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謹
摘 要:本文基于核心素養視角,對高中美術德育的實施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在第一部分中,重點論述了核心素養在綜合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強調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意義。第二部分分析了核心素養與高中美術德育的關系,指出其對學生審美能力、創造力和文化素養等方面的積極影響,并為高中美術德育提供了理論支撐。第三部分提出了高中美術德育實施路徑,包括借助智慧課堂、結合美術實踐、搭建藝術展覽和組織國外研學等具體方式。通過智慧課堂的應用,利用數字化技術和情境化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潤心素養;通過美術實踐,通過雕塑和寫生等活動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搭建藝術展覽,通過革命主題展覽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和愛國情懷;組織國外研學活動,深入研究不同畫派的視覺創作,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通過這些實施路徑的有機結合,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本研究旨在為高中美術德育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借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美術;德育;實施路徑
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意味著社會對于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1]。在素質教育時代,德育工作成為關鍵的組成部分,而高中美術教育在德育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然而,如何在高中美術教育中有效實施德育并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界備受關注的核心議題。因此,引入核心素養視角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框架,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文化意識、審美情趣等重要能力,將與高中美術德育形成天然的契合和互補。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及重要性
核心素養作為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標志,旨在培養具備綜合能力的學生,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知識經濟發展的挑戰。核心素養包含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3]。
第一,文化基礎。它要求學生通過學習獲得廣泛的文化知識,掌握多種技能,培養審美情趣,以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第二,自主發展。它能培養學生具備主動學習、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的能力。第三,社會參與。通過參與社會活動,學生可以鍛煉合作與交流能力,培養領導力,并成為社會進步的積極推動者。
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關注具體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學生能力、品質和潛力的培養。通過培養核心素養,學生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并成為具備全面素養的個體。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美術德育的作用和價值
美術德育教學是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它在核心素養的框架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高中美術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具有基本核心素養,同時又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4]。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界定,美育的核心任務是通過塑造良好品德來培養人才,美育的范疇涵蓋了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和心靈教育。它的作用不僅僅是提升人們的審美素養,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情感,激發人們的精神,溫暖人們的心靈[5]。因此,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德育在多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等。
(一)美術德育在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美術德育滲透,學生不僅能夠學習美術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欣賞評述能力。通過欣賞世界優秀名作,學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和時代的藝術風格,如唐代繪畫的雍容華貴,宋代繪畫所蘊含的格物致知,元代藝術所體現的清淡雅致以及晚清繪畫所呈現的大氣磅礴。這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對真善美的追求,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修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代先賢早已認識到通過詩文和繪畫可以傳遞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同時也能夠表達人們的志向和興趣。其中,文人花鳥畫以其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方式,給人帶來振奮和積極向上的感受,營造出美好而和諧的視覺體驗,被視為提升內在品質和精神境界的一種重要途徑。明末清初時期,八大山人作為大寫意花鳥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孤禽圖》展現了傳統儒釋道文化的滋養。畫面中獨自的鳥兒給人一種深邃而凝重的感覺,引人思考。通過細膩的線條和墨色的運用,八大山人巧妙地隱喻了自然界萬物相生相克的真理,也展現了他獨立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
(二)美術德育在自主成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融入德育的美術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創作過程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通過創作美術作品,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和個人情感表達。
例如,黃胄作品《豐樂圖》和《載歌行》以新中國新疆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為主題,展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生機。畫家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精心布置的畫面,呈現出少數民族的精神、人格和生命活力。又如:潘天壽的作品《芙蓉花》將自然景色與花卉畫以及書法藝術有機地融合,通過獨特的構圖和細膩的筆墨,傳達了畫家所體驗到的田園之樂和生命的歡愉。
除了個體藝術家的作品,教學案例中常引用的油畫名作如《紅軍過草地》和《步調一致才能勝利》則展示了中華兒女堅持不懈、團結奮斗的優秀品質。這些作品讓觀者感受到堅強意志和團結合作的力量,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示范。
(三)美術德育在社會參與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美術德育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和環境保護,通過藝術表達傳遞社會價值觀和思想。舉例來說,美術作品《暑日里的管道工》是對在酷暑下默默工作的城市下水道疏通工人的致敬。這幅作品采用水墨寫意技法,生動地描繪出城市下水道疏通工人在炎炎烈日下默默工作的勞動場景。他們身穿工作服,汗水濕透了他們的額頭,但他們堅定地逆著車流前行。在夜幕下,他們仍然堅守崗位,為市民的溫馨生活默默貢獻著力量。這幅作品通過水墨的表現方式,將守護者們努力工作的場景生動地展現出來,讓我們不禁對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另一個例子,2023世界環境日主題展“生態流動·設計驅動下的環境共生”,此展匯集了近50位全球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以環境問題為切入點,他們運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形式設計藝術品,表達了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呼吁,倡導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美術德育實施路徑探究
高中美術德育的實施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使他們掌握美術知識和技能,更要引導他們深入體驗藝術創作的魅力,通過此過程使內心變得純凈,情感得到提升[6]。為了有效實施高中美術德育教學,筆者著重探究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借助智慧課堂,滲透文化潤心。在智慧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化藝術資源和在線文化交流平臺等工具,并通過虛擬實境的體驗,進入不同文化場景,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藝術表達方式,感受當地的藝術氛圍和文化傳統。舉個例子,教師借助智能化設備進行《中國山水畫》美術鑒賞課教學。在智慧技術終端的支持下,學生們能夠清晰地欣賞中國古代經典名畫,如《富春山居圖》《千里江山圖》中線條的筆鋒勾勒、輪廓的淡墨渲染、部分的重墨刻畫等細節被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同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的連接,學生們可以體驗元宇宙數字文化沉浸藝術展中的《千里江山圖》,這幅作品以光影的形式連接古今未來,跨越歷史長河,呈現在觀展的學生們面前。與課堂中的平面仿真畫卷不同,借助數字技術的加持,能夠清晰地看到畫面中生動描繪的古樸小橋、山頭上飛翔的群鳥、小如螞蟻的人物,以及各段相對獨立的山水如何巧妙地連接起來。通過實虛結合的同步互動課堂,學生更深刻地欣賞到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細致真實描繪,從宏觀到微觀,從游覽到沉浸的多維度視角,數字化傳承與創新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用元宇宙維度展示了東方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美感。
(二)結合美術實踐,滲透健康自信。在美術實踐中,通過引入多種創作形式和材料,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表達欲望。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繪畫、雕塑、攝影、動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創作,讓學生能夠在不同媒介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同時,注重個性化的指導和評價,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創作思路。舉例來說,在山頂平臺的紫荊花盛開的時節,教師組織《色彩的表現》校園寫生活動,以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在這節實踐課中,當微風吹過山頂平臺的紫荊花時,學生們專注地在花樹下描繪著,仿佛創作出了一幅美麗的畫作。通過這樣的繪畫實踐課,學生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春天美麗迷人的氛圍,他們能夠領略到自然界萬物的美好。另外,通過學習典雅優美的古希臘雕塑課程,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和表現自己內在的美。在“藝術名畫模仿秀”實踐活動,學生模仿米勒的《擲鐵餅者》、波利克里托斯的《執矛者》和阿波羅尼奧斯的《拳擊者像》,他們積極上臺,用身體語言模仿雕塑中的人物動作,并思考作者通過作品所傳遞的意義。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了解自己內心的世界。通過古希臘雕塑課程,我們旨在培養學生自信和健康的價值觀,提升他們對古典美的認知。
(三)搭建藝術展覽,滲透愛國情懷。搭建藝術展覽是一種將愛國情懷融入其中的有效途徑。通過定期舉辦展覽,我們可以設計展覽主題和內容,突出愛國情懷的價值導向。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國家歷史、傳統文化或現代社會問題為切入點,創作與國家情感密切相關的藝術作品。
去年藝術節期間,筆者策劃了一個名為“舞丹青以歌,揮翰墨而頌”的藝術展覽。整個展覽分為革命戰爭年代、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三個板塊,共展出了一百多件作品。通過書畫、手工藝等形式,學生們充分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熱愛和愛國情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革命年代板塊中展出的大型藝術裝置《南湖紅船》,這件作品長近三米,由高一和高二的學生們共同創作完成。它占據了展覽的中心位置,面積接近25平方米。裝置配有音樂詩朗誦和燈光烘托,呈現出激昂的紅色基調,令人印象深刻。同學們根據“紅船精神”設計并手工制作了這件近三米長的作品,而周圍的一百艘小紅船象征著毛澤東詩詞中“百舸爭流”的意境,寓意新時代的我們堅定跟黨走,紅船精神代代傳承。
(四)組織國外研學,滲透創新精神。通過組織國外研學活動,學生可以追隨藝術大師們的足跡,親身體驗他們曾生活學習的環境,深入了解他們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方法,從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例如:組織學生們暑假期間參觀法國羅浮宮、奧賽博物館、意大利國家現當代美術館和西班牙達利博物館等,學生們可以目睹藝術家們的真跡,感受各類藝術派別的創新手法和彼此呼應,以及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從而對這段歷史有形象的感知。
以法國橘園美術館為例,學生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法國畫家莫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池塘·睡蓮》。莫奈在這幅畫作中展示了他鼎盛時期的繪畫技法和研習成果,通過繪制美麗的睡蓮在湖面上擴展的形象,將形體消融在彌漫著霧氣的倒影之中,創造出朦朧而富有詩意的畫面。這樣的觀賞經歷讓學生們更直觀地感受到水中光影和色彩的美的極致表現。又如:學生們目睹梵·高的《星月夜》和《向日葵》等作品,近距離欣賞畫家大膽用色、沖動性的筆觸、戲劇化的畫面。通過此次研學活動學生們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梵·高對藝術的堅持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除此外,還有一些藝術家如意大利藝術家莫迪里阿尼和以夢境為靈感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這些藝術家之所以被挑選出來,是因為他們以獨特的創新精神和才華橫溢聞名于世。他們經歷了歷史的風雨洗禮,卻依然屹立在我們面前,向我們展示著他們所傳達的深刻精神力量。
結束語
本文從核心素養視角探討了高中美術德育的實施路徑,為教師和決策者提供了有益參考。通過核心素養的整合和融入,高中美術德育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尤其是師資儲備和教學資源的不足。
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應該關注這些問題并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其一,教育部門和學校應該加大對高中美術教師的培訓和支持力度,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和藝術素養。教師是美術德育的重要推動者,只有他們具備充分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才能有效實施核心素養視角下的美術德育。其二,需要增加教學資源的投入,包括藝術設施、材料和技術支持,以提供更豐富、多樣化的美術教學環境。學生需要有良好的學習條件和資源支持,才能更好地發展他們的藝術潛力和創造力。此外,還可以探索與社區、藝術機構以及企業合作,在校外拓展學習和實踐的機會。這樣可以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平臺,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和文化視野。
希望本研究能夠激發更多關于高中美術德育的研究和實踐,為藝術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導。通過共同努力,相信高中美術德育將為培養優秀藝術人才和提高社會文化素質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王茹茹.淺談高中美術德育滲透策略[J].中國新通信,2019,21(9):188.
[2]鄒琴.高中美術教育中的德育滲透[J].當代教研論叢,2018(1):116.
[3]姜欣宜.“育美蘊德”:美術教學中的德育融入性思考[C]//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教師發展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2023:1157-1160.
[4]張淞強.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教學實踐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5):114-116.
[5]袁琳玲.潤物細無聲:美術社團的德育魅力[J].三角洲,2023(2):136-137.
[6]唐新波,解鑫品.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實踐與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3(23):81-83.
本文系廣州市教研院2022年度科研課題“基于深度學習的‘說美術表現性評價研究——以‘高中美術·人物速寫教學為例”(課題編號:2022jx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