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需要,音樂教育是實現美育的重要途徑。中華文化底蘊深厚,而當下的音樂教育模式,卻出現理論大于實踐,即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主的“民族附加模式”,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之中所占空間被不斷擠壓。本文從高校音樂教育融入民族音樂元素的重要性入手,對當下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進行探究。最后,對民族音樂元素如何有效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可行性路徑進行研究與梳理,致力于構建完整且可行的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民族元素;現狀分析;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J6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130—03
一、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民族音樂元素的重要性
藝術教育,是對應于教育強國頂層設計必須積基樹本的實踐探索,也是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烙印祖國印記和樹牢文化自信的根源。所謂“民族元素”,即可以體現出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元素。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維系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紐帶。
近年來,人們身處于互聯網時代的大幕之下。生活之中,人們對本民族的文化關注度下降;音樂教學之中,也出現生搬硬套西方音樂體系的現象。校園,是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與途徑,高校培育傳承人的作用不可忽視,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的聚焦點對音樂傳承有極大的幫助。因此,高校音樂教學的目光聚焦于民族音樂,既可以起到豐富教學、提升“受者”音樂素養,培養其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提升音樂品味,進一步推進“受者”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塑造和發展的作用;也符合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塑造“受者”的精神世界,滿足其日益豐富的精神需求;又展現我國多姿多彩的音樂文化,推動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強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推動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弘揚與傳播。
二、高校音樂教育及其融入民族音樂元素的現狀分析
(一)課程結構均衡性不足,且出現固有的“民族附加模式”
觀察當下高校音樂教學的實際,音樂課程常常“有名無實”。在少有的實際課時之中,還“隱藏”了教學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使得在實際教學活動的開展階段,也出現“理論大于實踐”、教師充當教育花壇的“統治階級”,催發了教學雙方身處音樂課程卻“音樂含量”不足的現象。出現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主的“民族附加模式”,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之中所占空間被不斷擠壓。也在一定程度之上催生了在“音樂合格考”之中,大家一起“考合格”的音樂教育應試化、功利化等等的思想與行為。如此,是在相當的程度上忽略了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本質特征,即“受者”在審美過程之中的參與度、“受者”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
(二)施教主體扶持力度不足
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現狀,還可以從施教、執教、受教三個層面來進行分析。施教層面,主要有地方有關部門及教育行政等等部門,雖不直接參與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的具體過程,卻在宏觀上把握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的總體方向,例如,制定音樂教育的教育總方針、對音樂教育活動的總體規劃進行指導工作等等。在“經濟基礎”的指引與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下,部分地區對于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民族意識缺失。體現在地方教材的編寫之上,即為部分地區地方教材缺乏民族特色,或是教材收錄的民歌等缺乏音頻、視頻資料。悠悠歷史的民族音樂文化,卻未能作為教育教學之中的主流課程,僅是作為鑒賞課本之中的組成部分穿插其中,且著重于其理論方面的了解,音樂本身的學習內容浮于表面,難以接觸到音樂的深刻內涵。加之,部分地區對于民族音樂相關資源的推動力量不足,未能緊隨互聯網的時代大幕,體現在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的實際進行之中,即為部分高校對于民族音樂的更新力度與重視程度不足,未能及時構建完善的民族音樂教育教學的資源平臺。再者,在課程結構方面的分配不夠均衡,也使得部分民歌無法進行完整的課堂實踐活動。綜上所述,各層雖進行了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動作,卻難以達到進行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教育目標。
(三)執教主體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執教層面的主體,即是根據政策導向,圍繞教育花壇、設計教育教學活動來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園丁”——教師。
但近年來,跟隨“經濟基礎”的大風向標,部分高校音樂教師以音樂“合格考”的現實需要,作為制定音樂教學計劃的“綱”。以滿足課程考核的需要,即如何“應試”,作為音樂課程實際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偶遇穿插于書本之中的民族音樂的教學,仍是輔以單一的講授法,倉促完成音樂課程的“填鴨式”教學。教學內容固定而單一,教學手段保守老舊的傳統模式化教學,完全忽略了音樂是一門音響的、聽覺的藝術。長此以往,極易失去受教群體的“音樂心”。且部分教師,對于地方民族文化的掌握程度與現代設備的運用能力有限、教材的挖掘與運用程度不足,且部分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亟待更新。綜上,執教層面的主體尚未能夠形成完善的音樂教育教學體系,其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四)受教主體學習觀念有待轉變
受教層面,多數情況指代學生。高校學生,根據其生活環境與對于相關學科與知識了解程度等等的不同,已然初步形成自身的音樂體系,并在音樂的學習之中展現出自身不同體系的不同偏好特征。
“青年有理想,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從知識傳承的層面來看,高校是我國教育研究與普及并深化知識的巨大基地,但它更是我國各類優秀文化的傳承舞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自然也不例外。高校受教主體的總體文化水平較高,對于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相關內容的學習具備很高的優勢。且,高校作為優秀青年人才的匯集之地,具有濃厚的多元音樂文化基礎與活躍的創新之心。多元的社會環境進一步提升了附近群體對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包容程度、傳承與創新能力。
其中,受教主體的學習觀念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起直接影響作用,積極正向的學習觀念能夠帶來更加明顯的音樂學習效果。也關系著受教主體能否形成個體發展所需要的多種能力與音樂核心素養,且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前景與實踐作為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整體態勢向好。但當下,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與大學生的“就業難”、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使得龐雜信息涌入、社會風氣的轉變等等問題的出現,促使部分學生更加注重于其他文化課程的理論學習,對于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致不高,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學習動力,僅 “為考試”論,“急功近利”,心浮氣躁,過分追求知識所帶來的“成績效益”,而忽視了知識對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受教主體的學習觀念有待轉變。
三、高校音樂教育融合民族音樂元素的路徑探究
(一)完善課程結構,抵制“民族附加模式”
根據高校音樂教育及其融入民族音樂元素的過程之中所出現的課程結構失衡、“民族附加模式”的出現等等問題,許多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堅持立足并扎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并堅定文化自信,致力于擺脫“民族附加模式”。著力于推動課程結構改革,加大民族音樂元素在課程學習之中的比例,以提升教學的民族性。例如,合理調整音樂教材的教學內容,將更多的民族音樂作品與民族樂器的教學引入教學考察范圍之內,充實音樂教學內容的同時優化了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完善了音樂課程的學習結構。立足于我國優秀民族音樂文化,也使其在高校音樂教育之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二)增大施教主體扶持力度
施教主體方面,提升相關部門對于高校音樂教學的扶持力度,加大高校音樂人才的培養力度,充分發揮好高校培育傳承人的作用。進一步完善音樂教育教學體系,搭建相關教育教學平臺,鼓勵高校打破原有的封閉教學的束縛,借助互聯網的發展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
再者,任何形式的教育,都離不開書面材料。音樂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施教層面還應立足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接續歷史,保護民族音樂文化多樣性。開拓創新,大力開發、利用民族音樂資源,及時編寫或更新高校音樂教材。緊隨信息化發展,搭建高校音樂教學實踐平臺,制作與高校音樂教材相配套的教學音頻、視頻,豐富高校音樂教學資源與革新高校音樂教學模式,提高音樂教材之中民族音樂作品的使用率。積極拓展民族音樂的演出領域,在增強高校演出人員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同時,在社會面擴大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
(三)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針對當下執教層面的教學現狀,高校音樂教師應積極響應施教主體的政策導向,致力于高校民族特色教材的開發與運用。作為受教群體“通往未來的指路明燈”,教師應主動拓寬自身教學眼界,努力學習并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并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積極完善自身音樂教育教學模式。
觀察音樂核心素養的內涵可知,音樂教育活動肩負著引導受教群體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構建社會責任感等重要使命。因而,在高校音樂教學之中,教師應有意識的融入民族音樂元素,全方位的陶冶受教群體的情操,增強受教群體的民族情懷。并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活躍音樂課堂氣氛,培養受教群體的學習興趣,提升受教群體的音樂素養,充分發揮音樂對學生的培育作用,完成音樂教育的重要使命。
音樂的理論學習與音樂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與歸宿,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在音樂課堂理論學習的基礎之上,高校音樂教師還應積極組織開展大學生民族藝術實踐類活動、民族音樂采風實踐活動或是帶領受教群體參觀當地民族音樂社團匯演等等活動,搜集優秀民族音樂素材,拉近受教群體與民族音樂文化的生理與心理距離。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使其直面民族音樂的魅力。同時,社會、學校、家庭輔以配合式教學,共同促進受教群體的全面發展。
(四)轉變受教群體學習觀念,樹立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的觀念影響人的精神境界與精神動力,受教群體的音樂學習觀念直接影響其音樂學習過程,進而影響音樂學習的最終結果。正確的學習觀念,有如遠方的燈塔,照亮并堅定腳下的路。因而,學生應及時轉變“唯分數論”“為考試論”的學習觀念,端正學習態度。作為炎黃子孫,正確認識與欣賞民族音樂文化并堅持世代傳承,是我們的責任與擔當。因此,受教群體應堅持立足并扎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社會價值觀、文化傳承價值觀等等觀念,積極參加高校與教師組織開展的多種民族音樂實踐活動,積極登上展現自身風采的音樂舞臺,從音樂之中汲取能量,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提高自我效能感。改變 “成績化”思維,正視音樂的精神內核,專注于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多數高校之中,雖已開設民族音樂教育的相關課程,但在教學活動實際開展的過程之中,仍存在課程結構均衡性不足、施教主體扶持力度不足、執教主體綜合素質有待提升與受教主體學習觀念有待轉變等等問題,成為影響民族音樂文化的實際傳承、制約高校總體音樂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亟需教育相關的施教層、執教層、受教層在教學實際之中不斷做好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結構的優化工作,根據高校教育教學情況進行民族音樂的實際引入工作,加強完善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嚴肅端正受教群體的學習觀念,為我國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搭建良好舞臺。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民歌是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我們要堅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充分發揮高校對學生的培育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貢獻文藝的強大力量。
參考文獻:
[1]韓晉寧,陳鄭東.普通高校音樂教育融合本土音樂文化的實踐與探索[J].北方音樂,2017(3).
[2]楊曉.論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J].中國民族博覽,2018(2).
[3]洪瑞珠.踐行核心素養,提升音樂綜合能力——如何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北方音樂,2018(7).
[4]王曦.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教學融合本土民族民間音樂路徑探析[J].北方音樂,2020(6).
[5]劉子殷.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教學融合本土民族民間音樂路徑探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21).
[6]樊體睿.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現狀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21.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北大學2021年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立項“山西本土音樂在視唱練耳課程中的分類專項教學實踐研究”韓晉寧(2021.8) 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67)。
作者簡介:冉童欣(2000—),女,山西長治人,音樂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