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往的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在學習體育健康知識和練習體育技能的時候得到的引導不夠多,導致部分學生無法熟練掌握體育健康知識和體育技能。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教會、勤練、常賽”的體育課新模式,教師可以據此進行教學改革,在教會學生體育健康知識后,引導學生勤加練習,保持合適的練習密度。文章分析了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新模式的重要性,以及以往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并從講解、訓練、競賽、評價四方面討論了有效優化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會、勤練、常賽;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李素鈴(1981—),女,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第八小學。
體育課程對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近幾年,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體育教育質量也在逐漸提升和優化,小學體育課程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體育教學模式的變革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往的小學體育課程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缺乏科學理念的指導,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時存在諸多不足,比如教師常采用示范式教學而沒有詳細講解動作的技術要領,或者在學生練習之后教師沒有設計競賽活動和提供有針對性的評價,導致學生不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要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以積極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切實掌握體育健康知識,然后參與強度合理的體育訓練,保持科學的訓練密度,從而掌握體育運動技能。此后,教師還要開展相應的體育競賽、提供有針對性的評價,幫助學生鞏固體育技能,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參與體育訓練的樂趣,逐步提升體育素養、增強身體素質。
一、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新模式的重要性
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新課程模式,能夠推動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在教會、勤練、常賽模式下,小學體育教學會變得更有條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體育健康知識,并有序開展體育鍛煉,讓學生逐步掌握運動技能。此后,教師可以借助體育競賽使小學體育課堂變得趣味十足,而且在與其他學生競賽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了解自己與同學的差距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改進自己的運動方法[1]。
二、以往小學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
在以往的小學體育課程中,一些體育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在單次課程中安排過多教學內容,或者出現以講代練、以練帶賽的情況,造成體育課程枯燥乏味,學生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內容,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有一些教師則是在教學時留給學生的自主鍛煉時間較少,或給學生安排過多任務,以確保他們在課堂上一直在訓練,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會感覺體育課程無趣,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也得不到滿足。還有一些教師的體育課堂以練習環節為主,他們在給學生簡單示范相關動作后就讓學生進行反復練習,較少組織競賽,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運動技能的理解不夠深入,他們難以通過練習快速提升能力,也可能因為過多的反復練習對體育課程失去興趣。
教師應明確,科學的體育課程應當由多個部分組成,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環節掌握體育健康知識,在練習環節練習運動技能,在競賽環節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
三、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新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教會是目的
一些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僅注重實踐訓練,沒有詳細講解體育健康知識,也沒有詳細講解動作的技術要領,導致學生對動作缺乏正確的認知,在實踐訓練中“摸著石頭過河”。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練習效率并不高,他們很容易重復錯誤的動作,養成錯誤的運動習慣。在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教學新模式時,這部分教師需要改變教學觀念,提高對講解體育健康知識環節的重視,通過詳細的講解讓學生認識到鍛煉的重要作用,掌握相關動作的技術要領,并對后續實踐訓練環節產生期待[2]。
1.講授體育健康知識
講解環節對于調動學生的訓練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終身運動觀念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在體育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構建教學情境,利用多種資源使學生對體育健康知識形成相對深入的理解,意識到運動的重要作用,愿意為了自身健康參與體育鍛煉。
例如,在帶領學生跑步前,教師應當給學生講授體育健康知識。教師可以講解跑步對身體健康的益處:跑步是一項有氧運動,在跑步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消耗多余的熱量,學生的身體會變得更加強壯,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積攢的壓力也會得到有效舒緩;經過長時間的跑步訓練,學生的大腦供血和供氧量會顯著提升,身體素質會顯著增強。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講解跑步對人體各個部位的影響。
2.教授技術要領
體育課程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課程。為便于學生進行實踐,教師也需要認真講解體育動作的技術要領,確保學生進行正確練習,逐步提高運動能力[3]。
仍以跑步教學為例,在講解基礎的體育健康知識后,教師應當教授跑步的技術要領。跑步是一項常見的運動,為了保證學生科學、合理地參與跑步訓練,教師可以在正式開展跑步訓練之前,講解預備姿勢以及在跑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提醒學生在擺臂的時候手臂不要超過身體的中線,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跑步速度調整呼吸的節奏。教師還可以制作小卡片,在講解時向學生展示這些卡片,方便學生結合卡片上的圖片和文字記憶教師講解的內容,從而有效學習和練習相關技術要領。
(二)勤練是保障
在打造教會、勤練、常賽新教學模式時,教師還應設計有趣的練習環節,確保學生在掌握體育健康知識后進行科學的體育訓練,從而有效掌握體育技能,有能力參與后續的體育競賽。此外,教師還要重視設置合理的訓練密度,讓學生在持續的訓練中鞏固體育健康知識和相關動作的技術要領,感受到自己在逐漸進步,獲得運動的愉悅感[4]。
1.合理開展訓練
一些教師在設計訓練項目時,沒有重視學生的體質差距,僅設計了單一的訓練內容和訓練目標,導致一部分學生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逐漸對體育課程失去興趣、對自己失去信心。為確保小學體育課程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后,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制訂不同的訓練內容和訓練目標,讓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進行訓練,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在體育課程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帶領學生進行跑步訓練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完成一次統一的跑步練習,并在學生練習過程中示范正確的跑步動作,引導學生結合正確的跑步動作技術要領進行練習。此后,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在練習中的表現將他們劃分為三個層次。對第一個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相對高的教學目標,鼓勵他們完成豐富的跑步項目;對第二個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嘗試多種跑步項目,讓學生感受到跑步的愉悅;對第三個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提供更多的教學指導,幫助他們逐漸養成跑步習慣,由此逐步提高身體素質。讓學生在能力范圍內進行訓練,可以避免部分學生的訓練積極性受到打擊,也可以讓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得到滿足,從而切實提高班級全體學生的跑步水平。當然,帶領學生參與跑步訓練時,教師還要認真觀察學生的動作,發現學生的跑步姿勢、呼吸頻率等錯誤時,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幫助學生改掉錯誤的跑步習慣,使學生在訓練環節掌握正確的跑步動作技術要領。
2.確保訓練密度
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會使得體育鍛煉的效果更顯著。在以往的小學體育課程中,學生可能只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課堂上進行訓練,在課后不主動進行訓練,這會導致體育鍛煉的效果不夠顯著。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堅持體育鍛煉,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在體育課程中進行訓練,還要合理設置訓練密度,確保學生在課后堅持參與體育鍛煉,感受到參與體育鍛煉的益處。
例如,為了讓學生養成跑步習慣,在體育課程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大課間帶領學生跑步,并鼓勵學生在放學之后主動在操場上進行跑步訓練。此外,教師還應在接下來的體育課程中設計回顧環節,帶領學生回顧與跑步有關的體育健康知識和技術要領,并適當在課堂上組織跑步訓練,使學生逐步養成跑步習慣,在長時間的練習中得到提升。
(三)常賽是途徑
體育競賽不僅能夠提高體育課程的趣味性,也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訓練成果,了解自己的水平和后續訓練的方向。在設計體育競賽的內容時,教師不僅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1.全體學生參賽
教師應確保體育競賽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到運動的樂趣,這樣才能夠有效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新模式,推動小學體育課程改革,切實發展學生體育素養。考慮到不同性別的學生身體發展情況有所不同,教師在設計體育競賽活動時,要將學生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以保證體育競賽的合理性。除了設計常規的體育競賽,教師也可以設計花式體育競賽,讓學生充分進行體育鍛煉,真切地感受體育鍛煉的樂趣。
例如,在組織跑步競賽活動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并結合男生和女生的人數設計小組賽、瑞士輪等比賽規則,讓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參與跑步競爭,也有機會成為裁判觀察同學的跑步情況。此外,教師也可以設計團體跑步競賽,在參與這樣的活動時,學生需要與其他學生組隊,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體育鍛煉的樂趣,也可以發展團隊合作意識。
2.培養體育精神
體育競賽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等體育精神,從而促使學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意志更加堅強[5]。在開展小學體育競賽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積極開展德育教學,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為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在體育競賽環節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競賽,在競賽中與其他同學和諧比拼、相互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組織800米跑競賽活動時,教師要考慮到這一項目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并不容易,學生可能在跑步的過程中出現放棄的想法,教師需要及時鼓勵學生,激勵他們挑戰自己,使學生變得更加堅強。如果有學生在跑步的過程中摔倒,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在此時先把比賽放在一旁,優先幫助摔倒的同學,讓學生形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神。由此,學生不僅可以在競賽中增強身體素質,他們的道德品質也會得到發展。
(四)科學調整小學體育評價機制
要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新教學模式,小學體育教師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調整課程評價機制,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技術要領、養成運動習慣。為此,教師需要將學生在學習、練習、競賽三個環節的表現記錄下來,結合全班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并在學生參與三個環節的活動后及時向學生反饋,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練習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提升體育鍛煉質量。
結語
總之,在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模式時,小學體育教師需要從講解、訓練、競賽、評價等環節優化教學活動,確保學生有效掌握體育健康知識,熟練地掌握運動技能,在競賽中進一步提升,通過評價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切實增強身體素質,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娜娜,吳永華.小學籃球課堂教學融入“教會、勤練、常賽”實踐[J].新體育,2021(24):69-71.
[2]王鵬.當代小學體育教育方法及教學策略的創新性探究[J].教育界,2020(52):87-88.
[3]劉召同.小學體育教學中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23):31.
[4]葉峻言.新形勢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J].當代體育科技,2020(35):132-133,136.
[5]李慧.打造快樂體育課堂,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效率[J].智力,2020(3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