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萍 侍術英
摘 要:運用文獻研究法和邏輯分析法,梳理了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演變歷程,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重要特征,提煉了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熱點問題,旨在推進我國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新發展,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學校體育發展新征程。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演進;核心素養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High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SHI Xiao-ping,SHI Shu-y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sort out the evol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Based on fiv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ot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reform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power. Realize the new journ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yle modern school sports.
Key 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ourses; Evolution; Core quality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以中國現代化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教育強國、健康中國。學校體育必須助力三大國家戰略發展使命,提出高中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五育”并舉,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實施以來,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學科核心素養、健身育人等一系列問題,國內學者進行大量研究分析,但比較零散沒有系統。而新一輪的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工作即將開始,需要依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因此,本文以中國式現代化視角梳理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演變歷程,總結近年來我國學校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熱點問題,分析我國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發展趨勢,為推進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提供參考,實現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
1 中國現代化視角下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演變歷程
我國高中體育課程演變過程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是一脈相承,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時期,不同歷史時期我國高中體育課程形成時代思想、階段特征以及具體表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確立革命根據地紅色學校體育教學模式,形成為政治和軍事斗爭服務的學校體育思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7年)確立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要目的的學校體育課程體系,開創了體育課與課余體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點的育人機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2012年)確立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健康第一”的學校體育課程模式,學校體育逐步走上了內涵式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學校體育 (2012 年至今)確定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國特色學校高中體育課程,“五育并舉”育人實踐路徑。總之,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演變從建黨初期的“體育救國”到社會主義新時代“體育強國”,從毛澤東的“體育健身強國”到鄧小平的“體育普及強國”、江澤民的“體育外交強國”、胡錦濤的“體育競技強國”,再到習近平的“體育強國夢”,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正朝著人本性、科學性、全面性的方向發展和完善,在學生體育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課程內容的設計、課程效果的監測以及課程評價的實踐方面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熱點問題
2.1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視角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師資配備、場地設施管理問題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視角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班級還處于大班額,甚至超大班額存在,這將帶來師資配備、場地設施管理等系列問題。
1)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師資配備與場地設施問題
從歷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可知,2000—2021年毛入學率從42.8%增加到91.4%,在校生從938萬人發展到2605.03萬人,平均年增幅為75.9%,而體育教師2000—2021年間全國高中體育教師由4.17萬人增加到10.11萬人,數量穩步增長,平均年增幅77.2%,可見高中體育教師平均增幅稍高于高中學生平均增幅,相對持平,因此高中體育的生師比始終維持在260:1左右。另外,從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數量分析,發現2010年小學體育教師缺額為204678人、初中體育教師缺額為23492人,高中體育教師不缺,反而多出了17226名。但2015年小學體育教師缺額為131581名,初中、高中按照《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配備比例計算已經達到增額,分別為6672名和25812名,特別高中增額在5年時間內已經翻了一番。另外,2004年與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對比數據顯示,城市、縣鎮、農村高中體育教師數量分別為從23929人、30305人、6638人增加到40451人、55605人、5044人,城市、縣鎮數量都分別增長了69%和83.5%,農村比例總體卻減少24%。顯然高中縣鎮體育教師人數高于城市和農村,高中城市體育教師人數高于農村,農村體育教師比例逐年下降,可見城鎮與農村高中體育教師結構性不平衡,城鄉學校體育差距越來越顯著。
2)高中體育場館與器材治理與管理問題
我國高中學校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率和體育器械配備達標率情況逐年攀升,截至2021年底高中學校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率和體育器械配備達標率分別為93.66%、96.00%。為了統計全國部分普通中學體育場地滿足學校體育工作情況,以調查全國部分省市526所學校,依據《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以18班、24班、30班、36班的班級數量來配置學校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器械體操區的數量能否滿足學校體育工作需要調查結果,普通高中人數標準為50人/班。經計算,高中學校體育場地18班生均面積為9.43平方米,24班生均面積為9.38平方米,30班生均面積為8.24平方米,36班生均面積為6.53平方米。與國家規定的中學生人均活動面積20.1平方米相比差距非常明顯,高中體育活動場地面積嚴重不足。另外,高中體育場地配備基本標準進行調查時,在田徑場、器械體操區的配置中基本上有一多半的高中學校滿足體育工作需要,但是籃球場地的配置無法滿足體育工作需要的情況,相比排球其他場地更為突出,可見高中對籃球場地的需求度高于其他場地。另外,城鄉學校體育場地分布情況,以城鎮學校體育場地居多,占比90.72%;農村中學校體育場地占比相對較少,占9.28%,約十分之一。顯然,高中體育場地城鎮數量高于鄉村數量,反映出我國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從高中學校體育場館與設施不同治理主體權力配置情況來看,政府、學校、相關“第三方”擁有不同的治理權力,政府擁有對學校體育場館與設施的所有權、強制權、處罰權、管理權和監督權,政府是治理的權力主體,而學校擁有管理權和一定范圍的強制權、處罰權和監督權,相關“第三方”監督權和一定范圍的管理權。可見,學校和相關“第三方”的權力配置不足,抑或是只有“名義上”的權力。
2.2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視角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區域支援問題
黨的十二大提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那么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需提質增效。為了縮短東西部學校體育發展不平衡,國家體育總局從1998在第一次體育援藏工作座談會開始,2001年出臺《國家體育總局關于支援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10年出臺《關于支持促進西藏體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體育援藏工作實施方案及責任分工》《關于體育援疆工作方案和責任分工》等培養了許多西藏運動員,組建了西藏登山學校,開展協調、引導、動員各對口援藏省市體育局在體育設施建設、人才培養、運動員帶訓等方面工作。2019年國務院扶貧辦和省市扶貧部門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計劃,探索了體育設施共建共享,體育旅游、文化、教育、產業、賽事等融合發展的多種支援與協作模式,從而突出體育特色,助力脫貧攻堅。雖然國家體育總局通過東西部學校體育支援與協作政策,縮短東西部差距,但是從整體而言仍存在相關配套制度少、支援層次較淺,協作不全面、長效機制缺失等問題。當前我國體育支援與協作缺乏頂層設計,協作制度化保障不足,造成了體育協作項目運行成本高、協調難度大、財政轉移支付扶貧資金不及時等問題。其次,對西部體育需求信息掌握不足,導致援助計劃“失靈”。由于交流溝通不足,存在項目建設標準與受援方地區發展的實際需求不吻合的情況。
2.3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視角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文化與思政問題
近年來,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始終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為目標,堅持“健康第一”和“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具體實踐來看,還存在三個方面問題。第一,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生身心健康問題。目前小學和初中學生的達標率和優良率逐年增加,但高中生體質測試成績仍停滯不前,很多高中在“高考觀”影響下以犧牲自身健康為代價來提高文化課成績。部分學生經常鍛煉的目的也主要為了在學習高壓中不患病,而不是達到強健體魄或獲得純粹的運動愉悅感,甚至有些學生常年不參與體育鍛煉導致心理疾病。如果長期以往下去,學校及體育教師既不關注學生體能鍛煉,也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很難解決高中階段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第二,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賽事文化問題。在新發展階段下,面向人人的常態化高中體育競賽氛圍是我國青少年體育競賽的根本目的與任務,良好的高中體育文化既是培養高中生正向的體育價值觀的重要手段,也是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現實保障,但我國普通高中學校體育常態化體育競賽機制未建立,廣泛的校園內班級、年級聯賽體系還不健全,單一的賽事組成形式也無法滿足不同技能水平及多樣化體育需求的學生。體育競賽的氛圍受制于體育文化育人環境淡薄,對校園體育文化節等活動的建設意識淡薄,對體育塑像、體育標語等體育文化象征性事物的建設認知不深,影響了高中校園體育文化宣傳。第三,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思政問題。近年來課程思政融入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研究成為關注焦點,在國家踐行“大思政”背景下,課程思政與體育與健康學科融合發展,是當前體育學界或教育研究者面臨的一大難題。課程思政最早是融入高校學科課程,但作為高中體育課程融入也是非常必要,高中體育課程肩負著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培育終身體育運動習慣的重要職責。與此同時,高中生是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理想信念,勇于社會責任的關鍵時期。但高中體育教師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認知淡薄、實施方法單一、執行力較差、思政資源開發不主動,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感知較少,接受度較低。
2.4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視角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綠色教育”問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鍵在于堅持綠色發展。中國自古以來就將體育實踐、外部環境、身心健康等看做是一個整體,所謂“和合文化”。國外20世紀60年代提出體育課程“綠色教育”理念研究,而國內最早發表2007年在懷化學院學報《芻議“綠色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師的“綠色素質”》,可見國內關于體育課程“綠色教育”相對于國外研究具有明顯滯后性,通過中國知網搜索“體育綠色教育”關鍵詞,發現國內文獻僅69篇,其中大量研究方向涉及小學體育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的“綠色教育”方面,對于高中體育課程涉及研究寥寥無幾。我國許多高中的體育環境建設并不完善,體育場地不規范、設備器材嚴重不足,且學生活動空間非常有限,高中新課標要求課程內容根本無法展開,體育與健康課程大都是采用“放羊”的形式,高中“綠色教育”環境創設嚴重不足,阻礙了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綠色教育”理念實施。
2.5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視角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設置國際化問題
目前,“核心素養”是國際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我國《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及《“2030年健康中國”規劃綱要》也非常關注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關注學生的健康教育。如何圍繞學生養成健康、活躍的生活方式,已成當今教育界的焦點話題。其中楊啟光、袁欣(2019)提出中小學校應重視健康教育課程,加強與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融合,以家校社一體化推進國際健康教育發展。王靜(2019)提出我國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與國際化接軌思路。翟芳、季瀏(2022)分析了美、日、俄、芬蘭、新加坡、新西蘭等6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提出以核心素養引導建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是當前國際的主流趨勢。然而我國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設置存在健康意識淡薄、教師信息素養不足、教學過程互動缺失、教學情景創設障礙、教學方法適切性低、教學效果難以評定等問題。高質量發展時期核心育人問題,但是育人前提問題受到挑戰現實,值得思考,如何來看待這個問題,世界命運共同體,我們需要給世界提供好的教學經驗。
3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對策
3.1 構建和實施體育學習共同體,加快提升新時代體育教師教學素養
目前,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以大班額體育課為主,新課標下體育教師面對大班額教學需要具有超強的教學素養,具有極強集體教育與整合優化資源的能力,但這些方面能力體育教師還是非常不足。因此要加快提升新時代體育教師教學素養。通過構建和實施體育學習共同體,實現師生在“教”和“學”融合中高質量和情感交流共同學習,突出了“活動化”中體育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實施與學生體育的學練、體驗、品行高度融合,開發和利用了學生差異資源,也體現教師在新課標要求下教師教學素養實踐探索。
3.2 充分發揮在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和管理方面中不同主體的作用,甄選適宜學校體育場地與器材的治理結構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和管理好壞直接決定了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效果和學校體育發展,對全民健身計劃、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三大國家戰略起到助力作用,因此充分發揮在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和管理方面中不同主體的作用,實現差異化治理是各級各類學校體育管理必然趨勢。針對不同的治理需要選擇不同的治理結構,如以政府為主導的“塔式”治理結構,以學校自治為主“環式”治理結構或以“第三方”為主“網式”治理結構等等。改變以往政府在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權威主體,學校和“第三方”治理缺失現狀,展現政府監督管理保障性、學校治理的主體性,“第三方”協助治理的能動性,不同主體既是“掌舵者”又是“劃槳人”,明確職責,各負其責。
3.3 推動城鄉一體化體育教育資源均衡化,落實相關體育教師系列政策
加快城鄉體育教師結構調整,改革并健全城鄉體育教師培養體系,精準指向缺口數量大鄉村高中體育教師培養,加強定向招生和定向培養,引導大學生服務農村高中。鼓勵退役優秀運動員、優秀教練員兼職扶持學校體育工作,鼓勵有意愿當體育教師的人群進行成人學歷教育或教師資格培養認證,鼓勵有體育專項特長的家長和社會人士志愿支援學校體育工作等。加大鄉村體育教師研究生培養力度,在鼓勵小學體育教師和鄉村體育教師在職本科學習深造、有條件的城鎮中小學體育教師在職攻讀研究生提高學歷層次的同時,也可將體育教師的提升學歷與在職繼續教育相結合。同時,立法保障體育教師同等待遇,與時俱進更新體育教師工作量、權益、考核、要求、培訓等方面政策,以法律意識和法律制度確保落實體育教師待遇。
3.4 實施綠色教育情境化迎合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目標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校體育著眼創設綠色教育情境化。綠色教育情境化實施過程中主要包括“師生與生生和諧”“師生與教學環境的和諧”“學生自身的和諧”等,師生與生生和諧體現在體育課堂上營造和諧、公正、民主、平等的情境。人與環境的和諧要營造優質、健康、和諧、環保的體育鍛煉場地,學生自身的和諧即培育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能力,學生個體的健康和諧發展。總之,高中學校綠色體育即和諧教育情境化實施,需要教師教學理念不斷更新,運用先進方法和手段服務于“教”和“學”,打開高中體育教學新局面,迎合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目標。
3.5 培養出適應全球化發展的國際化健康人才
黨的二十大中國教育現代化提出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充分注重對學生身心素質的雙重健康培養。高中體育健康課程緊跟國際化的體育教學觀念,充分地汲取世界體育健康精神,培養高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注重課程內容健身性和文化性的融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結合、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結合,課程設置即要向國際化看齊又要保持和發展民族體育特色。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來獲取最先進的體育新知識和鍛煉方法,不斷刺激體育健康課程教學的改進和優化,提高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同時兼顧先進性。
4 結語
縱觀我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脈絡,學校體育折射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體育教育助推或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學校體育功能、價值應有更大的格局、更寬廣的視野。因此,我們應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教育強國要求,解決好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體育與健康課程發展問題。面對大班額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體育教師落實好“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選擇適宜學校體育場地與器材的治理結構,實施綠色教育對標新課改和素質教育,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向促進”培育國際化健康人才。
參考文獻
[1]潘建芬,胡峰光,韓金明.新時代我國體育教師隊伍結構分析與配置優化策略研究[G].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019.
[2]袁圣敏,吳鍵.新時代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的數量配備現狀與隊伍建設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4):393-401.
[3]張吾龍,胡德剛,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育場地器材均衡發展的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6):649-652.
[4]孫成林.我國市域學校體育場地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5):506-512.
[5]谷之旸.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育場地與器材的現狀調查分析[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22.
[6]潘建芬.體育課大班額教學的實然因素與應然素養[J].體育教學,2017,37(10):10-12.
[71]國務院.黨的二十大報告[Z].2022.
[8]譚天美,歐陽修俊.我國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研究的回顧與省思[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34(2):65-72.
[9]王科飛.協作治理視域下東西部體育支援與協作治理研究[J].體育學刊,2021,28(2):28-34.
[10]徐麗雪.課程思政在高中體育課程實施中的瓶頸分析與解決路徑[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1.
[11]劉成義.課程思政融入高中體育課堂的理論建構與推進路徑研究[D].阜陽:阜陽師范大學,2021.
[12]楊啟光,袁欣.基于健康素養的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國際經驗及啟示[J].體育學刊,2019,26(1):101-106.
[13]王靜.高校體育健康課程設置國際化發展[J].陜西教育(高教),2019(12):26-27.
[14]翟芳,季瀏.國際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構建的共性特征與經驗啟示[J].體育與科學,2022,43(4):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