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群作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區域協調、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平臺載體,是集聚發展動能的重要引擎。蘭西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作為支撐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在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在生態建設、經濟發展、協同合作、人才匯集等方面實現突破。
關鍵詞:城市群" " "高質量發展" " "新突破" " "甘肅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城市群作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區域協調、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平臺載體,是集聚發展動能的重要引擎。城市群發展不僅要解決城鎮化的形態問題,更要發揮擴內需、穩投資、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的綜合作用。
一、推進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必須具備全局思維
(一)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需體現統籌性
推進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要承認客觀差異,通過統籌區域發展戰略,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以系統觀念推進城市群全面發展,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等重點領域,把握新發展階段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二)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需體現全域性
城市群發展的重要特征是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并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協調發展,其本質是促進全域發展,應當從戰略上認識、思考和把握區域發展布局。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既在于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依托特色、打造品牌、形成優勢,走質量之路、品牌之路、信譽之路,也在于著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協同性和整體競爭力,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以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的局面。
(三)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需體現長期性
城市群高質量發展不是應時之舉、權宜之計,而是立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選擇,必須長期堅持、持續推動。就甘肅省來說,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等發展短板是需要面對的最大現實。因此,推進蘭西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將對以往的發展路徑提出更高標準和更嚴要求,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發展的愿望和期待,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甘肅省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甘肅省兩個城市群的發展基礎
(一)在全國的發展定位
我國正在構建“5+9+6”的城市群空間組織新格局。從各城市群的發展定位來看,長三角、粵港澳以及京津冀定位為世界級城市群,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也是未來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區域。長江中游與成渝城市群定位為國家級城市群,兩大城市群地處長江經濟帶中上游地區,是東部產業轉移的首選地,隨著西部大開發進程的持續加快,城市發展有較大空間。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及關中平原城市群整體規劃能級較高,且核心城市具備較強吸附力,而蘭西城市群等中小型城市群在人口規模、經濟發展程度等方面與其他城市群仍有差距。與此同時,黃河流域生態系統上中下游差異顯著,上游以水源涵養為重點,中游以水土保持與污染治理為核心,下游則是我國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因此,蘭西城市群應當強化上游意識,擔好上游責任,以水源涵養為重點,建設西部生態安全屏障;關中平原城市群則以建成綠色生態發展示范區和國家創新高地為重要發展任務。
(二)在黃河流域的發展情況
黃河流域生態脆弱性強且自我恢復能力弱。長期以來,經濟欠發達的黃河上游同時承擔著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的重要任務,保護和發展的矛盾尤為突出。
從黃河流域9省區GDP占比情況來看,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總體呈現“東(部)強西(部)弱”“下(游)強上(游)弱”的格局。2023年,甘肅與青海兩省生產總值總量占黃河流域生產總值的比例不到5%,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等上游省(區)生產總值總量占黃河流域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4.41%,而位于黃河下游的山東省占黃河流域生產總值的比例已超過29%(見下表)。
黃河流域面積廣闊,資源豐富,具備良好的協作發展空間,但與發展勢頭迅猛的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相比,沿黃省份的經濟總量偏低,綜合實力較弱。盡管四川、河南和山東三省整體發展向好,有力地拉動黃河流域經濟帶整體發展,但并未對上下游其他省區產生顯著的聯動作用,流域范圍內各省區,尤其是城市群之間還未形成協調發展局面。2016-2023年,甘肅省對黃河流域9省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穩定在3.5%-3.75%之間,僅高于青海和寧夏,處于較低水平。
事實上,蘭西城市群的功能定位更多是基于地理位置、水域條件等因素,提出將生態優先放在第一位,且明確“量水而行”,水資源成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近年來,南北差距取代東西差距的趨勢日漸明顯。關中平原城市群作為橫跨北方多個省市的黃河流域城市群,勢必要在均衡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因此,蘭西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不僅關乎生態安全,也關乎“縮小南北方發展差距、促進民生改善的戰略需要”,意義重大。
(三)在所屬省份的發展情況
1.蘭西城市群發展情況
蘭西城市群中心城市蘭州和西寧的經濟發展水平顯著高于城市群內其他城市。2023年,蘭州市實現生產總值3487.3億元,占蘭西城市群生產總值的43.5%,西寧市實現生產總值1801.1億元,占蘭西城市群生產總值的22.5%;城市群內其他城市的生產總值均未達到千億元水平。蘭州、白銀、定西和臨夏四市實現生產總值5199.4億元,占蘭西城市群生產總值的64.9%;蘭西城市群三次產業結構為6:33:61,表現為一產較低,二產不強,三產被迫提升的態勢。9個市(州)的三次產業結構對比中,臨夏的第三產業占比相對較高,而蘭州、白銀、西寧、海東、海南的第二產業占比較高。
2.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情況
關中平原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穩步增加。2017年區域生產總值為17559.53億元,2019年為20232.89億元,2023年為29796.67億元,顯示出較快增長勢頭。城市群內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作為中心城市的西安市已進入萬億元水平行列。2023年,西安市實現生產總值12010.76億元,占關中平原城市群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0%,其次是寶雞市(12.2%)、咸陽市(9.7%),山西運城、臨汾兩市生產總值共占15.6%,甘肅天水、平涼、慶陽三市生產總值共占8.8%。就人均水平看,西安市2023年人均GDP 為92128元,居各城市首位,而平涼市和天水市居城市群末位。
三、甘肅兩個城市群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一)從空間結構形態來看,兩個城市群發育程度不同
蘭西城市群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交界地,是胡煥庸線以西唯一一個跨省區城市群,也是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的重要支撐,區域內各類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富集,人口經濟密度高于周邊地區,是西北發展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與此同時,蘭西城市群地處黃河上游,與其他城市群相比,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責任和壓力更大,屬于形成型城市群。
關中平原城市群地處關中平原廣闊的腹地,以傳統加工制造業為主,現代產業體系相對完整,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城市群中,關中平原城市群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最好,是區域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屬于培育型城市群。
(二)從發展情況來看,城市群整體發展特征明顯
1.城市群是甘肅省人口高密度集聚區,集中了全省50%以上的人口。從人口聚集程度分析,2023年甘肅范圍內蘭西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總人口1268.81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51.46%,其中城鎮人口816.78萬人,占全省城鎮人口的59.7%。人口的聚集,將為城市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提供人力支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2.城市群是甘肅省高質量發展重心區,集聚了全省50%以上的經濟總量。2023年,甘肅省范圍內蘭西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GDP為6429.06億元,占全省GDP總量的54.1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53.3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055.6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820.1億元,分別占全省三次產業的33.7%、50.4%和62.2%。
3.城市群高端產業比重小,經濟結構仍需調整。2023年,甘肅省兩個城市群經濟結構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為8.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2.0%,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9.4%。這是因為甘肅省兩個城市群產業結構中資源型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占主導,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育不夠。由于歷史、自然條件等原因,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與東部地區及長江流域城市群發展存在較大差距。
除此之外,甘肅省兩個城市群還存在著省際合作機制不健全、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覆蓋面不寬、生態環境本底脆弱、缺乏整體布局規劃等問題。
四、推進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建設生態保護的新典范
城市群在發展過程中要加強空間管控,吸引周邊地區更多農牧民聚居到城鎮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直接干擾,聯合開展黃河、湟水、渭河流域水污染以及大氣、垃圾等環境污染的治理與防控等工作。深度融入蘭西城市群“一帶四廊”生態格局。推動蘭州、白銀兩市融入黃河生態保護帶建設,臨夏、定西兩市融入洮河生態保護廊道建設。主動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兩屏、一帶、多廊、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推動平涼、慶陽兩市融入黃土高原生態屏障建設,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為重點,科學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動天水市融入渭河沿岸生態帶發展,建設以渭河水系為重點,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濕地灘涂等為補充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生態節點。
(二)建設經濟增長的主戰場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是擴大經濟總量。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新算力產業布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鞏固延伸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增進“四強”行動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二是提升創新能力。圍繞創新策源能力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強化,推動蘭州市建設成為我國西部具有創新引擎作用的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國家創新策源地和區域創新發展示范區。推動“一帶一路”沿線數據“西數東算”和國內東部地區數據“東數西算”協同發展,培育壯大數據要素市場。三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推進蘭州新區與西寧綜合保稅區的協作和職能分工,形成區域錯位發展新格局,將蘭州新區打造成為蘭西城市群的第三極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推進天水市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沿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的主軸線建設,平涼和慶陽兩市融入福銀發展帶建設。
(三)建設協同發展的新樣板
城市群的實質是分工協作、功能互補、有機聯系的城市組團,以整合區域優勢資源、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協調區際利益關系為重點,推動跨區域合作。蘭州和西寧作為蘭西城市群的兩個中心城市,將合力打造以鋰電為主的“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集群、以光伏為主的“清潔能源”高地、以鋁鎂合金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培育發展以高原動植物資源精深加工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天水、平涼、慶陽三市要主動承接大西安的產業輻射和帶動,在現代物流、文化旅游、能源資源和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加強與關中平原各城市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跨省域產業聯動發展。
(四)建設人才匯集的新高地
加強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為建設工業強省、文化大省和生態文明省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持,建設西北創新人才高地。出臺體現創新、貢獻、績效的科技人員激勵政策,努力營造干事創業、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探索打通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流動通道試點,不斷壯大技能人才隊伍。注重高端技能人才培養,落實拔尖人才培養扶持計劃,鼓勵各領域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成為領軍人才、拔尖人才,推動落實高技能人才參加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推進高技能人才評教授成為常態。加快建立培養、鑒定、評價高技能人才有效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導企業落實技能專家、首席技師、特級技師等崗位設立制度。
參考文獻:
[1]趙璟.空間的力量:西部地區城市群空間結構演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2]師博,何璐,張文明.黃河流域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態演進及趨勢預測[J].經濟問題,2021(1):1-8.
[3]方創琳.黃河流域城市群形成發育的空間組織格局與高質量發展[J].經濟地理,2020,40(6):1-8.
[4]李晶,王建兵.黃河上游蘭西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J].開發研究,2022(10):90-99.
[5]陳明華,王哲,謝琳霄,李倩.中國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差異及驅動因素[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23(6):60-72.
(作者單位:甘肅省經濟研究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