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麗萍 張曉梅



【摘要】本文響應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傳播傳承民族文化、振興地方文化的號召,基于“立足地方、宣介地方、服務地方”的理念,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的原則以及創建課內課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聯系、顯性隱性相融合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三維立體教學體系的必要性入手,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從大學英語小型資源庫的建設與運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實踐等層面探討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地方資源挖掘、家鄉情懷培養為基礎,將思政工作貫穿大學英語教學全過程,實現元素潤人、知識樹人、師德育人和實踐礪人。
【關鍵詞】“立足地方、宣介地方、服務地方”理念 大學英語 課程思政 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3-0042-05
2021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的《廣西教育提質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指出,要實施教育開放合作提升計劃和教育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其中包括:立足廣西獨特優勢和地方特色,著力打造具有廣西特色、具備區域影響力的人文交流品牌;加強廣西特色在線課程建設,豐富和拓展講好廣西故事的形式和渠道,不斷擴大國內國際受眾面;提升教育服務產業振興能力,增強對優秀人才的區域吸引力和高校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的推動力。
與此同時,2021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印發的《廣西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也強調,廣西民族教育事業已經進入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期,然而廣西民族教育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包括民族文化傳承教育開展不夠廣泛等。眾所周知,地域文化一直在為中華文化這棵參天大樹提供源源不斷的豐厚養分。因此,必須切實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深入開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區域性文化教育,進一步凸顯民族文化育人功能,有效推進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奮力開創“十四五”時期廣西民族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可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立足地方,挖掘、宣傳和介紹地方的特色資源,并適時、適當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付諸服務當地社會的行動之中,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創新的重要方向。鑒于此,桂林某高職高專大學英語研究團隊提出“立足地方、宣介地方、服務地方”的理念。在該理念的指引下,該研究團隊創新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包括教學資源體系、三維教學體系以及育人體系,并著力提升教學團隊的專業水平和思政素養。團隊教師將大學英語講授與廣西地方文化英語學習相融合,引導學生宣傳廣西區域文化,并進行社會實踐服務,最終達到在語言知識傳授中“育其知”、在職業技能培養中“育其能”、在地方實踐中“育其行”和在地方文化熏陶中“育其根”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理論基礎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的原則
從國內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現狀來看,課程思政資源的主要內容是中華文化、中西方語言對比、文化對比等宏觀方面。資源庫的建設比較缺乏區域特色和地方風情。因此,有必要結合省情、市貌和校本文化建設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為全面全程并循序漸進地宣介地方文化,加深學生對區域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的理解而儲備教學能量。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的建設應當遵循“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科屬性為引導、以學校特色為依托”的原則(徐錦芬,2021)。其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指思政內容應切合學生的真實學習情境,致力于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投入。可見,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立足本校,依托和挖掘創校強校的歷史文化,在教學中融入校本文化是可行之道。以學校特色為依托指建設英語課程思政內容時能夠結合學校的特色,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所在地區的資源。可見,學校所在的區域文化圈也能為英語課程思政提供鮮活的“教材”和支撐。
與此同時,高校通識課程在課程思政建設改革中具備著獨特的優勢,包括課程設置靈活、課程多樣,更能“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張海軍,2021)。大學英語作為通識課之一,也可利用這些優勢在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嘗試。改革策略包括重視校本資源、地方資源的挖掘等。
(二)三維教學體系創建的必要性
首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仍存在教學資源缺乏多樣性、課堂內教師掌握的學生信息缺乏全面性及課堂外教師的影響力缺乏持續性等諸多問題,對實現“三全育人”的課程思政目標非常不利。
可見,要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大學英語的教學體系必然要覆蓋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及校內校外各個方位。因此,有必要科學和精準構筑第一課堂(教室)、第二課堂(志愿服務、實踐鍛煉和現場教學等)及第三課堂(網絡課堂)和諧共進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三維立體教學體系,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知識的同時,正確的價值觀得以樹立,思維品質得以磨煉,實踐能力得以提升。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小型資源庫建設和應用探索
近年來,研究團隊啟動了基于“立足地方、宣介地方和服務地方”理念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體系的小型資源庫建設。資源庫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實現省市文化共校本文化一色,語言學習與思想育人齊飛,既體現教學大綱要求,又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學性。
(一)小型資源庫建設探索
資源庫建設圍繞著課程單元主題內容,主要從模塊、資源使用路徑和方法、目標等方面進行(如表1)。其中模塊主要分為自治區區情、桂林市貌和校本三大塊。每個模塊還包括不同的主題:自治區級模塊主要體現自治區級的人文知識和故事;市貌模塊集中折射出市級的人文景觀知識;校本模塊旨在融入校級的人文知識和紅色資源。每個主題之下又包括對該主題課程思政內容開發與應用的具體路徑與方法。
(二)小型資源庫應用探索
研究團隊依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有針對性地選取資源庫中的思政元素,形成比較系統的教學指導方案。最后在該方案的指導下形成覆蓋大學英語(下)單元模塊的教學內容體系,以此激活資源庫,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系統,體現“元素潤人”。
指導方案分為單元主題、單元核心價值、地方特色思政素材以及思政素材與教學內容融合點。下面以綜合教程二中第二單元“love”為例予以說明。結合該單元“愛”的主題,研究團隊將該單元的核心價值設定為從愛人、愛學校、愛家鄉到愛民族。確定核心價值之后,再與地方特色資源庫進行無縫鏈接。關于“愛”的主題,廣西有不少經典的故事,資源庫中的“繡球背后的愛情故事”課件就涵蓋了包括阿秀與阿弟、劉三姐與阿牛哥等經典愛情故事。此外,可以融入一些關于桂林山水或者高校校訓的人文知識內容(如下頁表2)。最后結合語言教學目標和內容,將這些思政素材巧妙地融入教學中。該指導方案旨在引領學生通過感知周圍的一人一事和感受附近的一山一水感悟家鄉的溫情和文化,引導其意識到愛不僅包括愛別人,還包括愛學校、愛家鄉等,從而拓寬其博愛樂群的胸懷,增強其思鄉戀家的情感。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三維教學體系探索
研究團隊厘清了顯性課堂、隱性課堂和網絡課堂三個課堂在思政育人過程中的內在關系,探索創建了基于“立足地方、宣介地方和服務地方”理念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顯性課堂+隱性課堂+網絡課堂”三維教學體系。即以第一課堂為主渠道、主陣地,發揮第二課堂(志愿服務、實踐鍛煉和現場教學等)的文化育人、實踐育人作用,著力提升第三課堂網絡課堂的思政教育內涵。依據三個課堂的關系和每個課堂的特點精心設計混合式教學模式,打造課內課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聯系、顯性隱性相融合的多維立體課程思政三維教學體系(如圖1)。
(一)借助網絡云平臺,構建課程思政的多模態教學模式,實現“知識樹人”
大學英語課程是高職院校面向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通識教育課程,是一門公共必修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深受時空的限制,教學育人的效果受到影響。研究團隊借助超星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因勢利導,實現以搶答、主題討論、作業互評互糾、互動社區等為主要形式,以圖集、聲音、視頻、微課為主要載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資源為支撐,以中國文化為主兼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具有一定溫度和深度的課程思政多模態教學模式。在為期兩年的教學過程中,大學英語課程的選課人數累計達到3 547人次,互動次數累計達到7 550次,頁面瀏覽量高達169萬次。可見,網絡云平臺的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完善英語基礎知識體系,提升英語基本技能和綜合職業素養,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用英語講好廣西故事、說好中國故事的意識和能力。
下面以綜合教程第一單元“Idols and heroes”為例展示說明研究團隊所采用的多模態教學模式。首先,教師在第一課堂以圖片展示、中英文結合講解,視頻播放等手段介紹和傳播壯鄉英雄兒女的事跡。在學習了本單元的重要語法知識定語從句之后,教師在學習通平臺布置了用定語從句描述廣西英雄人物的作文任務,并選擇了作業互評的功能引領學生以教師的角色去評閱同伴的作文。經過學生同伴互評互糾環節后,教師進行綜合點評并將點評之后的作業拍照上傳到每名學生都能共享及參與互動的主題討論云平臺。教師再次布置盤點總結作業,包括請學生思考哪種類型的定語從句運用得最多、哪種類型的定語從句錯誤最多,以及哪位廣西英雄人物最受歡迎及其原因等。在該教學模式下,全班近100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通過互評互糾互助,共同鑒賞大家的作品,學生在完成個人作業的同時也肩負起了評點同伴作業的責任,在習得語言規則的同時享受到了一場關于認識廣西英雄人物的盛宴。可見,借助網絡多模態的形式能夠更高效地實現大學英語大班教學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二)傳承地方紅色基因,打造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創新團隊,做到“師德育人”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強教必先強師。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是新時代職業教育強化“雙師”隊伍建設、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改革之舉。研究團隊將地方文化素養的提升視為大學英語教師思政能力提升的重中之重。要構建以地方文化為特色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首先要努力打造具有熱愛祖國、情系地方、服務區域理念的教師團隊。
一方面,研究團隊堅持“育人先育己,正己后正人”的育人理念,非常重視增強教師傳承地方紅色基因的意識和提升教師的能力。根植團隊的家鄉情懷和使命擔當,培養具有“廣西情、中國心、世界眼”的教師團隊,形成“地方文化小核心,中國情懷大外圍”的團隊文化。研究團隊先后到桂林紅色教育基地如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靈川縣路莫村軍需物資轉運站紀念館等參觀學習。此外,團隊成員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研討分享地方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參觀學習心得,以此實現“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的有機統一。
另一方面,團隊成員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非常重視將地方紅色文化或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授課計劃中。陳法春(2020)提出,外語類專業現行教材有豐富的思政元素可挖掘,其廣度、深度有很大的空間可拓展。團隊教師認真研讀現有大學英語教材,結合單元主題積極探索,以多維度的課程設計彰顯課堂的思政價值屬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樹立正確的英雄觀。教師在講授第一單元“Hero”(英雄)的主題時,緊扣英雄和偶像的教材內容,通過課堂和學習通平臺傳播文化名人陳宏謀的清廉思想、知名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報國故事以及時代楷模黃文秀的奉獻故事等。這些具有地域特點、體現校本文化的思政元素的融入既使得教學更有溫度,又能夠打動學生的內心。
(三)深化三全育人,構筑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服務社會的平臺,達成“實踐礪人”
要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參與社會調研和躬行實踐是行之有效的途徑。團隊教師結合英語學科特點和授課內容,指導學生積極進行社區文化調研、現場學習和社會實踐,以此助推學生實現“立德、立學、立行和立心”。
首先,立足地方一線,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社會調研。在學習了“Food”(食物)單元之后,教師組織學生深入校園和當地社區調研、整理和制作關于廣西地方美食的視頻。其中,調研的項目包括廣西美食的名稱、歷史來源、制作方法、功效等方面。根據調研結果,在課堂上開展“廣西美食分享會”的活動,分享每一組在調研中所得到的最受歡迎的廣西美食。最后,全班共分為“壯鄉的誘惑”組、“廣西知食分子”組以及“food強民主”組等八個組別,發掘和介紹的廣西美食包括“steamed pork with sweet taro”(香芋扣肉)、“luosifen”(螺螄粉)、“guiling paste”(龜苓膏)等十余種。該活動采用虛實場景結合、同伴互學的形式,由學生自己分組開展活動,較好地提升了學生發掘和用英語介紹傳播廣西美食的能力。
其次,立足校本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進行現場學習。“紅色桂師”是學校的底色和底蘊,“清廉風尚”是學校的價值追求。在學習了“Hero”(英雄)單元之后,團隊教師先后組織學生在桂師紅色文化廣場英烈紀念碑前開展“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崇尚英雄爭做先鋒”單元主題教育。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2周年來臨之際,再次組織學生在學校紅色文化廣場桂師英烈紀念碑前舉行“賡續紅色血脈,弘揚正氣清風”的主題學習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以最莊重的形式追憶紅色桂師歷史、緬懷桂師英烈、弘揚清風正氣。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坐標,是一個時代的價值引領。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到紅色文化基地進行現場學習,能夠提振學生“正氣”“清氣”“硬氣”,擦亮無私、無畏、無悔的英雄本色,爭做新時代的英雄模范。
最后,緊扣時代脈搏,鼓勵學生進行服務地方的社會實踐環節。結合非英語學生的專業特色,構筑“滿足社會需求、突出學科特點”的實踐教學模式,學生成立多個社會實踐服務團隊(如表3),并利用寒暑假期進行實踐幫扶活動。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既能使學生為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貢獻語言、人文和經濟知識等智慧,又能讓學生在社會大熔爐中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鄉村、愛農民、愛兒童的情懷,擔當新時代大學生的時代責任,在振興廣西、振興鄉村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還能使學生強化擔當,樂于和敢于發掘自身的專業優勢,把專業學習、社會實踐及鄉村實踐緊密結合,用眼、用手、用情、用心為地方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本課題基于“立足地方、宣介地方、服務地方”的理念,緊扣廣西最新頒布的高職院校發展的規劃要求,積極響應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傳播傳承民族文化、振興地方文化和經濟行業的號召,與服務和繁榮區域教育事業的時代呼喚一脈相承。研究的視角不是停留在常見的國策、國情、國風等宏觀層面,而是落腳于省級、市區以及校容校貌等學生能切身體會、觸手可及的區域性真實情景,并將英語學習作為民族團結的橋梁,彰顯“廣西壯族風情”,突出“桂林山水畫卷”和體現“校本紅色基因”。團隊教師嘗試打造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顯性課堂+隱性課堂+網絡課堂”三維教學體系并進行教學實踐。在課程思政三維教學體系的指導下,在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同時,不斷夯實學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實踐平臺和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教育和引領青年學生成為英語語言和地方文化傳播的使者。然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及育人體系構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地方文化的認知、認同和傳播也并非一己一人的責任。只有全員參與、全程滲透及全方位覆蓋,才能達到更理想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法春.外語類本科專業課程思政內容體系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19(4).
[2]曹進,趙寶巾.外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與育人體系建設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21(4).
[3]岳曼曼,劉正光.混合式教學契合外語課程思政:理念與路徑[J].外語教學,2020(6).
注:本文系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22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立足地方、宣介地方、服務地方理念下的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創新改革與實踐”(JGA2022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伍麗萍(1985— ),廣西貴港人,教育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與研究;張曉梅(1969— ),廣西荔浦人,文學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與研究、外國文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