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蔗糖產業是云南省元江縣的傳統特色農業產業,具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近年來,由于受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環境變化及制糖企業經營不力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元江縣甘蔗種植面積逐年萎縮,嚴重制約當地蔗糖產業的發展。文章從元江縣甘蔗種植區域、生產現狀和科技應用水平等方面,分析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針對元江蔗區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戶種植規模小、品種單一老化、現代甘蔗科技應用水平不高及蔗糖生產原料供給不足等問題,提出要充分利用當前糖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和形勢,加強甘蔗種植區域優勢布局和良種結構優化,積極推動甘蔗傳統生產方式向標準化、機械化和規模化經營轉變;通過科技引領,加速甘蔗新品種、綠色輕簡栽培和機械化等現代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助力蔗糖產業提質、降本和增效,推動蔗葉(梢)、蔗渣及糖蜜等蔗糖生產副產物利用向飼料化、肥料化和燃料化資源化綜合利用轉變,力爭蔗糖產品由傳統原糖或砂糖生產向以原糖或砂糖為原料的高值化和精煉加工制糖轉變,促進云南省元江縣蔗糖產業快速恢復和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蔗糖產業;生產現狀;發展對策;經營模式轉變;云南省元江縣
中圖分類號:S566.1
0" 引言
我國是世界食糖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蔗糖是我國食糖生產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全國食糖總產中占比約85%[1]。我國甘蔗產區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海南及其臨近省區,形成了桂中南、滇西南和粵西瓊北3個甘蔗優勢產業帶[2]。云南省是我國糖料蔗核心基地和甘蔗生產保護區,蔗糖產業是云南省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及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也是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3]。近年來,云南省蔗糖產業發展迅速,2022/2023年榨季全省甘蔗種植面積達26.97萬hm2,工業入榨甘蔗1514.59萬t,產糖201.10萬t[4],甘蔗和蔗糖產量均穩居全國第二位。甘蔗是我國食糖生產的主要原料,適宜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長,生長最適溫度為24~25 ℃[5]。元江縣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地處低緯高原,境內年均氣溫12~24 ℃,最冷月均氣溫7~17 ℃,終年無霜,年均降水量770~2400 mm,非常適宜甘蔗生長,近年來由于受芒果、青棗和火龍果等高經濟效益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的沖擊及市場環境變化等的影響,全縣甘蔗種植面積和蔗糖產量均大幅下滑,2022/2023榨季全縣甘蔗種植面積不足1000.00 hm2,入榨甘蔗僅2.43萬t,蔗糖生產原料嚴重不足[6-7]。蔗糖產業是云南省元江縣的傳統產業之一,2022年元江縣人民政府發布了《元江縣糖料甘蔗生產發展三年實施方案(2023—2025年)》,著力推進元江縣蔗糖產業恢復發展。文章中資料來源于由元江縣糖料甘蔗生產辦公室牽頭,聯合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開展的元江縣甘蔗生產調研及歷年甘蔗生產統計數據查詢,通過分析其甘蔗種植、蔗糖生產現狀和存在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為加速元江縣蔗糖產業恢復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1" 云南省元江縣甘蔗產業發展現狀
1.1" 蔗糖生產情況
云南省元江縣曾是我國53個糖料生產重點縣之一。自1959年元江縣第一座糖廠(元江糖廠)建成投產以來,蔗糖產業一直是元江縣的重要傳統產業,已有60多年來的發展歷史。“十五”“十一五”期間全縣年均甘蔗種植面積9365.33 hm2,入榨甘蔗50.52萬t,產糖6.61萬t(數據來源于《云南省甘蔗生產情況統計表》),蔗糖產業在元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實現農民增收和,企業增效做出了重要貢獻。“十二五”以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環境變化,元江縣甘蔗種植面積和蔗糖產量逐年下滑(表1),2022/2023年榨季全縣甘蔗種植面積已不足1000.00 hm2,蔗糖生產原料嚴重不足,蔗糖產量跌破0.30萬t,元江縣甘蔗產業已失去發展優勢。
1.2" 熱區資源豐富,非常有利于甘蔗生長
甘蔗是一種高光效C4植物,適宜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長。甘蔗生長需水量大,生長溫度以24~25 ℃最適。元江縣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地處低緯高原干熱河谷,光熱資源充足,全縣地域寬廣、立體氣候明顯,境內海拔327~2585 m,山區面積2766.5 km2,壩區面積81.5 km2,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96.8%和3.2%,年均氣溫12~24 ℃,最冷月均氣溫7~17 ℃,全年無霜,年均降水量770~2400 mm,被譽為天然溫室[6],非常適宜甘蔗生長。
1.3" 甘蔗生產情況
甘蔗種植是元江縣傳統特色農業產業之一,也是山區和半山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優勢主導產業。“十三五”以來,受經濟林果等高經濟效益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市場環境變化、蔗糖企業甘蔗種植獎勵扶持措施落實不到位和經營管理不得力的影響,元江縣甘蔗種植面積逐年萎縮,甘蔗和蔗糖產量大幅度下滑。至2022/2023年榨季,全縣甘蔗種植面積下滑至713.33 hm2,縣域內入榨甘蔗僅2.43萬t,分別比2016/2017年榨季減少3540.00 hm2和14.27萬t,甘蔗原料生產遠不能滿足蔗糖生產需求。為增強蔗農種蔗積極性,擴大甘蔗種植面積,保證蔗糖生產原料供給,2022年元江縣人民政府印發了《元江縣糖料甘蔗生產發展三年實施方案(2023—2025年)》,著力推進元江縣蔗糖產業恢復發展。
2" 云南省元江縣蔗糖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2.1" 甘蔗生產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元江縣蔗區土壤較貧瘠,保水功能差,蔗區水利化程度低,蔗區多為雨養型蔗地,加上云南冬春干旱,給甘蔗出苗、宿根發株和生長帶來不利影響;甘蔗種植區域多數海拔1000 m以上的山區和半山區,以小戶種植為主,種植規模小、蔗地分散、集約化程度較低、耕地條件差,現代甘蔗科技在甘蔗種、管和收環節應用范圍小、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約甘蔗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益提高,不利于當地甘蔗原料生產的穩定健康發展。
2.2" 甘蔗品種單一老化,單產偏低
“十三五”期間,元江縣甘蔗主栽品種為新臺糖1號、新臺糖22號、閩糖69-421和粵糖00-236,其中,新臺糖1號種植面積約占全縣植蔗面積的80%。2021年元江縣引進云蔗081609并在蔗區開展規模化生產應用,但由于引進時間短,生產應用占比不高。據統計,2023年新臺糖1號種植面積占全縣植蔗總面積的90.26%,云蔗081609種植面積占8.86%,占比較上年度提高7.37%(絕對值)。由于主栽品種單一、種性退化嚴重,導致蔗區甘蔗病蟲害發生較嚴重、單產較低、宿根年限不長,制約了元江縣蔗糖生產原料品質提升和供給,嚴重威脅元江蔗糖產業的發展。
2.3" 現代高效生產技術應用水平不高
元江縣大部分甘蔗以單戶和小戶種植為主,土地不連片,長期處于單干作業狀態,社會化和專業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甘蔗生產科技示范、科技培訓的范圍與力度不夠,蔗農科學種蔗意識不強,導致蔗區普遍存在耕種時間不統一、種植規格不一致、種植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肥水管理不合理及單產較低問題,加上生產要素成本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上漲,給當地實現甘蔗增產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2.4" 勞動力短缺,機械化程度低
元江縣蔗區甘蔗生產以傳統的人工栽種與砍收為主,機械化應用程度較低,栽種、管理和收獲各環節需要勞動力較多且勞動強度較大。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元江縣蔗區勞動力十分短缺,甘蔗生產以老年和少量中年人為主,生產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僅甘蔗收獲環節的勞動力投入成本高就達200~250元/t;制糖企業種蔗獎勵和種植補助等政策落實不及時、不到位,而種植芒果和青棗等經濟作物的收益更高,因此,蔗農種蔗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導致甘蔗生產滑坡,蔗糖產業發展滯緩。
3" 云南省元江縣蔗糖產業發展對策
3.1" 加大甘蔗種植扶持力度,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元江縣蔗區甘蔗種植以坡地、山地為主,土壤較貧瘠,保水功能差。蔗區土地長期過度利用,容易導致土地板結,病蟲害泛濫,直接影響甘蔗生產效果。因此,在發展甘蔗生產過程中,需做好甘蔗種植條件改善,注重爭取有關中低產蔗園改造、蔗區水利工程和國土整治建設、土地占補平衡及平田改土等項目,以加強蔗區基礎設施和水利工程建設,提高土地質量,增加甘蔗種植基礎生產要素的有效供給同時,需充分發揮當地政府職責部門在引導和監督管理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強化和落實國家、地方各級相關甘蔗良種良法、甘蔗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和蔗糖企業甘蔗種蔗幫扶措施,激發農戶種植甘蔗積極性,鼓勵蔗農應用機械化手段進行甘蔗生產,促進甘蔗產業增產增收,助力元江縣甘蔗產業恢復快速發展。
3.2" 推進良種基地建設,加速甘蔗新良種繁育和推廣
甘蔗良種能有效增加甘蔗單產、提高品質和增強抗逆性[6],有利于提高制糖效益,促進甘蔗耕作制度改革。元江縣蔗區主栽品種單一老化,單產偏低,病蟲害發生較重,需加強甘蔗良種基地建設,強化甘蔗新良種繁育示范,以企業為主渠道,積極引進省內外最新育種成果,加大云蔗081609、云蔗0551和云蔗141313等抗旱高產高糖甘蔗新良種的引進、繁育與示范推廣[8-11],加快新良種擴繁推廣步伐,縮短蔗區良種更新周期。同時,通過種植示范、現場觀摩和技術培訓,使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企業農務人員和蔗農堅定推廣甘蔗良種、發展蔗糖產業的信心,充分調動廣大蔗農的種蔗積極性。
3.3" 強化種植區域優勢布局,優化蔗區良種結構
元江縣熱區資源豐富,熱帶水果和反季蔬菜等與甘蔗產業間存在土地競爭根系,限制了當地甘蔗種植的產業化發展。因此,要協調好甘蔗和其他作物的用地矛盾,以適合甘蔗種植的優勢鄉鎮和村集體為重點,改善甘蔗生產基本條件,加強土地流轉政策和流轉方式宣傳,劃定土地流轉指導價格,推動閑置土地流轉,增加土地連片供應量,打造甘蔗產業鄉鎮、專業村和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和典型案例,建設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發展的甘蔗生產核心基地,輻射帶動全縣甘蔗產業快速發展;注重品種結構多樣化和種植區域科學布局,在引種繁育新品時根據其特征特性合理布局,以加快推廣應用,避免蔗區甘蔗品種單一化和單熟化。
3.4" 轉變生產方式,推進甘蔗生產適度規模經營
甘蔗種植收益滿意度直接影響農戶種蔗意愿及當地甘蔗產業的發展。因此,要切實轉變甘蔗生產種植規模小和土地分散的方式,進一步完善“政府+科技人員+蔗農+蔗糖企業+金融機構”經營模式,以政策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引領,甘蔗高質量綠色發展為導向,加速甘蔗種植的科學化、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經營,充分調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生產機械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速甘蔗原料生產耕地、種植、管理和收獲環節農機農藝融合技術與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12-14],多方合作推動甘蔗原料生產、收獲、加工和銷售各環節有機銜接,保障蔗農利益。
3.5" 加強科技培訓與產業人才培育,提升甘蔗生產科技應用水平
在甘蔗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方面,加強與省內外甘蔗科研機構、高校的交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積極開展產業發展規劃、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基地共建及科技型新型農民培育,完善縣、鄉、村和企業多級產業服務平臺與培訓網絡;在主要鄉鎮蔗區,每個鄉鎮配備2~3名甘蔗農務工作人員,每個村培養配備一名甘蔗輔導員,負責各村鎮甘蔗生產發展和技術推廣。同時,在甘蔗栽、種、管、收等關鍵時期,組織各級甘蔗科研工作者、基層農技人員深入蔗區,廣泛開展甘蔗科技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將高產高糖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栽培技術傳授給蔗農,全力走好科技推廣在農村的“最后一公里”。
3.6" 探索延伸產業鏈途徑,加強蔗糖產品高值化利用
延長蔗糖產業鏈有利于蔗農、糖企降本增效,是實現蔗糖產業興旺的必要途徑。在甘蔗種植與加工傳統蔗糖產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推動蔗農和糖企創新糖料蔗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進產品多樣化,提升綜合效益。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持續開展企業升級改造,找差距、補短板,改進生產工藝,豐富糖產品類型,加強產學研結合,積極探索應用以原糖或砂糖為原料的高值化、精煉加工制糖技術[15-16];二是完善流通交易平臺,促進蔗渣、蔗葉和糖蜜等蔗糖生產副產物在紙漿、飼料化和制藥等產業方面的利用;三是推動蔗葉和蔗梢飼料化[17]、肥料化和燃料化資源的綜合利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4" 結語
甘蔗種植是元江縣傳統特色農業產業,也是當地山區和半山區農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傳統優勢主導產業,但其甘蔗生產存在基礎實施不完善、種植規模小、主栽品種老化單一、甘蔗科技普率較低、蔗區勞動力不足、機械化進程緩慢及蔗糖生產原料供給嚴重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元江縣蔗糖產業的發展。基于元江縣蔗糖產業恢復性發展目標,建議進一步優化甘蔗種植區域布局和甘蔗良種結構,轉變傳統生產方式,推動甘蔗生產標準化、機械化和規模化經營;通過科技引領,加速甘蔗新品種、綠色輕簡栽培及機械化等現代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蔗葉(梢)、蔗渣和糖蜜等蔗糖生產副產物利用向飼料化、肥料化和燃料化資源化綜合利用轉變,力爭蔗糖產品由傳統原糖或砂糖生產向以原糖或砂糖為原料的高值化和精煉加工制糖轉變,助力蔗糖產業提質、降本和增效,推動元江縣蔗糖產業快速恢復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躍彬,陳勇,劉少春,等. 現代甘蔗糖業[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鄧軍,蔡曉琳,付思明,等. 中國蔗糖產業布局及發展對策[J]. 甘蔗糖業,2011(1):57-60.
[3]孫群青. 云南省蔗糖產業政策研究[D]. 昆明:云南農業大學,2017.
[4]張躍彬,鄧軍,胡朝暉. “十三五”我國蔗糖產業現狀及“十四五”發展趨勢[J]. 中國糖料,2022,44(1):71-76.
[5]吳才文,趙俊,劉家勇,等. 現代甘蔗種業[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6]李俊,施成飛鳳,陳永春. 立足優勢 聚力發展甘蔗產業[J]. 云南農業,2024(3):33-35.
[7]李健琪,普亞云. 云南元江縣芒果產業現狀,問題與發展建議[J]. 農業工程技術,2022(23):8-9.
[8]李如丹,毛鈞,刀靜梅,等. 中國主栽甘蔗品種生物學特性研究[J]. 熱帶作物學報,2022,43(7):1347-1356.
[9]趙俊,吳才文,何明德,等. 云蔗05-51、柳城05-136在云南省耿馬蔗區的豐產性及穩產性分析[J]. 亞熱帶農業研究,2016,12(3):151-155.
[10]戰健,鄧科,張娣,等. ‘云蔗05-51’與‘云蔗081609’苗期氮吸收利用效率的比較研究[J]. 熱帶作物學報,2022,43(6):1183-1190.
[11]劉碩,樊仙,李如丹,等. 4個甘蔗主栽品種對干旱脅迫的生理響應[J]. 熱帶作物學報,2022,43(9):1812-1823.
[12]賈迪爾,高欣欣,劉高源,等. 云南省丘陵山地甘蔗全程機械化發展的研究進展[J]. 熱帶農業科學,2022,42(2):115-120.
[13]劉高源,高欣欣,郭家文. 淺談云南省山地甘蔗機械發展[J]. 中國糖料,2018,40(2):73-74.
[14]胡朝暉,尹以龍,張天富,等. 甘蔗分步式機收的可行性與經濟效益分析[J]. 中國糖料,2023,45(4):85-94.
[15]沈石妍,王智能,李榮福,等. 不同咖啡調味糖理化性質及速溶性比較研究[J]. 中國熱帶農業,2019(6):58-65.
[16]胡瑞云,王智能,楊柳,等. 蔗糖水解制取結晶果糖技術研究[J]. 甘蔗糖業,2021,50(1):74-81.
[17]王智能,楊柳,楊婷,等. 不同菌劑發酵蔗梢飼料的品質差異研究[J]. 飼料研究,2021,44(8):98-101.
""""""""""""""""""""""""""""""""""""""""""""""""""""""""""""""""""""""""""""(責任編輯" 思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