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旸
摘 要:思政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視域下,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發展具有深遠意義。高校作為大中小學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借助其在人才、專業、資源、平臺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引領助力作用,形魂兼具地提高大中小學思政教育時效性,從而引導新時代青年在矢志奮斗中唱響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關鍵詞:大中小學思政課 愛國主義教育 一體化 路徑選擇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統籌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鼓勵各地高校積極開展與中小學思政課共建,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1]。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具有深遠意義,近年來,各大中小學都進行了有益嘗試,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漸成體系。然而,如何形魂兼具地提高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實效性,尤其是高校如何引領助力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仍需進一步關注探索。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2]因此,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應以思政課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基于扎實的理論基礎解決實踐問題,在思政課中有機融入、一體貫通愛國主義教育,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視域下推進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發展,有助于豐富思政課教學的架構與內涵,從而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3]。
高校在人才、專業、資源、平臺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作為大中小學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發揮引領作用,注重協同育人,為大中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建設提供應有的助力。
一、利用高校師資隊伍優勢,增強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聯動協同
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教師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對學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大中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建設離不開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體化。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推進之下,各高校高度重視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的建設,逐步構建了一支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截至目前,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數量顯著增長,隊伍逐漸壯大,綜合師生比已能夠滿足《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中提出的1∶350的配備要求。同時,由于不再受到學生升學壓力等的影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思政教育,加上高校教師的學歷層次、知識儲備、教科研水平、專業素養等相對較高,高校在教師隊伍,尤其是思政課教師數量、質量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因此,為提高大中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應以高校思政教師隊伍為引領,增強大中小各學段思政課教師隊伍的聯動協同。
(一)發揮引領作用,構建學習培訓體系
高校應發揮引領作用,著力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的學習培訓體系,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提供能夠提高其能力素養的交流機制。具體來說,是以高校作為牽頭單位,成立該區域內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定期開展集體備課等培訓交流活動、共享愛國主義教育課程資源、組建紅色故事宣講團、開展思政課教學能力競賽等。在通力合作過程中,各學段教師得以交流授課進展,獲取更全面的教育資源,共同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實現各學段之間的有效溝通,提升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協同合作的實效性。
如烏魯木齊市成立了包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新疆師范大學、烏魯木齊職業大學等及全市48所中小學幼兒園在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教育聯盟。南寧師范大學自2019年起以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培訓基地為平臺,與南寧市350余所大中小學共建大中小學思政課育人聯盟,多次開展集中備課、教學研討、業務培訓等交流活動,實現高校思政課堂向中小學思政課堂的延伸,拓寬了思政課堂的覆蓋范圍。
(二)打破教學壁壘,推進各學段自然銜接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對中小學學段的教學內容加以了解,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與中小學學段自然銜接,在中學學段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擴充有助于促進學生適應新學段的新方法,做到科學過渡、環環相扣。同時,高??蓪τ幸庠负湍芰Φ拇笾行W教師開放深造、流動通道,使教師盡可能地參與到不同學段的教學中去,全面了解思政教育在不同學段的特點和內容,避免老師常年在同一個學段進行教學。
同濟大學于2011年啟動的“苗圃計劃”就是一個較好的嘗試。該計劃上線了一系列為中學生量身定制的科普課程及實驗實踐教學課程,為中學生提供培養興趣、發現自我的平臺,著力探索大中小學貫通培養的新舉措,將思政元素貫穿育人全過程。據統計,全國已有來自11個省份的32所重點中學加入該計劃。
(三)聚焦課程思政,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元素
高校教師應在各項活動中起到示范引領、積極推動的作用,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抓手,挖掘高校各類課程中隱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并通過開設學術講座等形式將研究成果與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分享,或直接面向中小學生開展情境教學,引導中小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在此過程中探索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近年來,東華大學以“紅色文化”“童心向黨”為主題,給東華附校的中小學生送去了近300堂思政課和一系列音頻黨課。南京大學開展名家講座校園行,大學教授走進全省13個設區市組織的50多所中小學,與中小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用豐厚的專業知識、活潑的語言和透徹的講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在中小學生面前,鼓勵學生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發揮高校學生隊伍力量,厚植大中小學生愛國情懷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階段,相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大學生的思想較為成熟,擁有較為獨立判斷、思考的能力,對于社會的接觸與了解也更多。因此,高校學生隊伍有一定能力將心智優勢等進行有效轉化,為大中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助力,成為大中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
(一)發揮朋輩力量,豐富教育形式
高校學生以同輩人的身份循循善誘,從情感上來說,中小學生更易接受。同時,從教學方法上來說,高校學生的參與使得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更加豐富,如結合當下中小學生關注的熱點,以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做游戲、講故事等形式使思政教育不局限于說教,也更易激發中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形成有效的雙向情感交流。
2023年5月,揚州市職業大學“郵之聲”志愿隊聯合高郵送橋初級中學、高郵汪曾祺小學在揚州高郵湖畔開展了“一枚郵票的長征路”黨課,通過大中小學生共同聆聽郵票上的紅色故事、給遠在貴州的畢業生寄出《遵義會議八十周年》郵票等新穎的形式,勉勵大中小學生傳承偉大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二)借助專業優勢,融入學科特色
高校學生可以借助專業優勢,用活專業資源,開展具有學科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如2023年5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師生共同帶領上海中小學生打卡陳望道舊居、秦皇島路碼頭等紅色地標,結合高校學生播音主持、新聞與傳播專業特長,通過講述偉大建黨精神、現場采訪講解員、全程錄制微紀錄片等形式,為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特別的思政課。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大中小學生都有機會代入自己成為“主角”,親身體驗思政課的魅力。
(三)開展社會實踐,深化思想認識
高校學生團隊走進中小學開展志愿服務、交流分享等活動,聯合中小學生團隊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勞動教育、素質拓展、尋訪紅色足跡等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大中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的進一步深化。
2023年4月,北京大學6名青年志愿者走進北京大學附屬中學、附屬小學,以“我心中的雷鋒精神”為分享主題,共上一堂“大思政課”。青年志愿者們講述了參與北京冬奧會、疫情防控等重大活動的志愿服務經歷,鼓勵中小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用青春行動弘揚雷鋒精神,續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2023年勞動節前夕,揚州市職業大學聯合揚州市汶河小學共同開展“大手拉小手 勞動最光榮”勞動實踐課,大學生與小學生攜手走進農場,體驗剪枝、種菜、采茶等勞作,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強化勞動光榮的理念,在勞動教育中涵養愛國主義情感。
讓大學生參與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中,發揮高校學生隊伍力量,既是大中小學生提高思想認識的有效舉措,是大學生磨煉專業技能的難得機會,也是家國情懷在廣大學生心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重要方式。
三、依托高校平臺資源,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融會貫通
由于高校具有服務社會的基本職能,同時大學生有實習、就業的實際需求,高校往往與當地企業、社會服務機構等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地方資源的集成者,高校應精準定位,將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加以整合,以此為依托,為積極推動中小學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融會貫通做出貢獻。
(一)立足實踐基地,開放資源共享
在資金投入、配套設施、科研條件等方面,高校相對中小學更具優勢,也正因此,高校能夠利用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也更為豐富、全面。因此,高校應將所擁有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對中小學開放,讓中小學生走進高校參觀實驗室或體驗新型科技、走進實踐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中小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強其科技報國信念。
北京理工大學建有全國首個智能交互“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學生們戴上VR(虛擬現實)眼鏡便可以在百年黨史中自由“穿梭”,沉浸式體驗紅軍遠征的艱難險阻。山東大學威海校區與“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劉公島密切合作,建立“山東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每年9月,山東大學威海校區會組織全體新生前往劉公島,通過在甲午戰爭博物館前宣誓、導游解說等形式身臨其境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如今,眾多高校已與所在地的中小學開展合作,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家門口”的愛國主義教育機會。2022年10月,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入選湖北省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學校攜手中小學先后開展志愿講解、結對訪學、夏令營等活動30余場,自開展以來受教育人群達30余萬人次,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建設提供交流平臺。
(二)發掘紅色文化,傳承精神血脈
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有助于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為提高大中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實效性提供有力支撐。高校應進一步發掘學校所在地的紅色文化資源以及學校發展歷程中的感人故事,開創校史館等紅色文化資源新陣地,打造高校紅色文化品牌,并進行歸納與升華,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中國故事”,傳遞高校“好聲音”。
哈爾濱工業大學將老一輩哈工大“八百壯士”、選調生前往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等事跡編入教材,用身邊人、身邊事提高思政課程的吸引力,教育學子要有心懷天下、甘于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此外,高??梢匝埦哂袗蹏閼训南冗M人物典型(如退休教師、優秀畢業生、學生代表、志愿者)進校宣講,以榜樣引導大中小學生主動思考和感受愛國主義的深刻意蘊,樹立正確價值觀,強化使命擔當。2023年5月,廣州市大中小學2023年“學校勞動周”啟動儀式在天河區長湴小學舉行,聘請15名勞模工匠擔任榮譽導師,并為在場近100名學生進行了宣講,當面講述勞動故事,讓大中小學生近距離感受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把牢網絡平臺,筑牢信念根基
隨著科技的發展,短視頻、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受到大中小學生的追捧,全方位地占據了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平臺也逐漸成為學生表達家國情懷的主要渠道。因此,立足網絡平臺對大中小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成為一個順應時代發展的重要命題。高校應把握新時代大中小學生高度關注互聯網信息的這一特點,緊扣愛國主義的新時代內涵,把牢網絡平臺這一陣地,讓愛國主義教育不止步于傳統課堂。
首先,充分在思政課的推廣和傳播中發揮新媒體技術的作用,如錄制高質量的在線課程,搭建線上思政課教學平臺。南寧師范大學借助學?!拔W習、微互動、微評價”三微教學平臺,先后開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微課”“‘四史教育微課堂”等網絡微課堂。自2015年微學習任務上線以來,已有500多萬人次進行線上學習,讓大中小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其次,由于高校的媒體平臺受到的關注普遍較高,可以通過打造“網絡+紙媒”“線上+線下”聯合的融媒體宣傳矩陣,強化宣傳輿論陣地建設,運用學校新媒體平臺開展主題宣傳、形勢宣傳,讓云端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新主場。如通過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愛國主義教育的短視頻;結合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網上祭英烈”等具有互動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學校網站開設“云”游革命紀念館功能等,讓愛國主義教育運用網絡媒體傳播,打造大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平臺,筑牢青少年理想信念根基。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騰訊課堂播放專題宣傳片《青春抗疫,與國同航——祖國我向你表白》,同學們在視頻中向祖國深情告白。該片由學?!?20我為祖國表白”視頻作品征集活動中挑選出的50件優秀作品剪輯而成,通過學生自行錄制視頻的過程,給學生們上了一堂思政課,提高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參與度,體現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價值。
最后,高校可以借力宣傳部、學生工作處、團委等部門,加強主題文藝作品創作,尤其是適宜在網絡傳播的精品佳作,適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帶領師生“云探訪”紅色足跡,“云體驗”崢嶸歲月。例如,揚州市職業大學為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創作歌曲《我們是中國青年》,歌曲通過學習強國平臺播出,唱出了學校學子利用專業所學深入鄉村、教育扶貧的事跡,在線上被廣泛傳播,將紅色文化與新青年精神集合,展示了積極向上的中國青年形象。
四、結語
高校應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利用師資隊伍、學生隊伍力量,依托豐富的資源,發揮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而將廣大學生的青春信仰匯聚成未來強大的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
[3]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重大疫情期間高職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 (2020 SJB1032),2023年揚州市職業大學思想政治工作校級研究課題“高校引領大中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的路徑選擇” (YZZDSZ20231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