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怡菲 王帥 李莉
摘 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高職院校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要求。本研究從當前高職院校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存在的課堂教育實效性不足、第二課堂建設待加強、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入手,提出加強課程建設、打造品牌活動、健全保障機制等舉措,以期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地融入高等職業教育。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院校;職業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多次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2019年,教育部發布《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明確提出,高等職業學校在課程設置中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入公共基礎必修課。堅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育人課程,成為高等職業學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現實要求。
課題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河南省高職院校為例,編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職業教育現狀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問卷,學生版調查問卷共計回收10653份,教師版問卷共計回收565份,并運用SPSS軟件對兩類問卷進行深入分析,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均為良好。課題組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綜合探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融入高等職業教育的相關建議。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高職院校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中華文明具有了現代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了新的時代意義與豐富內涵。相關研究顯示,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大多停留于“四書五經”“四大名著”等淺層次、片面化的認知階段。而在本次調查中,除文學精品外,大部分學生還將“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中國特色傳統建筑、中國傳統節日、地方戲曲藝術、中醫藥文化等劃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范疇。可以說,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多數學生具有較為正確、全面的認知。調查中還發現,很多學生提到了非遺文化、傳統服飾、民間藝術和地方方言等,說明高職院校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關注面比較廣泛。但是,調查中也發現,只有15.04%的教師表示非常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有16.85%的教師表示不太了解。
(二)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教育的態度情況
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多數師生具有較為正確的認識,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堅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價值導向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在調查中發現,有96.54%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99.47%的教師也給出了肯定的選擇,說明高職院校師生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持積極的態度。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職業教育的實效情況
第一,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開設情況。盡管教育部已頒布高職院校相關課程標準,明確各專業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入必修課,但據調查顯示,仍有32.97%的學生所就讀的專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列為選修課,有27.35%的學生所就讀的專業未開設傳統文化課程。此外,在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含必修、選修)的專業中,17.41%的學生反映該課程尚無教材。大部分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時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在公共基礎課程、思政課程、專業理論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實習指導課程等課程中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
第二,高職院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其他形式。除了引入課堂,開展社團活動是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較為普遍的一種方式。調查顯示,有89.84%的學生表示學校成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的學生社團。對于參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社團的動機,有93.68%的學生表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興趣,也有56.19%的學生表示參加社團活動的目的是增加德育量化分數。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學生普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興趣,但只有63.43%的學生參加過相關的社團活動。未參加社團的學生表示,學校雖然成立了社團組織,但并未組織相關的社團活動,且部分學生認為活動質量不高。另外,還有更多的學生對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藝演出、沉浸式體驗、參觀考察、田野采風等活動較為感興趣。例如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品牌活動“語言藝術大賽”,通過朗誦、講故事、課本劇等舞臺展演形式推廣普通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的參與度和熱情度比較高。但對教師的調查發現,有60.88%的教師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沒有組織學生開展過相關的文化演出等活動。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職業教育存在問題的緣由
(一)課堂教育實效性不足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主陣地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高職院校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課堂主陣地實效性不足的問題。
一是缺乏科學的課程體系。盡管高職院校普遍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但還有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統地融入課程教學和教材體系,且仍有部分院校并未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為必修課。在課程設置方面,部分高職院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較為單一,且存在缺少教材、教材選用隨意等問題。在課堂教學方面,當前高職院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多為公共基礎課與選修課,其中涉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不全面,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選課的熱情并不高,教學效果不顯著。
二是教學方法陳舊單一。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其對教學方法也有相應的要求。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基礎。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教育的教學形式還是以文本閱讀、思想解讀和闡述為主,教學方法較為機械,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影響了其學習興趣,從而削弱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第二課堂建設力度薄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實踐育人。第二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樣,以學生興趣和需求為主,教學場景靈活多變,可以在校內或校外開展,是對課程教學第一課堂的協同、延伸和拓展。目前,高職院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第二課堂的主要借力點為學生社團。高職院校大多設有志愿服務、文化娛樂、專業提升等各類社團,學生參加社團以興趣或專業為主導。然而,大部分高職院校雖然成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社團,但與志愿服務類、專業提升類社團相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的社團數量較少,可選擇性不多,同時存在頂層設計不足、活動形式單一、覆蓋面窄的問題,影響了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
除社團活動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第二課堂的活動形式還有社會實踐、競賽活動等。調查顯示,學生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意愿很高,但實際參與人數卻相對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活動缺乏創新、趣味性低、流于形式,無法真正吸引學生關注。
(三)保障機制尚不完善
一是師資隊伍水平有待提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可以挖掘的富有時代價值的優秀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可以組織實施的課程,必須有一定規模的師資來開發與實施。調研結果顯示,目前高職院校具有專業國學背景且從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專職教師數量匱乏,公共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子薄弱,傳統文化素養參差不齊,對于傳統文化與專業技能的內在聯系把握模糊,對傳統文化的應用能力有待提升,難以擔負起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科教學的重任。二是支持力度不夠。高職院校大多面臨繁重的建設任務,學校在基礎設施建設與實訓建設中的資金投入比重較大,文化建設的投入相對不足;還有不少教師反映的教學資源不足、缺少實踐基地等問題難以得到解決。支持性資源不足,使得學生期待的文藝演出類、沉浸式體驗類、參觀考察類、田野采風類等教育教學活動難以開展。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舉措
(一)加強課程建設,抓好課堂主陣地
加強課程建設是有效落實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一方面,要加快落實教育部頒布的《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中“高等職業學校在課程設置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入公共基礎必修課”的要求,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將“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并建立健全相應的評價機制。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與專業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地資源,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挖掘專業特色,結合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完善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課程實踐,是激發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中的活力的有效出路。同時,要創新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了解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點,制定貼近學生生活、興趣的教學內容。
(二)打造品牌活動,彰顯文化育人效能
在課堂教學外,高職院校應突出價值引領、多元融合,打造品牌活動,以文化人。一是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院校可發掘校史、校訓、標語、石刻等蘊含的文化資源,建設校本文化育人陣地,結合專業特色,打造經典誦讀、情景劇表演等品牌社團活動,增強文化感召力。二是要注重利用紅色文化,厚植家國情懷。高職院校可挖掘當地的紅色文化,組織紅色基地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開展紅色經典誦讀、紅色歌曲吟唱、紅色人物宣講等比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三是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進地方文化進校園。例如,蘇州職業大學充分挖掘優秀傳統吳文化精髓,在校內打造主題鮮明、精致典雅、沉浸體驗感強的吳文化校園,學生通過“游園”“品園”“賞園”,領悟吳文化精神內涵,通過沉浸式體驗與講解宣介實現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提升綜合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另外,還要注重新媒體宣傳陣地的建設,把校園文化、社團活動“做起來”的同時,也要用當代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出去”。
(三)健全保障機制,促進政策落地實施
健全的保障機制是推動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建設的有力保證。一是要加快師資隊伍建設。《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提出要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高職院校一方面可以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業人才引進,另一方面可以邀請企業專家、傳統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進課堂,同時要加強對公共基礎課教師、專業技能課教師的常態化培訓,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二是要注重平臺建設。強化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高職院校應注重資源整合,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搭建平臺,例如名師工作坊、大師工作室等。三是要凝聚育人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職院校應建立學校、地方政府、企業多方協作育人機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拓寬渠道。
參考文獻:
[1]鄭澤金,曾智,張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職業教育的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EB/OL].(2023-0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3]李珊.高職院校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和經驗調查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5).
[4]孫學文.發揮地域文化優勢 探索文化育人新路[N].中國教育報,2023-06-27.
[5]牛奔,王紹輝.全面優化“三全育人”協同創新機制[N].中國教育報,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