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新 易志軍 吳建新
摘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文章在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從專業、課程、校園文化三大維度,著重研究、分析不同維度的拓展路徑,全方位、一體化、高起點地提出構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1+N”模式課程體系,并提煉這一課程體系的特色,科學解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問題,保證教育質量,提高學生文化修養。
關鍵詞:高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校園文化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也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第一輪建設單位。近年來,圍繞優質校、雙高校等“后示范”建設,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酒泉職業技術學院從專業、課程、活動、環境等維度入手,系統架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N”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積累了大量創新經驗。適時總結創新經驗,既是提高學校發展力、服務力的內在要求,又可為兄弟院校提供借鑒。
一、“1+N”模式的基本內涵
所謂“1”,就是將立德樹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價值訴求,一以貫之;所謂“N”,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伸向專業、課程、校園文化(包括校園文化活動、校園環境)等N個維度,進行一體化構建。為深入理解“1+N”模式的基本內涵,本文主要從專業、課程、校園文化三大維度出發,對其拓展路徑進行研究與分析。
(一)在專業維度拓展層面主要存在兩條路徑
1.路徑一:因地制宜開辦傳統文化類專業
現行職業教育專業目錄雖然沒有單設“傳統文化”門類,但無論是從屬于文化藝術大類的民族文化藝術類專業(如民族表演藝術、民族美術、民族服裝與飾品、民族傳統技藝)、藝術設計類專業(如書畫藝術、玉器設計與工藝)、文化服務類專業(如文物修復與保護、文物考古技術)、表演藝術類專業(如戲曲表演、曲藝表演),還是從屬于旅游大類的旅游類專業(如葡萄酒文化與營銷、茶藝與茶文化)、餐飲類專業(如烹飪工藝與營養、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或是從屬于教育與體育大類的教育類專業(如藝術教育)、語言類專業(如中文)、體育類專業(如民族傳統體育),抑或是從屬于醫藥衛生大類的中醫藥類專業(如中醫骨傷、針灸推拿)等,都可以視為“傳統文化類”專業。
近年來,酒泉職業技術學院對接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先后布局了表演藝術、藝術設計、烹飪工藝與營養、玉器設計與工藝、石窟寺保護技術等專業,不僅有效增強了專業、產業契合度,還為推進“傳統文化+職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2.路徑二:在相關專業積極拓展傳統文化類方向
專業方向的拓展體現了“跨界融合”的理念,有利于拓寬人才培養口徑,增強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和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酒泉職業技術學院于2018年9月引入葛玉宏圍棋道場幼兒圍棋師資培養項目,在學前教育專業設置了圍棋師資方向,聯合杭州葛道紋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實施“訂單教育”。這樣一來,既將圍棋文化注入了專業育人體系和校園文化體系,又為弘揚圍棋文化培育了一大批“種子”。
(二)在課程維度拓展層面主要存在兩條路徑
1.路徑一:將相關課程導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為高職學校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了基本標準,但這一標準只是“最低要求”。高職學校只有以此為參照,結合社會需求、校準培養目標、對接培養規格、完善課程體系,才能真正彰顯類型特色、院校特色和專業特色,擴大人才有效供給。
近年來,酒泉職業技術學院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探索架構了“231(‘2即‘兩體——平行架構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體系、崗位核心能力課程體系兩大體系;‘3即‘三層——將兩大體系分別重構為基礎學習領域、核心學習領域、拓展學習領域三大序列;‘1即貫穿德技并修;‘一條主線)”課程體系,基于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體系,在基礎學習領域設置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勞動教育等必修課程;在核心學習領域設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職業禮儀等必修課程;在拓展學習領域設置了四史、美學、文學鑒賞、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武術、敦煌舞、烹飪、建筑藝術等線上線下選修課程,極大地拓寬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堂渠道。不僅如此,酒泉職業技術學院建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線精品課程1門(省級),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讀本》等特色教材(輔助)14部。
2.路徑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導入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在此背景下,酒泉職業技術學院出臺課程思政實施方案,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面向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實踐類課程,挖掘、提煉各類課程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等思政資源,分類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課堂”。近三年,酒泉職業技術學院建成校級課程思政示范(精品)課程35門次,開發省級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優質微課126件。
(三)在校園文化維度拓展層面主要存在兩條路徑
1.路徑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打造“教學做合一”的活動課堂
在活動層面,酒泉職業技術學院以胡楊之春公益文化藝術節、胡楊之夏廣場文化藝術節、胡楊之秋行為文化藝術節、胡楊之冬傳統文化藝術節為基本序列,系統架構了“胡楊·四季”校園文化活動體系,并在此框架下,基于“晨讀空間”“書寫時刻”“胡楊魂·中華頌——胡楊之聲中華經典大賞”等特色活動,實施了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同時,基于“文化之旅”“紅色之旅”“匠心絲路”等特色活動,酒泉職業技術學院打造了“胡楊思政大講堂”等深度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活動課堂”。這些活動大多按照“教學做合一”理念進行了課程化“包裝”,有教學設計(策劃方案),有學時分配(活動時長),有教學對象(特定群體),有教學目標(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有教學內容(活動項目),有教學反思(體驗分享)……作為校園文化生活的主體,這樣明顯已經具備顯性課程基本形式和一般特征,進入了課程范疇。
2.路徑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校園環境,打造潤物無聲的環境課堂
在環境層面,酒泉職業技術學院遵循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推進了對校園物理環境的人文性改造,具體改造工作包括搭建了以道德講堂、飛天書畫院、敦煌彩塑技藝傳習所等文化設施為代表的文化育人空間;設置了書畫長廊、名人雕塑、古典詩詞主題石刻(楹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景觀(小品)等傳統文化群落;調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完成了對校園道路、建筑物、景區景點等的命名。不僅如此,酒泉職業技術學院構筑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物我互化的文化物態,使原本碎片化的、自然存在的校園環境成為一個個相互勾連的教學情境,共同作用于學生的精神世界,成為文化育人的隱性課堂。
除此之外,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結合院校實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伸向校園文化維度的精神層面、制度層面,伸向社會(行業、企業、社區等)維度等,使之更具開放性、兼容性。例如,酒泉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高職教育高等性、職業性的雙重屬性,基于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的“五業”聯動,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喚醒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創新意識,產生職業發展意識,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這個過程中,酒泉職業技術學院與校外的博物館、紀念館、故居舊址等文化事業部門合作,建立一批校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同時加強校史館、圖書館、文化遺產傳習所、傳統文化特色網站、文化景觀建設,建立一批校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
二、“1+N”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一,構筑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校本生態。按照教育生態學的觀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想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教育生態系統,必須遵循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特別是系統原理、平衡原理、協同進化原理等,在理論的指導下以某一院校為中軸,通過綜合內部、外部生態因子的方式,進行一體化構建。“1+N”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正是運用教育生態學理念,基于專業、課程、校園文化等維度,系統架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環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根植于專業教育,根植于課堂教學,根植于校園文化所衍生的隱性課程,從而如源頭活水,浸潤學生心靈,發展學生心智。
第二,探索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高職路徑。不同教育類型、層次具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與之相輔的生態環境。高職教育屬于“大學階段”,兼具職業性特色。為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增強學生素質,如何遵循高職教育教學規律,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為高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難題。“1+N”模式從頂層設計到實踐層面,為同類院校提供了有效借鑒。如在專業層面,高職學校可以拓展“傳統文化類”專業,從而獲得專業依托;在課程層面,高職學校可以拓展“傳統文化類”課程,從而豐富課程載體;在校園文化層面,高職學校可以融合傳統文化,從行為文化、環境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入手,系統架構特色文化體系,從而孵化出一系列和諧共生的隱性課程,便于全方位推進“傳統文化+高職教育”的落地、落實。
第三,豐富了課程思政的實現形式,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高職學校通過加強“1+N”模式課程體系構建,可以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進行統一,從而豐富課程思政實現形式。“1+N”模式下的活動課堂、環境課堂,以培養學生“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為宗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校園生活,將文化活動、校園環境等納入課程框架,有效延展了課程內涵,使課程思政在傳統課程以外獲得了更為豐富的實踐載體,而這對高職學校進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協同育人,具有現實參考價值。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而聚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基于專業、課程、校園文化等不同維度,全方位、一體化、高起點構建高職學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N”模式,是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高職學校應關注“1+N”模式構建方法、策略,從而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生態,使教育回歸教育、回歸生活,深入學生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N].中國教育報,2014-04-02.
[3]張薇.高職藝術類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路徑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10).
[4]舒志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發展研究:以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39).
[5]吳建新,許軍.“四度時空”文化育人生態構建[J].高教學刊,2020(27).
[6]陸遠.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現代交際,2021(10).
(作者單位:酒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