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金柳
摘 要:忠誠信念、擔當精神、英雄氣概構成了新時代公安英模精神的內涵。公安英模精神融入公安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完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豐富線上線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促進課程全過程評價。準確把握好融入時機和優先融入當地特色,能夠使公安英模精神的思政教育達到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公安英模精神;公安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
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這一戰略舉措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公安院校擔負著為黨和人民培養忠誠衛士、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四個鐵一般”人才的重任,與非公安院校相比,更加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安英模精神是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元素的主要內容之一,將公安英模精神融入公安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更易激發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榮譽感,潤物無聲地起到思政教育作用。
一、公安英模精神的內涵
在公安工作中,公安英模特指獲得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和二級英雄模范榮譽稱號的公安民警。就公安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的研究范疇而言,公安英模指公安系統中所有工作卓越、成績顯著、引起社會重大反響的英雄模范人物。公安英模身上體現出的忠誠信念、勇于擔當、英勇奉獻精神被稱為公安英模精神。
1956年,公安部首次召開全國人民警察、治保委員功臣模范代表大會,時任公安部部長羅瑞卿第一次對公安英模精神的內涵做出總結,指出人民警察和治安保衛委員在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基礎上應具備勇敢斗爭、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嚴守紀律等五個特點。隨后各個時期對公安英模精神的表述和側重點雖有所不同,但忠誠、勇敢、為民、奉獻是公安英模精神不變的主題。
在2017年召開的全國公安系統英雄模范立功集體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公安英雄模范身上體現的忠誠信念、擔當精神、英雄氣概,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真實寫照”,深刻闡明了公安英模精神的內涵。
(一)忠誠是公安英模精神的底色
忠誠是對公安機關和公安民警的第一要求,只有堅定對黨和國家、人民絕對忠誠的信念,才能堅定地履行職責,維護社會穩定、人民安全。
(二)擔當是公安英模精神的柱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是擔當。”預防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暴雨搶險救災、新冠疫情防控,哪里有危險、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會出現公安英模的身影,他們時刻把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職責擔當,為國家、社會、人民拼搏奉獻。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模任長霞擔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長后,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最后犧牲在偵破案件途中。公安英模們用汗水乃至生命書寫著“擔當”二字。
(三)英勇是公安英模精神的本色
英雄的本色就是奮勇向前,公安英模面對工作難題迎難而上,面對窮兇極惡的犯罪分子挺身而出,生死相搏,這種不畏犧牲、勇往直前的英勇氣概是公安英模精神的重要來源。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模王百姓,退伍后沒有選擇安穩的工作,而是投入排爆工作,奮戰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第一線,無數次直面生死卻從不退縮,彰顯了公安英模的英勇氣概。
二、公安英模精神融入公安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教學的路徑
公安組織行為學的理論知識可以讓學生理解組織中民警個體和群體的行為,公安英模精神卻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思考人生觀、價值觀和警察職業道德等問題,進而產生心理認同感。公安英模精神體現在公安英模事跡中,公安英模都來自公安工作一線,英模事跡生動鮮活,極富感染力。深入發掘公安英模典型事跡,并將其融入課程思政教學中,是提升學生警察職業認同感、增強課程思政效果的重要途徑。
(一)公安英模精神融入教學目標
在公安組織行為學的教學目標體系中,知識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公安組織行為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理解人的行為規律。能力目標要求學生具備協調個人、群體、組織間相互關系的能力。公安英模精神融入公安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需要對課程的價值目標重新解構,將公安組織行為學的課程思政目標確定為使學生成為既具有人文情懷又具有忠誠信念、擔當精神、英勇氣概的預備役警察。在課程思政目標指引下,逐一梳理公安組織行為學的章節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為每一章節設置相應的思政目標,并匹配相應的思政內容,在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情感升華三者結合,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把對黨忠誠、責任擔當、英勇無畏作為自己的價值理念和職業使命,最終達到“三全育人”的效果。
(二)公安英模精神融入教學內容
在課程教學中,公安組織行為學選用的是馬工程教材《組織行為學》,教材提供的思政內容與公安工作相關的較少,因此需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公安英模精神思政元素。運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線上利用學習通和雨課堂平臺建立公安英模精神思政元素庫,上傳體現公安英模精神的文字、圖片、視頻、優秀影視作品等,向全體教學對象開放,便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收集反映公安英模精神的資料,經教師審核后實時補充到思政元素庫。在線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思政元素庫中精心選擇與知識點相匹配的英模典型事跡,把公安英模精神融入知識講授中,引導學生實現從知識到情感的升華。
(三)公安英模精神融入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依據章節內容和思政目標的不同,綜合運用教師講授、案例分析、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教學方式。教師利用課堂講授講好英模故事、培育公安精神,通過小組學習、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提升教學質量。同時,要充分利用線上課程資源,關注時事熱點,如出現英模人物和事跡素材要及時對思政元素庫進行補充更新,利用“主題發布”“跟帖討論”等平臺功能,多形式地開展教學互動。
(四)公安英模精神融入課程評價
課程考核是檢驗課程學習成效的有效方式,但期末一張試卷的成績并不能全方位地考查學生本門課程的學習水平,尤其不能反映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等內容。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將平時課堂表現、線上互動和知識點完成程度、小組表現等計入最終成績,期末考試試題也要蘊含課程思政內容,這樣能夠更加合理地評價學生是否達到了課程的知識、能力、價值目標。比如,設計考查學生的領導力內容時,可以用任長霞上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長后開展的系列工作作為案例,讓學生分析她的領導風格,論述為什么老百姓和公安民警都認可她的領導,從而把知識點考查與價值觀考查結合起來,進行更科學的評價。
三、公安英模精神融入課堂教學的技巧
公安院校的學生大多對公安工作有著純真的熱情和向往,公安英模事跡和公安英模精神貼近他們將來從事的公安工作,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公安英模精神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時,要把握好“時空”技巧,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一)把握好融入時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預先根據課程進度設計課堂思政內容,在相應時間段選擇特定的思政元素。比如,河南警察學院將每年4月定為“長霞月”,在這期間用任長霞事跡作為課程教學內容能讓學生有更深刻的認知。此外,也會有思政元素融入的突發時機出現,這時教師應該及時把握時機,融入相關思政內容。比如,夏天上課時突遇暴雨天氣,教師可以講述公安二級英模楊旭恒在鄭州“7·20”特大暴雨中救出51人的動人事跡,增強學生對英勇、擔當精神的理解和認可。這些都需要教師把握時機、適時地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滲透課堂教學之中。
(二)優先融入當地特色
公安英模精神體現在公安英模典范的事跡中,用本地特色作為選擇公安英模事跡的原則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教師可以搜集本地的公安英模事跡,且各地公安院校都有很多英模校友,能夠更加快捷地收集相關內容。此外,由于這些公安英模的“本地性”,也方便開展形式新穎的課程思政教學,如請英模校友到校開宣講會,參觀校史館中英模校友的事跡展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發表重要論述,號召全社會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將公安英模精神融入公安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能夠更好地提升課程思政育人鑄魂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吳一文,謝柳青.以榜樣的力量鑄牢忠誠警魂:關于公安英模案例庫建設與學警思政教育的思考[J].貴州警察學院學報,2020(5).
[2]榮燕,劉凱風,岑世桔.新時代公安英模精神的理論與實踐價值[J].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學報,2022(11).
[3]劉飛.公安英模精神融入公安院校邏輯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J].森林公安,2022(6).
[4]欒鎧晨,肖浩.公安英模精神的形成歷史與啟示[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