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理念,指引教師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教、學、評,推動“素養為本”的評價觀落地生根。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高中化學教學理論和實踐研究,在厘清“教—學—評”一體化內涵和價值的基礎上,以“電解質的電離”一課為例,具體論述了教學策略,希望推動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5-0054-03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率先開展了教育改革運動,開啟了“教—學—評”一致性研究的大門。隨后,各個國家都對該理念展開了研究和應用。盡管我國對“教、學、評”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理念仍然成了各學科教學的指導。例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評價方式,推動“素養為本”的評價觀落地。這意味著高中化學教師應當將“教—學—評”一體化理念落到實處,
推動高中化學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教—學—評”一體化的概述
(一)“教—學—評”一體化的界定
“教—學—評”一體化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和教學評價整合為一個整體,
形成一種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這種模式和策略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1]。
(二)“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價值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評價往往集中于課后作業或考試檢測,重在反映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這樣的教學評價具有滯后性,不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影響課堂教學質量,阻礙教學目標的實現。而“教—學—評”一體化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尤其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善用教學評價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學生當下狀態與教學目標之間存在的差距,并以此為基礎有針對性地提出反饋信息,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促使學生獲得進一步發展,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由此可見,“教—學—評”一體化的有效實踐可以在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同時,實現目標導向,使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和教學評價有機統一,促使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三)“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原則
1.尊重學生主體性原則
尊重學生主體性原則有兩大表現:一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有依據地進行“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夯實教學實踐基礎;二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解決問題的權利,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分析、解決問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教學評價,了解學生的問題解決情況,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習主動權,并因此獲得一定的發展。
2.真實開放性原則
“教—學—評”一體化教學中,評價是重要的一環。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真正獲得了什么、學生的實際輸出水平如何,是實施教學評價的關鍵[2]。為保證教學評價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高度契合,
學生的實際輸入和實際輸出必須一致。因此,課堂教學需具有真實性和開放性: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可觀可測的、評價任務是契合學情的、教學活動是具有互動性的、教學評價是具有過程性的。如此一來,學生可以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推動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3.評價方式多樣化原則
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中,過程性評價占據著重要地位[3]。過程性評價方式多種多樣,為師生提供了了解教學情況的便利。因此,教師實施“教—
學—評”一體化教學需要遵循評價方式多樣化原則。具體而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善用提問、實驗、隨堂練習、成果展示等方式進行評價。
二、“教—學—評”一體化的具體教學策略
(一)制訂教學目標,引領教學實踐
制訂教學目標是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要在綜合考慮《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內容、學情的基礎上制訂教學目標[4]。一般情況下,
制訂教學目標分為四步:第一步,研讀《課程標準》,
整體把握相關要求;第二步,分析教材,找出能體現
《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內容;第三步,使用適宜的方式了解學情;第四步,依據教學目標的構成條件,從學生的角度撰寫教學目標。
以“電解質的電離”為例,教師可采用如下方式制訂教學目標:
第一步:研讀《課程標準》關于本節課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水平要求(見表1)。
第二步:本節課將探究氯化鈉在水溶液中的電離,重在引導學生經歷從宏觀到微觀再到符號表征這一過程,逐步學習電離,尤其能從微觀角度(電離角度)對酸、堿、鹽進行分類。對照《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可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電離概念、從電離角度對酸堿鹽進行分類。
第三步:借助學生成長檔案袋和日常教學觀察、作業、測試等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掌握了酸、堿、鹽的導電性,知道了常見的酸、堿在水溶液中分別含有H+、OH-,但是一部分學生未能深刻地認知、記憶溶解性表中的可溶物質,在書寫電離方程式時也存在一些困難。但有些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發揮自身作用,積極探究化學內容。
第四步:綜合以上,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訂為:(1)探究導電實驗,抽象出電離概念,正確書寫電離方程式;(2)體驗歸納總結活動,梳理出電解質概念,正確辨析常見的電解質和非電解質;(3)從
電離角度分析、解釋酸、堿、鹽的本質;(4)在生活中運用學習成果,強化化學應用意識。
(二)設計評價任務,檢測目標達成
評價任務是教師用來觀察或判斷學生行為表現的工具。通過評價任務,教師可以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由此對照教學目標,確定學生現階段水平和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學習指導,
促使學生逐步縮小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達成教學目標[5]。設計評價任務的步驟包括:第一步,分析教學目標,挖掘評價觀點;第二步,結合具體知識,設置評價任務;第三步,精選評價方法,落實評價任務。
以“電解質的電離”教學目標(1)為例,其重點是實驗。實驗是學生展示自我的具體方式,便于教師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實驗探究水平。此次導電實驗的重點,就是了解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實驗探究水平的發展情況。基于此,教師可以設計出評價任務1。之后,教師沿著設計評價任務的三個步驟,
繼續圍繞其他教學目標設計相關的評價任務。“電解質的電離”這節課的所有評價任務見表2。
(三)落實教學活動,踐行“教—學—評”一體化
優質的教學活動是評價任務的實踐詮釋,是達成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優質的教學活動不光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還包括教學評價[6]。具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依據教學內容和評價任務,使用適當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探究,生成教學活動。在學生參加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合適的教學評價,及時了解學情,診斷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發現學生發展水平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達成教學目標,真正做到“教—學—評”一體化。
以“電解質的電離”中教學目標(1)所對應的評價任務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在手出汗的情況下,我們一般會先將手上的汗擦干凈,再打開電燈的開關,這是為什么?在問題的驅動下,大部分學生會聯想生活經歷,將關注點放在“導電”上,教師追問:汗水中有哪些成分?起到導電作用的是哪些成分?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教師的追問其實是在檢驗學生已有認知成果和化學實驗探究意識。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地表述汗水中的成分以及起到導電作用的成分,同時提出不同的實驗方案。教師在贊賞學生良好表現的基礎上,可以布置實驗探究任務:根據教師提供的導電裝置和實驗藥品,與小組成員圍繞本組的實驗猜想,設計相關的實驗方案,并派出小組代表向教師描述本組的實驗方案設計思路,繼而動手操作,觀察、交流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
實驗本身是一種評價方式,便于教師、學生借助具體的操作過程了解教與學的發展情況。因此,在布置實驗探究任務的同時,教師可鼓勵各組成員互相監督、評價彼此的實驗表現,如實驗參與積極性、交流內容、討論行為等,實現生生互評。在生生互評的作用下,大部分學生不僅可以端正學習態度,踴躍參與實驗探究活動,還可以借助他人的反饋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揚長補短。在各組合作探究實驗任務時,教師要巡視課堂,細心觀察每組的實驗操作過程,傾聽小組成員的交流,借此了解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實驗探究水平發展情況;要對比教學目標,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實驗。在規定的實驗探究時間結束后,教師可以搭建展示舞臺,鼓勵小組上臺講述實驗方案、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在此過程中,教師贊賞該組的良好表現,并圍繞不足之處提出相關問題:
“為什么金屬能導電?能不能利用金屬導電原理推導出氯化鈉在水溶液中導電的原因?”這些問題使得全體學生深入思考,積極探尋、理解電離概念。
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始終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評價任務不斷給予學生指導,在活動中融入教學評價,推動學生實現教學目標,體現了“教—學—評”一體化。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在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促使學生積極地體驗教學活動,并在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等方面獲得一定的發展,提高學習效果和課堂教學質量。對此,高中化學教師要把握教育評價改革契機,高度重視“教—學—評”一體化,并將其作為化學教學工具,設計教學目標、評價任務,聯系具體的教學內容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把握時機融入教學評價,了解學情以及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有針對性地完善教學,推動教學發展,最終落實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向婷婷.高中化學“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教學路徑分析[J].中學科技,2023(15):27-29.
嚴珍英弟.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化學“教、學、評”一體化研究[J].高考,2023(19):162-164.
沈霖霖.“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在高中化學課堂的有效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3(8):55-57.
王向軍,蔣濤,陳磊.基于“素養為本”探索高中化學“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J].廣西教育,
2023(5):64-66.
高升國.“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課堂的應用策略分析[J].高考,2022(36):123-125.
董加田.談“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課堂的應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30):
107-109.
作者簡介:王雙云(1972.6-),男,山西新絳人,
任教于山西省晉城市礦區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晉城市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