例,山西省原煤生產量不斷增長,自從2020年末便突破了10億噸的大關,占全國總產煤量的比例不斷上升,2021年為26.8%,2022年為29.07%,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8],但是,從長遠來看,對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和過度索取,勢必會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如何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新時代山西煤炭產業轉型亟待關注的問題,在這一轉型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人才力量的匱乏必然會嚴重阻礙傳統產業革新進程。
(三)拔尖創新人才賦能新質生產力
首先,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有利于實現技術創新,推動顛覆性技術應用和發展。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科技創新已然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引擎之一,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用創新驅動發展,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
其次,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有利于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拔尖創新人才能夠研發出更為環保、高效的技術和產品。新質生產力的質優,就體現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用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生產力發展,全面開發生產力發展潛力。
再次,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滿足新時代下我國急劇增長的人才需求,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優質就業人員,促進社會就業,增加總體社會財富積累水平,提高勞動者收入,對社會產生認同感和成就感,形成正確、積極的社會態度,提高社會整合程度。
最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提升我國科技創新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綜合國力。近些年,我國已經逐步邁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科技創新投入和科技創新貢獻率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對國外的技術依賴指標逐年下降,創新綜合指數不斷提高,這離不開我國21世紀以來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發展的大力重視與堅守付出。
綜上所述,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對我國實現技術創新、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加大高校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科技與人才基礎。
二、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部分高校開設的創新課程缺乏評估反饋機制
當前我國高校創新教育的評估機制比較欠缺。以深圳大學2023年發布的《深圳大學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實施效果調查問卷》[9]為例,深圳大學通過線下紙質問卷和線上網絡問卷相結合的方式,發現了深圳大學當前在創新教育方面比較深層次的問題,即高校創新教育缺乏專門的評估機制。這一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創新課程的性質決定的,創新課程具有綜合性、長期性,這使得對其教學效果的評估變得尤為復雜和困難。因此,設計出科學性、可行性較強的科學評估方法難度較大。但需注意,創新課程缺乏科學的評估機制,從長期來看,不僅會影響高校的學術聲譽和國際競爭力,也必將會制約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水平。另一方面,部分“雙一流”高校的學科建設被撤銷,體現了部分高校的學科建設發展不力的問題。“雙一流”建設的目的是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然而,在“雙一流”建設施行的5年周期中,15所大學的16門“雙一流”學科由于學科建設不力被予以撤銷。這一事實不僅反映了部分高校在學科建設上存在的問題,也揭示了它們在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
(二)部分高校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需要完善
部分高校設立的創新課程實踐環節存在問題。如根據蘭州大學在2023年對本校創新實踐課程實施情況進行的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同學希望通過修讀《科研與實踐Ⅱ》《科研與實踐Ⅲ》課程獲得相應的實踐學分,而希望通過參與科研競賽、申請高校創新項目等科研實踐來獲得創新創業實踐學分的人數不多[10],可見目前高校創新課程和創新實踐的關聯并不大,創新競賽并沒有和同學們的創新課程緊密結合,實踐環節相對薄弱,導致部分學生對創新課程的重視度不高,認為參加創新課程只是為了滿足畢業學分要求,常常敷衍了事。所以,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拔尖人才難以真正培養,學生的潛力難以發展。
另一方面,我國部分地方高校科研經費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這也會制約對創新人才的培養。研究發現,我國各區域在科研經費投入上存在巨大的差異,東部、北部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科研經費投入相較于其他地區較多,而西北、西南這類欠發達地區科研經費投入較少[11]。同時,進一步按區域細化分析高校的經費投入又可以發現,高校科研經費投入在各區域省份內部也存在巨大差異,省會城市由于是一省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資源相對傾斜,導致省會城市高校的科研經費投入明顯高于省內地方高校。在這種不平衡的情況下,地方高校科研的經費不足,將會直接導致師資、教學設備上的匱乏,無法集中力量培養科技創新的后備人才,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三)高校之間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差異較大
從各大高校舉辦科研競賽方面來看,高校之間的差異較大,導致科研競賽在開展數量、質量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分化,一些頂尖高校憑借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豐富的學術資源,所舉辦的科研競賽往往具有更高的含金量和更廣泛的影響力,這些高校的教師和學生有著更大的機會和可能性參與更高層次的科研競賽,這無疑為他們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然而一些綜合實力較弱的高校,由于自身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師水平的限制,學生缺乏專業的科研競賽指導,難以獲得足夠的鍛煉和提升,在科研競賽方面表現較弱,無法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高校之間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的差距,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這對于不同類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四)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學科結構分布不平衡
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高校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主要集中在熱門學科上,根據溫州大學對2005—2021年浙江省高考錄取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在2005—2021年的16年時間里,工學專業、經管類專業、醫學專業吸收了大量高分考生,而管理科學與工程類、材料類、制藥類錄取分勢差較大,考生對于此類專業熱情不高[12]。熱門專業如計算機、電氣工程等,由于其就業前景廣闊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吸引了大量學生和頂尖師資參與其中,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形成了較為良性的循環。但同時,一些冷門、基礎學科卻面臨嚴峻的挑戰,往往因為就業前景差和專業壁壘高,無法像熱門學科一樣吸引學生和教師、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吸引社會關注,長此以往,這些學科的發展將會受到嚴重制約,甚至面臨被取消的風險。這種高校學科結構不平衡發展的現象,不僅限制了各學科的全面發展,也勢必會影響不同類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三、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改革建議
(一)設立人才培養評估機制,讓高校發展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1.設立人才培養評估機制,發揮高水平大學引領作用
加速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對于用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大意義。國家教育有關部門應加快設立衡量高校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指標,尤其是對一些高水平大學,應為其創新能力發展提出基本目標和有效建議,并定期進行督導,實時了解高校創新能力發展情況,對創新能力發展迅速、創新人才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的高校設立獎勵機制,提供適當獎勵,對創新能力、創新人才發展停滯不前的高校進行警告,并責令其定期整改。
2.高校發展要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高校是創新的主體,創新是高校的使命。高校若是脫離了社會發展,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走向封閉和落后。根據統計顯示,影響世界人們生活方式的科技成果,70%以上都來源于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13],高校因其特殊的組織形式、地位和功能,決定了它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主體,因此高校發展應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否則也不利于高校自身的發展。高校不是遠離社會發展的“象牙塔”,必須融入社會發展的洪流才能進步。
(二)改善國家財政投入和分配模式,加強高校之間合作交流
1.改變國家財政投入和分配不均衡的現象
在高等教育中,國家財政投入是改善學校師資力量、提升科研條件、完善學校設施等方面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Ramp;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撥入經費顯著提升,十幾年累計撥入經費總額達到上萬億元,但就一些地方高校而言,其仍面臨財務窘境,我國中央直屬高校和地方所屬高校在財政投入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地方高校所負擔的財政壓力較大,且這種差異還在不斷加大[14],這種財政投入極其不均衡的情況,若是長期持續,必將影響地方高校正常運行,進而影響學校科研能力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優化地方高校的財政投入力度[15],做到精準施策、分類指導,促進不同類別高校均衡發展,為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2.加強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
地域環境、師資力量、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導致了各大高校之間綜合實力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注定了各大高校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的差異化現象。因此,更應促進和強化各大高校之間的良性互動與深度合作,整合利用好各高校的資源,實現高校之間資源共享,讓各大高校之間的師生相互流動,進行專業交流與學習,了解彼此的長處與不足,在學科領域內實現優勢互補。如遼寧工業大學,近些年來逐步加強校際交流合作,制訂校際交流合作制度,與沈陽工業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大連工業大學等六所學校開展本科生校際交流學習[16],為培養各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提供廣闊的平臺,匯聚更多的智慧與力量,激發各學科創新思維的碰撞與融合,共同促進高校教育質量的繁榮與發展。
(三)重視高校基礎學科建設,優化高校的學科結構設置
1.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力度
基礎學科是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提供人類生存與發展基本知識的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哲學等學科[17]。基礎學科的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活水,所有技術的革新,都離不開基礎學科研究的重大突破,而基礎學科研究的重大突破,離不開高水平人才的培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18]。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學科,加強像強基計劃這樣的招生改革實踐,將拔尖創新人才的貫通和培養兩個環節進行結合,不斷嘗試探索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模式和路徑,如可以通過導師制、小班化等課程組織形式,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國際交流,讓學生了解到基礎學科創新研究的前沿進展,拓寬學生們的視野,增強學生們的創新意識。通過設立個性化的課程體系、實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施行“因材施教”,更好地發揮學生潛能[19]。總而言之,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我國的基礎學科建設,為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2.完善高校學科結構設計
基于當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為適應新時期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20],各大高校在加強對基礎學科的投入和建設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如對于已經進行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的高校來說,更應該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對在基礎學科領域有實績的學生,進行合理的學科設置,加大對其培養力度。對于非基礎學科領域的學科,應設計理論和實踐深度融合的學科結構,即從不同的學科領域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培養出更多理論基礎扎實、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為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拔尖創新人才支撐。而且,完善高校學科結構設計也有利于促進高校優化自身建設,提升學校整體教學水平,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形成學科發展的多元化格局,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鵬,嵇慧敏.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研究:基于生產要素視角的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24,34(5):43-48.
[2] 宋鳳軒,王麗.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時代要義、現實隱憂與行動前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7(3):119-125.
[3] 鐘華論.做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篇大文章[N].新華每日電訊,2024-04-09(1).
[4] 宋月紅.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J].新湘評論,2024(6):16-17.
[5] 田鵬,毛藝融.創新驅動長三角深市公司發揮產業協同效應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N].證券日報,2024-04-18(A2).
[6] 雷俊麗,張耀峰,胡凡,等.基于項目驅動的高等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1(5):122-124.
[7] 劉長雷,文慧,黃如誄.供需失衡問題持續困擾行業亟待新質生產力提升:中國玻璃纖維及制品行業2023年度發展報告[J].中國建材,2024(3):69-73.
[8] 尤會杰.新形勢下山西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探究[J].經濟師,2024(1):159-160.
[9] 吳環宇,高臨生,趙子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現狀與優化路徑探索:以深圳大學為例[J].科教文匯,2023(23):26-28.
[10] 馮娟娟,郭黨委,王心華.大學物理學科競賽的課程化探索[J].物理與工程,2023,33(5):36-40.
[11] 劉欣怡.我國高校科研投入產出效率的區域差異及成因分析[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23.
[12] 王旭輝.哪些本科專業在高等教育招生端更有市場?基于2005—2021年浙江省高考錄取數據的統計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23(5):101-113.
[13] 研究型大學建設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J].科技傳播,2012(4):3.
[14] 徐志強.我國普通高校財政支出差異及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18.
[15] 廖康禮.財政分權下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江西省為例[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4):59-64.
[16] 李強,劉偉東,王曉磊,等.加強校際教學合作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高教學刊,2024,10(9):151-155.
[17] 魏依晨.強基礎學科建設固基礎研究根基[N].科技日報,2023-04-12(6).
[18] 習近平.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J].求是,2023(15):1-3.
[19] 譚志雄,王佳怡,穆思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與路徑優化:以“強基計劃”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4,33(1):17-26.
[20] 鐘秉林.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23(5):1.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ai "Tianze1 " "Zhang "Xiaojing2 " "Wang "Yanfei3
(1.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100074;2.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44;3.Peking university,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Beijing,100091)
Abstract:[Research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so as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a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for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hav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 efficiency,which put forward more stringent and precise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especially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at higher levels,China's universities bear a crucial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first conducte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exploring its specific needs and impacts on talent cultivation,especially for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Subsequently,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 were used to deeply analyze the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universities in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By comprehensively sorting and summarizing,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have been revealed.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 points out that universities need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environment,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Specific suggestions include establishing a talent train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leveraging the leading role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 reforming the curriculum and subject structure of universities,focus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ir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husias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easures will help provide strong tale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university training models;higher education
基金項目: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培育課題“院所科研團隊績效評價對策研究”。
作者簡介:白天擇,男,2005年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張曉靜,女,1981年生,碩士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王延飛(通信作者),男,1965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