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芬

【摘? ?要】小學階段是開展生涯啟蒙教育的重要時期。在該階段開展生涯啟蒙教育能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個性特征,提高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和對自身發展潛力的關注,把所學知識與理想追求聯系起來,學會規劃未來,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形成相應的職業品質和技能。基于家校社融通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須遵循自主性、融合性、實踐性、適宜性的原則,由家校社協同共建生涯課程群,合力建設生涯體驗場域,融通設計生涯體驗活動,合作展示生涯技能,從而將生涯啟蒙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家校社融通;小學;生涯啟蒙教育;實踐
生涯指的是個體生命成長的歷程,也是個體自我設計與創造的奮斗過程。生涯教育是促進個體發展的教育,重在引導個體關注自身生命成長的歷程和生命的質量。生涯啟蒙教育由職業生涯教育發展而來,指的是熟悉各類職業的人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進行的一種關于職業知識傳授、職業文化熏陶的教育活動。舒伯提出,0~14歲是生涯發展的成長階段。其中,小學階段是開展生涯啟蒙教育的重要時期。在該階段開展生涯啟蒙教育能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個性特征,提高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和對自身發展潛力的關注,把所學知識與理想追求聯系起來,學會規劃未來,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形成相應的職業品質和技能。
然而,目前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未能高效開展。由于缺乏整體性的課程體系,缺少社會力量的介入,部分學校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局限于或者直接等同于德育活動,只有一些零散的做法,未形成系統路線,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如何突破這一困境?實踐證明,基于家校社融通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是一條有效的路徑。
一、基于家校社融通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設計
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要“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明確了學校、家庭、社會的育人職責,旨在促進三方密切配合,切實增強育人合力。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不應局限于學校,而應融合校內外各方力量,讓學生在生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的各個階段嘗試進行自我探索,提升自我認知和未來規劃能力。
(一)設計原則
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指向學生個體,要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以下原則。
1.自主性
小學階段的生涯啟蒙教育是一場放眼未來的心靈對話,旨在讓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因此,教師在設計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的內容時,要關注學生的自主性,激發他們的自我意識。
2.融合性
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今后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因此,開展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要融合家庭、社會的力量,把專業人員請進學校,或帶學生走進專業的場所。
3.實踐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無論是對自我的認識還是對職業的認識都源于“親自看到和親自體驗到”。因此,在選擇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的內容時,要注重實踐性。
4.適宜性
教師在設計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活動時,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立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生涯實踐活動,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操作框架
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以家校社融通為抓手,通過開發整體性課程群、籌建課程資源庫、組建課程共同體等方式,從零散走向系統,以此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優勢、不足、興趣等,產生職業憧憬。為了更好地落實小學生生涯啟蒙課程,學校需要依托公共空間、校內場室、校外場室等,帶領學生從書本走向現實,讓學生對職業生涯有初步的感受。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可通過“我的偶像是先鋒”“閱讀挑戰年”“特色游園”“走訪企業”“一日體驗”等體驗活動,走出校園,到社會中開展實踐。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涯技能后,教師應積極搭建各種展示平臺,讓學生表達個性,展示自我,從被動規劃轉為主動探索。
二、基于家校社融通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實踐
為了更好地開展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提高生涯啟蒙教育的自主性、融合性、實踐性和適宜性,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學以“家校社融通”為抓手,結合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中的生涯認知、生涯體驗、生涯設計和生涯準備等方面,開發生涯課程群,建設生涯場域,開展具有高社會屬性的實踐活動,同時積極搭建平臺,展示學生的生涯技能,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
(一)從零散走向系統:家校社協同共建生涯課程群
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既是一種需要系統課程支撐的教育,又是一種缺乏可借鑒課程成果的教育。對此,學校根據自身特色,協同家長和社會,組織不同年級的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由生涯認知、生涯技能、生涯體驗和生涯準備四個專題組成的生涯課程群,構建了適合本校小學生的生涯啟蒙課程體系。其中:生涯認知專題主要包括認識自我和認識社會兩個部分;生涯技能專題旨在培養不同年段學生的生存、勞動等綜合能力;生涯體驗專題是為了讓學生進行生涯探索,分為拓展課程體驗和自主生涯體驗兩個部分;生涯準備專題指向學生自我成長計劃的制訂。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不同學段圍繞不同主題,通過課程群的方式推進教學,讓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從零散走向系統。
1.統一操作流程,保證課程實施
小學生生涯啟蒙課程的設計及實施都是由教師執行的。為確保課程群的實施規范有效,學校統一了操作流程。首先是教師申報課程,要求:課程內容具有原創性,著眼學生發展;課程設計包括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等。其次是教師合作開發具有個性化的課程。接著是學生自主選課,滿足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最后是展示評價,形式由教師和學生自主選擇。
2.籌建生涯資源庫,建構課程資源
小學生生涯啟蒙課程有其特殊性,需要借助更多的外部力量。在課程開發初期,學校向全校家長和周邊社區發出邀請,籌建生涯教育資源庫,拓寬教師的課程設計思路,豐富教學資源。
3.組建課程共同體,提供師資保障
為推進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學校在每學期初開展“1+1+N”的教研活動,即1個由資源教師構成的教研組和1個由全體教師參與的教研組,聯合家長、社區等主體,開展“N”方參與的學習討論活動。每個人都是學生的生涯啟蒙教師。
(二)從書本走向現實:家校社合力建設生涯體驗場域
場域建設不僅可以為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提供硬件支持,還能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全身心參與。除了生涯啟蒙教室、學習長廊等外,還應利用社會上的育人場館。學校通過前期調研,確定學習場域,實行“1+1+N”保障機制,即1個場域建設團隊負責基礎運行,1個課程研發團隊負責確定教育形式,并對學習形態進行創新,N個部門負責實施推進課程,逐步使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從書本走向現實”。
1.公共空間布展,了解職業特征
為了讓學生沉浸式感受職業特征和職業從事者的特質,學校在教室和校園內的公共空間不定期地開展生涯人物、社會榜樣人物專題展覽活動,激發學生對相關職業和從事者的好奇心。如在臨時展覽館展出介紹校園志愿者、科技先鋒等的海報,讓學生在駐足觀看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品質和職業的特質。
2.校內場室建設,學習職業技能
專用場室的打造,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技能學習,增強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的可實踐性。學校積極打造各類校內專用場室,如打造藝術類專用場室,讓學生在校內感受藝術帶來的美感和相關藝術工作者的從業環境。
3.校外場室輔助,體驗職業需求
除了在校內建設各類專業場室之外,學校還需不斷開發社會資源,如與博物館、企業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以場館為依托,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環境,使學生擁有真實的職業體驗。
(三)從校園走向社會:家校社融通設計生涯體驗活動
生涯體驗是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初識、觀摩、體驗等一系列職業認知活動,學生能夠初步結合自身特點,形成朦朧的自我職業憧憬,對一項或多項職業產生向往。學校聯通社區、企業、博物館、展覽館、旅游景點等,持續搭建平臺,創設契機,讓學生體驗職業,明確職業要求。具體過程如下。
1.啟動主題,制訂方案
教師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土文化開發課程,讓學生了解課程內容,確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產生學習興趣。接著制訂計劃,擬定生涯體驗活動方案。如“我的偶像是先鋒”活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學先鋒到爭先鋒,層層推進。
2.走進實地,參觀體驗
為了將學習活動與實踐體驗聯系起來,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真實生活,觀察生活中的職業表現。如每年的寒暑假,學校都會向全體學生發出勞動倡議,號召學生利用假期其中一天時間,參與職業體驗活動,如跟隨父母進行職業體驗,或作為志愿者參加社會工作,以此激發學生的職業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規劃人生。
3.交流匯報,反饋評價
匯報課上,各團隊以不同的形式,如展示書法作品和藝術作品、表演情景劇等方式展現實踐成果,分享個人感受。通過這樣的體驗活動,職業的種子將在學生的心中發芽。
(四)從被動轉向主動:家校社合作展示生涯技能
一定的職業憧憬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將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加強學習,發揮自身的特長,為實現職業夢想打下基礎。
1.私人訂制,拓展興趣
學生在主題式學習中了解自己,主動學習展示,實現自主發展。學校開設了一些特色課程,為一些有特殊發展需求的學生開辟綠色通道,讓他們零距離接觸各類職業,把握自我發展的方向。
2.摘星圓夢,張揚個性
學校為學生設計了個性化的培養方案,鼓勵他們為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斷努力。
3.參加競賽,展示素養
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職業傾向,積極參與相應的競賽活動。學校通過確定賽事、規劃賽事、組織賽事,為學生提供展示綜合素養的舞臺。
三、基于家校社融通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保障
家校社協同開展活動需要時間、地點、策略、評價等方面的支持及保障。因此,開展基于家校社融通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時間:集中加整合
基于家校社融通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在具體的時間設置上采用集中加整合的形式。學校從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的目標入手,梳理整合學科目標體系,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整合,并增設主題實踐類活動課程。
(二)地點:固定加流動
一是固定基地。家庭、學校都是學習的固定場所,可以作為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的固定基地。二是流動基地。杭州是一座風景優美、名人輩出、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教育資源豐富,能夠滿足實踐類課程實施的要求。學生可以在各個場館之間開展流動性學習。
(三)方式:走班加混齡
傳統教育注重根據年齡開展學科教學。基于家校社融通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打破了年齡、年段、學科之間的壁壘,采用走班混齡的方式組織教學,學生互幫互助,逐漸形成責任意識。
(四)評價:過程加總結
基于家校社融通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將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結合,讓學生的成長可視化。例如:通過作品展示,呈現學生生涯探索的全過程;通過非紙筆測評,評估學生的職業生涯認知水平。
總之,開展基于家校社融通的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有助于小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生涯規劃意識,同時有助于培養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為開展小學生生涯啟蒙教育提供人力保障。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