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明確的方向,教師要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重要教學目標。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思維能力以及學科綜合素養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核心素養模式下,結合當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相關問題,從多角度提出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路徑。以達到充分滲透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核心素養內涵
(一)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是2014年國家教育部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報告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學生發展現狀,以及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提出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報告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一概念將學科素養與國家核心素養相結合,為我們今后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核心素養的價值在于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雙重需要,即個人在實現個體的自我價值、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同時,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實現個體的社會價值。
(二)語文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學科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其具備這幾方面的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態度功能。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知識的培養,又要注重對他們的語言能力的培養,并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
在語文學科中,核心素養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語言的構建與應用。語言是人類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工具,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學習語言能夠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并在語言表達中注重創新和發展,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思維能力。
第二,思維的發展與提高。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潛能,同時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感受和思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對作者所描述的事物進行深入思考,把文字中所蘊含的思想與現實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第三,審美的創造與鑒賞。審美鑒賞與創造主要包括審美感知、審美體驗、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其中,審美感知是指對美的感受與體驗,也就是學生能感受到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審美體驗是指學生能夠通過文學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來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審美理解是指對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有一定認識;而審美創造則是指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進行創造,從而在情感和思想上有一定提升。
第四,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我國擁有數千年的歷史,漢字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力量,激發學生對偉大祖國的摯愛之情。在語文教學中,要發揮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其在教學中得到真正的傳承和發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模式陳舊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而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于直觀感知階段,他們的語言還比較幼稚,注意力容易分散。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較為陳舊,大多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授課模式,導致學生沒有參與到閱讀教學活動中來,未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分散,影響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有些教師會讓學生自主學習文章中的生字詞,然后進行閱讀理解和感悟。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提升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能力,但是由于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時間比較少,導致學生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文章背景知識的講解也不夠全面,導致學生在學習文章內容時缺乏知識儲備和積累。
(二)教學目標不明確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對閱讀教學目標的制定缺乏更深層次的認識,許多教師認為閱讀教學就是讓學生讀懂課文,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但是,這種閱讀教學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得不到落實,許多教師沒有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導致學生在閱讀中經常會出現“一團糨糊”的現象。這樣會使教師在課堂上更加無所適從。
(三)閱讀教學功利性明顯
雖然素質教育的理念已被提了很多年,但有些學校仍然堅持著應試教育的理念,只關注學生的成績,素質教育的理念變成了一句口號、一紙空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也變成了功利,這主要體現在對學生成績的盲目追求上。他們認為,一個學生,只要成績好,其他的都無所謂。在閱讀教學中,他們也是這樣做的,教師讓學生學習,不是讓學生去讀課文,而是讓學生背誦課文,記一些詞語、句子、段落。
比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海底的巖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參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洋洋地蠕動。”在教學中教師會給學生一段時間去讀課文,然后在學生自己讀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有些教師還會要求學生把課文讀三遍以上,有些教師還要求學生背誦課文,背了三遍還不會背的話就是學得不好。在閱讀教學中這種功利性太強,學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簡單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上,只是一味地滿足教師的要求,卻不愿意深入研究閱讀教學中所要掌握的知識。
(四)學生主體性地位不突出
當前,語文課堂中的學生“被教”現象比較嚴重,很多語文課堂上,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自覺地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宰,學生則成了學習的客體。教師在教學中強調向學生傳授知識,往往會把自己的觀念、態度和情感強加給學生,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是一種被動學習模式,教師將大量時間用在對知識內容的講解上,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講解文章內容、分析文章結構等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使得學生形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這些都導致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不理想,難以達到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例如,在課堂上,教師會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不是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五)教學評價單一
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會以試卷分數作為學生閱讀能力評價的標準,教師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沒有做具體分析,僅僅是簡單地根據試卷分數進行評價,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將試卷分數作為判斷學生閱讀水平的唯一標準,不能綜合體現學生的閱讀水平與理解能力。此外,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評價時還存在著主觀性,有時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學生進行評價,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思維和審美情趣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路徑
(一)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創設閱讀教學情境
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給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利用多媒體手段、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閱讀質量。
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教師可以先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相關知識。再播放《黃河大合唱》等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竭力前行的精神。同時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相應的PPT,將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重點呈現,讓學生了解課文中蘊含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此外,信息技術還能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課文中所描述的內容。
(二)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基礎,構建合理的教學目標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明確小學階段閱讀教學的目標,包括了解文章的主旨、重點詞句的含義、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以及語言運用能力等。教師應制定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教學目標,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三打白骨精》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首先,教師要明確三打白骨精這一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故事情節;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進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學生能夠深入地學習課文內容,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也能夠更好地設計閱讀課堂。最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設”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求知欲,包括導入環節、重難點講授環節、小結環節,根據實際情況來設置“懸念”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三)以生活為背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生活實際。首先,可以從課外閱讀入手,課外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空間,增加閱讀知識量,還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生動的學習環境,拓展了學生廣闊的視野和思維空間。其次,還可以從生活出發,讓學生了解不同人物、事件、情感等方面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例如,在《將相和》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拓展有關的其他故事:戰國時期藺相如用計謀幫助廉頗免于受辱;秦王因忌憚藺相如而不敢進攻趙國……
(四)以對話為手段,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閱讀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主動去思考、探究,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這是新課標背景下的重要理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以對話為手段,加強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拓展思維、提高能力。為了提高學生之間對話的有效性,教師還應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明確對話主題,以便學生能夠將對話引向正確的方向。通過思想互動、觀念碰撞,嘗試從不同角度理解閱讀素材,能夠真正實現學學相長。
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復述,在進行復述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自己的理解對課文內容提出疑問:“文章中所描繪的桂林山水美在什么方面?”通過這一過程,既能讓學生提升概括和表達能力,也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培養其主體意識。
(五)以多元評價為驅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閱讀教學評價就是對學生學習效果與學習情況的分析、總結,有助于學生的自我認識與提升,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完善,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閱讀教學評價應該是多元的,從多個角度進行評價,比如要考慮主體多元、價值多元、方法多元等。
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討論。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討論的過程進行評價,不只關注學生的討論結果,還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變化。另一方面,學生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能夠大膽地表達自我觀點,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開展小組討論時,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對閱讀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出發對其進行評價,例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時,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篇文章中主人公的看法;在學習《王戎不取道旁李》時,教師提出問題:“如果你是主人公王戎,你會怎么做呢?”學生們在進行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進行形成性評價,討論結束后,學生各自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教師針對學生的不同觀點,給予不同的評價。
(六)以讀寫結合為方法,進行遷移練習
“教是為了不教”是教學的目的所在。教師不僅僅要講給學生閱讀相關的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比如,在學習“總—分—總”結構后學生進行隨筆練習;學習修辭手法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進行造句練習,教師在學生練習過程給予指導。教師也可以開展“讀書小達人”的專題閱讀活動,讓學生收集平時喜愛閱讀書籍中的名人名言、寓言故事;讓學生摘抄其中的優美句子,或者是講述其中的優秀人物的故事;讓學生上講臺來進行閱讀內容的分享,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舉辦讀書筆記展覽、故事會、朗誦會,手抄報比賽等,使同學們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他們的才能;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閱讀教學活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與思維能力。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對培養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還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豐富教學方法及內容,以學生為本,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楊偉.語文核心素養概念的背景、意義與理論資源——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創新[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7):99105.
[2]朱自強.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入閱讀”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3):1015.
[3]宋偉強.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25):100101.
[4]文強.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9(12):62.
[5]金慧琴.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1(04):131132.
作者簡介:姜波(2000—?),女,漢族,吉林通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