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銀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首要任務是“張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小學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更為重要。筆者從“新舊課標對話,確定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目標;結合學情,創設情境,形成低年級古詩教學的模式;圍繞核心素養,運用多樣策略展開古詩教學”三個方面闡述了新課標下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策略的探討。
關鍵詞:新課標;低年級;古詩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總目標中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而古詩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新課標明確要求一至六年級背誦的古詩文有75首加課外80首,合計155首,而第一學段占40多首。古詩文的學習不但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發揮著重要,而且在學生今后學習文言文中也起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新課標中提及古詩文教學的理論知識極少,在小學低年級該如何圍繞新課標理念,開展古詩文教學?
一、新舊課標對話,確定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學段對古詩教學提出的要求是:“誦讀……淺近的古詩,……感受語言的優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目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圍繞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核心素養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筆者通過比照發現兩者的根本區別是,一是要圍繞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素質;二是要創建真實的環境,讓學生能以綜合實踐的形式參與課堂學習,為他們將來投身社會所需要的思維、語言表達等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筆者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池上》時,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這四個方面確立核心素養目標。①文化自信:學生熱愛古詩,認同中華文化。②語言運用: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偷、采、藏”等詞語的意思;正確朗讀、背誦古詩。③思維能力:想象畫面。④審美創造: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核心素養目標,為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也為創設情境任務提供了依據。想象的能力是學生創新思維的核心,是可以通過各種形式鍛煉出來。小學語文一至十二冊每一冊都必定會有一個單元以“想象”為單元核心要素。教學描寫場景的詩句以想象畫面為重點之一,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結合學情,創設情境,形成低年級古詩教學的模式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教學時創設生動有趣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課本插圖,聯系生活經驗等方式,讓學生在讀古詩、想畫面、角色扮演等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筆者認為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先創設古詩朗誦比賽、詩配畫比賽等情境,按“韻味誦讀,積累語言—搭建支架,發揮想象—拓展比較,積累古詩—借助評價,達成目標”的模式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水平。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7課《靜夜思》時,筆者先提出要為《靜夜思》制作動畫片,現缺一位配音員,誰愿意幫老師的忙?要配音,第一步就是要讀準字音。低年級的學生都愛幫老師,就熱情投入古詩朗讀。各種形式朗讀中讀出古詩的韻味,再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結合詩句想象畫面,說說這是怎樣的月光,怎樣的夜?“疑是地上霜”這句是最難理解的。引入《秋浦歌》中“何處得秋霜?”讀一讀、比一比,兩句都寫“霜”,霜是什么,再借“秋霜”圖,引導其比較月光、白發、秋霜的共同點,初步感受李白大膽的想象,也幫助學生積累古詩和優美的語言。
三、圍繞核心素養,運用多樣策略展開古詩教學
(一)韻味誦讀,積累語言,增強文化自信
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誦讀分三步:正確朗讀—節奏朗讀—感情朗讀。音形易錯、難認,指導讀準認清,學生才能讀通順。隨后逐步教會學生五言、七言古詩的節奏規律,反復多種形式誦讀,讀出古詩的節奏是不難的。滲透平仄規律也是指導朗讀古詩的好方法。一二聲為平聲,字上標(—)表示拖長讀,三四聲為仄聲(|)表示短促,讀著讀著,就能讀出古詩韻味。感情朗讀,需要借助插圖、生活經歷等方法指導學生想象畫面,體會到詩人的感受,就水到渠成了。
(二)搭建支架,想象、描繪畫面,培養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
低年級學生是形象直觀思維為主,如何培養學生想象畫面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這是低年級古詩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
1.“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幫助學生在想象中悟美感
低年級語文書中插圖,是培養想象力的抓手。教學《登鸛雀樓》時,如何指導學生讀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想象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教師借助插圖,啟發學生:“看插圖,猜猜詩人登上鸛雀樓的第幾層,看到什么,還可能聽到什么?圖中的太陽、黃河是靜止的,但我們看到太陽落山、黃河是運動的,誰配合老師演一演?”將看圖、說話、演繹有機結合,再點撥怎樣讀好一靜一動的壯觀畫面?在聲情并茂的朗讀、想象中,鍛煉了表達能力,也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動靜之美、情感之美。
2. 搭建支架,幫助學生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
學生在反復誦讀古詩之后,借助插圖、組詞、注釋等方法,依據詩文中的五言或七言翻譯出來的語言顯然是很單薄的,很難想象詩人在真實情境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教師適時搭建支架,能幫助學生增加修飾語言的描述,使想象到的畫面更加豐富,更加優美,更貼近詩人所描寫到的境界。汪巧秀老師在教學《舟夜書所見》時,讓學生讀了“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根據提示說一說:“我看到了? ? ? ? 的梧桐樹,? ? ? ? ? 的江。聽到了? ? ? ? ? 聲音。”“秋風吹過密密的梧桐樹葉時,梧葉發出了? ? ? ? ?聲音;聽到了? ? ? ? ?的江面? ? ? ? 聲音;吹過? ? ? ? ,? ? ? ? 聲音。”學生根據提示,展開語言訓練,同時借助支架,描述詩人的所見、所聞,最后推測詩人所想。汪老師巧妙運用搭建支架的策略,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想象畫面。
3. 鏈接生活,借助資料,想象畫面
低年級教材中的古詩多和兒童生活有關,教學中教師可找到古詩與兒童生活的聯結點,以此作為教學的切入口,幫助學生融入古詩的情境中去,更好地感受詩中的情感。一年級下冊《池上》描繪的是一個小娃撐著小船去荷塘里偷采白蓮的情景。雖然詩中寫到的荷池、荷花、蓮蓬很多學生都見過,但他們大都沒有獨自劃船、偷采蓮蓬的經歷。筆者在教學時抓住“偷”字,以“你瞞著大人偷偷地做過什么事”這個問題拉近古詩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學生回憶起獨自在家時偷吃、偷看電視等經歷,重燃當時或激動,或緊張的心情,從而體會到小娃內心,感受小娃天真可愛的形象和詩歌中蘊含的童真、童趣。
(三)知人論世正三觀,在融合教育中積累古詩
知人論世,是詩教的新視角。教學時,從詩人相關資料引入,或勾連已學古詩,比較中了解詩人的詩風和詩品,弘揚詩詞的優秀文化。如筆者在教學《夜宿山寺》時,引入李白人生第一次仗劍出游,沿長江東下尋仙訪友。年僅23歲就寫下許多著名的古詩,其中有幾首我們也背過。學生很快就能回憶起學過的《望廬山瀑布》《靜夜思》《贈汪倫》《古朗月行》。繼續學習《夜宿山寺》,開辦一場“詩仙品誦會”。讀“危樓高百尺”時,在拓展比較中發現已學的李白詩,多處出現“千尺、百尺”,初步體會李白喜歡使用夸張手法的浪漫主義色彩;讀“恐驚天上人”引出“飛在青云端”“舉杯邀明月”等對話仙人的詩句,知詩仙,初知詩人的追求和對美好的向往。最后小結:有了古人的奇思妙想及對美好的向往,才有后人不斷的追尋,發射嫦娥號、天宮號,問天探月。多么偉大的詩人啊!通過知詩人,品詩風,品人格中,饒有趣味地幫助學生積累古詩,又幫助他們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在朗讀和積累背誦中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文化底蘊。課堂教學時,激發低年級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采用多樣化的策略引發學生的共情體驗,這是古詩教學的靈魂;要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古詩數量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升美感,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楊艷.淺談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的策略——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古詩《池上》為例[J].語文新讀寫,2021(16).
[3]金燕.放飛想象,讓兒童在詩意中徜徉——部編版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