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當下這個以卡通、裝置、數碼影像為主導的數字多媒體圖像時代中,版畫這一古老而傳統的藝術門類應該如何生存、如何介入大眾的生活并被大眾所接受,如何獲得新的發展,這一直是版畫家們在不斷思考的問題。當代版畫已不再是單一圖解政治的工具,而是一種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各種媒材的實驗探索,追求藝術本真的形式語言,在重視文化內涵及精神拓展的基礎上,要開始注重藝術家自身綜合修養等方面內容的提升,并具備充分的人文內涵;在技法、工具、媒材上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創新,使版畫在表現語言上有足夠地技術保證和支持。所以,版畫多元化的發展勢在必行。
關鍵詞:當代藝術;版畫語言;多元化發展;探索創新;拓展
當下,在我們版畫家當中,還存在一部分人觀念陳舊,一味地固守著自己傳統的觀念和創作方法,在空洞而又乏味的陳調中,機械似的大量生產著形式風格相似的作品,還要為這些作品強加上一個宏大深奧,冠冕堂皇的主題。正是因為這樣的畫家、這樣的作品多了,版畫的發展才會滯后。其實,處身于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不同理念的藝術論調,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充斥著我們的思維,作為藝術家既不能保守,也不能盲從,要使自己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時代走向、關注社會生活,求新存異,正所謂“藝術當隨時代”,版畫也是如此,在藝術觀念、創作語言上要進行重大調整,使中國版畫多元化發展。
一、版畫藝術語言表達
藝術語言指的是各種藝術體裁用以構成形、色、空間、動態等結構形態,塑造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情感時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版畫的藝術語言是指以特殊的媒介制作、轉印的印痕藝術,形成區別于其他藝術的獨特藝術語言以及使用這種語言的方式。所以就版畫本體而言,并不存在當代或不當代之說。在當代藝術環境下的藝術語言應當包括藝術家的觀念、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以及運用材料的方式,而不僅限于材料和工具,特別是今天,各種媒材的出現及應用,都是為了傳達藝術家的觀念(觀念藝術),藝術材質和非藝術材質的界限已被取消。藝術語言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媒介,一種用于傳達藝術家思維觀念的媒介。克羅齊認為:“語言和表現的統一,并不是把語言作為一個外在的工具或手段附加到表現上去的,語言不是工具,語言就是表現。”[1]對藝術家而言,在什么樣的語境下選擇什么樣的藝術語言顯得十分重要,它完全展現了一個藝術家的經驗、知識、判斷力、敏感性以及藝術智性等諸多藝術品質。
徐冰的版畫作品《天書》(如圖1),被稱為當代藝術的里程碑,采用的是最傳統的木刻表現手法,他借助這種傳統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念。這件作品是藝術家以古代活字印刷的方式,手工雕刻四千多個活字版編排而成,即使是書籍的印刷和裝訂方式,也是完全照古籍的格式來做。他的作品中沒有運用一個現成的漢字,他打破漢字原有筆劃規定重新組裝,只保留漢字字型的美學規范和外部特征。面對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漢字”,讓人無法介入。這件作品既“傳統”又“現代”——“傳統”在它運用了傳統的雕版印刷,借鑒了傳統的漢字制作出非常傳統的“書”;“現代”在于借助這些“傳統”來表達藝術家的觀念。正是這些“熟悉”與“陌生”“傳統”與“現代”讓我們仿佛走進一個看似非常熟悉實際上卻完全陌生的世界;一個生活于其中卻全然不了解其真相的世界。徐冰消解了傳統黑白木刻的“刀味”“木味”和黑白對比的木刻版畫語言,完成了當代觀念的表達和精神的藝術體驗。作者沒有受到傳統木刻語言的限制,觀念與語言同時得到了更好的構建,這正是該作品的真諦所在。
二、版畫技術多元化
在多元發展的現當代,新技術、新材料、新的創作觀念和創作語言的多樣化取代了版畫傳統單一的表現形式,科學技術為版畫的創作媒材贏得了更為廣泛的發展空間。技術時代里,版畫的藝術語言獲取了豐富營養,使得版畫的技術語言更加多元化,當然其邊界也不僅僅限于傳統版畫形態。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傳媒的發達,版畫的印刷功能及傳播性失去了原有的地位,這一時期逐漸發展起來的學院版畫創作中對其印制技術的精益求精、刻意追求,導致版畫進一步走向純藝術的境界,同時藝術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術的精純與觀念的深化上,進一步拓展了版畫的本體語言,發展了版畫藝術的語言,使版畫形式更加多樣化。
(一)數碼技術運用下的版畫
當下,數碼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藝術創作當中。數碼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擴展了藝術創作的空間,在版畫領域中,數碼技術具有足夠的物質和技術應用條件。眾所周知,版畫的發展是隨著印刷術的發展而發展的,有什么樣的印刷術就有什么樣的版畫,石版畫、銅版畫、絲網版畫無不例外。現在的印刷鋪天蓋地地由電腦排版、寫真噴繪打印,“數碼版畫”(Digital Prints)——在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下產生的類型——勢不可擋地發展起來了。但是“數碼版畫”這個概念還沒有被廣泛地認同與接受,畢竟一個新的藝術門類要被接納還需要一個過程,但我們仍暫且將之稱為“數碼版畫”。全國版畫展由最初完全排斥數碼,到可以入選,再到有人獲獎,表明人們在逐漸接納它。這種版畫是當代科技的產物,其產生原因和特征充分說明傳統版畫和數碼版畫兩者之間并不沖突且可以兼容。數碼技術應用于版畫中,對于豐富版畫的創作手段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又說明了數字技術在藝術形態中的應用也是一種必然。
近年來,學院版畫的趨勢就是越來越多地運用新科技,比如,“用數字技術(數碼相機)搜集圖象資料,或者將自己的手繪作品實物等掃描到電腦里,經過圖象軟件處理,輸出正片再感光制版即可應用于照相凹版、PS平版中去,或者直接打印出來”[2]。數碼版畫因為制作簡單,不用刀、不用刻、不用版材、不用拓印、不用顏料,而且修改方便,極大地縮短了版畫制作的時間。那么這樣說來,是不是知道如何操作電腦的人不都可以制作版畫了嗎?當然不是,會拿筆寫字的并不都是書法家,一張繪畫作品所承載的不只是一個圖像那么簡單,技術在藝術上應用,是為了更好地反映文化和思想。
版畫藝術家范敏所創作的《偶之祭》系列作品(如圖2)采用了傳統銅版畫美柔汀技法與數碼版畫的結合。背景是數碼技術制作的類似于傳統的綠色山水畫,畫面中間采用了銅版畫的美柔汀(Mezzotint)技法。他在較小的畫面中用特有的精密而豐富的調子,營造了一個周密的畫面,并以傳統的素材與感覺的色彩相結合,給觀眾展示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其技法精巧而又準確,色彩集約而又單純,深思熟慮的造型蘊含發人深思的內涵。這一系列作品的主題是對傳統文化的眷戀與反思,其造型嚴謹、色彩瑰麗,畫風以融合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的手法呈現出來,作品充滿表現性與戲劇性。他運用美柔汀技法去表現自己的沉思與藝術思想,加上現代數碼技術的運用,使作品極具現代感。
數碼版畫是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產生和發展的版畫藝術種類,是一種新型的復合版畫品種,它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無法回避的藝術課題;同時也給版畫藝術帶來了新的可能和生機,如果從電腦技術、打印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等數字化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發展趨勢進行創新和探索,一定能夠讓數碼版畫早日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五大版種”。
(二)綜合版畫
“按照國際目前通行的界定標準,版畫可以進行多種分類。依據制版時采用的物性版材,版畫可以分為木版畫、石版畫、銅版畫,絲網版畫以及其他類型版畫(如石膏版畫、紙版畫、電腦版畫等);依據印刷方式,可以分為凸印版畫、凹印版畫、平印版畫、漏印版畫;依據使用色彩的多少來分,則有單色版畫和套色版畫;依據印數的多少則有獨幅版畫和多幅版畫之分。”[3]但對于綜合版畫卻沒有一個確切的解釋,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如何理解“綜合”二字。綜合版畫與傳統版畫不同,它不是將一種技術單一地應用在對應的版材上所印刷出來的痕跡,它是一種動態的發展形式,是一個集合式的版畫語言的概念,新穎卻又不失學術的意味。同時,綜合版畫又和傳統版畫一樣,也是一種“間接性”的藝術形式。它可以利用拼貼、刻線、揉捏、剪切等技法,融合紙、布、石、沙、木、鐵、玻璃等各種實物材料的肌理,也可以綜合其他版種的印痕效果,以有效的圖像表達材料的特征,并通過一定的如印刷、復制、及數碼技術等手段,將其綜合在同一印制底板上并轉印出來,制作出更能展現作者思想意圖的藝術效果來。如楊鋒所言:“綜合版畫不僅僅只是混合技法與多種材料拼合的版畫樣式,它應是集實驗性和研究性、文化性和當代性為一體的一種綜合的思維方式;是啟迪版畫創作靈感的、使之具有更廣闊的技術支撐的一種前趨式的版種。”[4]所以,綜合版畫和其他的版畫樣式一樣,都具有其獨特審美價值,并且能夠更好體現創作者與其所處的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
綜合版畫具有很多特有的藝術特點,它的版材多樣,不僅有傳統版材,還有軟硬不同的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等;它的印刷方法也多種多樣,色彩很豐富,在造型上也具有抽象的意味,凡是可以恰當表達藝術家思想觀念的材料技法都可以運用。因此“綜合版畫”對版畫藝術家要求很高,既要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傳統版畫的技術,要具有強大的創造能力和藝術表現力,要有深厚的藝術功力,更要有極大的熱情和探索精神。所以“綜合版畫”就是概念的綜合、材料的綜合、技法的綜合,還有就是藝術家整體素質的綜合。
1.概念的綜合
版畫藝術就概念本身來說一直含糊不清,那么版畫藝術到底應該是怎樣一種概念呢?就版畫本身特點來定義,它是“復數性的藝術”,然而“復數性”這一形式所包含的再創造的藝術信息在當代藝術環境下,已經吸引不了人們的注意了。它是“手工印制產生的藝術”,談到“手工印刷”,大多了解版畫制作流程的藝術家,都會對它的工作強度產生畏懼,所以也就很少有人專門來研究“印刷”本身所產生的美感。所以我們都是從“版畫創作”的結果來取代對于版畫制作載體的認識。簡單地說,就是在從事版畫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當中,大多都只是把版畫當作一種工具,他們看中的是版畫創作給他們帶來的“結果”,特別是在此“工具”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益時。現如今,情形雖有所改變,版畫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審美的品位,豐富了表現語言,拓展了版畫的藝術形式,但是為何仍然吸引不了大眾的目光?
“復制版畫”到“創作版畫”時代的來臨,標志著版畫徹底擺脫了“復制術”而真正成為了藝術。當這種藝術形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同時也標志著其開始走向衰敗,因為每一種藝術樣式在一定的時期都有著一套與之相應的審美原則和創作理論,一旦逾越這個時間界限時,它將會面臨頹勢。換言之,在當代藝術環境下,在“藝術當隨時代”的潮流中,我們應當投入更大的精力使版畫的審美風格和創作方法符合這個時代,同時增強個性化實驗的投入力度,使其迎來新的興盛和繁榮。“概念的綜合將有助于我們在新的美學上重新審度版畫藝術,并對‘版畫藝術只能是這樣’的概念提高融解的速度”[5]。
2.材料的綜合
眾所周知,版畫的制作離不開各種類型質地的版材,因此從事版畫藝術創作必須先花大量時間來學習和熟悉“版”的性能,但是如果把這個過程作為版畫藝術的最終目的并把“版”限制在某一個范疇里,那我們的版畫創作將會很狹窄。“版”只是我們創作版畫的一個載體,創作版畫的最終目的還在于“畫”,也就是版畫中經常涉及到的“印痕”。而“痕跡,是主體對純自然加工的感受所得到的具體特質經驗,是精神物質化的殘存物,其精神的獨特性質將它隱匿于藝術現象中”[6]。對各種材料通過加工處理、對最終印刷出來的“痕跡”的熟練把握與運用,是版畫藝術家綜合藝術修養的最高體現。藝術家可以根據自己所要表現的觀念想法有意識地選擇合適質地的版材。與此同時,藝術家也能根據自己的藝術表現所需要的痕跡,比如皺紙、樹皮、繩子、或塑料紙等看起毫無價值、毫無美感、平常無奇的東西,通過剪裁、拼貼、揉搓甚至于腐蝕、暗房等手段的綜合運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讓它們賞心悅目地呈現出來——也就是再現材料的“印痕美”,以達到所要表現的藝術效果。所以,材料的綜合會給版畫藝術家帶來無限的遐想空間和創作空間。
3.技藝的綜合
各種技術的應用拓展了版畫創作的無限可能。比如凸版(木刻)不再只是以刻掉不要部分的方式印制成畫,各種肌理材質的拼貼,水性、油性材料綜合運用同樣增強了凸版的繪畫性。漏版(絲網)可以制作所有需要的形狀來滿足創作需求,并集繪畫性、制作性的表現語言于一身,更加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性的功效,而且可以大批量,大尺寸的制作生產。根據平版(石版)的制作原理,拓展出了PS版,它的印刷功效很大程度上延伸了石版的功能,并增大了大尺寸表現的可能。在凹版(銅版)的制作當中,凹痕在經意處理后都會取得工作室中無法比擬的視覺效果,經不同品質的酸腐蝕使凹版藝術更加自由靈活,出現的偶然的藝術效果也大大提高。如果我們能夠融會貫通,自由地綜合版畫各個版種的手段技藝,根據自己的創作需要應用,我們的創作途徑會無比寬闊,這是其他傳統繪畫、雕塑藝術所無法比擬的。
當然綜合版畫并不是簡單的技術、材料、平凹凸漏版的綜合。如齊鳳閣先生所說,它是一種多維的、多因素的、復雜的版畫語言系統;一種具有無限可能性的、開放的、前趨性的藝術;一種以拓創、出新為宗旨的藝術行為[7]。著名版畫家李全民的作品《福祿壽禧》系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從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中獲取靈感,將開放性的現代思維注入在自己的這一系列版畫作品中。他主要通過具有東方色彩的符號和畫面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如畫面中黑色元素,與中國傳統水墨十分相似,其中的紅色方點,其靈感來源于印章——整幅畫面就像是一張中國古典的水墨山水畫,極具東方意味,但與此同時,畫面又是由一些抽象的元素綜合而成,耐人尋味。
其實綜合版畫的創作空間很大,自由性和偶然性也很強。它極強的偶然性給藝術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并給版畫家們帶來很大的創作動力。
除以上講到的數碼版畫和綜合版畫之外,還有一些在傳統版畫概念上派生出來的新的樣式的版畫,我們暫稱之為“新概念版畫”。比如陶版、樹脂版、石膏版、PS版等,當然還有更多的版畫藝術形式等待我們的探索與挖掘。
三、結語
在藝術理念豐富多彩的今天,數碼版畫、綜合版畫、新概念版畫并不是當代版畫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里,本文通過這幾種版畫形式向大家闡述研究結果:我們在深入研究傳統版畫,從中吸取營養的同時,也應該審視當代社會,融入現代藝術思潮,不斷地開拓創新,打破傳統版畫原有的創作理念和制作方法,客觀地審度版畫的發展現狀,重構版畫藝術的新理念,實現版畫的多元化發展,把版畫推向日趨現代的新高度。
參考文獻:
[1]周憲.20世紀西方美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258.
[2]何為民.英國當代版畫散談[J].中國版畫,2004(23):56.
[3]蘇新平,編.版畫技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9.
[4]楊鋒.綜合版教學實踐認識[J].中國美術,2012(2):8.
[5]楊勁松.重疊肌理[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71.
[6]楊鋒.版畫學——純粹版畫概念和必要的延伸[J].藝術探索,2000(S2):75.
[7]陳欣.走向綜合——綜述首屆全國綜合版畫展[N].美術報,2007-08-25(17).
作者簡介:殷常琦,碩士,鄭州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版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