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視域下,各類學校、各門功課都應充分發揮育人的價值功效對學生展開思政教育。政治作為高中階段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與課程思政之間存在天然性的聯系。鑒于此,應立足高中政治與課程思政的內在聯系,把握兩者之間的連接點,基于協同育人的價值,全面加強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建設。文章以此切入,基于兩者雙向協同育人的價值功效展開了詳細探究,以期為相關學者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高中思政;立德樹人
目前,我國的課程改革工作逐漸進入新的階段,遵循“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課程思政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以真正實現三全育人。在這一背景下,高中所有課程都應秉承“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使學科教學與課程思政同向而行,逐漸形成一種協同效應。政治作為高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之一,既具有學科性,又具有價值性,旨在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行為習慣等。鑒于此,本研究精準把握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契合點,構建雙向協同育人的教育體系,旨在實現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與課程思政概述
(一)思想政治課程概述
思想政治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主要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以思想、政治和道德觀念作為載體,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影響,最終使相關成員逐漸形成符合社會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
鑒于思想政治學科的內涵,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具備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教育內容具備雙重性。科學性、價值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內容的主要特點。從科學性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課程中涉及的內容比較豐富、主題廣泛,幾乎囊括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社會等方面;從價值性的角度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任,旨在培養學生了解世界,養成科學、務實、客觀的思維方式;第二,教育目標具備綜合性。政治核心素養是對思政教育目標的詳細解釋,倡導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指向學科素養的要求,將其相互融合到一起,從整體的高度統籌安排教學,旨在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第三,德育主體具備單一性。鑒于高中階段的實情,思想政治課程成為對學生實施德育的唯一主體。但是在高考的壓力下,思政教師常常將重點集中到如何提升學生的成績上,忽視了該學科的本質,致使立德樹人的價值功效發揮不夠。
(二)課程思政概述
課程思政旨在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課程思政并非一門課程,而是以課程作為載體,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使課程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最終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出全員、全過程、全過程育人的新格局。基于諸多學者的研究,課程思政就是基于科學的育人理念,促進專業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聯系,通過開發課程資源、創新教學方法、開發育人平臺等,形成學科和思政教育的合力,最終形成一個“思政共同體”的格局。
課程思政具備綜合性和滲透性兩大特點。其一,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德育過程、內容和方式、參與主體三個方面。從過程上而言,課程思政應從教育本質出發,將其與各個學科整合到一起,并且這一過程是連續、不可割裂的;從內容和方式上而言,課程思政整合了多種資源,堅持因課制宜、因材施教的選擇,科學選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從參與主體上而言,課程思政不是思政教師的孤軍奮戰,而是由各個學科、學校管理人員的共同參與;其二,從滲透性上而言,課程思政教育倡導基于一定的載體,營造一定的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通過感受和體會優化思想品行。因此,課程思政極具隱蔽性,它借助知識和環境這一載體,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循序漸進地達到既定的德育目標。
二、高中思政課與課程思政雙向協同育人功效研究
(一)基于雙向協同育人,形成正確的三觀
高中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高中政治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協同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乃至人生的前途。但是對高中生而言,在成長的過程中,極易受到外界負面因素的制約,致使其“三觀”偏離正常的軌道,如果教師不及時加以關注,就會導致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嚴重制約了學生的長遠、全面發展。面對這一現狀,構建高中思想政治和課程思政雙向協同的育人體系,可基于協同效應,強化學生的政治覺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首先,從人生觀的維度上而言,人生觀主要包括人生目標、態度和價值方面的觀念。通過思想政治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雙向協同育人,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了解什么是人生觀、人生觀又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正確人生觀的價值、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同時思想政治和課程思政的協同教育中,還可結合高中生的實際情況,基于當前社會時代的背景,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努力成長為優秀的青年。其次,從世界觀的維度上而言,世界觀是人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包括自然觀、社會觀、歷史觀。當前,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變,我國面臨的西方攻擊越來越嚴重。鑒于此,基于思想政治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可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在協同教育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真正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最后,從價值觀的維度上而言,基于思想政治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有助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人進行客觀評價,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堅定的民族自信心、社會主義自信心,并將自己的強國、愛國之心深植于行動中,朝著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努力、奮斗,并從中實現個人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自主創業與誠信經營”時,教師可引入一個經營案例:本地有一位商人,其產業在短短的幾年內迅速發展壯大,他也成為當地屈指可數的富商。當有人探尋富商成功的秘訣時,富商總是毫不猶豫地說“誠信”。原來,富商以前只是做一些小產品的批發生意,由于他真誠、講信用,短短幾年內積累了大量的客戶。誠信經營不僅博得了同行和客戶的好評,還為商人的產品積攢了良好的口碑,使商人的產業迅速壯大。教師將具體的案例引入思政課堂,更有利于學生理解信用的重要性和作用,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三觀,提高了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二)基于雙向協同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基于學科特點滲透課程思政,構建雙向協同育人體系,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根本抓手。具體而言,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構建高中思想政治和課程思政雙向協同育人體系,使思想政治課程教育不再是“教書”,而成為“教書育人”,真正推進了“立德樹人”的深度,有效解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在思想政治和課程思政的協同中,彌補了兩者在育人中的缺陷,并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真正形成了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極大地拓展了“立德樹人”的深度。
其次,促使“立德樹人”的落實。在推進思想政治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時,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基于思想政治的相關概念、知識點進行拓展和融合,真正實現“以小見大”。同時在協同育人體系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學校的管理者,都從中獲得了提升與發展,促進了“立德樹人”的有效落實。
最后,有助于提升“立德樹人”的實效性。在“立德樹人”的要求下,教師必須堅持高效率的原則,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通過思想政治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教師可以基于課堂滲透和拓展,將“立德樹人”教育的指標和效能發揮到最大程度,真正提升了“立德樹人”教育的實效性。
(三)基于雙向協同育人,強化政治課程效能
思想政治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性學科,承擔著學科教育和“立德樹人”教育的雙重目標。但在傳統的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制約,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出現了嚴重的偏差,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極強的“應試性”,只以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成績為標準,忽視了思想政治學科中蘊含的育人價值。在這種錯誤的認知下,教師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知識灌輸,致使培養出的學生只會做題、不會做事。針對這一現狀,基于思想政治和課程思政雙向協同的育人體系,可以有效轉變思想政治教學“兩張皮”的現象,深挖教材中的人文素養、家國情懷教育點,在詳細講解知識點的基礎上,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進而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例如,在教學“自主創業 公平競爭”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熱點,滲透思政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方式,將教材中的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實現思想政治和課程思政雙向協同育人的目標。如在每年的“618”“雙十一”“雙十二”等電商活動中,許多商品迎來了大幅度的折扣,給消費者帶來了真正的實惠,許多人喜歡“拆箱”的感覺;同時,各個商家也紛紛開展了“好評返現”活動,消費者只要對購買的商品給予好評,就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現金返還。此外,還有少數商家以各種名義向消費者索要好評。這樣,本來是為了更好地反映消費者體驗的真實評價活動,卻因商家的不良操作導致評價失真,嚴重影響了商家的信用,沒有真實地反映出消費者的意愿。“好評返現”不僅不利于商家的發展,而且損害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這看似是商家與消費者“雙贏”,實際卻造成“雙輸”的結局。那么,如何正確看待“好評返現”的現象呢?基于雙向協同育人的理念,教師引入現實中的例子,能夠讓學生綜合運用教材中的政治原理進行分析和解答,將理論聯系實際,更有利于發揮政治教學的價值,以及高中思政課與課程思政雙向協同育人的功效。
(四)基于雙向協同育人,完善政治課程體系
思想政治作為高中階段最為重要的課程,是強化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課程之一。鑒于傳統思想政治課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構建思想政治課程和課程思政雙向協同育人體系,促進了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的優化,極大地推進了課程體系的完善。
一方面,從課程內容上而言,在協同育人視角下,思想政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學視角隨之拓展,不再局限于教材中,而是基于課程思政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將其中的人文素養、家國情懷等內容進行整合、補充等。這不斷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促進了政治課程體系的豐富、完善。
另一方面,在協同視角下,思想政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灌輸中,而是基于豐富的教學方式強化教育效果。例如,教師可基于多媒體信息技術,將課程思政內容呈現出來,以此打開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思考、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觀點;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實踐中,使學生受到教育和啟發。因此,從這一層面上而言,思想政治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促進了政治課堂教學的創新,使思想政治課程體系更加完善。
三、結語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和課程思政之間猶如“骨骼”和“血液”,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促進兩者的有機結合、構建雙向協同育人模式,可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三觀,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并促進思想政治課程體系的完善,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鑒于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唯有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尋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和課程思想的契合點,構建兩者同向協同的育人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科育人價值,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王德明. 議題式教學: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J]. 中小學班主任,2022(24):4-8.
[2]李高峰. 普通高中思政課與課程思政雙向協同育人功效的實踐探索[J]. 求知導刊,2022(29):107-109.
[3]丁秀美. 基于課程思政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新路徑[J]. 求知導刊,2022(15):41-43.
[4]石意明. 基于課程思政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新路徑[J]. 知識窗,2020(11):130.
[5]遲美楠. 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J]. 文教資料,2020(33):113-115.
(責任編輯:張涵淋)
*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普通高中思政課與課程思政雙向協同育人功效的實踐探索”(課題編號:GS[2022]GHBZX07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