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婷
【摘要】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由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個方面組成。小學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最初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藝術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美術教育作為一種文化教育,肩負著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教育使命,本文旨在以紅色美術教育為載體,通過挖掘紅色資源中的美術語言和造型元素,探討利用美術教育詮釋紅色文化的具體路徑,使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審美性和形象性的轉化,最終以美術課程的表現形式、創作媒介等通過項目化教學的途徑來實現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核心素養? 紅色文化? 小學美術
一、以理促行 ——理論指導行動
(一)教育方針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11月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綱要》指出,要繼承和發揚黨領導人民創造的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譜系。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對青少年的紅色教育是促其成才、書寫民族新華章的保障,紅色教育則是傳承革命精神,凝聚愛國熱情的重要手段。
2011版美術課程標準中對美術課程的性質進行了詮釋。《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學習是一種文化學習”,“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對美術教育進行了全新解讀和賦予了全新任務,使其不僅僅是單純得技能與技巧的傳授,更是承擔著傳承人類文明和優秀文化的教育使命。
(二)紅色美術教育
紅色文化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對青少年堅定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將紅色文化與美術教育相融合,利用獨特的藝術表達和美術語言感受文化,以多元化的美術語言傳承紅色文化,使青少年在感知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實現對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的內化,將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精神融入美術課程,是美術教學不僅是教授知識與技能的過程,而是將紅色文化融入美術教育的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梳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提高人文素養和激發民族自豪感。
戴彩虹撰寫的《紅色文化傳承方式要與時俱進》文章中指出,紅色文化的傳承需要從創新紅色文化傳承方式,強化紅色文化價值認同上下功夫,以新時代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是紅色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基礎。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美術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美術教育是學習藝術的基礎,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的文化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培養人文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學美術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必修的藝術課程之一,美術教育不僅對學生起到藝術熏陶和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以意促行 ——實踐助推行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教學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陣地是課堂,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考慮學情的基礎上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從美術學科視角為紅色元素的轉化,突破紅色文化教育單形式的現狀,去喚醒學生感知美、表現美、創作美的能力,并形成具有操作性的紅色美術課程。具體如下:
表現內容:
尋找具有重要歷史節點,學生熟悉的革命故事、敬仰的歷史;
表現方法:
創新表現方法和形式,整理具有“中國紅”的美術經典課程;
表現媒介:
通過講述、傾聽、尋訪等方式,輸入一些不同時間段的文化故事予以表現;
表現途徑:
教學模式的探索,形成一套適合融入紅色文化美術教學的具體操作方法,使內容、材料與學生的年齡及課程標準之間達成一種平衡性。
三、以思促行—— 反思拓寬行動
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將紅色文化融入美術教育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和樹立學生的愛國熱情具有情有“圖”鐘的積極作用,但開展實踐行動的過程中和之前預設的目標也存在著一些差異,問題的出現促使著一些思考:
(1)“融”
融而有效,提升效能。紅色教育融入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政治引領、文化傳承、情操陶冶的功能,已然成為將革命精神傳承于青少年、凝聚起青少年愛國熱情的有力手段。 紅色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以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為著力點。對此,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更多的是去關注“融”,融什么?怎么融?融的效果又會如何?與語文學科的融入,與少先隊活動(課)融入,在融入中巧妙的提升紅色學習的效能。
(2)“行”
借助紅色節日,創設紅色氛圍。除了美術課堂本位,課題組還會充分利用紅色節日文化,“學雷鋒活動紀念日”“植樹節”等等,根據學生的學情,以中、低、高三個學生開展相關的美術形式活動,并進行校園文化的布置,以“紅”促“美”,以“美”助“紅”。接下去還會抓住“5.4”青年節的節點進行一些列的美術表現活動。
(3)“思”
且行且思,拓展新思路。紅色文化元素在美術作品中,不僅可以抒發紅色革命精神,還可以滿足時代的個性化需要。以不同的紅色文化載體,可以通過探尋紅色基地,欣賞紅色經典影片、紅色經典歌曲等形式展現出來,加深時代精神的鞏固和對時代使命的理解,希望可以激發學生們的頭腦風暴,為紅色元素的學習增添新認識和新思維。紅色文化和美術文化的融合可以拓展創新思維,先從較小范圍內組織開展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再到較大范圍的集體活動或者團體活動。在疫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更多的學生和家人利用節假日時間到紀念館、博物館、革命圣地、歷史遺跡、名人故居等地方進行踩點、采風,安排適當的時間到附近的地方搜索、查找民間故事、民間文化和民間紅色作品。調動多數人積極性的初衷是提高民眾整體對紅色文化積極性和樂趣性的認識,促進美術文化與紅色文化的有機結合,使得更多的認對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參考資料】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3.
〔3〕朱小理.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的方式及路徑研究[D].江西南昌大學,2011.
〔4 〕戴彩虹.紅色文化傳承方式要與時俱進[A] 2017
〔5〕尹少淳.文化·核心素養·美術教育一圍繞核心素養的思考[J].教育導刊,2015(0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