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總體目標,這對教育技術裝備的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對新舊課標的對比分析發現,新課標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等方面呈現出數字化、智能化、虛擬化、互動化、個性化等特征。同時,新課標要求教育技術裝備需要從構建教育情境、優化學習環境以及輔助認知發展三個方面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基于此,該研究提出了在新課標背景下,從基礎設施、環境優化和輔助認知三個層級進行演進的數字化轉型路徑與方法,并提出了加強虛擬化學習情境的構建、利用智能化裝備創設智慧學習環境、重視學生個性化學習與認知發展三種應對策略,以全方位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新課標;教育技術裝備;數字化轉型;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69(2024)05-0052-08
收稿日期:2024-03-04
基金項目:青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重大課題“‘互聯網+’背景下教育創新模式研究”(QJK135A910);山東省教育發展服務中心“山東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配備標準(初中)編制服務項目”(BRTC2022-33);2022年度山東省教育發展研究微課題“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教育技術裝備轉型升級研究”(FJ127)
作者簡介:楊進中(1969 — ),男,山東膠南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與STEM教育;王雪(1999 — ),女,山東平度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孫百才(1973 — ),男,山東費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系本文通信作者。
引言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驅動的教育變革已成為全球共識。世界各國、各大組織紛紛出臺一系列的數字化發展戰略和計劃,全方位推動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變革。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教育數字化轉型:學校聯通,學生賦能》;同年,歐盟發布了《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年)》。2021年,我國教育部批準上海為“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區。
2022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總體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新課標倡導“環境育人”“空間育人”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包括完善數字化資源的配備、管理與服務,提高環境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以及加強教師的信息化能力等。從基礎設施到智能裝備的應用,從課堂教學到虛擬情境的配備,從學校層面到教師層面教學理念的轉變,都體現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特別是教育技術裝備的數字化轉型。
一、有關教育裝備的研究
(一)教育技術裝備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教育技術裝備是指教育之技術裝備,教育裝備是對教育技術裝備的簡化表達,二者無本質差異。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我們發現目前國內對教育技術裝備的概念沒有統一的界定,現將部分列出。殷常鴻等[1]認為教育技術裝備是指在教育領域中,為實施和保障教育教學活動而配備的各種資源的總和,以及對其進行相應配置、配備的行為與過程。胡又農等[2]認為教育技術裝備是由那些完成教育任務所需要的物品有效組合起來的系統。艾倫等[3]從詞源分析的角度追溯了“裝備”一詞的發展歷程及其內涵,提出了教育技術裝備是經人工打造的教育資源的觀點。馬如宇[4]認為教育技術裝備是指為實現教育教學目的,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建設、配備、管理、使用、研究的各種物質條件和手段的總和。隨著“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興起,結合上述國內學者對教育技術裝備的概念界定,本研究認為教育技術裝備是服務于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切器物、空間等教育資源的總和。
(二)教育技術裝備發展概述
教育技術裝備在教育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提供了輔助教學的工具,還為教學的深度融合和創新提供了物質基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教育技術裝備隨著其功能的演變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殷常鴻等[5]將教育技術裝備歷史大體分為三個階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和創新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教育技術裝備處于起步階段,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引入、仿造、自制裝備進行輔助教學,包括一些簡單的教具和儀器,如幻燈片、投影儀、錄音機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教育技術裝備進入發展階段,其主要特點是教育技術裝備的電氣化整合,通過引入計算機、多媒體等數字化設備進行輔助教學,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從21世紀初到現在,教育技術裝備步入網絡數字化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創新階段,其主要特點是教育技術裝備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這一階段,隨著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等新興技術的普及,教育技術裝備已經逐漸融入學習過程,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數字化、智能化設備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也可以通過數字化設備進行個性化教學和教學效果評估。
目前,教育技術裝備的智能時代已經到來,教育技術裝備的種類和功能不斷豐富。早期的基礎教育技術裝備保障了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運轉,而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擴展現實等技術的不斷涌現,數字化教育技術裝備已經成為提升教育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抓手。未來,教育技術裝備將會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和多元化,更加注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二、新課標的解析
(一)新課標的基本特征
新課標的頒布進一步指明了新技術背景下的教育環境與方式的變革方向,同時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其中,張惠娟[6]提出的四個關鍵概念:“大觀念”“大任務”“真實性”和“實踐性”,是新課標的關鍵內容和價值追求,也是新課標的基本特征。這四個關鍵概念的內涵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大觀念”是指對學科本質和零散知識背后的結構、聯系和規律的理解與掌握,是核心素養的基礎和核心。它強調的是對學科知識整體性、系統性的把握,以及對于學科思想、方法和價值觀的理解和運用。“大任務”是指運用綜合性、結構化的知識解決問題,是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它強調的是對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重組和開發,進行大單元、跨學科的教學。“真實性”是指學習情境的創設要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是核心素養的實踐基礎和體現。它強調的是在真實的任務和情境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實踐性”是指問題的解決要以實踐活動為抓手,是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它強調通過構建真實的實踐情境,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和實踐,真正在“做中學”。
(二)新舊課標對比分析
為進一步明確新課標的特征,本研究對新課標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舊課標)進行了對比,發現新舊課標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各維度存在顯著差異。
1.新課標更加重視核心素養
新舊課標在具體目標內容的闡述上存在諸多相似之處,但兩者也存在顯著差異。新課標“新”在以核心素養為綱的培養目標上,核心素養是通過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以培養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舊課標的三維目標體現了對學生發展的關注和要求,但它缺乏對學生發展內涵特別是關鍵品格和能力的清晰描述和科學界定。兩者相比,新課程目標已經從“三維目標”發展到“核心素養目標”,實現了從 “學科本位課程”向“學生本位課程”的真正跨越,這一轉變使得培養目標變得更加嚴格、明確和具體。
2.新課標內容突出了大單元、大概念、跨學科融合
新舊課標都強調了課程內容知識點的學習,并明確了各個學科應學習的具體內容,但新課標的課程內容更加突出大單元、大概念、跨學科的特點,明確提出各學科要投入不少于10%的課時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這表明內容從“點”逐漸拓展到“面”,通過學科間知識的系統性、結構化融合,最終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相比之下,舊課標的教學主要遵循從單個知識點的識記、理解、應用的認知路徑。例如,朱曉進[7] 提出的語文 “挖坑式教學”,是指教師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一篇課文的生字、新詞、課文、習作等教學,學生看似完成了識字、閱讀、寫作等任務,但語文素養并未能得到全面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新課標的課程內容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更加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結構化,學生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和學習過程,逐漸形成整體發展的綜合能力與必備品格。
3.新課標強調學業質量的可評估、可測量性
新課標提出了可評可測的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質量是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和學業成就的重要反映,對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的實施等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學業質量評價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注重學習結果導向,使核心素養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成為學生真實的能力、品格和價值觀,體現了新課標內容標準和質量標準的統一。
4.新課程標準兼顧師生共同成長與發展
新舊課標在教學評價上都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強調了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和多樣性,然而,新課標在評價方面更加重視創新評價方式方法,并建立健全評價體系。這一舉措表明,新課標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發展要求,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并重,強調教師培訓應覆蓋全體教師,促進不同地區之間培訓資源的均衡發展,以全方位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5.新課標強調課程、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新課標強調各種資源的整合,包括物質的、非物質的、校內外的、網絡等資源。同時,鼓勵教師協同開發課程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教材編寫要求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出發,強調知識內容的編排要有利于師生雙方,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強調構建有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知識。
(三)新課標對教育技術裝備提出的新要求
新課標在學科理念方面強調要立足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發揮核心素養的統領作用。本研究通過分析每一門學科的核心素養,總結出其關鍵內容,如圖1所示(見下頁)。
從圖1新課標的素養關鍵詞中,我們可以看出理科學科教育主要聚焦于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及科學態度等素養的培養。這表明,理科學科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計算思維以及綜合思維等關鍵的學科思維,強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品質和價值觀的塑造。文科學科教育則主要關注文化自信、責任意識和語言運用等素養的培養。文科學科更加重視對學生觀念與品質的培養,強調家國情懷和政治認同的塑造。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都離不開教育技術裝備的支持,同時也對教育技術裝備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育技術裝備成為構建教育情境的重要基礎
在新課標背景下,要求教育技術裝備更加突出“環境育人”“空間育人”的作用,通過情境創設、真實問題的解決和跨學科教學等達到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情境創設可以更形象化、多樣化、可視化地為學生提供教學條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也有利于突破課堂知識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真實問題的解決是通過接觸真實世界發現問題,嘗試提出和創新解決問題的思路,最終發展學生的各項關鍵能力;跨學科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綜合多學科知識與方法后,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培育學生的關鍵素質和核心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只有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才能做到解決真實問題,而真實問題的解決又離不開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因此三者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教育技術裝備在構建課堂情境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是情境創設的重要工具。無論是真實情境還是虛擬情境的創設,都對教育技術裝備的種類和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也對教育技術裝備的數字化、虛擬化、智能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2.教育技術裝備成為優化學習環境的重要支撐
學習環境的好壞是決定素養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條件之一。在新課標中,各個學科都要求提供給學生豐富的資源,創設合理的學習情境,同時加強數字化教學環境的建設和利用。因此,教育技術裝備要加強數字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發展,重視信息化環境下的資源建設,運用課程資源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助力良好的學習生態圈與環境的塑造和保持,整體提升教育素養和實踐效能,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3.教育技術裝備成為輔助認知發展的重要工具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與學習方式,而且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教育技術裝備的發展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和認知發展。例如,通過建設跨學科綜合實驗室,增強了學科之間的融合,重構了知識體系,促進了研究方法的創新和學科的交叉融合,引領了教學的整體發展;通過構建教學資源平臺,可以提供給教師豐富的教學內容,支持各種教學形式的開展,同時支持學生自主式學習,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XR裝備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顯現化,增進了學生對現實世界的直觀感知,加強了知識學習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增強了實驗的可操作性、經濟性和安全性,使許多不可能的實驗變得可能,不受時間、空間、設備等因素的限制,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實驗原理和操作技能;數字化實驗室具有實時性、高精度、簡潔性等特點,通過數據的實時測量、采集和分析技術,使得實驗數據處理更加高效、準確。這些都體現出教育技術裝備必須朝著智能化、數字化的方向不斷發展,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新課標的落實。
三、新課標背景下教育技術裝備數字化轉型路徑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育技術裝備走向了新的發展階段:營造學習環境。傳統的教學通過直接教授的方式傳播知識,而學習環境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顧明遠 [8] 提出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應該正確處理好“器”“技”“氣”三者的關系,其中,“器”是教育技術裝備中的硬件,“技”是使用教育技術裝備的技能技術,“氣”是指創造的學習氛圍。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要善于利用大數據、XR、人工智能等各種技術(“器”),發揮其輔助認知功能和環境優化功能(“技”),真正實現環境育人、空間育人(“氣”)。
本研究認為,教育技術裝備的數字化轉型可以從基礎設施、環境優化和輔助認知等三個層級進行演進。如圖2所示,基礎設施層是環境優化層和輔助認知層展開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對于促進學校和學生的各項發展至關重要。基礎設施層教育技術裝備的數字化轉型可以創造更優化、更安全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空間,突出“環境育人”“空間育人”價值理念,從而對教育實踐活動的整體提升與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與推動作用。環境優化層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場所,是影響教學活動質量的間接層級,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環境優化層教育技術裝備的數字化轉型對潛在性干預教學活動具有增強作用,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活動的效果。輔助認知層的教育技術裝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裝備,是基礎設施層和環境優化層的教育技術裝備的細化落實,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質量,其數字化可以為學生學習帶來更直觀的刺激,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支持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基礎設施層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可以說是圍繞著數字校園的整體規劃、建設和應用展開的。祝智庭等[9] 指出,數字校園是學校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通過技術手段提升校園的數字化管理水平,構建一個智慧學習環境,讓學習者能夠獲得個性化學習服務和發展體驗。數字校園最重要的是將有線網和無線網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形成高度融合的體系,利用大數據將所產生的豐富資源進行較為全面的數據驅動,并以此為教育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基礎設施層的數字化轉型主要應用:①校園一卡通。它可以聯通學生學習、生活各方面的活動,學校可以通過分析學生活動的后臺數據,提供個性化的服務。②智能安保系統。收集學校人員的一些細微特征,比如人的面部特征、行為舉止等,進行識別分析并作出判斷,以對覆蓋區域內發生的突發性事故和意外等及時進行救援和處理,保障學校安全及各項工作的開展。③校園網。作為信息時代支撐教育的重要基礎設施,它不僅為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提供了一個信息化的學習和管理平臺,也為教育技術裝備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二)環境優化層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大數據、XR、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教育體驗,無論是創設學習空間,還是跨時空學習,都使教育變得更加有趣、全面、有效。信息技術能夠助力教學情境的識別、教學活動的生成和幫助教師進行更好的決策,最終促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環境優化層的數字化轉型主要應用:①智能圖書館。它可以實現高度自動化管理、全面化閱讀數據記錄、個性化書籍推薦以及滿足讀者不同時空的共享性閱讀等功能。②數字化實驗室。趙夢[10] 指出,數字化實驗特指以傳感器為實驗數據測量手段,以計算機為實驗數據處理平臺,面向真實的實驗對象所完成的實驗。它提升了實驗的精準度,降低了實驗的難度和危險性,同時增強了實驗的直觀性和學生的動手能力。③智慧教育平臺。例如,某師范大學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發的數字教室系統、學習管理系統、教育云資源服務平臺等,均可以為教師提供現代化教學手段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形成科學、多樣的授課方式;同時,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查看教師上傳的資源,支持雙模教學等新興教學模式。④課堂互動分析系統。它通過大數據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精準分析和評價,幫助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和反思自己的教學,分析學生的課堂行為,以及教學與技術的互動效果,從而促進教師采取有效的措施與手段,提高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改善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效率。⑤智能考試系統。它包括:智能組卷能夠根據需求,對海量試題進行選擇和改編,自動生成試卷;智能監管能夠對考場進行智能監控和管理,包括身份驗證系統、監考系統、人臉識別、微表情和行為分析等;智能閱卷和分析能夠利用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和評分算法等技術,進行智能化評分,并對閱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和存檔。
(三)輔助認知層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輔助認知功能被認為是教育技術裝備的“第一功能”。作為知識的載體,它具備教學的首要作用,即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和進行知識遷移。在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背景下,輔助認知層的裝備也由傳統的教學用具轉向數字化的教育技術裝備,促進教育教學新形態,對于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輔助認知層的數字化轉型應用舉例:①元宇宙(Meta-Verse)。雒亮等[11] 用一種由計算機創造的“超越物質世界的無限宇宙空間”來描述它。元宇宙支持跨時空沉浸式學習,可以讓學習者觸摸真實的虛擬世界,允許多人異地同時或異時跨時空進行協作和互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元宇宙不僅豐富了教育資源,更能促進教育形態的轉變,成為教育領域勢不可擋的趨勢。②平板電腦。它具有學生端與教師端兩個終端系統,方便教師端管理和學生端進行自主靈活的個性化學習。平板電腦1:1可支持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和小組合作型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構建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③3D打印。這是一種快速成型技術。張敏等[12] 指出,圍繞3D打印技術核心開展數字思維、建模能力、作品創作的培養和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學科知識,同時加強學生對新型科技產品的認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④智慧黑板。彌補了交互式電子白板需要各種外部硬件來配套使用的缺點,把影像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等全部集中存儲在黑板自身上。智慧黑板除了能滿足基本的板書需求,還具備拍照、截屏、一鍵上傳等各種功能,同時可搭載各種軟件(如虛擬實驗軟件),囊括經典實驗案例和器材,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實驗教學。⑤教育機器人。它可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擔任各種角色——可以用作教學輔助工具,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和幫助;也可以在課堂環境中擔任教育者的角色,與學生進行互動,進行教學指導。⑥智慧紙筆工具。它通過紙張點陣圖案和筆尖高速攝像頭采集學生書寫軌跡,將學生的答題筆跡實時上傳到教學平臺,教師可及時糾正與評價,有助于實現反饋的即時化、個性化和科學化。
四、研究展望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新興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新課標指導下,教學模式、學習方式以及辦學形態將發生轉變,同時,教育技術裝備的數字化轉型將推動教育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教育技術裝備逐漸向數字化、智能化、虛擬化、互動化、個性化等方向轉型。目前教育技術裝備的數字化轉型要更加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更加重視虛擬學習情境的構建
教育技術裝備要為學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活動空間,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為目標,進行學習情境的創設。以信息技術為支持的虛擬學習情境的創設彌補了課堂條件的局限性,為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了工具和手段,使教學的安全性、豐富性和便捷性不斷增強,將許多“不可見”變成“可見”。同時,虛擬學習情境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掌握知識,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得到更全面和長足的發展。因此,教育技術裝備支持下的虛擬學習情境的設計與應用將成為今后課程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
(二)加強智能化裝備建設,創設智慧學習環境
艾倫等[13]指出,教育技術裝備智能化發展的必然性是由教育技術裝備教育教學的必要性與社會需求的歷史性決定的。教育技術裝備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隨著各種新興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智能時代,教育技術裝備的智能化已然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虛擬仿真實驗平臺、XR教育技術裝備、AI機器人等先進的智能教育技術裝備應用于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有效提升跨學科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同時可以推動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最終實現教育現代化。
(三)重視學生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認知發展
施建國等[14]指出,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育人的思路在不斷變革,從工具主義目標轉變為以人為本;從升學教育、應試教育轉變為培養合格公民、全球公民,實行生活教育;從學科中心、知識本位轉變為能力本位;從教什么、如何教轉變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順應教育變革以人為本的要求,教育技術裝備也應支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技術,讓學生可以按需所取、按需所用,根據興趣和特長開展研究性和探究性學習,從而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總體而言,在新課標背景下,教育技術裝備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正在進一步加強,這種融合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還促進了教學理念的發展和革新。同時,教育技術裝備的數字化轉型通過構建高效的學習環境,支持了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為實施翻轉課堂、創客教育、STEAM教育等新型教學方式提供了更多樣的選擇,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更堅實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殷常鴻,胡又農,艾倫.教育裝備理論框架構建淺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5(11):11-15.
[2]胡又農,趙錦紅,姚玉琴.教育裝備及教育裝備工作[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4):137-139.
[3]艾倫,興喬.教育裝備的起源與本質[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6):3-7.
[4]馬如宇.教育技術裝備概念及內涵界定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3):8-13.
[5]殷常鴻,馬曉燕,高偉,等.論教育裝備標準制定的本質與發展[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12):61-67.
[6]張惠娟. 新課標新在哪[N]. 人民政協報,2022-06-22(9).
[7]朱曉進.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小學語文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21:721.
[8]顧明遠.中國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談[J]. 課程·教材·教法,2015(3):3-16.
[9]祝智庭,李寧宇,王佑鎂.數字達爾文時代的職教數字化轉型:發展機遇與行動建議[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11):5-14.
[10]趙夢.推進實驗教學數字化改造" 落實教育新基建要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19):1-3.
[11]雒亮,祝智庭.元宇宙的教育實踐價值與目標路徑辨析[J].中國遠程教育,2022(6):1-10,76.
[12]張敏,劉俊波.3D打印教育裝備在中小學教育應用的現狀和問題分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22):14-16.
[13]艾倫,張鵬.智能化不會使教師淪為工具[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18):1-4.
[14]施建國,程莉莉.教育裝備發展的趨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11):3-5.
(責任編輯 李強)
An Exploration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ath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qui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Yang Jinzhong, Wang Xue, Sun Baicai
(Norm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China 266071)
Abstrac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gram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proposes the overall goal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old and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t is found that the new one presents digital, intelligent, virtual, interactive and personalized features in terms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etc. At the same time, it requires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quipment should be digitally transformed and upgraded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building educational contexts, optimiz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assist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proposes 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ath that evolves from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and assist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proposes three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ized learning contexts, creating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s by us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tudents’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ies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quipmen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ore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