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怡
摘 要 后進生問題歷來是教育界關注的焦點,這些學生在心理行為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缺陷。語文教師應立足于語文學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在新課標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導向下,探討語文學科在后進生轉化中的優勢。在此基礎上,本文針對能力薄弱、習慣不良、品德不良、個性不良四種類型的后進生分別提出轉化的建議。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后進生? 轉化
一、后進生轉化中語文學科的優勢
后進生受到來自內外兩方面因素的影響,產生了一些“后進”表現。主觀上,后進生在長期的消極狀態中養成了一些不好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客觀上后進生也受到學校、家庭、社會等環境因素的負面影響。其不良行為集中表現在學業不良、品德不良和個性不良三個方面,其中學業不良又分為學習能力薄弱導致的學業不良和學習習慣差導致的學業不良。語文在針對這些不良表現的轉化中均有突出的作用。相比于數學的思維抽象性和結論的確定性,以及英語的記憶性與新異性等,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了語文在后進生轉化中得天獨厚的優勢 。
1.學習能力弱——語文是認知的基礎
語文是提升認知能力的基礎。《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指出:“語文是幫助學生學好各門學科的基礎性工具。語文學得好,就有利于學習英語、數學、歷史等其他學科;語文學不好,言語和理解能力差,就會給其他學科帶來困難,不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視野的開展。”也就是說,對其他學科而言,語文是用以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工具、手段。教材課本上,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要以書面語言的形式呈現,課堂教學中,學科教師要通過口頭語言講解知識內容,離開語言文字,一切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都是空中樓閣。語文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他們在不斷地積累中掌握知識鞏固知識。而這些能力和知識則形成了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對于學習成績不佳的后進生,要想提高成績,必須以語文學科為切入點,扎實語言文字功底,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高清掃障礙。
2.學習習慣差——語文是思維的工具
語文是想象和思維的工具,思維借助語言實現其揭示事物內部特征及本質規律的理性認知過程。識記、理解、分析、歸納、鑒賞等各種語文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后進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與學習習慣。同時,學生的語言能力增強,思維才能變得更加清晰、嚴密、準確。因此,可以通過加強言語訓練,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后進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幫助后進生掌握足夠的詞匯儲備和系統的語法規則,并準確、清晰、靈活地使用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表情達意,使其思維活動明確、系統、符合邏輯,語文對于后進生轉化的優勢作用也體現在此。
3.道德水平低——語文是情感的體驗
道德水平的提升需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更需要情感的自然滲透。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注重分析課文中關鍵詞句在傳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不僅要賞析作品優美的文辭,還要探究作品中生動豐滿的形象以及人物內心的世界,體驗人物的喜怒哀樂,并能夠與別人交流自己的心得。在后進生的成長過程中,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導致學生缺乏對人情人性的體悟,缺乏起碼的感恩與感動,導致他們感受不到別人的善意,也不會珍惜來自他人的幫助。同時,情感在從認識到能力形成、習慣的養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過渡作用,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沒有對真理的追求。”此外,語文學科中蘊含著大量的德育素材,在文辭優美的篇章中,或濃墨重彩地描繪美麗多嬌的大好河山,或生動自然地展現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或盛情謳歌贊美勞動人民的勤勞樸實,或剖析探究生命的深意真諦,這些德育內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4.個性不陽光——語文是審美的活動
杜衛在《美育三義》中指出從教育目標的視角來看,美育旨在培養人的全面發展,也就是個性的全面發展。語文學科是一座藏經納寶的文藝寶庫,課本篇章就是傳達美的首要載體,曲賦詩詞,韻律節奏、人物形象、意象聯想、意境情感、主旨思想等處處閃耀著美的光芒。美的形象往往能夠激勵人們孜孜不倦追求美好,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通過語文審美的教學激起后進生對生活美、人情美、文化美的追求,是轉化成功的關鍵一步,同時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終極體現。從這一意義上說,教語文就是教做人、教做事。所以,語文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
二、 語文教學在后進生轉化中的對策
《新課程標準》明確強調了語文教學應該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要給予學生個性足夠的尊重。王香蜜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用愛的激勵使后進生進步》中指出作為語文教師不應該輕易放棄每個學生,語文教師有責任為班級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做出貢獻。
1.能力薄弱型后進生轉化策略——加強言語訓練,增強科學認知能力
面對學習能力薄弱的后進生,語文教學立足于認知策略的矯正,通過加強言語訓練,鼓勵其“張開嘴巴說”,從外部的言語表達上把握住其內在的認知缺陷,幫助學生暴露自身問題,從而指導學生解決問題。
一方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后進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積極創造給予后進生發言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然后老師通過耐心的講解幫助他們掌握知識點,加深對課本知識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課后,語文老師要做后進生的學習導師和生活導師。積極主動地尋找機會同后進生談話,增加其口頭交流的機會。在交流中要幫助后進生注意表達的邏輯性和規范性,只有自己意識到這些方面,在學習課程知識中才能善于發現每門功課的知識要點。而在“寫”的訓練中語文教師也應引導學生規范表達,加強對作文寫作和口語交際的指導,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2.習慣不良型后進生轉化策略——突出語文趣味,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在初中階段,語文課程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課程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教學方式也可以更加多樣化,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的特點,多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戲劇性的表演,突出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等輔助手段,在制作課件時加入視聽效果,運用幽默的語言,形象化的比喻,賦有激情的朗誦,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加速對知識的理解,使后進生真正融入到語文課之中。
接下來,當學生們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后,語文老師則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后進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養成課前自主預習、課中積極參與、課后及時鞏固的習慣。誠然,學習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中間必然會經歷一些反復和起伏,這時就需要教師挖掘教材蘊含的積極的價值取向,加以正確的價值引導。
3.道德不良型后進生轉化策略——注重情感教育,“熏浸刺提”滲透德育
語文教學對于后進生的感情教育有別于思品課政治課機械的灌輸說教,因為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情感教育是潛移默化的,于潤物無聲中促進學生的自然轉變。劉晶和王凱的《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指出語文教材中滿載著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是亟待開墾的感情樂土。教師通過飽含情感的教學內容,視聽說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帶來多重感官的觸動,輕輕撥動后進生封閉的心弦。
一方面,教師應深挖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將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后進生將教材學習轉化為實際行動。喬潔在《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中論述到內化于教材中德育的素材,它往往隱藏于字里行間和文章主旨之中,滲透在學科知識之中,與學科知識交融在一起。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進行深入挖掘,對文本的分析不可以僅僅止步于字詞句等表層上,而應該引導后進生深入思考探索教材內在的德育因素,并且引領他們將學習和生活聯系在一起,讓課堂習得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實際行動。
另一方面,教師要把品德教育滲透到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中去。通過開展形式各異的語文課外活動,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是培養后進生道德素質的不可忽視的途徑。在課余時間中,語文老師應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語文活動,比如說演講、詩歌朗誦等等。在班級中開展這些活動能夠在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的同時幫助后進生積累知識和提升素質。
4.個性欠佳型后進生轉化策略——豐富語文審美教學,融入完善人格教育
蘇麗娟在其碩士論文《中學語文性格教育研究》中就指出語文教學可以幫助后進生傾聽自我內心感受,認識社會百態風貌,熱愛自然界的萬物,加強內心與外界的聯系,最終變得積極、樂觀、善良等等,展現出當代中學生的昂揚之勢。
一方面,注意引導后進生賞析課文的同時,要加強教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把對美的感悟和對生活的探索作為教學重點,賦予學生一顆善于發現美、感悟美的敏感之心,讓學生的心靈得到棲息和安寧。對于中學生而言,漫漫的人生之路才剛剛啟程,讓他們通過語文學習形成發現和創造美的意識,永葆年輕生命的活力與青春的激情,擁有時常處于快樂之中的心境,從而養成積極、樂觀的人格品質。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日記教學,豐富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內容。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記錄身邊的美,感悟美的內涵與表現,從而培養后進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師不可能一輩子跟著自己的學生,對他們耳提面命,所以培養后進生主動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能力保證了持久的教育轉變效果。只有學生掌握了自我教育能力,在各種情況下,才能進行自我的調節和成長,學校的培養才不會前功盡棄。魏書生就認為學生應該長期堅持寫日記,他稱為這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道德長跑”。
三、結語
民族的未來與其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休戚相關,然而,有學者指出我國教育界一般認為學生總數中有8-10%是后進生,如此高的比例,代表著有著一個龐大的學生群體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關注。
后進生的轉化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也無法僅僅靠語文老師一己之力。每位學科教師都應該從所教學科入手,在完成課程任務之余,積極探索并實踐學科促進后進生的轉化的獨特優勢。對于教師來說,一方面應當樹立發展的學生觀,以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后進生,給予后進生足夠的期待,幫助其獲得成功體驗;另一方面也要努力營造心理相容,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真正走進后進生的內心,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對于學校來說,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多角度多層面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為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營造開放自由的環境。對于家長來說,給予孩子物質條件的同時,應更加注重于孩子精神世界的交流,實時觀察,密切關注孩子心理的發展變化,配合學校教師的工作,與學校、社會一起共同承擔起教育和培養下一代的偉大任務。
[作者通聯: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