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李曉靜

【摘 要】秧歌是漢族民間舞蹈的類稱,民間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不等,舞者多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扇子、手絹是高蹺表演中常用的道具。山西定襄高蹺秧歌正是其中翹楚,它來源于生活并且深深地扎根于民間,被視為該地區的重要標志,多表演于重大喜慶活動和節日,是山西省定襄縣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民間藝術。隨著國民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追求高質量精神審美需求日益增長,傳統民間藝術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高蹺秧歌表演者的人數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當地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在外務工或自主創業,他們接觸到的大多是潮流藝術文化,傳統民間藝術便成為了弱勢群體。值得慶幸的是,定襄高蹺秧歌本身是一種具有綜合藝術功能特性的舞蹈,適當的與現代藝術文化交融,讓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和新的元素嫁接起來,為其改造與變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能煥發新的生命力。而文旅融合正是通過旅游活動本身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通過旅游者體驗、感知、認識不同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優秀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傳播,既提高了當地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增強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關鍵詞】定襄高蹺秧歌;發展現狀;文旅融合
【中圖分類號】J722.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045—03
引言
定襄縣,位于山西省北部,它是山西省忻州市所轄,當地地形呈簸箕狀。定襄地處忻定盆地,土地肥美、氣候溫和宜人,糧食豐收量大。正是如此,當地居民才有豐富的時間精力將精神文化發展起來。定襄縣歷史文化儲備雄厚,擁有地道戰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西漢陽曲古城遺址,不過,在定襄縣藝術文化中最受歡迎且老少皆宜的當屬定襄高蹺秧歌了。
在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國家更重視文化自信的培養、文旅產業融合以及新媒體環境的滋養,傳統民間藝術再一次破土而出,煥發勃勃生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了解、學習民間藝術,也使定襄高蹺秧歌再次回到了大眾的視野。藝術文化和旅游業的結合不僅僅是1+1=2的關系,更是二者造就定襄高蹺秧歌未來的成果。
本篇文章對定襄高蹺秧歌的藝術魅力與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探索“文旅”融合視角下,定襄高蹺秧歌的傳承與發展策略。通過研究分析山西省定襄縣高蹺秧歌舞蹈的表現形式與風格特征以及這一民間藝術和地方旅游業的關系,論證定襄高蹺秧歌舞蹈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探析定襄高蹺秧歌發展途徑。
一、定襄高蹺秧歌的藝術魅力
定襄高蹺秧歌是一種大型民間集體舞蹈,主要由民歌演唱、八音伴奏和高蹺起舞三大要素構成,是集隊形排列、舞蹈、服飾、妝容、唱曲、樂器、文學內容等多種知識元素的綜合藝術形式。邊唱邊扭是其最具特色的地方,定襄高蹺秧歌又名“唱秧歌”,經過民間調查統計得出的樂曲就在300首左右,唱詞更是在千首左右,結合當地的方言,演唱者可以即興發揮,押韻感十足,內涵豐富、意味悠長,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定襄高蹺秧歌的舞蹈部分以扭見長,是扭動身軀,以腰為軸,膝關節輕輕打顫,胸腰和臀部扭起來時有錯層感,主要利用舞者婀娜的姿態來表現秧歌的流動美,時而飄逸瀟灑,時而溫柔細膩。其中的人物角色也是一大特色,例如:“二不愣”“媒婆、紅娘、仙女”等人物形象[1],發展到如今,更是增添了諸如“小丑”等現代角色,這些角色性格鮮明、活躍了氣氛的同時還增強了氣場,是人們喜愛定襄高蹺秧歌的一個原因也是整個定襄高蹺秧歌的點睛之筆,再加上鑼鼓伴奏和八音吹奏的配樂,更是舞出了幸福感,舞出了時代風貌,展現了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定襄高蹺秧歌發展現狀
(一)表演現狀
定襄縣大部分村莊都有自己的秧歌隊,會利用節日定期組織舉行高蹺秧歌表演,進行村莊與村莊之間的交流演出,圖1是2013年二兔藝術團高蹺隊在當地鄉鎮演出時的照片,當年各演出隊伍比較分散,演出場次也不固定。自從忻州古城景區建成以來,有了固定的演出場地,老百姓方便了許多,所以這里成了大眾的心之所向,定襄高蹺秧歌順理成章在這樣一個人流聚集地成了“網紅”。2021年與2022年春節期間,定襄縣特色文藝展演在忻州古城上演,例如山西定襄紅燈籠藝術團、定襄縣河邊鎮河三村秧歌隊、定襄縣河邊鎮青石一村秧歌隊、河邊鎮騰飛秧歌隊等各大秧歌隊均爭相參加古城春節期間的演出。
(二)傳承現狀
眾所周知踩高蹺是個技術活,練習高蹺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并且訓練的時間周期較長,還有身高等條件的局限性,一般人很難駕馭,有少數感興趣的人也因此退避三舍。近幾十年來,定襄縣經濟快速發展,原來參加高蹺表演的人員流失嚴重,隨之排練高蹺秧歌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各種因素導致定襄高蹺秧歌舞隊和參加高蹺演出人員逐步減少。2014年陳麗發表的《定襄高蹺秧歌田野調查》中談到,“根據定襄縣農工辦提供的資料顯示,原先從事高蹺藝術人員中老年人占了96.5%,年輕人只有3.5%。”[2]這組數據真實地反映了演出人員短缺與年齡比例失調的問題。過去,定襄高蹺秧歌可以增加人們的業余生活趣味和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共鳴,是一種自娛娛人的手段,而年輕人似乎不能與老年人感同身受,對傳統民間舞蹈的興趣也在逐漸缺失。如今這個問題依然存在,依然在阻礙定襄高蹺秧歌的發展。針對這樣的情況,當地縣文化旅游局和部分藝術團,多次舉辦秧歌大賽,甚至還增加了少兒秧歌大賽,目的就是指明有關定襄高蹺秧歌的傳承問題,必須從娃娃抓起,從樹立文化自信開始,我們必須注入新鮮的活力,來喚醒定襄高蹺秧歌的生機。但是由于高蹺秧歌屬于大型群體表演,想組織一支技藝精湛的高蹺秧歌隊伍困難依然存在。在這樣的因素影響下,定襄高蹺秧歌的傳承受到了一定的威脅,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讓定襄高蹺秧歌這朵民間藝術的奇葩綻放的花期更加長久。而筆者認為,從目前山西省內文旅融合發展大勢來看,文旅融合或許可以成為傳承發展定襄高蹺秧歌的一大機遇。
三、從文旅融合看定襄高蹺秧歌發展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產業及相關要素之間相互滲透、交叉匯合進行再組合,逐步突破原有的產業邊界或要素領域,相互融匯而形成新的共生體的現象與過程。文化是旅游的精髓,而旅游是文化的物質載體,二者相互貫通,又不可相互代替。
自2018年起文旅融合成為新一輪熱門話題,人民精神審美得到了大大提升。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以及“文旅融合”的碰撞,影響力非凡。要想帶動經濟效益,必須進行有效的文化傳播。文旅融合就是要把山西的產業鏈升級,使經濟高質量發展,順應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定襄高蹺秧歌在文旅融合的推動下逐漸煥發新的生命力,2020年,定襄縣有關部門聯合舉辦了“鍛造之鄉,文風定襄”這樣的文化旅游推介宣傳促銷主題活動,通過各種精彩的表演,既宣傳定襄高蹺秧歌文化,又讓觀眾感受到定襄高蹺秧歌的魅力所在。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定襄縣舉辦了廣場舞比賽,此次比賽全面豐富了定襄縣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激發了群眾參與傳統民間藝術活動的熱情,充分展現了全縣人民群眾的良好精神風貌。對于一些想去了解定襄文化、感受定襄高蹺秧歌出生地的游客提供了便利條件,為后期定襄高蹺秧歌的發展以及文旅融合的項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四、定襄高蹺秧歌文旅融合發展可行性分析
(一)忻州古城旅游業發展前景
忻州古城景區集清代的秀榮書院、明代的文廟、金代的古鐘樓等著名的建筑于一體,讓每一位慕名而來的有課都能身臨其境的感受每個年代的氛圍,是一座充斥著歷代文化底蘊的千年古城。如今,作為“新人”的忻州古城在互聯網上是話題榜的常客,不斷刷新大眾的認知,成為新晉熱門打卡地。另外,忻州作為山西對外開放的代表城市之一,近年來,著力打造優質營商環境,動員各類社會資源,創造良好環境吸引外資企業來當地投資,同時兼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城市又有著“表里山河英雄地,晉善晉美看忻州”的美名,由此可以說明忻州古城使人民群眾大大增添了獲得感、幸福感,大眾的期待值會伴隨著古城持續發展不斷提高。2022年2月7日,通過山西云旅游發布《2022年春節假期旅游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忻州古城景區接待游客數量遠超山西省其他旅游景區,游客可以盡情的在歷史文化中洗滌心靈,在品嘗小吃的味蕾中回憶生活,在喧雜的鬧市中享受靜謐,細品著古城的味道。在諸多優勢條件下,忻州古城的旅游業發展前景可以說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打好地方特色文化這張牌,是各地旅游業發展的關鍵,未來,在相關部門共同合作的努力下,將會把古城打造成晉內有名的文化體驗地,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的經濟振興與文化發展。
(二)文旅融合優秀案例分析
山西省內優秀的文旅融合案例不勝枚舉,例如王潮歌的《又見平遙》這部作品,在山西乃至全國都是文旅產業融合的優秀案例。《又見平遙》文化產業園位于平遙古城的西側,被商業圈和旅游圈環繞著,看作是平遙古城的核心。整部劇融合晉商文化、嫁娶文化、面文化為一體引無數人潸然淚下,讓《又見平遙》深深印在了游客心里,山西也再度找回了文化自信。文旅融合就像《又見平遙》和平遙古城的關系,如同金鑲玉一般,真正做到了“骨骼”與“血肉”相融會貫通,展示了對中華文化價值的傳承與傳播的同時還大幅度的拉動了地方經濟水平,可見,文化與旅游業二者相互連接,才能帶動旅游業發展的如此迅猛。
《又見五臺山》是山西省內另一個文旅產業融合的優秀案例,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又見五臺山》是五臺山的一大招牌,講述了幾個平常人關于一天、一年、一生、一念的故事,全劇以第三視角的方式帶觀眾體驗著不同的人生,領會著不同的感悟,詮釋活著的意義。再加上相關部門正在加快改進五臺山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環境質量等問題,將五臺山景區打造成一個“市內靜心”的旅游地,帶給游客高質量旅游體驗,已成為山西獨特的旅游勝地。
(三)定襄高蹺秧歌發展之途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將本土優秀文化與當地旅游業結合在一起,是極有發展前景的,有這樣的優秀案例在前引路,定襄高蹺秧歌的發展之途也就越發明朗了,筆者認為,與忻州古城旅游業相結合,是定襄高蹺秧歌發展的必經之途。首先,定襄高蹺秧歌的表演隊伍龐大,舞隊隊形變換、走街、跑場等,都是表演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保護演員以及觀眾的人身安全,對于表演場地的選擇是很嚴格的。忻州古城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滿足了定襄高蹺秧歌演出的基本條件。其次,定襄高蹺秧歌的演出屬于流動性較強的戶外節目,高蹺表演的同時不但可以與觀眾進行豐富的互動交流,還可以增強觀眾的參與感,這種戶外演出節目門檻更低,更容易吸引游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筆者認為必須要提高對民間藝術的文化自信,喚醒全社會熱愛家鄉文化,關愛民間藝術的責任擔當。如果把忻州古城比作有文化內涵的身軀,那么它的核心來自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文化才可謂棋高一著,因此定襄高蹺秧歌應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筆者認為,通過舞臺藝術加工,將定襄高蹺秧歌打造成一部優秀的實景表演劇,以此作為文旅融合的結晶,讓定襄高蹺秧歌傳承發展推廣自身的同時,帶動當地的旅游業。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文旅融合越發緊密,隨之而來的是許許多多的文創產品映入眼簾,陳列物讓歷史“活”在我們身邊,潛移默化的滲透到我們的骨子里,真正做到小文創,大歷史。定襄高蹺秧歌也可以根據其特色開拓相應的文創產品,比如鑰匙鏈、水杯、存錢罐、抱枕等大人小孩都喜愛的產品,來提高定襄高蹺秧歌的知名度。還可以將“蹺”作為主打項目,在忻州古城里開設高蹺秧歌體驗館或者傳習所,對于感興趣的游客進行活動體驗,培養興趣愛好,有條件的還可以開始系統學習,將老藝人們請來開展教學,把學習能力強、對高蹺藝術有獨到見解的人進行專門培養,組成新的高蹺秧歌隊伍,在忻州古城進行演出。如果前景可觀,還可以進一步設立獨立的定襄高蹺秧歌藝術館或藝術小鎮供游客欣賞參觀,那里將會是一個系統化、規范化、娛樂化的寶地,為定襄高蹺秧歌和山西旅游業發展獻出一份力。
五、結語
定襄高蹺秧歌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綜合性極高的民間藝術文化,它的優勢在于可以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的進行再創造。近年來,文化與旅游業的結合,是傳播優秀文化以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好幫手”,也是國家鼓勵邁上新動能臺階的關鍵一步。在當今這個以文化促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可以將定襄高蹺秧歌與忻州古城旅游景區融合發展,進行創新來吸引大眾眼球,讓觀眾在一場視覺盛宴中享受藝術文化的熏陶,并且無形之中帶來宣傳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借助文旅融合的時代發展契機帶動定襄高蹺秧歌的傳承與發展,必定讓定襄高蹺秧歌再次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旭.定襄高蹺秧歌探析——縣秧歌隊個案研究[J].黃河之聲,2015(23).
[2]陳麗.定襄高蹺秧歌田野調查[J].黃河之聲,2014(20).
基金項目:本文系忻州師范學院院級教改項目《定襄秧歌校本教材探索與研究》(項目編號:JGYB202234)。
作者簡介:徐鵬(1983—),男,漢族,山西五寨人,藝術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非遺民間舞蹈;李曉靜(1998—),女,漢族,山西神池人,藝術學學士,研究方向為非遺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