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靖 李曉甜 吳疆
摘要: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微課程將成為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本文主要介紹了微課程《大學體育——游泳》在教學中的應用,并對其進行了整體教學分析,從而引發了對微課程建設未來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微課程;游泳;體系結構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4)01-0091-03
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微課程成為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對教師而言,微課程革新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而言,微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其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要求。因此,微課程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是一個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平臺。
微課程的教學結構設計
微課程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微課和教學資源構成的一門系統性、完整性的課程。微課程體系有三級結構,即課程、章節和知識點(微課)。體系規劃是對一門微課程的章(節)進行規劃,在這個過程中,要確定課程涵蓋的內容以及大概的體系結構。在使用傳統教材進行微課程內容規劃時,需要對每一章中的內容進行細分,通常一章中包含的知識點(微課)不宜超過10個(時長一般為10~15分鐘)。微課的教學設計可以劃分為開始、核心講授和結尾三個部分。開始部分切入課題要簡潔和迅速;核心講授是微課中時間最長的內容,這部分要求段落分明和視聽手段多樣;結尾部分主要是對微課的主體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強化知識點,可提出相關啟發性的思考問題,與開始部分呼應。
微課程《大學體育——游泳》在教學中的應用
1.教學背景分析
在游泳教學活動中,游泳技能的形成更多地依賴肢體的本體感覺,通常學生主要借助陸地上教師的示范動作來建立動作概念和動作表象,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教學內容
(1)課程概述
微課程《大學體育——游泳》主要由理論和實踐兩部分構成。理論部分包括救生常識和游泳競賽規則、常見問題和運動訓練方法等。實踐部分則詳細講授蛙泳、仰泳、自由泳(爬泳)、蝶泳技術和各泳姿出發、轉身技術。
(2)課程目標
提高綜合素質,通過合理的、科學的體育鍛煉、達到增強體質、培養體育意識、發掘對游泳運動興趣的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游泳技能,學會科學運動健身方法。
(3)課程內容
微課程《大學體育——游泳》通過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臺在線,面向國內高校大學生體育公共基礎課和體育必修課進行教學。除此之外,國內和世界各地的游泳愛好者登錄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臺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
微課程主要講授蛙泳、仰泳、自由泳(爬泳)、蝶泳技術和游泳競賽規則,并將游泳泳姿的技術要點和難點分成十五個章節來設計,共計32個教學知識點。每個知識點通過1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講述。
3.教學過程
《大學體育——游泳》微課程承擔了北京工業大學本科生1~2年級的“大學體育——游泳”公共基礎課的教學任務,實現了線上與線下混合模式的教學。《大學體育——游泳》微課程的核心組成內容是教學視頻,同時還包含多媒體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每個微課單元都是一個完整游泳技能的知識點,若干個知識點構成了不同的微課單元并組成了《大學體育——游泳》微課程的章節體系。《大學體育——游泳》微課程的教學環節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主要環節,以及評價、診斷兩個輔助環節。
(1)課前學習
“大學體育——游泳”公共基礎課教學過程的第一階段是教學信息的傳遞,學生通過“微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學習,微課主要包括微視頻、交互式練習、即時反饋這幾個學習單位。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學習微課中的游泳相關知識點,教師提供在線的學習輔導。
《大學體育——游泳》微課程啟用兩位不會游泳的初學者進行微課拍攝,在拍攝中幫助她們解決游泳遇到的實際問題,并展示了問題的解決方法。課程不僅展示了游泳技能,還融入了體育精神。例如,在講解自由泳劃臂與打腿配合技術時,學生很難掌握二者之間的配合方法。此時,筆者利用模擬動畫及訓練視頻和PPT將技術要點的構成要素和實際訓練的組織方法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依據動畫和視頻的節點與教師講解的知識相結合,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降低了學生理解與掌握的難度。學生通過陸上自由泳劃臂及打腿模仿練習和實際水中自由泳劃臂及打腿技術練習掌握了水中腿和劃臂配合技術。
(2)課中學習
“大學體育——游泳”公共基礎課程教學過程的第二階段是吸收內化。課堂中學生討論總結自主學習中不能自行解決的問題,教師通過引導幫助學生理解難點,同時,學生通過互動的方式來夯實知識。
課堂中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將討論、交流作為兩個主要環節。教師的答疑解惑是翻轉課堂的關鍵環節,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是學生對知識進行吸收內化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通過將微練習、微測驗、微評價與微反饋相結合,形成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控制。
(3)課后學習
教師將課堂上沒有完成的討論問題或其他的學習內容放到微課程的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進一步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或交流、互動學習。通過課前和課中的學習,學生對技能要點的掌握已經處在比較熟練的階段,此時學生可以按照微課的示范進行游泳練習,教師在觀察學生的游泳動作練習過程中,及時進行引導,直至學生掌握微課中的全部技術要點。除了教師的現場指導外,學生還要通過課后作業的方式進行鞏固練習。
(4)評價和診斷
評價和診斷這兩個輔助教學環節主要是通過相關技術與自動化的評價與反饋機制,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學習優勢和缺陷,使個別化的學習模式得到順利開展,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得到提高。學習評價采用了過程性和診斷性的評價方法。學生每學習完一章,都可以自主進行學習測試。
“大學體育——游泳”公共基礎課教學考核分為線上和線下兩種學習方式的考核。線上主要是理論方面的考核,以單選題的形式測評學生是否達到了課程所設定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目標。線上考核主要分為在線學習(自主學習)、在線課堂(互動課堂)、在線知識點測試和教學過程性測試四個方面。在線技術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其中在線理論考試占總成績的40%,在線討論占總成績的10%。線下主要進行技能方面的考核,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學生提交拍攝的自己的游泳技能視頻,以考核其是否達到游泳技能方面的標準要求。
微課程《大學體育——游泳》整體教學分析研究
1.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本微課程改變了以傳授競技技術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重構了已有的教學結構。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堂上通過開展多種交互活動掌握和運用在課前學到的新知識與技能。這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對體育教育的深刻認識,另一方面,通過做與學以及多種感官參與、多種能力配合學習,訓練了思維能力,陶冶了道德情操,有效促進了學生整體綜合能力的發展。
2.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
本微課程提供了個性化的自主學習課程,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為教學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運用水下攝影系統強化了多媒體教學的效果,使教學中現場診斷和正誤動作對比在媒體中同步呈現,解決了水下動作觀察的難題。
3.教學過程與師生互動
由“先教而后學”到“先學而后教”,由“注重學習結果”到“注重學習過程”,這種教學形式的改變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自主接受課程和進行個別化的學習,從而更有效地掌握知識和提高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通過討論區進行溝通交流,形成學習社群。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討論區,及時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
對微課程建設未來發展的思考
①對學生學習動力的要求。微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的自覺性要求更高,學生主體地位的提高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所以,在微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明確學習目的來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對學習內容與形式的要求。目前,微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更注重標準化,而非個性化。因此,如何將微課程的標準化與個性化有效結合起來,是今后改變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過程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③對學習質量的要求。對微課程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內涵界定、在線教育、媒體運用和教學模式等應用層面,還要強調如何提升學生所掌握的課程內容質量,以及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④對教師與學生的參與要求。在微課程應用方面,應發揮教師與學生這兩個角色的作用,應鼓勵更多的一線教師參與到微課程的建設中,同時也要激發學生參與微課程建設的積極性。
⑤對教學手段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會涉及一些比較抽象的問題,如果只是通過教師的描述,學生難以產生直觀感受。虛擬現實(VR)技術與增強現實(AR)技術能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象化,增強課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⑥對學生互動方式的要求。目前,學生的互動方式通常是在課程里加入與學生的互動環節,該互動環節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卻很難達到預期的互動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增強學生的互動,同時可以生成有用的學習行為數據。
微課程不僅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和資源存在,還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組成單元存在。微課程將從以直接傳遞教學信息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微課程,逐步向以鼓勵學生通過參與各種主動探究活動來自主建構知識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微課程轉變。
本文系北京物資學院2022年教育教學改革創新重點項目“北京物資學院學生大學適應狀態描述、影響機制及干預措施研究”(項目編號為2022jgxm22004)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