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祥
摘 要:唯物史觀是一種科學的歷史觀念,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幫助。針對當前的歷史知識講授,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還應該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文章首先簡單介紹唯物史觀的定義,然后深入分析唯物史觀對歷史教學的重要意義,最后從核心素養角度出發,重點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唯物史觀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滲透
歷史學科具有基礎性、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征,在高中歷史課上,除了要從知識跟技能方面進行指導,還要充分認識歷史,從客觀的角度出發滲透以史育人的基本理念,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高質量人才。伴隨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有必要最大限度開發歷史課程的獨特育人價值,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站在客觀的立場分析和解讀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鼓勵他們表達不同觀點,結合史料運用辯證法進行理性分析和推理,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一、唯物史觀概述
唯物史觀以唯物主義思想為來源與實踐指引,是歷史學科的核心要素,也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更是認識和學習高中歷史課程的前提基礎。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與唯心主義不同,強調世界的本源是物質,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精神只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唯物史觀的范疇是歷史學,基于哲學的角度能夠探究唯物史觀的實質[1]。正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歷史由過去的事件和活動構成,是過去事實的記載,想要學好歷史,就必須深刻理解唯物史觀的內涵,理性地看待和研究歷史。
二、唯物史觀對學習高中歷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形成正確思想觀念
現代教育提倡培養德才兼備的素質型人才,學生僅記住課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還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然而受社會環境的制約,人們的虛榮心、攀比欲愈演愈烈,再加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絡平臺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有一些信息容易誤導青少年,給他們的身心成長造成負面影響,嚴重阻礙青少年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發展。學校是教育的主要陣地,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始終堅持德育為先,奉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傳授學生知識跟技能的同時,關注他們思想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這是每個教師的重要職責。將唯物史觀有效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當中,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唯物史觀深入探究歷史,透過事物現象看本質,逐漸形成理性認知,引領高中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2]。
(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學習歷史應避免死記硬背課本知識,歷史是歷史資料的總和,想要充分了解和認識歷史,就必須從已有的經驗出發,結合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出歷史資料的真實性,在此基礎上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理性分析并客觀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在以唯物史觀為基本理論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要采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辨析歷史資料的方法和解釋歷史事件的能力,幫助高中生準確理解和消化歷史知識。考慮到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一定弊端,為加快推進素質教育,有必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不斷優化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此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基于唯物史觀的高中歷史教學,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樣學生就會在強化基礎的同時學會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有利于深入研究歷史本質
歷史教學的目標不僅是了解和認識歷史,還包括運用歷史知識解釋歷史問題、發現歷史規律。高中時期,學生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實際教學時,不僅要培養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還要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育。所謂思辨能力,就是理解、歸納、分析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時,應全面深化素質教育,圍繞教學主題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加強思維訓練,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將唯物史觀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當中,使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歷史,不斷加強對其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地看透事物發展規律和本質,在發展認知的基礎上促進高中歷史深度學習[3]。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唯物史觀的滲透策略
(一)以教材為基礎,客觀看待歷史
教材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工具,基于唯物史觀的高中歷史教學,應充分利用和開發教材的優點,開發教材的價值,從教材出發,培養學生的客觀意識,在強化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客觀看待歷史,逐步感受唯物主義的深刻內涵和重要價值。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為例,第一單元《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秦朝時期的大一統、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要求學生認識這些歷史事件,明白這些事件對秦朝消亡的潛在影響。在開始講課之前,首先可以圍繞本節課的主題,針對秦國之所以能夠滅掉六國的根本原因展開課堂討論,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初中的學習已經初步了解朝代順序,知道秦朝之前是春秋戰國末期,因此可以帶領他們一同了解春秋戰國末期社會的狀況,分析相關史料記載。有些歷史著作中有著相關背景的說明,如《呂氏春秋》:“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不能沒有君主,想結束戰爭就必須實現統一,體現了治國的基本思想。結合歷史資料不難看出,長期戰亂嚴重困擾著百姓們的生活,百姓熱切盼望統一,這是秦朝實現大一統的原因之一。其次,秦朝都城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形勝”一詞說明地勢險要,能夠防止外敵入侵,此外,山川秀美也是秦朝地理位置突出的主要原因。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秦朝之所以能夠實現大一統的偉業,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才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通過對教材的梳理、分析和解讀,學生逐漸認識到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形成唯物史觀,變得更加理性,學會客觀看待事物,進一步發展自我認知[4]。
(二)科學評價歷史人物,逐漸形成理性認知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涌現出來大量重要的歷史人物,這些人物是學習歷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他們具備各種優秀的品質,認識這些歷史人物有助于發揮榜樣力量,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也可以從經歷中獲取經驗。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和具體體現,想要運用唯物史觀解釋歷史,就必須學會科學評價歷史人物,客觀看待他們的優點和缺點,學習和借鑒好的一面,同時總結教訓,以此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為例,在講《鴉片戰爭的沖擊與因應》的時候,便可以以虎門銷煙這一歷史事件為主題進行教學,由于課本上的內容比較有限,學生無法詳細了解到林則徐這位歷史人物,因此可以為其準備一些相關的材料,將人物的生平、事跡展示出來,這樣就能更加深入地對人物進行分析。林則徐這個名字經常與清朝民族英雄聯系在一起,以往教師在講課的時候習慣直接介紹人物的歷史評價。唯物史觀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自行研究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從多個角度展開討論和交流,全面性地辨析歷史人物和事件,打造民主、生動的歷史課堂,增加師生、生生互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交流和自由表達,進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學生通過分析史料對林則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包括人物生平、主要成就、歷史評價、逸事典故以及著作等,綜合多個方面可以發現人物的特征。為使學生的表達欲更加強烈,適當加以引導,比方說在讀到林則徐受命禁煙這段史料記載的時候,先讓學生簡單概括這段經歷,然后再創設相應的歷史情境,通過氣勢的渲染使學生更有代入感。角色扮演是體會人物情感的有效方法,學生可以扮演涉及的清朝官員和林則徐,模仿人物的對話,揣測他們做事的動機,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人物。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應最大限度開發高中歷史課程的育人價值,將具有優秀品質的歷史人物視為榜樣,指引學生不斷前行,端正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習慣。評價完歷史人物之后,可以讓他們談一談自己從歷史人物身上學到了什么,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在發展理性認知的基礎上達成德育目標。
(三)以問題為導向,判斷歷史發展規律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一直是周而復始的,呈現出重復性、預見性、層次性、不確定性和開放性等特征,歷史的發展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二者是統一且可以共存的,因為歷史存在必然性,人們可以深度挖掘其內在規律,進而對歷史發展趨勢做出判斷。基于唯物史觀的高中歷史教學,要充分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針對某個歷史事件進行辨析,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來解釋歷史,發現歷史發展的規律[5]。以《中外歷史綱要》(下)為例,《全球航路的開辟》這節課介紹的歷史背景是15世紀,地點是歐洲西部,結合時間和地點可以知道當時處于歐洲資本主義萌芽階段,想要學習歐洲歷史,必定不能錯過這一重要時期。比起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合作學習的效果更顯著,在分析和解讀這一歷史事件之前,不妨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然后根據教材內容布置下列探究性問題:第一,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有哪些?第二,新航路開辟的條件有哪些?緊接著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交代的任務。通過梳理教材能夠初步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幾點原因,包括商業危機的出現、文藝復興潮流的到來、歐洲的經濟水平日益發達等,用語言文字進行簡要概括,經過激烈的組內討論,最終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與其他小組成員進行互動,經過合作學習充分認識到其歷史必然性。歷史發展的規律往往受到地理環境、社會關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適當予以學生點撥,引導他們借助多種因素進行分析。課文中并未直接給出新航路開辟的條件,在分析第二個問題的時候,可以聯系之前的學習,以及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做出準確的判斷。從地理環境來看,西歐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都處于亞歐大陸西部、大西洋東岸,瀕臨大西洋地區和附近島嶼,環境比較優越,而通往美洲的路線四通八達,視野比較開闊;從社會關系來看,新航路為人口遷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的西歐擁有頂級的造船技術,人們繪制地圖的技術也很先進,可見開辟新航路的條件早已具備,經過反復訓練之后,學生逐漸認識到人文、地理與歷史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了歷史發展存在規律,在日后的歷史學習中能夠結合這些因素判斷和分析歷史發展規律。
(四)客觀評價歷史,提升核心素養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和大膽質疑,以此激活歷史思維,實現唯物史觀有效滲透。歷史解釋是指運用史料敘述歷史,在實際教學時不單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還要教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追溯起源、分析趨向、說明影響,進而逐漸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平時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要多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對歷史事件做出客觀評價,或者根據歷史事件展望未來發展趨勢。以《中外歷史綱要》(下)為例,在第九單元《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這節課上,首先,帶領學生一起探討多極化格局的影響和經濟全球化的內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歷史事件進行辨析。其次,展望未來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變化,由于每個學生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產生的想法也不同,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課堂互動,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各種各樣的想法融合在一起,有助于開發出更大的潛能,激活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將所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踐當中,使得學習思路條理清晰、合乎邏輯,構建完整的、系統的知識結構,也能熟練運用唯物史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結束語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學習歷史、掌握歷史,相關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從唯物史觀的視角來看待歷史事件,通過矛盾、聯系和辯證的思維對歷史進行學習,可以讓學生的歷史知識點形成體系,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總而言之,現代社會對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加,尤其是高中階段,既要明確育人方向,又要不斷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唯物史觀,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廣大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唯物史觀的培育,引導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進而對歷史做出準確判斷和客觀評價,促進歷史素養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春結.核心素養下高中生歷史唯物史觀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2022(27):18-20.
[2]王琳.培養高中歷史核心素養之唯物史觀的教學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2022(24):120-122.
[3]孟凡存.淺談基于唯物史觀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2(25):134-137.
[4]王發州.新文科與唯物史觀視野下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2(18):155-156.
[5]廖丹萍.素養立意下的唯物史觀在教學中的落實[J].基礎教育研究,2022(8):60-62.
本文系沙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2022年度課題“高中歷史教學唯物史觀素養的探究”的研究成果(編號:SXJYKT-2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