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SOLO分類理論,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不同的認知層次來設計教學目標,調整教學進度,選擇教學方法,完善考查機制,從而促使文言文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SOLO分類理論 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語文核心素養
一、教學目標分層設置
SOLO分類理論作為一種較為完善的評價模式,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行為表現來判斷學生的思維水平所處階段,有利于教師直觀地看出學生的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基于SOLO分類理論,教師在進行《登鸛雀樓》的教學時,可以將教學目標由低至高進行分層設置,在保證學生完成基本學習目標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具體的教學目標設置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目標一:掌握生字的讀音,能夠準確、響亮地讀出生字;掌握生字的書寫要點,可以美觀地寫在田字格中。此目標對標SOLO分類理論中的單一結構水平,需要運用一年級所學的拼音知識來解決生字的讀音問題,并且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教師的講解,了解生字書寫的要點。生字的認讀和書寫始終是小學低年級教學重點,所以作為本篇課文最基本的目標之一。
目標二:準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出課文的韻律。此目標對標SOLO分類理論中的多元結構水平。學生在掌握每一個生字讀音的基礎上,可以進行課文朗讀,并逐漸從生疏到熟練,借助拼音和停頓技巧,讀出古詩的節奏。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學生只是將古詩進行單純的朗讀,并未理解古詩的內涵,所以不能將內心的情感融入朗讀之中,此階段切不可將聲音洪亮和富有感情直接畫上等號。
目標三:可以借助教師的提示和引導,簡單地將課文翻譯成白話文。此目標對標SOLO分類理論中的關聯結構水平。在這項教學目標的完成過程中,需要學生基于教師引導,對生字的釋意進行重組和完善,并且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統整句子語言,將詩句的具體含義翻譯出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學生雖然已經可以借助外界幫助來翻譯詩句,但是學生的思維還局限于本首詩內,無法進行有效的遷移。
目標四:學生對于古詩有著充分的了解,可以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詩中的景物,將各種知識整合為一個嚴密的體系,此目標對標SOLO分類理論中的拓展抽象結構水平。學生能夠充分講解古詩的景象,理解其中蘊藏的動態美,并且對于字的掌握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二、梯度推進教學內容
《登鸛雀樓》短小精悍、描寫傳神、寓意豐富,可以進行梯度性的教學內容推進。
首先,對于課文中生字的掌握,一方面,需要學生在家里預習,以便提前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一步強調,重點強調書寫時需要注意的要點。
其次,讓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找一找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和信息提取的能力。這項目標只對標多元結構水平,學生只會通過文字找到具體的景物描寫對象,但是對于為何描寫這些景物、這些景物有怎樣的特征等問題,學生還無法有效地解決。
再次,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到底是怎樣的景物把我們的詩人緊緊地吸引住了?它們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學生將基于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究。可以引導學生觀看課文插圖,或者結合自身生活經歷,來描述一下是怎樣的太陽、怎樣的山、怎樣的黃河。基于這個任務目標,學生可以進一步感受古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同時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以達成翻譯句子、理解內容的目標。在學生初步理解句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為什么開頭寫‘白日’,后面又寫‘盡’呢?”通過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詩人觀看的時間長。美麗的風景,讓詩人流連忘返,一直觀賞到太陽落下。
最后,教師可以通過賞析第二句古詩,以此來進入最后兩句詩的學習。在學習第二句時,教師在學生賞析完句意之后,可以進一步提問:“鸛雀樓的位置在黃河邊,為什么詩人卻說‘入海流’?黃河流入海水的景象是詩人看到的嗎?”基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如何才能看到黃河入海的美景呢?答案就在古詩后面兩句里。請同學們讀一讀,說一說對于最后兩句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對詩人在最后一句所表達的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和豐富的人生哲理的理解,教師對學生不可以有過多的要求。教師可以將人的成長比作是一個“爬樓”的過程,將取得的成功比作為“更好看的景色”,以此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感悟。
三、合理選擇教學方式
SOLO分類理論作為一個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一方面可以通過外顯化的途徑,將學生的能力發展進行較為科學的分類;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教師基于不同教學目標的定位,較為清晰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途徑。聚焦到《登鸛雀樓》的教學中,其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對應關系詳見表1。
由表1可知,針對不同的學情和教學目的,教師需要綜合選擇各種教學方法。由于單一結構水平的思維仍處于較為低級的階段,所以教師在選擇教法的時候,多以講授和演示為主。而對于較為高級思維的拓展抽象結構水平,教學方法多以探究、討論為主。教師以具體問題作為課堂的推進動力,以一層層不斷深入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古詩內部,來解析古詩,在解決具體問題、達成學習目標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四、豐富教學評價機制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評價促發展”的呼聲愈來愈高。SOLO分類理論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一方面,SOLO分類理論將一些較為抽象的思維、能力發展,以精準的表述完全外顯出來,給教師提供了一個較為直觀的參考標準;另一方面,SOLO分類理論將不同的思維發展能力做了較為科學的劃分,可以為教師提供一個有效的梯度劃分標準,來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甄別和評價。但SOLO分類理論作為一個籠統的理論,若是想應用于具體的古詩教學中,還需要進一步考量和分析。
首先,對不同題材的古詩的應用研究,教師需要改變評價的理念。對于學生的評價,既要有結果性的評價,又要有過程性的評價。在對《登鸛雀樓》進行教學時,即便學生很難用較為優美、完善的語言來翻譯整篇課文,但只要學生能夠翻譯出來,也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對學生要有針對性地評價。SOLO分類理論不僅在宏觀上劃分了不同的認知標準,同時也劃分了一個學生發展的規律模式。所以對于不同的學生,需要基于其具體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例如,若是一個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在開始學習《登鸛雀樓》這篇課文時,很難連貫地將課文朗讀清楚,但是經過教師的引導和教學的不斷深入,該學生不僅能夠流暢地朗讀課文,而且還可以用自己的話嘗試著翻譯全文。這時候,教師就應該敏銳地發現,該學生已經從單一結構水平提升到了關聯結構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學校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參考文獻
[1]高凌飚,吳維寧.開放性試題如何評分?——介紹兩種質性評分方法[J].學科教育,2004(08):1-6.
[2]何更生,吳紅耘,等.語文學習與教學設計:中學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