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重視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在數學課堂上,理解能力的培養活動具備動態化、思辨性、形象化特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有助于學生提高高階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促使學生對數學學科形成正確認知。基于此,文章以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為目標,從數學抽象概念、生活條件、符號語言、圖表信息四個理解模塊的角度出發,簡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理解能力;培養措施
理解能力是學生理解數學概念、認識數學現象的基礎。在數學教學中深度培養學生理解能力,能為學生搭建課堂理解支架,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數學知識規律,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環節,需重視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將理解能力作為數學教學的重點目標,以理解促提升,助力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一、在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意義
1. 培養高階思維品質
布盧姆將認知目標細化為六項目標:記憶、理解思維為低階思維,運用、分析思維為中階思維,評價、創造思維為高階思維。理解思維是低階思維的一部分,而低階思維是高階思維的基石。由此可知,在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學科理解力,能幫助學生發展高階思維,深度落實課時目標。具備較好理解能力的學生能搭建思維發散階梯,引導數學思維由淺層向深層遞進,使課堂探究活動逐步深入。
2.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能同步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科學類學科,科學探究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學生展開科學探究時,需對課堂知識內容形成一定的了解,通過前期知識積累引發對新知識內涵的猜測,進而設計探究活動,驗證個人猜想,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科學探究過程中,理解能力扮演著重要角色。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展開科學探究行為,深度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3. 形成基礎數學認知
將理解能力作為課堂學習的培養目標,能使學生夯實知識基礎,在課堂上構建形象、生動的數學認知。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主陣地。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啟發學生對課時知識內容的思考,促使學生逐漸拓寬對課時知識的理解廣度與深度。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逐步完善對課時知識的認知,課時知識目標得以深度落實。
二、小學數學指向理解能力培養的教學特征
1. 動態化特征
小學數學理解能力教學應具備動態化特征。立足獨立課時來解讀,“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任務,而是一個持續發生的、動態生成的學習過程;立足長期教學活動來解讀,“理解”非一勞永逸的教育任務,而是在反復構思、實踐中修正學習觀點,鍛煉理解能力。因此,動態生成特征是小學數學理解能力培養必須具備的教學特征。教師需重視課堂動態生成教學的設計,為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創造良好的環境。
2. 思辨性特征
學生理解水平存在差異。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理解水平難以通過教學手段獲得量化或數據化展現。教師在教學中需創新教學手段,鼓勵學生將理解思路外顯化、具體化地表達出來。數學說理、思辨性問答活動均是將學生理解思維外顯化的方式。教師可以用邏輯性強的詞匯(如為什么、解釋、區別、對比、推斷等)來引導學生正確、高效地完成學習步驟,鼓勵學生的數學理解思維向課堂的更深層次邁進。
3. 形象化特征
直觀、形象性特征旨在借助直觀、形象的教學工具輔助學生思考抽象化數學知識的內涵,幫助學生理解時突破難點,找準理解的切入點,構建圖象、文字與數學內涵的本質關聯,樹立直觀、立體的數學形象。數學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形象化教學要素,如圖文、表格、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等。遵循形象化特征設計數學理解力培養教學,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使學生理解能力在形象化講解中獲得提升。
三、在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有效策略
1. 滲透理解步驟,培養數學抽象概念理解能力
數學知識內涵、概念、定義具備抽象性特征,是課時學習中的理解難點。培養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可以化抽象為形象,為學生滲透高效解析知識概念、內涵的步驟,促使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產生個性化思路。理解步驟可以簡述為“一讀、二敲、三說、四找、五研”。“一讀”為閱讀概念,理解概念中每一數學要素的內涵,初審題意,掌握良好的概念細讀習慣;“二敲”為推敲字詞,從數學語言的角度出發,深度理解概念內每一詞匯的含義,對相關數學概念構建正確的認知;“三說”旨在指導學生張口表達,鼓勵學生在表達中整理、理解思路,積累理解經驗;“四找”旨在讓學生結合已知的條件或問題,尋找課時抽象概念的理解切入點,集中突破認知困境;“五研”旨在培養學生的研學能力,促使學生靈活應用可利用的數量關系或數學條件,能結合新知嘗試多樣化的解題方法。教師按照以上“五步驟”指導學生探究數學概念,能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抽象化概念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五步驟”理解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運算概念。教師可以結合“五步驟”教學策略,設計以下概念性理解活動。
一讀:閱讀材料,找到運算法則中的標紅注意事項,探究分析多個注意事項的內在含義。
二敲:細化推敲每一概念性語段的內涵,如“個位與個位要對齊”中的兩個“個位”分別指代式子中的哪一部分。
三說:整合教材中的內容給出概念解釋,以口語表達的方式將概念外顯化。
四找:結合教材給出的立體展開說理活動,分析“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的運算規律。
五研:深度研究多種100以內減法、加法的運算規則差異,嘗試運用多種方式解決實際問題。
在“五步驟”教學法的指引作用下,學生能迅速、正確地解讀抽象化概念的內涵,掌握100以內加減法的運算規律,對相關數學概念形成系統性理解。
2. 重視審題過程,培養數學生活條件理解能力
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現象。數學學科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可以將生活化數學信息、問題條件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為學生創設生活化例題,培養學生對生活問題中條件信息的理解能力。在此類理解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審題過程上。首先,教師可以設計適合獨立思考的生活化問題,讓學生在直觀審題過程中提煉數學語言、數學條件要素,感受多元數學條件的內在關聯;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合作交流任務,請學生就例題中出現或存在的多元生活化數學條件展開綜合探究,分析問題所需的必要數學條件,尋找相關缺項、缺量條件的求解、轉化方法。學生能在審題過程中深化對多元數學要素的覺知,將所理解的數學邏輯遷移、應用至實際生活中。這一過程中,學生數學理解能力將獲得提升。
以教材三年級上冊“多位數乘一位數”一課教學為例,本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列豎式計算方法,能舉一反三,自行解決生活中的大數計算。在課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找到如下的生活化例題。
“水果店運來6筐草莓,5筐葡萄,已知草莓每筐20千克,葡萄每筐30千克,草莓21元 / 千克,葡萄
16元 / 千克。讓學生自主提出生活化數學問題并嘗試解答。”學生在探究上述問題時,首先立足生活化數學信息、問題條件的角度,嘗試分析水果的筐數、每筐的質量、水果的單價等固定數學條件之間的內在關聯,結合多元生活化數學條件求出隱含的多個數學信息。課堂上,學生獨立思考該例題后,在小組中合作探究,分別提出“一共有多少千克草莓 / 葡萄”“本次進貨價格一共是多少?”等生活化問題。學生能在獨立探究與合作探究過程中深度探明題意,深度理解問題的考核點和多元數學條件的內在聯系,在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增強對生活數學條件的理解能力。教師重視學生審題的過程步驟,能為學生解題搭建理解階梯。
3. 養成語言習慣,培養數學符號語言理解能力
數學語言包含數學術語、符號、式子、圖形等多元要素。《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將“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作為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之一。數學語言是數學教學中被廣泛應用的讀寫、理解元素,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對數學符號語言的理解能力,就需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養成良好的數學語言應用習慣,要求學生能正確書寫和應用數學語言。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理解數學符號語言的內涵,積累數學符號的經驗,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運用數學符號來交流表達課時學習內容。久而久之,學生能在實踐應用中自然內化、掌握數學符號語言,增強對數學符號語言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材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課堂活動中,本課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直線、線段、射線、角等概念性數學詞匯,以及“0 ~[360°]”等數學符號語言。在課時教學中,教師首先選擇向學生滲透上述多元數學符號語言的內涵,使學生初步掌握并積累數學語言,如“直線與線段存在哪些區別”“直角、鈍角和銳角的判定范圍”等。學生能在該教學環節中深度了解數學符號語言;其次,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實際解題過程中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書面表達,運用數學符號語言進行課堂說理。課堂數學符號語言的頻繁應用,能逐步增強學生對于本課時數學符號語言的理解能力,促使學生數學理解能力獲得進一步提升。
4. 組織說理活動,培養數學圖表信息理解能力
數學圖表是數學信息的常見工具。培養學生數學圖表信息理解能力,旨在訓練學生從數學圖片、表格中提煉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圖表信息的理解能力,可以通過說理活動來進行。教師可以組織多元說理類教學活動,以實踐應用鍛煉學生的畫面理解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思維導圖、數學統計圖、地圖、生活情境圖等圖片,讓學生從圖片中提煉數學信息,并對信息加以理解和舉例說明。學生能在該說理環節集思廣益,認識到讀圖、識讀的重要性,學會細致入微地分析圖片中蘊含的數學信息。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帶有數學符號、數據的多元圖表,如統計圖表等。教師還可以設計獨立說理、問題說理、思辨說理等活動形式,培養學生表格信息提取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對于數學圖表的信息理解能力能獲得進一步強化。
例如,在教材六年級上冊“位置與方向(二)”課堂活動中,本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數學坐標圖中方向、角度、距離等要素的靈活調控含義,能結合具體坐標在圖片中定位相關物體的位置,體會空間觀念,形成坐標思想。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帶有坐標圖片的例題,如圖1所示。
教師為學生布置如下說理活動。
開放式說理活動:集思廣益,在全員討論中相互補充,提煉坐標系中的數學信息。
標準化說理活動:獨立思考,將圖片中蘊含的數學信息以標準化方式表達出來,正確運用數學語言,理解圖中數學信息的內涵。
上述說理活動將互動說理與獨立標準化說理相結合,重點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理解圖表信息的全面性和標準性的能力。組織說理活動指導學生探究數學教學中的圖表信息,能有效增強學生數學圖表理解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中的理解能力教學具有動態化、思辨性和形象化特征。以理解能力展開數學教學目標設計,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品質,為學生構建數學認知,促使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獲得進一步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圖表信息、文字信息、符號語言、生活問題、抽象概念等教學資源作為培養理解力的主陣地,在循序漸進的探索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使學生掌握新知理解的一般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楊紅萍,楊捷,楊蓉蓉. 中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結構發展研究[J]. 數學教育學報,2022,31(4):80-85.
[2]黃葉琳.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培養途徑探究[J]. 亞太教育,2022(1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