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要不斷強化人才支撐,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造傳統制造產業,完善優勢產業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在轉型中培育新動能,破解東北經濟增長困局,實現東北地區工業振興和產業安全。
關鍵詞:東北地區" " "制造業" " "高質量發展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對推動東北地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推動東北地區新一輪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1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改革開放以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尤其東北地區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更多是依靠資源要素再配置帶來的效率提升,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為傳統產業賦能,促進傳統產業向更加高端、更加智能、綠色低碳發展。
二、東北地區制造業發展現狀
《中國工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3 年東北三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為 16671個,制造業資產總計為1209475.26億元,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制造業資產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3%、1.32%和 0.86%(見表1)。東北三省的整體制造業企業個數、資產總額甚至低于江蘇、浙江其中一個發達省份的制造業企業個數與資產總額。
由表2的各項指標可知,2023年東北地區制造業整體的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9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56%,尤其黑龍江省制造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3.6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2%,利潤總額與投資收益均低于江蘇、浙江一省規模,盈利能力明顯不足,東北三省整體平均用工人數遠少于江蘇、浙江等發達省份,制造業盈利能力相對較弱,就業崗位提供不足。
按照 2017 年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可將 31 個制造業細分行業按要素密集度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三類產業,如表3所示:
根據營業收入指標,將2023年全國及東北地區的三類制造業營業收入進行統計(見表4),發現東北地區整體上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占比較高,而技術密集制造業占比偏低,其中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比例比全國營業收入低12個百分點,資本密集型制造業比全國營業收入高21 個百分點,技術密集型制造業比全國營業收入低 9個百分點,三省的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占比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8%,且遠低于江蘇省、浙江省。
產業結構升級是增長方式發生改變的過程,產業升級的本質是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提升產業競爭力,東北地區傳統的發展方式對土地、自然資源的依賴形成了資源密集型產業,產業結構單一,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調整產業結構,傳統重工業轉型和升級迫在眉睫。
三、新質生產力推動東北地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從勞動者看,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其擁有更為先進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具備更高的創新素養和勞動能力。從勞動對象看,當前科技和產業前沿領域的探索極大豐富了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拓展了生產新邊界,創造了生產新空間,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在促進研發、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生產效率與資源配置效率上將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從勞動資料看,以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和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為平臺,在新技術、新產業作用下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產工具解放勞動者的同時提高了勞動復雜性,使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
(一)強化人才支撐,做好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培養集聚工作
東北地區產業平均利潤率低,相對而言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政府層面需發揮政策環境和產業基礎的優勢,打造更加開放的環境,完善支持創新人才發展的基礎制度,制定落實招才引智的創新人才政策,發揮創新型人才在形成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企業層面應探索更加合理的人才聘用制度、更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集聚人才要素以形成讓人才流入的正向態勢。高校層面要優化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著力培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如黑龍江省人社廳會同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等七部門出臺的《黑龍江省高技能領軍人才三年倍增計劃(2024-2026年)》,將符合條件的領軍人才按規定納入黑龍江省高層次人才服務范圍,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休假療養制度,從制度層面保障人才供給。
(二)推動數據要素與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協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對于工業制造業企業,數據不僅來自業務系統,企業自身生產設備與產品運行過程中都在生產數據。經過各業務環節的分析加工后的實時數據能最大程度反映生產和經營、運行情況,從而更及時地支持決策、調整計劃、預警風險、提供服務。伴隨著數字化深入,如果沒有相應的機制和標準來保障,數據質量無法達到使用標準,也就無法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制造業企業應推進數據標準生態系統建設,打通供應鏈上下游設計、計劃、質量、物流等數據,實現敏捷柔性協同制造,整合設計、生產、運行數據,提升企業預測性維護和增值服務等能力, 推動數據多場景復用,聯合軟件企業,基于設計、仿真、實驗、生產、運行等數據積極探索多維度的創新應用,如家居企業通過推進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設計,從事整體廚房、全屋定制和家居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形成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等。
(三)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進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
通過科技創新使制造業企業由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向技術密集型企業。制造業企業面向前沿數字技術,應堅持數字技術創新驅動,重視原始創新,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以科技生產力助推制造業深度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改善產品質量;通過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廣應用智能制造技術,實現定制化生產、自動化生產和精密制造、低能耗制造,提高生產效率;拓展技術創新和升級路徑,發揮數字技術的高鏈接性和強滲透性,以專注鑄專長、以配套強產業、以創新贏市場。政府應鼓勵企業、高校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通過構建產業集群,發揮新質生產力的規模經濟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及周邊地區發展,形成區域協同內驅力,協同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組合方式的優化和創新性配置,通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東北地區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要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利用革命性技術突破緩解要素錯配和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優化供需匹配,提升制造業經營效率。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余年來已取得重要進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東北地區制造業加快數字化轉型與科技創新,以產業升級為方向,推動產業體系向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方向發展,必將為東北地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引擎。
參考文獻:
[1] 王鴻志,龍海平.新質生產力世界一般特征的三重維度[J].新型工業化理論與實踐,2024,1(4):35-46.
[2]江源.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23,中國統計出版社,2023.
[3]廖安勇.東北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22.
[4]林毅夫.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發展態勢與新時代轉型升級展望[J].西部論壇,2018,28(6):1-6.
[5]劉文靜,王鵬林.推動東北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和建議[J].北方經濟,2023(4):7-10.
[6]黃東晶.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高端化發展水平及效應評價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3,42(4):34-42.
(作者單位: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