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娜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新高考政策的落實和發展,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對高中階段學生的德育,這使高中思政教學的德育功能得到了較高關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作為一門具有綜合性、活動性、思想性的學科,能夠將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融為一體,其中實現德育是該學科教學的根本目標。文章從當前德育的現狀出發,分析了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幾點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中教育;思政教學
一、高中思政課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
(一)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
在我國,應試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其所帶來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由于應試教育的核心在于考試,所以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以考試成績為中心開展的,教學成為一套固有的流程、從教到學到練到考的無數次循環,重視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非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學生獲得的大部分是知識,而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被忽視,最終造成了德育與智育之間發展的不平衡。
(二)教師自身的德育意識不足
在實際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課堂上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但由于很多教師的德育意識不足,導致在實際的教學環節,教學觀念相對片面,大多照本宣科,認為只要講好教材中的內容即可,不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德育滲透,這也是高中思政課堂上德育功能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在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影響下,各種思想觀念之間發生碰撞,有的觀念可以相互融合,有的則彼此矛盾,這都為高中思政課堂的德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果高中思政教師無法正確理解和把握不同的思想,就難以發揮思政課堂的德育功能。
(三)對思政學科缺乏重視
在很多學校和家長的認知中,高中思政學科并不屬于主干課程,對該課程不夠重視,因此在師資力量的安排方面有所欠缺。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往往被困于課堂,教師不會組織學生進行戶外調研或者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課堂也缺乏一定的教育資源支持,因此高中思政學科的開展并不能夠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要求,也使教師無法充分發揮思政課的德育功能。
二、立德樹人理念下高中思政課德育功能的實現策略
(一)明確思政課的德育目標定位
在思政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確立“以學生為本”的德育觀念,明確思政課的德育目標定位,將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放在課堂教學首位,對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逐漸成熟、思想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品德發展的過程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斗爭性,基本上是遵循從內化到外化,從反饋到檢驗,到再次內化、外化、檢驗的一個循環。
因此,高中思政教師應該對高中階段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有一個清晰認識,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性格特征,將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道德品質的發展作為教學目標。教師應該立足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將學生的道德發展規律作為依據,設定明確、清晰的思政課德育目標,進而提升高中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促進課堂德育功能的發揮。
(二)提升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
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與任教教師的綜合素質有直接關系,要想充分發揮高中思政課堂的德育功能,必然要提升高中思政教師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只有具有強大的師資力量,才能夠使“1+1>2”。基于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首先應該掌握扎實的思政基礎理論知識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其次應該具有德育意識,在思政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滲透德育。
具體而言,高中思政教師應該善于了解班級中學生的具體思想狀態和學習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對癥下藥,堅持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學生的教學態度,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進而更好地發揮思政課的德育功能。學校應定時組織教學研討活動,讓不同學校的教師進行教學交流,取長補短,多多吸取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更好地完善教學活動,進而開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接收到契合他們道德品質發展規律的德育,從而成為高品德、高素養、高能力的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三)構建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教育模式漸漸被素質教育所取代,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全面發展,也成了各個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目標。從高中思政學科的教學來看,德育功能的實現應該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符合立德樹人教學理念的內在要求,自然難以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優質人才,因此教師應該將充分發揮思政課堂的德育功能作為目標,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以情境演繹的方式呈現所學習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引導學生將所學習的內容融入生活中,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德育意識,充分發揮了思政課堂的德育功能。
(四)將時政元素融入思政課堂
在高中的思政課堂教學體系中,時政元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時地為學生融入時政元素,引導學生從實際的角度了解當前的國內、國外形勢,以及政策方針,并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開展討論,促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感悟其中所蘊含的德育知識。教師可以依據班級中學生的認知條件和基礎知識的不同,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暢所欲言,實現思維的碰撞,感受不同角度的學習體驗,這有助于在最大限度上發揮高中思政課的德育功能。
例如,在教授“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我國在2020年已經實現全國范圍內貧困縣的“清零”資料,引導學生從“脫貧攻堅”的角度深入思考。小組的討論交流強化了學生對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自信,切實地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能夠肩負起自身所承擔的未來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擔。通過這種獲取思政知識的方式,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和分析問題,提高思政素養,發揮思政課的德育功能。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思政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理念的重要課程,教師應該意識到思政課堂的德育功能,深入分析高中思政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不斷修煉自身,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專業素養,以期為學生思想道德的建設起到引導和示范的作用。對學生滲透德育,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極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合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使高中思政課堂能夠有效地發揮其德育功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偉泰. 德育課程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J]. 學周刊,2023(26):139-141.
[2]劉林林. 基于立德樹人理念下高中思政課德育功能的實現途徑分析[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05):13-14.
[3]米衛娜,盧曉妹. “大思政課”視域下高中思政課教師的角色轉變與價值實現[J]. 教師,2023(18):93-95.
(責任編輯:孫曉林)
*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學會第十屆基礎教育科研立項重點課題“基于立德樹人的高中思政課課堂教學校級評估策略研究”(課題編號:XH2021A0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