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 張琴
摘? ?要: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要求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師德師風則是衡量師資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有”好老師的重要論述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對照“四有”好老師的標準,高校一些教師存在理想信念淡薄、自我要求不高、治學不夠勤勉、缺乏仁愛之心等道德失范行為。針對高校師德師風存在的種種問題,應該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有”好老師的重要論述為指導,采取以下對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讓教師有崇高的追求;加強師德師風教育,讓教師樹立起敬畏之心;加強教師業務能力培訓,讓勤勉治學成為風尚;完善制度建設,創設讓教師安心從教的良好環境。
關鍵詞:“四有”好老師;師德師風建設;高校
中圖分類號:G62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3-0107-03
當今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要求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有”要求,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有”好老師的重要論述為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管是哪一類的高校,根本任務都是立德樹人,都應該致力于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不是對哪一層級的教師提出的要求,而是對所有教師提出的根本要求。只要是教師,就應該以“四有”為標準要求自己。教師這個職業的神圣性體現在,它是培育人的,而且教師本人的德行修養、學識水平,能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教師這個職業之所以受到社會的尊重,就是因為社會普遍認為,教師品德高尚,學識淵博,而社會對大學教師又尤為尊重,認為大學教師是研究高深學問的,當然,對其德行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為社會一般把學識與德行關聯起來,認為學識高的人,德行也必然高。而事實上我們必須承認,一般高校教師的學識水平和德行修養與社會的期望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一、高校教師道德失范現象論析
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成才,更要讓學生成人,只有成為“大人”,才可能成為“大才”,這是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題中應有之義。如果高校把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為“大人”和“大才”,那對教師自然會有更高的要求,不僅表現在學術上,也表現在師德修養上。對照“四有”好老師標準,高校一些教師離這個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比較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名利觀念比較重,缺乏長遠目標
看重自己的名聲,獲取應得之利,這應該屬于人的正常追求,教師也不例外。特別是名聲,一個教師重視自己的名聲,并為此付出自己的辛苦勞動,更是應該予以肯定。事實上,無論是高校還是國家,對那些為高等教育事業付出艱辛勞動、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不僅給予榮譽,也給予物質上的獎勵。我們這里批評的是個別教師以名利為追求目標而損害高等教育事業的現象。比如,個別教師熱衷于搞項目弄錢,卻忘記了“教書育人”這一教師之首要職責。個別有一定影響的教師到處講學,而不把教學工作當回事,放任學生不管。一些教師為追求榮譽做表面文章,而不愿在教書育人上踏踏實實下功夫,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還有一些教師缺乏長遠規劃,在科研上做不得冷板凳,在教學上下不得真功夫,得過且過,暮氣沉沉。一個人沒有進取心,自然會在言行上表現出來,那些沒有進取心的教師其消極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二)自我要求不高,不能為人師表
高校教師自身的道德水準與社會對高校教師的道德期待還有一定的距離。近年來頻頻曝出的高校教師道德失范事件,給高校教師群體的聲譽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客觀地說,高校教師就其作為一個群體而言,在道德上是一個比較自律的群體。但就教師個體來看,道德行為失范者并不在少數。《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通知》中說:“在市場經濟和開放的條件下,高校師德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有的教師責任心不強,教書育人意識淡薄,缺乏愛心;有的學風浮躁,治學不夠嚴謹,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嚴,言行不夠規范,不能為人師表;個別教師甚至師德失范、學術不端,嚴重損害人民教師的職業聲譽。”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是為人師表的典范,他們的道德失范行為,不僅使自己和家人蒙羞,還會使教師這個職業以及學校的聲譽受損。
(三)治學不夠勤勉,缺乏扎實學識
我們不難理解,剛入學的大學生應是以崇拜的心情看待大學教師的,在其眼中大學教師皆為學識淵博的學者、專家、教授。“大學”這一概念與高深學問本就不可分割,而這一內涵已為人所熟知,因此,大學生進入大學自有一種神圣感,對大學和大學老師會油然而生發出一種敬畏感,并因此對未來的大學之生活充滿期待。而我們的大學和老師能滿足學生的期待嗎?高校教師作為一個學術群體,其整體學術水準確實已有顯著提升,這當歸功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但也要看到,教師個體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部分教師自我要求不嚴,不思進取,缺乏刻苦鉆研精神,不關注學術前沿,知識陳舊,照本宣科,缺乏擔負培育時代新人重任應有之能力。這種情況在普通本科院校比較嚴重。現在高校特別是普通高校存在著一個頗需關注的問題,即一些教師的學識不夠扎實,缺乏應有的科研能力,這對教學也會帶來較明顯的負面影響。
(四)缺乏仁愛之心,不夠尊重學生
有人做過高校專任教師與學生交流情況的調研,58%的教師能夠經常與學生交流學習生活情況,39%的教師為“有時”。如果這個調查可靠的話,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有40%左右的教師很少與學生交流,有交流也是零星的、偶發的。我們因此可以判斷,教師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缺乏對學生的關心,他們只是以教書為職業,而沒有把育人當事業。據筆者的觀察,高校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不懂得尊重學生。表現在工作上:以應付的態度對待工作,不認真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敷衍了事。課堂本是最神圣的地方,而這些教師的課堂卻成了學生最難熬的苦難之地,教師無所用心,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沒有效率的課堂實質上就是在浪費學生的生命。表現在與學生的交流交往上:學生辛苦完成的作業卻得不到應有的反饋;與學生的約定不履行;與學生交流缺乏親和力,甚至與學生發生肢體、言語沖突。有些教師還讓學生幫自己做私事。
二、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對策
大學建設的關鍵在隊伍,沒有一支“政治能力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就談不上一流人才的培養,而“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師德師風建設應該是每一所學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嚴格制度規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導。”[3]針對教師道德失范行為和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要求,高校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讓每一位教師都能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
(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讓教師有崇高的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沒有了理想信念,就會得軟骨病。這個“精神之鈣”的比喻,不僅可以用在黨員身上,也可以用在教師身上。沒有了理想信念,教師也會得軟骨病,禁不起誘惑或扛不了挫折,腰桿就不硬,身子就挺不直,人生就會迷失方向,碌碌無為而不能有所成就。為人師表的教師如果沒有理想信念,如何讓學生信服?高校教師不僅要成為某領域的專家、學者,也要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導學生刻苦鉆研、學有所成,將來為國家事業發展和民族進步貢獻力量。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才是關鍵,而人才的培養,教師是關鍵。因此,教師要有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責任擔當意識。唯有堅定此信念,方能有行動上之自覺。每個教師都應該立足本職崗位,根據學校的人才定位,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理想信念教育的開展要常態化、制度化。首先,要健全教育主體責任制度,明確對教師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體,在組織領導上保證教育的有序有效開展。高校黨委及二級黨組織對理想信念教育負有主導性作用,對教育效果負主要責任。其次,要完善學習教育制度。教育要能夠持續有效地開展,必須制度化。高校黨委及二級黨組織要把對教師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通過完善的學習機制保障教育的持續有效開展,使學習的成效在制度上得到保證。最后,要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除了正常的會議、培訓等常規教育外,還要安排一些參觀考察、實踐研修等活動,把教育活動實踐化、生活化,在教育實踐中堅定教師為黨和人民教育事業奉獻終生的理想信念。
(二)加強師德師風教育,讓教師樹立起敬畏之心
教師這一職業是培養人的工作,其德行對培養對象的影響很大,因此,教師的職業道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教育部等有關部委也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規定來規范引導師德師風建設。良好的師德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會產生很大影響。唐代韓愈曾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中國古人是把傳道放在第一位的,傳道就是教師用自己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學生,而這些思想、品德是在生活實踐中得到確認的。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傳道的資格,傳道者一定是對“道”有深刻領悟而且身體力行的人,這就是古人所謂的“人師”。“人師”用自己的品行影響、教育學生,教他們怎么做人。對于當代教師,既要有堅定的政治品格、高尚的職業道德,還要有健全的人格,這是作為教育者的根本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教育者并不是天然地就能夠成為一個好的教育者,需要不斷地接受教育。鑒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對于教師的師德教育要常態化、制度化,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要帶領教師認真學習國家對于師德師風建設的相關規定,讓教師從思想上認識到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知道應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在教育實踐中,要樹立師德典型,用典型的事跡去教育影響教師。而對那些違反師德師風的行為,而敢于亮劍,堅決予以教育、懲罰,并用這些反面事例去教育教師,讓他們心生畏懼。典型示范是引導教師應該怎么做,而反面警示則告誡教師要規范自己的言行。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反面警示更能發揮教育作用。當然,反面警示只是對觸犯底線行為的一種提醒,師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鼓勵他們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三)加強業務能力培訓,讓勤勉治學成為風尚
既要重視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視加強教師的業務能力培訓,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高校教師的業務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科水平,二是教學水平。現在我們對教師的業務能力培訓主要放在教學水平上,希望通過改進教學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方法很重要,沒有好的教學方法,難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無從得以體現。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教學方法一定是建立在扎實的學識基礎上的,教師如果沒有扎實的學識,就難以駕馭課堂,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但必須建立在扎實學識的基礎之上。優秀教師之所以能夠在課堂上從容自若,源于其深厚的學術功底。現在我們談教學方法多了些,而談學識少了些,其實學識更為根本,沒有教師學識的支撐,再好的方法也發揮不出什么作用。當然,現在知識更新快,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多,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方法和方向的引領者。因此,在新時代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高校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也要有高超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高校要加強教師的業務能力培訓,不僅要通過鼓勵教師參加學歷學位進修、國內外訪學、學術交流等活動提升專業水平、掌握學術前沿動態,也要通過集體備課、教學能力培訓等方式提升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全力打造一支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學校及二級教學機構要在培訓經費上做好充足預算,為教師的業務能力提升創造條件。外因是條件,內因起決定作用,教師業務能力提升的關鍵在教師,教師要有危機意識、責任意識,本著對高等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刻苦鉆研、勤勉治學,以深厚的學識、精湛的教學藝術贏得學生的尊重。
(四)完善制度建設,創設教師安心從教的環境
良好的制度、政策,能夠引導教師積極向上,使其行為與學校的事業發展和國家的需要保持一致,而壞的制度、政策,則會制造不利于教師成長的環境。高校在制度設計中要考慮制度內容對師德師風可能產生的影響。比如,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職能,高校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是其職責所在,而且科研與教學也是緊密相關的,從事的科研方向與教學任務一致,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但如果超出了教師應當承擔的能力,就會讓教師不堪重負而無心教學。教學工作量過重也是一樣,會讓教師疲于應付而沒有精力去思考,一個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的教師是不可能把課上好的。在一些高校,一個教師承擔多頭教學任務是不罕見的,再加上必不可少的科研工作量,各種工作強度下,教師既不會把教學工作做好,也不會把科研工作做好。因此,科學地設定教學、科研工作量對于教師安心從教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職稱晉級制度對教師的行為也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既要把條件制定得科學合理,也要發揮制度在引導師德師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職稱評審方面,政策要向那些在師德師風方面表現突出、在學生和同事中口碑較好的教師傾斜。淮陰工學院在這方面做得就比較好,對那些評上師德標兵、教學名師的教師,在職稱評審、職務晉級方面都給予特殊的政策傾斜,較好地推動了學校的師德師風建設。
參考文獻:
[1]? ?何祥林,程功群,任友洲,等.高校師德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基于湖北省H高校的調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53-59.
[2]? ?劉紅英,王雪起,魏尚.高校師德師風的現狀與對策:基于天津市部分高校的調研[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8):49-50.
[3]?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6-9.
[4]? ?田芝健,胡小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思政課教師后備人才培養若干重大關系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5-18.
[責任編輯? ?衛?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