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現階段,小學英語教學不僅要使小學生學習掌握基礎的語言知識,還要讓小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形成價值體系,重點培養小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科素養;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林玉紅,福州市盤嶼小學。
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教”和“學”的模式比較固定,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教師通常居于教學的主導地位,教師只是單方面地講授、傳輸書本上的知識,而讓學生被動地吸收、消化,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本文探討了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英語能力。
一、學生自由結組,完成學習目標
構建明確而具體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沿著既定目標前進,這樣學生的學習效能才能不斷提高。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小組構建過程中需要讓學生了解合作學習的內容,進而讓學生的學習效能不斷強化,讓學生在彼此互動中提升學習質量。
比如,“Asking the way”單元教學中,需要幫助學生理解對話,并學會運用句型“Where is the ...?”問路;需要學生學會運用“near、next to、behind”等方位表達方式。此時教師則可以讓學生自由組成不同小組,共同繪制本單元所學習內容的思維導圖,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這樣小組合作便會圍繞單元核心內容而展開,所繪制的思維導圖也更加具體、形象、重點突出。此外,學生完成思維導圖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小組創作的內容,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升。
二、開展多樣互動,加強溝通交流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溝通和交流。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也同樣需要注重引導學生理解英語表達內涵,幫助學生養成英語語言應用習慣,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交流和思維碰撞中加深對詞匯、句型的理解,讓學生能夠結合不同場景進行語言的靈活應用。
比如,教師在進行“Days of the week”教學時,便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就教材內容進行互動討論:“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I'm going to have an art lesson.”“Have a good time!”“You too.”。其次,教師在完成本單元教學之后,還可以讓學生就所學習的句型、單詞等內容進行延伸,設計對話內容,并通過小組對話的方式呈現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也讓學生在探索、練習中強化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如“The weekend is coming. Let's discuss what we will do.”“What about going to the zoo on Saturday and go to Park on Sunday?”。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小組成員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對話練習,并將對話內容拍攝下來在課堂上展示,更有助于激發學生進行對話互動練習的熱情,讓課堂教學內容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之中。
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感受英語學習的快樂
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提升學生的語言溝通有效性,而搭配趣味性表演、情景模擬則更加能夠提升學生的活動參與積極性,既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合作中來,又能夠讓學生的閃光點得以充分展示,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
比如,教師在進行“Seeing a doctor”教學時,便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情景劇的演繹。學生共同設計劇情,設計臺詞,進行練習排演,共同練習中充滿快樂,實現知識的增長,能力的進步。學生的英語學習不再是簡單的文本背誦,也非單純的詞匯記憶,而是能夠結合具體場景選用不同的詞匯、句型,既能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也讓學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力量。有的小組還進行了較長情景劇的排演,將經典電影、名著內容搬上講臺,更加激發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四、展開實踐探索,感悟語言魅力
英語語言的學習最終要融入生活之中,通過實踐讓學生掌握根本內涵。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實踐活動中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讓學生從合作實踐中感受英語語言的魅力。
比如,教師在進行“Helping each other”Part A教學時,環節設置層層遞進,由簡到繁,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反復操練教學重點。Role play環節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表演,在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同時,也給學生創造了真實的情境,達到學以致用。以主題意義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避免文本處理的碎片化,整合語言技能、文化知識和學習策略等內容,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意識。創設具有關聯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英語學習活動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提升他們的英語核心素養。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文本結構與主旨,對核心內容進行有邏輯的表達。
五、開展項目化學習,強化英語邏輯思維
項目化學習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為導向,聚焦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英語學科的項目化學習旨在聚焦英語核心素養,研究深度學習,致力于項目化學習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常態化應用。比如,在教學“Children's Day”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索兒童節的時間、由來以及風俗,完成思維導圖。根據獲得的信息以及交流結果闡述兒童在這個節日可能會做的事情。回歸到學生自身所處情境,討論自己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要進行的活動。本節課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在有意義的語言學習環境中,借助學習資源,以完成任務為目標進行語言實踐。
再比如,在教學“Tall buildings”時,教師根據單元主題設計前測表并確定驅動性問題“Which floor do you live on?”,并對驅動性問題進行分解,形成子問題鏈。教學中,教師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前鼓勵學生動手收集Tall Buildings圖片,課中通過讓學生觀看視頻再次加深對生活中Tall Buildings的認知,課后鼓勵學生圍繞Tall Buildings展開寫作。教學中通過播放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借助板書樓層簡筆畫,進行基數詞到序數詞的學習,并展開自由談話。圍繞居住環境這個主題創設情境,以“Listen and guess.”激趣,導入課題,激活學生已知,有效帶領學生進入新知學習。課中遵循邏輯順序與認知規律,先整體后細節,先理解再應用,在主題語境下,圍繞“Where? Which floor? What? Who?”四個關鍵問題展開教學,層層遞進,為學生搭建語言支架,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對自己的居住環境進行描述,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六、創設主題語境,激活學生學習熱情
主題語境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通過創設與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融合主題語境,通過主題探索,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例如,“Seeing a doctor”與“Food and health”屬于同一個主題語境,即人與社會。話題可以圍繞Healthy Life為中心,具體分為看醫生、給建議、健康生活等,將其串成一條主線,學生在教師所布置的任務驅動下,英語學習的熱情高漲。有的扮演醫生,有的扮演病人,有的扮演護士。通過角色扮演,學生的表演能力、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對于主題意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七、融合英語學習活動觀,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以主題意義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讓學生學習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運用聽說讀寫看等技能,理解和表達意義意圖和情感態度,發展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在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通過提問,讓學生感知文章主題,通過閱讀獲取與梳理信息,然后進行概括與整合,加深了對主題語篇的理解。通過開展應用實踐類活動,讓學生將主題學習內容內化于心,通過實踐應用來檢測學習效果。
八、語言知識與文化學習并重,促進表達得體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包括詞匯、語法、語音,多以割裂的板塊呈現,導致學生的詞匯、語法、語音知識是增加了,但學生并不會運用,更不用提得體表達了。在語篇中,將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融合學習,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識,學習不同情境下的表達,學習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得體表達。融合知識與文化的語篇是具有情境性、開放性的,讓學生與文本互動、學生與作者互動、學生與社會互動,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活動讓學生探索得體的表達方式,促進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展現良好的語言素養。
總而言之,隨著小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英語核心素養培養開始受到重視。為進一步幫助學生打好英語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新課改對小學英語課程提出的要求,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展開口語教學活動、游戲互動活動、跨文化思考活動和故事創新活動,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岳志堅.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J].教學與管理,2021(32):60-62.
[2]陳曉霞.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方法探討[J].山西青年,2021(8):175-176.
[3]黃菱菱.小學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人文底蘊的教學實施[J].英語教師,2021(18):71-74.
[4]楊詩融.例談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思考與實踐[J].新課程導學,2021(1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