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桂松 徐婧文 張娜
摘?要:在旅游產業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學生的職業素養成為企業錄用人才中最看重的因素,旅游類本科院校為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與學生成長的需要,通過對旅游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現狀的分析,總結出職業素養教育缺乏整體的系統化設計與運行、缺乏思政教育元素等問題,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縱向上,從學生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涵蓋職業素養教育,橫向上,通過顯性的公共必修課與隱性的校園文化“全方位”熏陶學生的職業素養,讓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中實現“零適應”期。
關鍵詞:三全育人;職業素養;綜合素養;旅游專業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35
1?背景
1.1?旅游行業跨界融合屬性看重人才的“職業素養”
20世紀以后,我國旅游行業進入行業結構改革、素質提升與深度發展的新時期,隨著產業發展融合屬性與教育跨界屬性,人才的培養與需求越來越全面化,其中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超過了對知識能力的需求,由“工具”向“人本”轉換的價值取向視角下,社會開始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不等于獲取知識的多少,更是在于它能否為學生提供真正有助于個性解放和成長的經驗,幫助學生在未來職場中發揮自身價值,形成內在品德修養,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實現未來人才的可持續性發展。
“職業素養”指職業素質修養,是社會各種職業內在的要求與規范,是一種綜合品質,是通過后天長期實踐與培養獲得的,是學生走向職業崗位、形成職業競爭力的必備素養。當前我國旅游業進入到了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們對旅游體驗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迫切需要旅游行業人才具備過硬的思想品質素質、文化傳播能力和旅游服務能力,這就倒逼旅游院校加強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育。
1.2?應用型高校越來越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制定教學政策、開展教學實踐的基礎。中國在2016年9月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旅游產業與文化、科技、體育與娛樂融合發展的勢頭越來越高,旅游行業的工作范圍擴大化,崗位更傾向于全過程綜合服務,企業要求從業者員具備多元化的專業知識、跨崗位的技術技能和普適性的職業素養,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對于旅游院校而言,需要立足于國家和區域的文化、旅游和經濟發展戰略,主動適應現代文旅產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并結合學校的旅游辦學特色和人才成長規律,明確回答“應具備什么樣的職業素養”以及“如何培育職業素養”。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學生的綜合素養是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要環節,也是人才培養效果的檢驗“杠桿”,具有引導、調節、診斷、激勵與管理等功能,直接關系到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價值導向。對學生入校—走入企業—走向職場發展全過程的關注,才是衡量高校教學效果的指標。
1.3?旅游服務質量對員工“職業素養”提出新要求
旅游院校畢業的學生從事導游、酒店服務、會展服務、餐飲服務、景區講解等不同崗位的工作,不同旅游崗位的工作內容存在差異,雖然工作領域不同,專業知識與技能要求不同,但是在職業價值觀方面相通,都要求從業人員具備真誠熱情、禮貌待人、團結協作、善于溝通的職業素養。
旅游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是眼睛看不見、手也摸不到的,難以完全用標準化的模式生產,旅游服務所面對的是需求各異、千差萬別的旅游者,因此,旅游產品的提供過程和消費充滿著各種意外,這就要求員工的應變反應能力與綜合能力強,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這與旅游職業素養密不可分。培育優質旅游服務人才隊伍體系,提升旅游行業一線對客服務人員的職業素養,才能保障旅游服務質量。
2?職業素養的內涵界定與價值意蘊
2.1?職業素養內涵學界不同的界定分析
關于職業素養的內涵提及的關鍵詞有“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其中,“職業技能”是掌握和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職業能力”是勞動者關于職業的才能、方法、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的力量系統,是推動工作完成的多種心理要素集合。
職業素養是一種精神文化潛質。“職業素養”強調主觀上的心理要素,“職業素質”強調身體上的要素,職業素養代表“職業能力”中積極主動的那部分要素。LeBlue(1995)將職業素養描繪成完成任何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職業素養還包括自我管理與自我激勵的心理能力。
學者對于“職業素養”內涵歸納有如下觀點:1、知識、技能、情感、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統統納入職業素養的考量范圍。2、職業素養包括職業能力、職業情感、職業行為習慣,不含知識與技能。宗美娟等人認為,職業素養是除了職業技能之外的素養。此觀點認為職業素養是一種品質和能力,與知識和技能無關。3、職業素養不包含職業能力,只涉及職業道德、情感和行為習慣。職業能力追求效率與功利,職業素養體現情感、態度等心理。
2.2?職業素養與學生綜合素養的關系
學生綜合素養是職業素養的基礎。職業素養不僅是職業準入的門檻,也是該行業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對現實職業崗位要求的研究,高校在培養人才的實際教育活動之中就有了清晰的方向,在校培養學生的各項綜合素質,保障學生的全面成長,為以后學生在工作中出色的職業素養埋下伏筆。
職業素養是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核心。只有不脫離“職業素養”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才符合要求,學校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時候,也要關注社會發展的變化,關注企業用人的要求,不能閉門造車,職業素養的核心是崗位(群)工作的職業適應與能力的拓展,需要根植于企業生產運營的“土壤”當中,才能取得實效,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是緩解旅游行業人才失衡矛盾的最佳選擇。
學生在校的綜合素養是學生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發展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職業素養是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相匹配的素質與能力,搭建學生綜合素養為基礎,職業素養為核心的“雙線遞進”素養對接培養模式,從校內到校外,從學校到社會的橫縱貫通式素養目標,以學校、學生、用人企業3個方面進行職業素養指標體系構建,分階段完成學生綜合素養到職業素養轉變的過程。
學生在校的綜合素養培養目標分為3個模塊,思想道德素質與道德品質目標,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優良的道德品質,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目標2為科學文化素質目標:通過專業教育平臺,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通過畢業實習與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平臺),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與團隊協作精神;通過通識教育平臺,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時代意識和國際視野。目標3為身心素質目標:通過體質測試,學生達到身心健康;通過公共勞動和第二課堂,讓學生具備吃苦耐勞能力和奉獻精神。
職業素養培養目標分為3大模塊,既職業道德與意識模塊,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準則與品行,遵紀守法、強化責任擔當,以身作則,具有職業操守與職業責任,誠實守信、公平競爭,具備良好的企業態度觀與職業價值觀。職業能力與行為模塊,職業能力是走向職場的基本條件,是個人取得職業成功的關鍵。其中職業能力包括學習能力、溝通能力與服務創新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為旅游服務中有效交流打下基礎。身體素質與職業心理認知模塊,個人生活的習慣與作息直接影響到工作與健康生活,職業心理認知是一種工作態度,吃苦耐勞、熱情服務、愛崗敬業,是旅游從業人員的關鍵品質,處事樂觀、積極融入集體生活是職業心理的關鍵。
3?“三全育人”視角下職業素養教育發展的困境分析
3.1?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識不到位
職業信念是學生認同專業與職業的重要因素,學生對未來就業迷茫與不確定,影響對職業素養的確定性。學生認為“職業素養是未來在企業中學習的,在學校沒有必要學,只要學好書本知識,掌握好旅游專業課就行”,說明學生對職業素養與個人職業前途的關系認識得不到位,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影響正確的就業觀與職業歸屬感的塑造,造成學生的求職就業動力與能力的不足。
職業發展不僅要有突出的工作能力,職業素養也尤為重要。大多數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缺失。缺乏創新、人際溝通與表達展示能力,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難的決心,導致在日后的職業中發展潛力不足。
3.2?職業素養教育缺乏整體的系統化設計與運行
在職業素養的培養過程中,高校缺乏對各方教學資源的挖掘與整合。高校各部門、各方面參與與合作缺乏,專業教師、輔導員、高校管理人員三者在人才培養的構成中過程中未實現互相溝通,職業素養的培養多重復化與斷層,職業素養教育系統化項目體系框架未建立。
3.3?職業素養教育缺乏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
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基本依靠“兩課”,然而這種生硬的教育方式被大學生所排斥,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與教育,缺少把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政教育形式融入職業素養的培養中,未找到職業精神與職業素養的結合點。
比如企業中的“工匠精神”凝聚了職業作風與職業操守,工匠精神與企業優秀案例的結合,有助于激發學生在校學習與工作過程中養成卓越品質,是高職學生需要學習的寶貴財富,更是高職學生職業行為素養培養的價值引導和評價標準。但是,目前學校在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基礎上,未強化德育教育與綜合素養的養成,造成思政教育元素與職業素養教育培養的分離與割裂。
4?“三全育人”視角下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路徑研究
4.1?構建“全員”參與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
職業素養的培養問題在于“融入式培養”,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需要各方力量參與和協助,全員參與是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
輔導員與班主任緊抓落實,在班風學風建設中,培養學生班級榮譽感,在“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人協同合作的能力。學校修訂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發展體系,建立和完善學生專項考核與綜合考評相結合的制度,將思想道德素質、專業學習素質、體育藝術素質、勞動素質與實踐服務能力、學術科研及創新創業能力5大模塊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考評的因素。在隱性的校園文化中,通過“大思政”背景宣傳職業素養重要性,在校園內張貼宣傳標語,在校園活動中通過隱形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職業素養養成,培養文化素養教育。校級社團組織、團委、黨支部發揮作用,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熏陶學生職業素養。比如桂林旅游學院旅游管理學院搭建禮賓禮儀大賽,讓同學們在賽事的參與與比賽內容設計中,深入體驗仿真的職場情境,培養旅游類專業學生服務禮儀職業素養,弘揚中華傳統禮儀文化。
在專業實訓與社會實踐中,跨界搭建“校企”實踐育人綜合平臺,創建職業素養提升機制,學校積極與外界企業對接,為學生提供旅游行業發展的信息,讓學生在了解自身與相關崗位之間差距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通過勞動教育深化學生的職業素養,通過勞動模范、勞動榜樣調動學生愛勞動的價值觀建立。在課堂教學中,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困境,注重校企融合,將企業的需求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相融合。院校基于產教融合型企業開發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內容,依托企業資源為大學生職業素養發展成效提供保障。產教融合型企業基于院校,依托院校輸送高素質人才,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校企平臺相互促進與賦能,團隊合作共同推進。
4.2?搭建遞進式職業素養“全過程”培養體系
在教育開始階段,制定明確的職業素養培養發展目標,基于適當的規劃為其制定發展方向和發展任務,搭建“五層次的遞進式”職業素養培養體系。
豐富的理論知識是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的基礎,學習理論知識儲備為學生在交流文化與歷史等旅游資源時,提供了博大的知識體系。比如,學習生態旅游理念,尊重旅游綠色發展,保護旅游資源。在旅游文化、旅游心理學等課程,讓學生掌握人文知識與心理知識,培養學生樂觀心態、服務溝通能力與審美能力。行業參與人才的全過程培養,通過職業技能大賽,企業把職業要求、企業文化輸入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以賽促訓、以賽促學、以賽促建”的方式,推動旅游行業快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人才基礎,學生通過行業賽事活動強化專業技能與職業認同感。企業作為職業素養培養的核心主體,通過實習前的崗位培訓,達到“育訓結合、雙主體參與”的效果,積極融入全方位人才培養。在產教融合育人背景下,讓教師了解企業用人要求和標準,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桂林旅游學院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搭建文旅素質大平臺。限選課包括各類專業概論課和“四史”類課程。專業概論類課程,讓學生通過“旅游”大背景,跨專業學習課程。概論類課程為跨專業選修課,學生選修與本專業重復或相近的限定選修通識教育,不計入文旅素質教育課程學分。新設立了文旅素質教育平臺模塊,通過必修和選修的方式,滿足高素質應用型文旅人才培養需求,整體提升全校學生的文旅綜合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文旅自信。在未來的兩年里,文旅素質教育改革持續進行,“旅游+”特色課程體系將會越來越成熟完善,管理體系的成熟、教學體系的創新、課程體系的豐富、評價與激勵體系的構建,將大大提高應用型文旅人才培養質量,更貼近文旅行業的需求。
4.3?縱向貫通職業素養教育“全方位”創新育人
整合職業素養教育培養的教學資源,找準職業素養教育與思政元素存在共通與融合點,比如職業道德中提到的職業準則、職業情操等內容與思政教育中的職業精神教育存在共通點,可以利用勞動模范榜樣育人的思政資源,將思政教育元素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思政教育與校企深度融合,推動學生在學校提早感受道德規范,在企業生產實踐崗位上接受職業道德約束,培養職業責任感。
以教育技術為載體,教師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組織線上課堂教學交流活動,幫助學生通過線上媒體拓寬學習途徑,通過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深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將各個企業的用人要求、職業素質自評等板塊,融入教學活動中去,幫助學生正確評估自身素養。高校還可利用虛擬仿真實訓室,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按照旅游企業的工作流程,以從業者的身份完成真實的工作過程。運用項目引導、活動促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實地參與到工作的“體驗”中,將旅游企業真實的工作任務“復制”到課堂中,讓學生同步操作模擬,將教材內容分化為企業項目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成志湘,嚴帆.基于培養旅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課程改革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570(26):5559.
[2]王方,蔣炯坪,楊驍瑾,等.高等職業教育跨界融合型人才培養:內涵特征與培養路徑——以旅游類專業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818(22):6571.
[3]王云平.職業素養下的中職旅游專業語文有效性教學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1.
[4]張金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以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200(03):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