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炫民
【摘要】文言文承載著千百年來先賢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是一種充滿深度和復雜性的文本,學生要想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價值存在一定的困難。而思辨性閱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能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解讀文本的能力。文章從思辨性閱讀的必要性出發,闡述了其內涵,分析了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等三個環節探討了思辨性閱讀開展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思辨性閱讀;內涵;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4—0095—03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言文,要激發他們的思辨欲望,使他們不僅僅滿足于理解表面文字,而是深入分析文本,挖掘其中的思想和價值,從而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其真正領略中國文化的精髓[1]。本研究從思辨性閱讀的內涵入手,就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思辨性閱讀談幾點體會。
一、思辨性閱讀的內涵
思辨性閱讀并不僅僅是對文本的理解和記憶,而是通過閱讀來發掘和挖掘文本的思想,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它涉及對文本中的觀點、論據和語言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評估,以及對自己的觀點和理解的反思和修正。思辨性閱讀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的過程中,以提高他們的理解力和思考能力。它還鼓勵學生挑戰文本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還能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探索欲望,培養他們成為自主的、有批判性的思考者[2]。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開展思辨性閱讀存在的問題
首先,文言文的特殊性可能會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文言文的語言風格、詞匯、句法與現代漢語有很大不同,這就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提出了挑戰,并會影響他們的批判性閱讀能力和效果。其次,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經驗也是影響思辨性閱讀開展的重要因素。一些教師對批判性閱讀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認識,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未能有效地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再次,缺乏合適的教學資源和支持。比如,缺乏針對性的思辨性閱讀教材、練習和評價工具,這些都會影響教師有效教學的能力。同時,過于僵化的課程設置和考試評價體系也會限制師生開展批判性閱讀的空間和時間。最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程度也會影響思辨性閱讀的實施效果。如果學生缺乏對文言文的興趣或批判性閱讀的動力,他們可能不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來深入理解文本并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度,從而促進思辨性閱讀的開展[3]。
三、初中文言文教學開展思辨性閱讀的策略
(一)課前準備
1.確定思辨性閱讀的目標和要求。教師要根據文言文材料的內容和特點,采用具體、明確、可操作、可評價的目標與要求,指導課堂教學與設計,明確學習的方向與方法。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通過分層遞進,從簡單到復雜、從表層到深層逐步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設計思辨性閱讀的活動和問題。教師應根據思辨性閱讀的目標和要求,設計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活動和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師設計的活動與問題既要有趣,又要有意義,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實際,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滿意度。同時,應結合文言文的特點和難點,鼓勵學生與教師共同交流和討論,使他們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來。
3.準備思辨性閱讀的教學資源和工具。教師要根據批判性閱讀的活動和問題,為學生的批判性閱讀準備一些教學資源和工具,為課堂教學提供有效的支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圖片、視頻、音頻、漫畫、游戲等多種教學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的感知和體驗;同時將有價值有意義的資源與文言文材料的內容和主題相結合,給他們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知識,以此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二)課堂引導
1.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營造一個開放、尊重、鼓勵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覺得自己的觀點被尊重和接受,有信心和動力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各種活動,如角色扮演、辯論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立場思考和分析文本。學會如何用理由和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如何在批評別人的觀點時做到尊重和禮貌,如何用適當的語言和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對文本的深刻理解。
2.指導學生如何從文本中尋找論據。在思辨性閱讀中,論據是推動思考和討論的關鍵,有力的論據可以讓觀點更有說服力。對此,教師可通過示范和實踐,引導學生如何從文本中尋找論據[4]。例如,教師可以挑選一段文言文,然后示范如何從中找出支持或反駁某個觀點的論據。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注意文本中的關鍵詞和句子,理解他們的含義,然后分析他們如何作為論據來支持或反駁觀點。接下來,教師需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從文本中尋找論據,可以先讓學生在閱讀文言文時標記出可能的論據,然后分析這些論據如何支持或反駁他們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適時的指導和反饋,幫助他們修正錯誤,提高他們尋找和分析論據的能力,從而深入理解文化內涵。
3.通過小組討論,促使學生互相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觀點。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通過小組討論或全班討論,促使學生互相理解和尊重不同觀點,是實現高效文言文教學的重要途徑。首先,要創建一個開放、公正和尊重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觀點被尊重和接受,從而更有信心和動力去參與討論。其次,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教師可以通過設定討論主題和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也需要從別人的觀點中尋找論據,以支持或反駁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在聽到不同意見時保持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如何在理解他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如何在討論中保持友好和尊重的態度。
4.教師適時提供引導與反饋。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適時引導和反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首先,教師在講解課文或提出思辨性問題時,要給予學生及時的引導。比如,學生在閱讀文言文遇到無法理解的詞語時,教師可以及時解釋和引導學生理解其含義和上下文。當學生討論問題陷入僵局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新的角度或問題來引導學生跳出框框來思考。其次,在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既可以進行思維過程的引導,也可以進行討論方向的引導[5]。比如,當學生在思考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提出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找到思考的線索;當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時,教師可以及時引導學生回到主題,繼續深入討論。當然,教師在提供指導的同時,也要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反饋。這種反饋可以是對學生思考和討論的評價,也可以是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建議。比如,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思考過程或討論結果給予積極的評價,指出其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課后研討
1.布置相關的思辨性閱讀作業。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布置相關的思辨性閱讀作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之外繼續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比如,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分享他們在閱讀文言文過程中的感想和體會;或者,讓學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論點,領會作者是如何通過使用特定的詞匯、語句和論據來支持這些論點的。這類作業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教師也可以布置一些關于思辨性討論的作業,比如,讓學生準備一個辯論題目,并列出支持和反對的論據。此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關于反思和修正的作業,比如,讓學生回顧他們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反思他們的思考過程和討論策略,然后提出改進的方案。
2.通過在線論壇或其他平臺,鼓勵學生深入討論。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通過在線論壇或其他平臺鼓勵學生深入討論是落實思辨性閱讀的有效方式。教師可通過QQ群、微信群、釘釘或者是專門的教育平臺發布一些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討論話題或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他們的熱議。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平臺組織一些網絡辯論賽或研討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比如,可以布置一些辯論題目,讓學生分組準備,在規定時間內進行一場網上辯論,以此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其學習興趣。
總之,思辨性閱讀的有效應用,既為文言文閱讀教學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也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開辟了新的途徑,同時為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深刻理解文化內涵的新一代學生提供了有力支持,對此,教師在開展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讓他們敢于質疑、挑戰認知,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林本桂.初中文言文教學應立足思辨性閱讀[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21(06):109-110.
[2]楊柳青,湯飛平.初中文言文思辨性閱讀例談[J].湖南教育:D版,2019(02):02.
[3]肖夢華.文言文教學中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1(02):15-20.
[4]李海佳.文言文教學中進行思辨性閱讀的策略[J].廣西教育,2019(37):02.
[5]周雪萍.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研究[J].中學語文,2019(09):03.
編輯:郭裕嘉