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與強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逐漸得到了廣泛重視,并呈現出與各專業各學科融合的趨勢。與此同時,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英語學科教學目標進一步提高,教師不僅需要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英語知識、掌握多種能力,還需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綜合素養。綜上所述,日常教學活動中,初中英語教師需以多元、科學的形式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優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中國傳統文化;科學策略
作者簡介:丁帆,甘肅省武威第十中學。
總結一直以來的教育教學經驗可知,為了更加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優化每一環節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但從實際來看,依然有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在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必要性,而其他一些對此有所認知的教師卻因為種種主客觀因素無法科學加以融合,無法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助力作用,進而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到較高水平。為了改善上述情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初中英語教師需積極學習新課標新理念,并不斷進行經驗總結,以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并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及其助力教學的作用,最大限度為學生創設優質適用學習環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這樣,幾乎每個學生都可以提升英語專業能力,并增強其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從而助力其全面發展。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與必要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以及教育教學經驗不斷積累,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其意義有:可以很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文化素養,進而有效推動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逐步優化,助力其健康成長;教師可以順利聚焦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與熱情,為學生高效學習并提高英語能力奠定良好基礎;教師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由此,初中階段很多英語教師都開始有意在各個環節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但是不可否認,具體工作中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不足,不利于教學效果提升。具體問題包括:有的教師忽視學生的中心地位與主體作用,選擇具體教學手段時對學生學習個性與需求考慮不足,無法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主體力量,難以實現理想教學目標;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引入中國傳統文化時并沒有將兩者充分融合起來,這樣不但難以順利提升學生文化素養,而且還會影響英語專業教學效果,阻礙學生專業能力的增強;有的教師在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英語教學工作時更為重視自上而下的理論教學,對自主實踐鍛煉重視不足,且很多時候會剝奪學生自主實踐的權利與機會,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與素養的提升。以上現實問題是切實存在的,初中階段每個英語教師都需要對此有清楚的認識,并在平時工作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總結優化具體教學方法與策略,有效促使學生包括文化素養、英語交際等在內的綜合能力迅速提升,最終達到理想教學目標。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策略
(一)借助傳統文化元素導入,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熱情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改善學生學習態度,得到學生的積極配合,就可以更好地實施既定課堂教學計劃,優質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同時,從以往教育教學經驗可知,課堂一開始的導入環節很關鍵,如果做好教學導入工作,教師就可以更加順利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否則可能難以順利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此外,中國傳統文化的輔助教學價值逐漸顯現,并與專業學科教學相融合,已經慢慢成為一種趨勢。綜上所述,在平時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各任課教師有必要借助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助力學生高效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例如,基于“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這一單元內容進行課堂教學工作時,為了更好地完成既定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借助傳統文化優化導入,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等信息技術設備為學生展示一張月餅圖片,為學生接受月餅相關傳統文化,具體包括:祭月是中國的古老習俗,而月餅常常用于中秋祭拜月神;經過元明兩代發展,中秋吃月餅習俗普遍盛行,而且月餅有了“團圓”象征意義;從清代到現代,月餅無論是質量還是品種等都有了新的發展,更加豐富多樣,如形成了京式、廣式、蘇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其次,教師還可以用直觀圖片與生動視頻為學生介紹中秋節日傳統文化:中秋節由傳統的“秋分祭月”演變而來,普及于漢代,而漢代則是我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時期等。最后,教師可將上述內容與本課主題聯系起來導入新課知識。這樣借助傳統文化元素導入新課,教師可以更加順利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在學生積極的配合下高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聯系傳統文化講解知識,提高學生英語知識理解效率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相對于理科的抽象知識,理解難度較低,但是由于大多數學生并沒有處于自然英語環境,所以學習英語語言的時候不可避免會遇到諸多困境與阻礙,無法順利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具體反映到初中英語課堂上,學生很難迅速理解教師教授的英語知識,無法迅速提升英語語言能力,更難以達到理想學習目標。由此,教師就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做出一定改變與創新,以使教學手段更加適用所教學生。針對初中階段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在課堂上需要聯系傳統文化講解課堂知識,降低英語知識學習難度,提高學生英語知識理解效率,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提升。
例如,引導學生學習“What color is it? ”這一單元英語知識的時候,為了促使學生迅速理解并積累豐富知識,高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中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元素,改善教學實踐。如在為學生講解分析“black”這一單詞的時候,教師不僅需要詳細分析其讀音、含義等,還需結合諸多傳統文化知識進行輔助講解,如在《易經》中黑色被認為是天的顏色,而且在古代黑色是人們崇尚的顏色,是眾色之王,另外,黑色還是北方的象征和五色之一等;在為學生講解“white”這一單詞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借助諸多傳統文化輔助分析其內涵,如在古代色彩觀中,白色具有多意性。白色是西方的象征,在五行中代表金,在漢族文化中與死亡、喪失相聯系,而且在古代白色是平民之色等。除了以上所述,在引導學生學習“red”“yellow”“green”等單詞的時候,教師同樣可以針對性引入傳統文化元素,予以科學輔助。這樣,教師可以提高學生英語知識理解效率,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優質完成學習任務,最終達到預期學習目標。
(三)組織傳統文化情境表演,培養學生英語語言交流能力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語言學科,因此,學生不僅需要努力學習并掌握方法理論性知識,還需通過有效鍛煉增強英語綜合實踐能力,尤其是語言交流能力,為其將來的生活與工作交流增添助力,幫助其更好地與他人進行英語交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情境表演策略應運而生,并在各環節教學活動中展現出了不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應用這一策略,并適當融合傳統文化元素,以更好地完成既定教學任務。進行英語教學活動時,每個教師都有必要在按照計劃開展基礎教學活動的同時,適時組織傳統文化情境表演活動,高效培養學生英語語言交流能力,促進學生相關能力的發展。
例如,基于“I'd like some noodles.”這一單元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在教授基礎英語知識的同時,還需培養學生英語語言交流能力,并為達到預期效果而充分利用傳統文化情境表演策略。在完成基礎教學任務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課堂學習表現將他們劃分到一個個不同的小組當中,同時利用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視頻片段,如《三國演義》《漢武大帝》《雍正王朝》等影視劇中展現傳統飲食文化、餐飲禮儀等內容的經典片段。接著,教師需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鼓勵各小組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從中任選一個片段,并確定組內每個人需要扮演的角色,然后大家一起根據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英語語言劇本創作。最后,教師可以選擇合適時間,從各小組中任選兩組,讓他們到講臺上表演。通過參與傳統文化情境表演活動,幾乎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語言實踐鍛煉,從而提高英語語言交流能力,最終達到較高水平。
(四)指導傳統文化主題寫作,鍛煉學生英語學科寫作能力
在平時初中英語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科學開展寫作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其英語綜合素養提升增添助力。為此,教師不僅需要加強理論指導工作,還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大量實踐鍛煉活動,以有效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增強,順利達到預期教學目標。但是總結一直以來的教學經驗可知,很多傳統教學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最大限度輔助教師高效完成寫作教學任務,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鑒于以上所述,在平時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各任課教師就需指導學生聯系傳統文化進行寫作,從而有效鍛煉學生英語學科寫作能力。
例如,基于“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等各單元內容開展英語課堂教學工作的時候,教師需要在寫作教學部分花費較多精力,并科學引入傳統文化元素。在完成基礎性的理論知識教授任務之后,教師還需進一步基于愛國主義傳統文化主題組織寫作練習活動。在確定主題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運用所學英語語言知識,同時結合生活經歷等進行英語文章創作。之后,教師就可以將各個學生所創作的英語文章展示在校園合適的地方,供大家閱讀品評,并投票選出質量較優的文章。最后,教師可以綜合所有學生的意見,進一步深入分析評價,從而確定質量較高的三篇文章,并給予文章作者一定的獎勵。同時對于其他學生所寫文章,教師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也需要肯定其中的優點與亮點,并據此對其進行表揚。
(五)鼓勵傳統文化文章閱讀,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在英語學科當中,閱讀實踐是衡量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學生獲取英語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需要在此環節投入較多心力,并注重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從而更加順利地達到既定閱讀教學目的。基于此,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上加強閱讀教學指導工作,還需在課外引導學生參與大量閱讀活動,同時在此過程中充分滲透傳統文化元素,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所以,初中階段各任課教師需特別引導學生在閱讀環節花費較多精力,并鼓勵學生參與大量傳統文化文章閱讀活動,從而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為其綜合素養提升助力。
例如,基于“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等單元內容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不僅需要在基礎教學部分花費較多精力,還需特別組織學生高效進行閱讀活動,為達到預期目的而努力。首先,在課堂上完成基礎閱讀技巧教授任務之后,教師可以將預先準備的一些傳統文化主題的英語文章提供給學生,并為學生留出自主學習時間,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高效進行閱讀練習活動,有效提升閱讀能力。其次,在臨下課的時候,教師還可以進一步為學生布置課外拓展閱讀任務,即在課后階段,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自主搜尋一些蘊含豐富傳統文化知識的英語文章,或者是從英語版《史記》《論語》等書籍中截取片段進行閱讀,深化閱讀實踐。這樣,在傳統文化的滲透下,教師通常可以組織學生高效完成閱讀任務,優化閱讀實踐效果,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最終讓其綜合素養達到較高水平。
總之,當前教育教學環境中,面對日益復雜的學情,為了更加順利地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教師不能一味堅持傳統模式與方法,而需做出變革與創新。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與各學科教學整合趨勢明顯,需要教師予以更多關注。鑒于以上所述,在平時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各任課教師就需基于教學現狀,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科學滲透于各環節,充分發揮其價值,改善教學環境,有效助力學生英語綜合能力與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志.初中英語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徑探究[J].校園英語,2021(44):139-140.
[2]劉莉.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2021(40):167-168.
[3]邵靖宜.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融入[J].讀寫算,2021(24):28-29.
[4]卞明星.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探索[J].校園英語,2021(29):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