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娟 劉社欣
摘 要: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是基于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的三維目標來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題中之義??茖W家精神高效融入課程思政,關鍵要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思想性”與“實踐性”、“主導性”與“主體性”三對關系。通過打造“經師”與“人師”相統一的師資隊伍;找準科學家故事與課程的關聯點和共情點;構建“向上聚力、向下扎根、向內夯基”的“三向”機制,推動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落地見效。
關鍵詞:科學家精神;課程思政;價值引領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1],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重要產物,是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協調統一的重要精神載體。將“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立“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重大戰略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全面領會科學家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基于“為何”“何以”“如何”三重邏輯,推動科學家精神高效融入課程思政,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時代素材和價值指引。
? 一、為何融入: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1]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深刻領會科學家精神的科學內涵,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有利于推動高校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有利于涵養基于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三維目標相統一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有利于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愛國之情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系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盵2]一部科學史,就是一部科學家的精神史,從錢學森、鄧稼先、黃旭華到黃大年、南仁東、劉永坦,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有著共同的精神內核,即胸懷祖國、矢志報國的崇高品質。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拔節孕穗期”,需要用好課堂主渠道注入關心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真實情感,以及愿意為國效力、為國服務的真摯情懷。學生的愛國之情是建立在對黨和國家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基礎上,透過榜樣事跡的精神感召產生的。由此,將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將科學家愛國、報國、興國、強國的感人事跡融入課程,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有利于培養學生把熱愛祖國與服務人民結合在一起、把個人科學追求與祖國繁榮昌盛結合在一起,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的愛國之情。
(二)有利于激發求實創新動力,砥礪強國之志
科學探索是一個求實與創新相統一的過程。求實是貫穿科學家精神的一種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精神品質,是推動科學家創新探索的重要支撐。科學家始終保持嚴謹、客觀的態度面向重大科研難題攻關,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3]科學活動作為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動,其本質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廣大科技工作者憑著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新精神、敢為人先的自信勇毅,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上下功夫,突破“卡脖子”瓶頸,涌現出一批批高水平的原創成果。
當前,互聯網時代改變了傳統知識獲取的途徑,學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取想要的知識。便捷的信息獲取、魚龍混雜的網絡言論,導致學生主動探索、追求真知的動力不足,求實創新精神匱乏。課堂是塑造學生思維品行的重要陣地,課程思政是增強課堂思想引領作用發揮的主渠道。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將科學家求真務實、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精神融入課堂教學,有利于營造優良學風,以科學家求真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學生求實創新品質。以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為導向,強化科學家求實創新精神的感召力,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
(三)有利于強化奉獻擔當意識,實踐報國之行
科學家精神蘊含的奉獻、協同、育人精神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追求落實到科研實踐中的精神品質。在科學家精神的內容體系中,奉獻、協同、育人精神在實踐層面的現實表現就是擔當作為。將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始終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首,不慕名利、甘為人梯、獎掖后人,為國家科研事業深藏功與名的故事融入課堂教學,有利于喚起學生挺膺擔當的使命感。
科學家精神生發于科研實踐,具有很強的行動感召力。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有利于充分發揮科學家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引領學生樹立為全面建設社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遠大理想抱負,激發學生積極投身黨和國家事業建設當中,自覺將奉獻擔當意識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
? 二、何以融入: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關鍵點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課程觀,強調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增長知識的過程中塑造品格??茖W家精神內涵豐富,是開展課程思政的“精神富礦”。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能有效減少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現象,破解專業課在授課過程中的“道”與“術”關系失衡的問題。在此過程中,關鍵要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思想性”與“實踐性”、“主導性”與“主體性”三對關系,用以回應科學家精神“何以”融入課程思政之問。
(一)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4]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就是要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科學家精神要素,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關系。
一是要轉變教師的角色觀念。長期以來,專業教師注重“智育”角色塑造,強調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的職責,側重挖掘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對“德育”角色的認識不足,忽視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在課程思政理念指引下,要引導教師樹立“智育”與“德育”相統一的角色觀念,提高政治敏銳性,形成課程思政的自覺性。教師要結合專業特色因材施教,整體設計課程,找準專業課程中蘊含的與科學家精神內涵相統一的思政元素,深用理論,活用案例,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相統一。
二是要統籌課程的整體設計。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馮契曾提出“化理論為德性”的觀點,由此,可將課程思政看作是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理論轉化為自身德性品行的過程??茖W家精神作為“價值塑造”中的重要思政元素,不是生硬地植入,而是要找準切入點,用對方法,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軟植入”。為此,需要統籌做好課程的整體設計,全面整合課程中蘊含的科學家精神要素,建立課程知識點與科學家精神內涵的多維融合內容體系,實現“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的靈活轉換。
(二)處理好“思想性”與“實踐性”的關系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5]思想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兩者在不斷的循環往復過程中得到促進和升華。科學家精神是不同時期學界中廣泛認可的學風、作風的思想提純,同時也是科學家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磨礪出的寶貴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思想引領性與實踐指導性。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要兼顧思想性與實踐性的雙重特性,實現兩者的雙向融合。
一是要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價值引領。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6]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和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中體現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通達價值引領點,選擇好科學家故事,是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重要前提。通過講好科學家愛國奉獻的故事,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貫穿教學全過程,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二是要突出創新求實的實踐養成。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強調,實踐是一種改變世界的現實的、具體的、物質性力量??茖W家精神蘊含的創新、求實的內涵是科學家在改變世界的實踐中沉淀下來的精神特質,具有突出的實踐性。將科學家勇攀科技高峰敢為人先,勇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攻克新難題的創新精神和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獨立思辨、理性質疑的求實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在實現思想價值引領的同時,促成學生發揚創新求實精神的實際行動,推動構建知行合一的育人體系,實現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思想性與實踐性的相統一。
(三)處理好“主導性”與“主體性”的關系
在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專業教師是教育主體,學生是教育客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影響,他們在教育過程中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課程思政的價值旨趣在于幫助學生形成獨立判斷能力和求知信念,最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程思政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主動地內化才能實現。因此,要提高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成效,就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
一是專業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能忽視。專業教師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眼界、能力、品格、價值觀,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科學文化修養和教學能力,準確把握科學家精神的核心要義、時代內涵、價值意蘊,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與科學家精神內涵相一致的思政元素,通過運用轉換、融合、提升等手段,將科學家精神有機融入專業課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二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可輕視。專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教育目標,最終必須通過教育對象內在思想矛盾運動才能達到,專業教師不應也無法包辦代替。因此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感知內化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并將其融入日常學習/科研實踐中,調動學生經常性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升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教育成效。
三、如何融入: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理路
推動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從理論構想到實踐應用,就是要制定詳細的實施路徑,明確具體舉措。具體而言,就是通過解決師資、課程、機制三大要素的建設問題,使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得以實現。
(一)教師是關鍵:打造“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師資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對廣大教師提出:“培養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盵7]為此,高校要在強化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涵養育人情懷、培養創新思維等方面下功夫,以全面提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高度、信度和效度。
一是教師在政治上要強,讓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有高度。要健全教師理論學習制度,面向全校教師每學期開展政治理論學習輪訓,落實高校教師每周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將學習科學家精神納入教師培訓課程體系,引導廣大教師提高政治站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牢把握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主動性。
二是教師在情懷上要深,讓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有信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盵8]教師只有“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9]高校要通過舉辦先進事跡報告會、創作文藝作品、開設專題報道等形式持續講好身邊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教師深刻領會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內涵,自覺成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抓住科學家精神的核心要義,突出家國情懷、奉獻情懷、育人情懷的培育,全面提升教師的情懷素養,引導教師將科學家“心有大我,矢志報國”的博大情懷與爭當“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的教育情懷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廣大教師真學真信真用科學家精神。
三是教師在思維上要新,讓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有效度。教師要樹立創新意識,把握當代大學生特點,轉變話語表達,推動教學方法與時俱進,使科學家精神有效融入課程思政。首先,要轉換話語體系,用話語創新增強課堂活力。教師要完整準確理解科學家精神的核心要義,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用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代替嚴肅刻板的陳述,讓融入課堂的科學家精神既有生活溫暖又有思想高度。其次,要善用信息技術,用載體創新增強課堂吸引力。教師要善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將科學家的人物介紹和事跡材料等內容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形態呈現,切實增加科學家精神融入課堂的吸引力。再次,要豐富教學方法,用方法創新增強課堂互動性。要告別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單向教學方式,積極采用啟發式、參與式、發現式等多元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挖掘課程中蘊含的科學家精神,鼓勵學生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主動講述科學家故事,推動學生在課堂互動中將科學家精神內化于心。
(二)故事是載體:推動科學家故事與課程建設深度融合
科學家故事是傳承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重要方式。講好科學家故事,要找準故事與課程的關聯點、提煉共情點,推動科學家精神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
一是找準故事與課程的關聯點,推動科學家精神精準融入課程思政。關聯點是科學家故事與課程之間的價值引領互通點,是實現科學家精神與課程有機融合的關鍵。首先,要采取貼近不同專業學生的精準傳播方式,進行對象化、分眾化表達。例如,針對理工農醫類專業的學生,要充分挖掘科學家故事中關于培育辯證的自然觀、求實的真理觀、創新的實踐觀等價值點,結合學科人才培養要求,讓學生在學習科學家故事過程中端正科學態度,促成追求真理、攻堅克難的行動自覺;針對哲學社會科學類專業學生,要善于將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故事和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故事融入課程,激發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其次,要區分不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介紹相同科學家故事時,選擇不同的故事內容。例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是涉農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要素材。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專業知識積累少,對事物的認識理解主要來源于直接經驗的特點。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的故事,激發學生學農愛農情懷;面向高年級學生,要深入挖掘科學家故事中蘊藏的深刻的學理性、專業性價值內涵。由此,可以具體講述袁隆平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的故事,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雜交水稻培育的科學研究歷程,激發學生練就強農興農本領的決心。
二是提煉故事與課程的共情點,推動科學家精神靶向融入課程思政。人對信息的接收是以情緒活動為起點的過程,要抓住學生的情感線索,充分挖掘科學家故事中的情感資源,創造情感體驗。首先,突出承載力挖掘科學家故事的情感資源,關注科學家故事背后承載的思想和精神力量,聚焦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情感資源挖掘。如錢學森放棄國外優渥的條件毅然回國投身“兩彈一星”事業的故事,可以引發學生的“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認同感;黃大年將畢生精力投入教育科研事業的故事可以喚起學生“投身科研、以身許國”的責任感;“氫彈之父”于敏隱姓埋名28年與核共舞的故事可以激發學生“不為個人榮辱得失,只唯國家利益至上”的使命感。其次,突出感染力營造科學家故事的情感體驗。要增強故事渲染,根據學生的困惑創設情境,在授課過程中做好故事背景鋪墊,找準時機將故事融入課程,進而通過有針對性的情感渲染,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故事中獲得情感共鳴。要深挖故事細節,以小見大烘托主題,讓學生在情感觸動中增進科學家精神的情感認同。如在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帶領團隊攻堅核潛艇制造的故事時,可以具體講述他們是如何用秤稱重這種最“土”的方法來解決最尖端技術問題的細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攻堅克難決心對成就科學事業的重要意義。
(三)機制是保障:構建“三向”機制保障落地見效
各門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等方面存在差異,持續推動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需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構建“向上聚力、向下扎根、向內夯基”的“三向”機制,打通落地見效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向上聚力,建立協同發展機制。高校應充分重視課程思政建設總體布局,明確各部門、二級院系的職責和要求,完善協同發展機制。其一,明確指導思想,遵循各門課程自身的教學要求和規律,擬定總體教學建議,整合教學資源,制定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優化各類課程協同發展機制;其二,推動高校黨政協同發力,完善制度政策,統一行政管理隊伍和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知高度,搭建協商平臺,以構建“大思政”格局為方向,將科學家精神融入學生培養的全方位、全過程。其三,高校要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設置“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專項教改課題、示范課等申報項目,完善配套獎勵機制。
二是向下扎根,完善教研合作機制。構建以“教研室為主、教學團隊為輔、工作室為特色”的教研合作機制。首先,要發揮教研室的主導引領作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專業教學大綱,將弘揚科學家精神與課程思政實施納入專業學科建設的總體要求;其次,要發揮教學團隊的交流研討作用,廣泛吸納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思政骨干加入教學團隊,通過課程研討、集體備課會、同行聽課等方式,多途徑組織教師開展交流研討;再次,要發揮工作室的示范帶動作用,圍繞課程思政,尤其是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中的重難點問題,總結經驗和方法,推出示范課程,為各學科進一步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帶來新方法和新思路。
三是向內夯基,健全評價考核機制。科學健全的評價考核機制是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有效指引。其一,要根據各專業教學的特點標準對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作出分析判斷,評價指標體系要涵蓋學生學情、教學設計、教學要素、教學管理等因素;其二,要拓展參與性評價主體范圍,將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思政課專業教師等納入評價主體范圍,構建多元主體評價體系,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其三,要突出過程與結果相統一的考核原則,重點考察對課程中蘊含的科學家精神思政資源挖掘的數量與質量、思政資源的歸納總結能力,促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
參考文獻:
[1][6]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12.
[2]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8.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1.
[4][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37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7]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001).
[9]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3.
(責任編輯 陳志萍)
收稿日期:2023-06-16
作者簡介:孔曉娟,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講師;劉社欣,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510641)
*本文系教育部202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新時代高校導學思政理論建構及實踐優化”(項目編號:23JDSZ3049),廣東省教育廳2021年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三全育人”視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21JGXM017),廣東省教育廳2022年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高校研究生‘導學思政’模式建構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JGXM019)的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