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偉平 胡竹飛


〔摘? ? 要〕? 科普繪本將科學與語言、藝術等融為一體,可以有效進行科普教育。針對目前家長不擅長鑒別、教師不善于推薦、學生不得當閱讀等諸多問題,本文以教科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健康生活”單元《心臟與血液》一課為例,結合繪本《撲通撲通的心臟》,提出活用科普繪本,落實科普教育:基于教材恰當選繪本,基于題材適切定目標,基于學情進階理脈絡,基于活動嚴謹辯思維;基于科普指導拓寬視野。在此基礎上,有效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更多的科普讀物,從而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小學科學;科普繪本;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3? ? 007-009
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是推動未來經濟發展的儲備軍,是社會發展的希望。他們對科學技術掌握的程度往往決定著地區的創新力、社會的發展力和國家的競爭力。因此,一線教師要加強科普教育工作,增強科普意識,培養一代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科普繪本將科學與語言、藝術等融為一體,生動地表達和展現科學概念與科學知識,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認知水平的提高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作為一線教師,立足科學課堂活用科普繪本進行教學是個不錯的選擇。本文以教科版小學五上“健康生活”單元《心臟與血液》一課為例,與《撲通撲通的心臟》繪本結合,從新視角重組教學內容,梳理科普繪本教學脈絡,引導學生從原概念逐步走向科學概念,引領思維向高階邁進,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科學技術知識。
一、基于教材選繪本:突出恰當性
教材文字言簡意賅、科學精準,讀起來似乎缺少情感,而科普繪本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有趣味性的語言,有些繪本還會夸大其詞地描述故事。所以需要教師精心選擇合適的、配套的、有趣味又有科學味的繪本,有機融入課堂教學。
(一)選擇書籍:關注適合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教師事先應做足挑選科普讀物的工作。關于同一科學知識點的科普讀物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科普讀物都適合我們的課堂教學。
(二)摘取內容:重視關聯
科普內容要有取舍,才能使內容充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提高科學素養。教材的教學目標與科普讀物中所提供的科普知識,有些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沖突排斥。一般情況下,科普讀物拓展的內容會更多,甚至會有不相干的內容存在。所以,在引用時,教師需關注與課堂內容的關聯性,使教學內容更加吻合教材體系,完成教與學的目標。
所以教師在取舍教學內容時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式:
1.不同內容,取在互補處
《撲通撲通的心臟》第2頁“聽一聽心臟的聲音”,作者圖文結合,采用詼諧的語言來吸引小讀者的眼球,但同時又有一定的實踐操作引導。而在教材中,有“比較心跳恢復正常所需的時間”的內容,卻沒有專門安排“測測平靜時的心跳”的內容,所以繪本上的相關內容是可取的。可以采用繪本的這個場景作為情境導入部分,充分激發學生興趣。
在繪本中,一些敘述性文字可以進行速讀指導,而遇到可以操作實踐的部分,一定要停下來,組織學生親身經歷實踐活動。
2.交織內容,取在關聯處
《撲通撲通的心臟》中“心臟的作用”這個板塊重點介紹了心臟像一個泵一樣,讓血液流動,并且還繪制了血液的流動方向,采用文字+圖的形式呈現了實驗過程以及實驗結果。
“看,就是這個。用手一松一緊地握上面紅色膨起的地方,里面的閥門就嘎吱嘎吱動起來……”
這個活動與教材當中的模擬實驗是一致的。教材中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到做模擬實驗時手的感覺,從而體驗心臟跳動會疲勞。繪本中則將話題引到心肌細胞工作,講解了心肌細胞獲得氧氣和營養的途徑。對于這樣的內容,就可以兩者結合,選取相關聯的內容,舍棄不相干的部分。
3.相同內容,取在趣味處
《撲通撲通的心臟》第18頁:“我們的身體內部有很多血管,血管中流淌著充沛的血液……”“如果把有血管的地方染成紅色,是這個樣子的。”
教材中的聚焦部分是:“食物中的營養和我們吸入的氧氣,進入我們的血液后都將通過心臟、血管等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維持身體的生命活動。”這是相同的內容,繪本中的語言讀起來輕松、幽默,又不失科學性,所以可以取用。
(三)修改材料:講究嚴謹
科普讀物有時為了追求靈動趣味性和文學藝術性,在語言方面會不夠嚴謹,在描述科學概念時會出現不科學的情況,甚至會夸大其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需要加以修改和調整。
在繪本中,第15頁配了一張大猩猩的圖片,文字說明是:“我們的身體是由細胞構成的——這么說,大猩猩和猩猩的身體,也是由細胞構成的?”但是圖片上卻用短線條來體現細胞的存在,是不確切的。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繪制人體的血管圖之后,用圓形來表示細胞,繪制人體的細胞圖,從而將“血液給身體各個部分的細胞提供營養”的復雜關系精準地表示出來。
二、基于題材定目標:追求適切性
科普繪本是融科學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書籍,往往有藝術加工。所以,在使用繪本的過程中,不能采用“拿來主義”,而是要根據教材實際和學情,通過“故事情節”和“科學知識”兩條脈絡選擇進入課堂的科普讀物,制定適合學生年齡和學習特點的學習目標。
(一)制定適合推廣的科普閱讀目標
科普繪本的語言與教材的語言不同。教材語言精簡、嚴謹,在學生眼中是硬邦邦、冷冰冰的文字,缺少溫度;繪本讀起來是帶有人情味和趣味性的。正是基于這樣的特點,教師要善于以繪本為載體,活用繪本,選取與教材知識緊密結合的科普讀物,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點、閱讀能力的科普繪本安排在課內學習,以激發學生科普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制定如下閱讀目標。
知識拓展:通過廣泛閱讀科普讀物,拓展知識面,拓寬視野。
興趣養成:通過有質量的科普讀物,激發科普閱讀興趣,形成閱讀習慣,主動開啟科普閱讀之旅。
思維創新:通過科普讀物的自主閱讀與自身實踐,尋找證據證明讀物中知識內容的科學性和真偽性,并能科學辯證地質疑。
科學論證:通過讀后感的寫作,加深對相關科學知識的理解,形成科學觀念,并享受與人分享閱讀的樂趣。
(二)制定適合學生的科普學習目標
選好科普讀物后,就要配合適合的學習目標,來推廣科普讀物,配套教材教學,制訂閱讀計劃,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以《心臟與血液》與《撲通撲通的心臟》繪本結合為例,可以制定如下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以科學觀念為主體、科普繪本為載體,通過對心臟跳動的初步觀察和模擬實驗,知道心臟是重要的人體器官,認識到心跳是心臟工作的外在表現;心臟跳動使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維持生命活動。
科學思維:結合科普繪本,通過對觀察心臟,模擬心臟的工作情況,推測出心臟的“工作”方式,了解其跳動對于生命活動的意義;掌握分析與比較、聯想與想象的思維方法,重組思維,突破定勢,拓寬思路。
探究實踐:通過教材中的模擬實驗和繪本中的探究實驗感知心臟的工作,通過教學材料相結合的模擬實驗,呈現出心臟的工作方式和血液循環的動力來源。
態度責任:將教材與繪本結合學習,更加全面地認知心臟工作,對研究心臟、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維持人的生存感興趣,學會保護心臟健康的方法;喜歡閱讀科普讀物,樂意與人分享閱讀,并結合教材采用科學的辯證法去閱讀科普書,能質疑。
三、基于學情理脈絡:體現進階性
科普繪本的故事內容脈絡往往不同于科學課程教學設計模式,不能滿足科學探究的層次性和進階性。學生可以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閱讀,卻可能缺乏深入探索和思考的空間。此時教師就要根據實際需要,通過啟發式提問和任務驅動來推進學生思維向高階發展。在制定教學目標、選取教學內容之后,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同時關注課堂生成。在教材內容與科普讀物相互融合應用上,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一)融合度高的繪本,齊頭并用
如果科普讀物與教材有一定融合性,那么,在使用科普讀物的時候,就可雙管齊下、齊頭并進,使兩者共同服務于科學課堂,“潤物細無聲”般地向學生推廣科普讀物,激發學生科普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課外持續開展探究活動。
(二)拓展性強的繪本,分頭使用
有些科普讀物中的內容對于課堂知識具有補充或者是引言之類的,科普讀物的內容又比較少,那么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科普讀物放在課前或者課后進行補充課堂學習,豐富學生的見識,激發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
而前面舉例的《撲通撲通的心臟》是屬于融合度高的科普繪本,可以雙管齊下,采取雙線螺旋形向上進階的方式。其教學脈絡可以如下:
四、基于活動辯證思維:講究嚴謹性
(一)啟發學生思維,辯證閱讀科普讀物
在閱讀科普讀物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讓學生進行研討和辯證,講究知識的嚴謹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自己與文本的爭辯、學生之間的相互爭辯,學會辨別書籍中的不嚴謹之處,為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觀念打下基礎。
針對繪本中夸張和不合理的板塊,處理方式可以如下圖:
(二)培養閱讀習慣,提升科學素養
課內閱讀往往受制于時間等因素,不能長時間進行。要引領學生在課外更多地閱讀科普讀物,科學教師就要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基礎上,學會自主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擁有獨立的思考。而不是像閱讀文學作品或欣賞藝術作品一樣,僅僅限于欣賞。閱讀科普更多的是驗證和應用,一定要提倡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動手試試,或者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或者驗證書中的內容。只有創新閱讀和動手實踐才能助力自己獲得更好的科學素養,才有能力推動科技的發展。
“盡信書不如無書”,尤其是對于科普閱讀來說,如果平鋪直敘地讀而缺少活動操作驗證,就失去了讀科普書的意義。教師可以針對文中的互動語言組織實踐活動,或者自己開展實驗驗證文中的真偽,增強自己的求證意識,提升自我質疑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線教師要通過科普閱讀指導,做好科學技術的普及工作,促使學生在感性的繪本中增長知識、拓寬視野,并形成正確的科學觀,以先進的科學思維理性地認識世界,提升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鄭青岳.科學學習中的100個疑難問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喻伯軍.小學科學教師專業能力必修[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