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意玲
摘 要: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有效融合,不僅有助于地理課堂的教學結構優化,促進課堂的教學效益提高,而且還能完善課堂的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更系統、綜合地學習相關地理知識。鑒于此,本文分析了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價值,并提出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隨著科技改革的進一步變化,信息技術處于教育中的價值與作用得到充分體現。但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的時候,沒有對其應用的優勢進行客觀分析,只是在優質課或公開課上運用,再加上先進的教育理念沒有和信息技術密切結合,課堂上的教學形式也相對被動,這就會影響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并對學生實現深度學習造成不利影響。鑒于此,高中地理的具體教學當中,教師需依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及教學狀況,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站在多個角度,思考與研究教學內容,以確保教學策略能滿足學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并通過信息技術的魅力與優勢充分展現,使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與掌握相關地理知識,使高中地理的教學效果得到切實提高。
一、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價值
(一)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相關地理知識的積極性
就高中階段的地理教材來說,其內容極其豐富,且配合相應的插圖,這對學生而言是極具吸引力的。但是,在日常教學當中,地理教師更多是引導學生進行背誦、記憶與做題,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應試能力提高,幫助學生獲取高分,這不僅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相關地理知識的積極性,而且還會降低學生自身的學習效能[1]。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教師則能通過聲、光、電結合的多媒體將地理知識呈現給學生,以便于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有助于課堂的教學效果提高
在高中地理的傳統化教學中,僅引導學生死記硬背相關地理知識,明顯是低效的。而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教師則能通過信息技術梳理與剖析重難點知識,并經過問題情境、生活情境等多種方法,多角度、多方向地引導學生理解與感悟相關地理知識。由此可知,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不僅能優化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高效、科學地理解相關地理知識,使課堂的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三)有助于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與發展
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能夠將相關地理內容形象、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如同置身在多元化地理環境,促進其形成人地協調觀。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還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梳理地理現象之間存在的關聯,并通過問題情境,深層次思考相關地理現象出現的原因,并以相關網絡資源理解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2]。對于地理環境來說,其通常是十分復雜的,包含不同維度以及不同層次,如果學生只是依賴教材進行理解與學習,常常是不得要領的,而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則能把區域環境的相關內容清晰、直觀地呈現出來,以深化學生對區域知識的認知。除此之外,高中地理的教學內容還包含了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教師經過信息技術組織相關實踐活動,可有效確保教學的質量。
二、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借用信息技術提供課前輔助信息
高中地理的課前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提供給學生相應的信息,輔助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學生在學習全新的地理知識時,常常會產生一定的疑惑,所以,為了確保課堂的教學時間得到高效運用,地理教師可在課前,通過信息技術,搜索些輔助信息提供給學生,并布置給學生相應的預習任務,使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實現高效預習[3]。
例如,在進行“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相關內容的教學時,在具體教學前,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交通運輸方式的相關內容,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搜索與交通運輸有關的信息,以促使學生在課前就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讓學生通過閱讀進行自主思考。除此之外,地理教師也能布置給學生相應的預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網絡,選擇多種交通運輸方式,對不同運輸方式的特點進行描述,以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識。同時,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前的作用充分發揮,不僅能使學生有效解決基礎類問題,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學習方式,而且還能優化課堂時間的實際利用效率,促進課堂的教學進程,讓教師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講解教學重難點,即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以及不同運輸布局對當地發展造成的影響。接著,讓學生依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交通運輸的方式,以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信息技術在課前提供給學生相應的輔助信息,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自主查找相關資料的時候,獲取豐富的資源,促進學生的學習眼界拓寬,幫助其獲取豐富的學習素材,而且還能引導學生搜集到相關內容,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便于學生充分掌握教材知識,使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有效解決自身的疑惑,并促進其課堂的學習效率提高。
(二)借用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1.運用微課,增強學生主體意識
微課既是作為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推廣的主要形式,也是網絡技術實現靈活應用的重要途徑。因此,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靈活地應用微課,通過形象簡短的形式,構建完善、系統的地理體系,并依據相應的順序,從淺至深地將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以促進課內外的知識統一,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這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課堂學習范圍,而且還能使學生形成更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例如,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微視頻,在視頻當中,呈現教材表達的地理觀點,并把網絡中搜集到的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有關的實例融入微視頻,經過引導學生觀看微視頻,讓其表達自身的觀點與看法,并在該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地理觀,且深入理解國家戰略發展策略,并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需通過微視頻進行知識整合,構建完善、系統的資源體系,以促使學生依據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運用課下的時間自主搜索相關學習素材對相關學習內容實施鞏固與內化,以促使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效果實現全面提高。
2.創設圖文情境,深化知識理解
有關研究顯示,通過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創設音頻、圖畫、影像等相關學習情境,以此給予學生的聽覺、感覺強烈的沖擊,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與關注,讓其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新知識的學習以及探究活動當中,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與熱情[4]。另外,創設圖文情境,對于學生深化理解與記憶地理知識也有著顯著的作用。鑒于此,教師可與學生自身的學情及其發展特點結合,科學地應用信息技術,創設特定、直觀的圖文情境,這不僅激發起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而且還能深化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體驗,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例如,在進行“常見地貌類型”相關知識的教學時,想要使學生充分掌握各種地貌具備的特征及分布,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創設豐富、多元的“圖文”情境,首先,將不同地貌的圖文呈現給學生,如風沙、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并與我國當前的地貌分布狀況結合,引導學生通過看圖文,充分掌握我國地形地貌的景觀特點,以激發學生探究地理知識的興趣。
3.巧借電子白板,提高教學效率
電子白板作為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過程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將其運用于地理教學,則能通過動態知識的方式,將地理知識呈現給學生,以促使學生迅速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通過該過程,不僅能夠使學生形成明確的目標與方向,而且還能通過靈活、多元的信息展現方式,把地理知識當中存在的聯系、規律以及計算方法等進行關聯,清晰、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知識,使學生形成相應的想象能力以及思維能力[5]。
例如,在進行“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相關內容的教學時,其包含了洋流與洋流運動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是高中地理具體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以及常考內容。但是,在傳統化教學當中,教師更偏向于理論知識的講解,不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讓學生學習與記憶洋流的定義及其運動方式,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畫圖的形式,繪制洋流的運動圖,以促使學生高效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不論是哪種方法,雖然能幫助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知識,但卻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遷移應用。而電子白板的運用,教師可采取計算機教學輔助系統工具,設計與制作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采取多種工具,在課件當中呈現箭頭、流向等有關內容,以此使單一、死板的洋流知識通過直觀、動態的形式展示出來。由此可知,電子白板的運用,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與掌握洋流的定義,而且還能快速接受與內化本節課學習的重難點,突破課堂重難點內容的同時,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運用交互式信息平臺,加強師生互動
首先,信息技術背景下開展的交流并非一定要面對面開展,學生可在任何的地點、時間,依據自身的地理問題,和教師與其他學生進行暢通無阻的溝通與交流。這種便捷式的交流方法,不僅能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而且還能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自身的觀點與意見,使其學習效率得到切實提高[6]。例如,在對“洋流”的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這節課的內容通常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思維,以深度理解全球的洋流及其產生。為了使學生自身的地理思維發生碰撞,教師可創建線上的交流平臺,首先,教師可在線提出相應的問題,將世界上的洋流示意圖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引導其進行在線討論,經過該過程,不僅可以使教師引導者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而且還能讓學生積極表述,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其次,在交互式的信息平臺中,指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構造學生交互的信息平臺,并經過視頻、圖片、圖文資料、云盤、電子白板等,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以促使學生有重點、有方向、有深度地進行互動探討。例如,在對“土壤的形成”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教師可將學生組成相應的互助小組進行社會實踐。學生可通過三維數字地球軟件獲取相關的區域地形,并采取三維圖軟件制出等高線地形圖,形象、直觀地展現出地區土壤的具體形成過程。經過交互式平臺的運用,學生不僅能通過掌握的數據,對土壤形成的整個歷史進行研究,而且還通過互聯網,查閱與掌握社會發展和土壤形成存在的關聯。
(三)運用信息技術完善課后教學過程
信息技術運用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其不僅運用在課堂上的整個教學過程,而且還能對課后的教學進行完善,以提供給學生更完善、系統的教學服務[7]。因此,學校或者教師可構建相應的高中地理學習平臺,經過引導學生登錄平臺賬號,給其提供屬于自己的學習平臺。在平臺上,教師既能布置作業,也能檢查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效果。
例如,在完成“河流地貌的發育”相關內容學習后,為了確保學生充分了解與掌握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更好地理解洪積扇沖擊與河漫灘平原、三角洲對于聚落分布造成的影響,教師就能通過課后練習實施檢驗。鑒于此,教師可通過平臺布置相應的作業,在學生完成作業練習后,可依據學生的錯題,為每個學生組織專屬錯題集,以防止學生盲目地開展相同的練習與學習。除此之外,練習題可依據學生自身的學習弱點,開展綜合分析,對學生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行針對性完善。在開展專項練習時,教師不需要布置統一的作業,更多的是經過大數據分析,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弱項,以減少學生完成作業的數量,促進其作業完成質量的提高,完善其課后練習。通過因材施教的作業布置,不僅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發展,而且還能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認知度,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最大限度的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網絡時代下,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有效融合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地理教師需注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具備的優勢與價值,優化自身的信息素養,在課前、課中、課后分別促進信息技術的滲透,使地理知識得到形象、直觀呈現的同時,幫助學生充分掌握相關學習內容。
參考文獻
[1]陳美玲.高中地理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的實踐探究[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3(5):19-21.
[2]姚希華,李霞.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4):55-57.
[3]王位.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11):41-42.
[4]孫俊杰.高中地理課堂妙用信息技術的有效策略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2):57-58.
[5]劉小松.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策略研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12):37-38.
[6]唐厚德.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方法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39-40.
[7]楊東.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